孩子2歲,正處於破環敏感期,父母總忍不住發脾氣怎麼辦?

大眼媽媽


不知道這個破壞敏感期的概念是從哪裡來的?但兩歲這個階段,的確是孩子獨立意志發展的階段,他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並開始嘗試說不。

有的時候他想要堅持自己的意見,只是為了證明他能夠有自己的想法,他和你是不一樣的。

但是這個正常的發展過程,如果父母不瞭解,就會把它看作是孩子的一種忤逆。

如果你是基於這個視角來理解孩子的行為,那麼,很有可能就會忍不住發脾氣,因為你的權威被挑戰了。

如果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是愛發脾氣,可以先嚐試向內看,覺察一下自己,到底自己是因為什麼原因這麼生氣?

真的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本身嗎?還是因為孩子的行為牽扯出了你內在的某些隱藏情緒?

同時你也可以換一個視角。當孩子出現讓你感到氣惱的行為時,不妨嘗試著轉換翻譯一下,孩子的這個行為背後到底藏著什麼樣的感受和需求。

如果你是基於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來理解孩子的行為,你很可能就不會再那麼生氣了。


壹父母


雖然大多數爸爸媽媽都忍不住對孩子發過脾氣,但為什麼還是覺得當父母都很偉大?

就是因為:

孩子雖然經常給我們惹事、給我們闖禍、和我們對著幹……我們還是依然愛他,而且還會用愛來修復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這麼積極、這麼正面的心態,這還不夠偉大?

不過,這一定是在“麻煩”都結束、一切趨於平靜之後。

要是此時此刻,你剛踢到了地上到處都是的積木,你的鞋子裡有餅乾碎,孩子還在客廳地板上撒潑打滾大哭大鬧,那當爸當媽的……

“啥叫積極?啥叫正面?我還沒氣出心臟病算運氣好了!”

正面積極的親子關係當然很好,可日常生活中的小矛盾、小麻煩在所難免。

我們需要一些小方法,在遇到煩心事的時候,幫助自己儘快調整好心情和狀態

1、孩子就是孩子,跟我們大人想法不一樣

孩子的哭鬧,有時候從我們大人的角度來看,簡直不可理解!可孩子心裡也是真難過——就因為下雪天不讓他穿涼鞋!

所以,越是在艱難的時候,越是多想想這句話:“孩子還小,想法跟我不一樣,他還在學習”

(好像跟默唸“這是我親生的”療效類似,哈哈)。

2、找找自己孩子的特別的優勢和能力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這句話真不是雞湯。

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的節奏成長著、學習著。

當你覺得自己的女兒膽子太大、太調皮的時候,別的家長說不定正在擔心自己的兒子有點膽小,反而很羨慕你的女兒。

3、在日常瑣事中,為“愛和連接”找到一點空間。

上班、下班、洗衣服、做飯、清掃……從一件事到另一件事,這些日常做慣了的事情,很容易消耗人的耐心。要是孩子這時候再給我們找找“麻煩”,我們很容易煩躁起來。

所以,不妨時不時暫停一下,注視這孩子的眼睛,給孩子一個大大的笑容,用這短短的幾秒鐘,為愛與連接創造一點空間。

不然,我們這些操勞都是為了什麼呢?

這就是我們可以找到的魔法。

4、正確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孩子會很快安靜下來

有時候,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特別委屈,我們大人也是又生氣又莫名其妙,不知道孩子有啥好哭的。

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用不同的方式,給自己的爸爸媽媽表達需求。

比如他在商場看見零食走不動路,跟媽媽發脾氣,就是在和媽媽表達:這裡誘惑真是太大了,抵抗不住啊!

儘可能敏感地回應孩子的需求。即便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也及時地對他此刻的心情表示理解:

“嗯,你一定是很想吃這個冰淇淋吧?媽媽知道,媽媽理解你太想吃這個冰淇淋了,吃不到冰淇淋真是太難過了,等你感冒好了我們就來買。”

5、給孩子立好規矩,並且保持規矩的一致性

要求孩子守規矩,並不是在和孩子的天性對抗,其實所有的孩子都很需要規則,因為規則最大的好處是:

讓孩子更有安全感。

如果沒有規則,一切的對錯判斷都來自爸爸媽媽的心情,或者是孩子今天的“運氣”,那孩子們一定會迷茫和不知所措

而一旦有了明確的規則,規則之下,令行禁止;規則之上,盡興發揮。孩子們在清楚的掌握規則之後就可以從容應對,沒有迷茫和壓力感,安全感自然而來。

所以,嘗試一下蹲下身,看著孩子的眼睛,把手放在她的肩膀上,然後告訴她:

現在我們要換尿布了。

你的孩子更可能配合你的指導。

6、在回應孩子之前,先調整好自己。

“自己都生氣的時候,處理不好任何問題”!

這聽起來像常識,但真不容易做到啊!

時刻提醒自己一下,孩子正在大哭大鬧的時候,我們先別急著處理,給自己5秒鐘,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

這不僅是在調整自己的情緒,這也無意中給孩子做了一個“處理壞情緒的好榜樣

7、再好的爸媽也會出錯,失策也是養育孩子的一部分

錯了就錯了,接受這一點就好。反正一定還有機會改正和彌補的。

可以找個好時機和孩子談談這件事,道個歉。這不僅有助於修復親子之間的關係,也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到:如何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8、注意平衡自己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

當了爸爸媽媽,也不是神仙。

我們成年人也有自己的需求,別忘記了自己的社交、睡眠、運動、營養……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和心情。才能給孩子更好的家庭環境。

9、尋求家人、朋友、專業人士的幫助

任何父母,哪怕是心理學家親自當爸爸,也會遇到育兒難題。

孩子需要從成人這裡,得到太多太多的幫助,很容易就讓我們手忙腳亂起來。

所以,不要回避向朋友,家人或專業人士尋求幫助。所有家長都需要、並且應該得到支持。

育兒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衝刺。

總是會有錯誤和失誤,但作為一個優秀的爸爸、媽媽,能夠及時地意識到:“事情不順利了”,而且懂得用愛來回應、修復關係。

有任何育兒問題,可以在評論裡留言,我真的真的會回覆哦。快關注我吧!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這個問題應該問到我們廣大家長們,為什麼我們總是衝孩子發脾氣。我們用大人的行為標準去衡量孩子,我們認為孩子就應該是規規矩矩的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就應該聽話,不應該哭,不應該鬧。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他的發展規律,無論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

到了兩歲左右的孩子再也不屑於被家長指揮和被家長抱著,他已經不處於被動的學習新事物的階段,而更多的是自我的學習。所以這樣的狀態下孩子滿腦子都是好奇和鑽研,是在研究這個事情是怎麼發生的,這個事物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事物。但是我們家長會認為他在搞破壞,這就是角度不同。



衝突產生是因為家長的情緒來源於社會、工作、家庭的壓力,這種壓力如果階段性的沒有得到釋放,就會轉移到孩子身上,比如他正在玩小汽車,摳下來一個輪子,也許你心平氣和的時候並不認為這是個破壞行為,你會很理智的認為他在研究這輛車,但是當你有情緒的時候你就會認為他是在破壞這個車,你就會對孩子發脾氣。

所以我想說有問題的並不是孩子,應該是家長。家長要首先學會情緒控制,比如抽離法、換框法、換角色法等等,這些方法就是為了讓家長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情緒調控好之後再去面對孩子。再學會如何與孩子溝通,讓孩子更容易感受到我們的愛。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教育秀秀看




兩歲的孩子怎麼會是搞破壞呢?才兩歲,哪懂得特意去搞破壞,他是在用他的方式來認識這個世界。看看這個完整的好看的東西,摧毀了了會是什麼樣的?慢慢建立起探索與學習。從而加深對這種物品的印象與記憶。懂得更多的因果關聯。

比如和孩子疊積木,一疊好,他馬上就推倒了。還自得其樂,哈哈大笑。除了認識到積木是這樣疊起來的,他還發展了聽覺,原來積木之間的碰撞的聲音是這樣子的。他就記住了。

那麼,面對孩子這種行為本身,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心態。

1.不要打擾他的專注力

首先,你需要告訴自己,孩子這是在專注地探索世界呢!千萬不要去打擾他,甚至斥責他。

否則就會影響他的專注力。

2.盡情陪他

要是他邀請你玩這個摧毀的遊戲,就盡情地陪他玩。多練習。

這也是手的敏感期。寶寶感覺到自己手的力量可以做這些很開心。就盡情發展。疊好給他推倒。但是要給孩子示範哪個是可以推的哪個不能推的。有危險的。

手的敏感期沒有發展好的孩子,在家裡在外面,父母限制他這個不許碰,那個不能動。那麼他就會漸漸產生逆反心理,你不給我動我偏要動。而且嚴重的話,有時候不分輕重,在外面破壞別人的的東西也可能。

3.把危險的東西收起來。

孩子愛破壞,在探索,只要把危險的東西收起來,比如水壺,電插座,風扇等。其他的,在安全範圍內可以給他玩。

需要調整的是你的心態。和忍受家裡髒亂一些。

4.在家裡建立一個允許破壞區

比如在家裡可以設置一個破壞遊戲區域,讓孩子隨意撕破東西,亂塗亂畫,到處翻,扔,推。拽。讓孩子使勁發洩,發展。

5.記住孩子是親生的

實在破壞了你重要的東西,或者到處亂塗亂畫!你特別生氣,很想打罵孩子的時候,記住:是親生的!別下狠手啊!

希望爸爸媽媽們都耐心陪孩子度過所謂的 Terrible 2.


琉璃巧育兒



在兩歲的寶寶眼裡,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在搞破壞,他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處於這個時期的寶寶,家長最好不要發脾氣,甚至打罵寶寶。因為這樣做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進而使得孩子在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

作為父母不要什麼事都責備孩子,可以想想會不會是自己太敏感了。孩子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不是在搞破壞,但是如果孩子真的“搞破壞”了,或許是想要引起父母的關注。

所以平時生活中,父母應該多和孩子交流,做一些小遊戲等等,多關注一下孩子。如果孩子這種行為很嚴重,家長可以對孩子進行引導,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


米多媽育兒經


孩子發脾氣父母忍不住要發脾氣,這是百分之八十的父母的第一反應,也包括我。好在看了一些育兒書,聽了許多育兒課,逐漸清楚了孩子發脾氣是怎麼回事。


首先,少有不發脾氣的父母,接納自己發脾氣。關鍵是脾氣過後,要和孩子做好心理溝通,告訴他自己發脾氣的原因,還要告訴孩子希望他以後怎麼做。

另外,家長自身一定要多學習,學習新育兒理念,瞭解並懂得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發脾氣是孩子成長中的一部分,是孩子逐漸形成個人思想的過程,懂得了這點,面對孩子發脾氣鬧情緒時大人心裡也能淡然許多。

最後,要想孩子少發脾氣,父母首先要多點耐心和淡定,當然也要少發脾氣,用自己的平和和泰然影響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無論什麼時候,父母的愛都在。

父母還可以幫助孩子尋找合理的宣洩情緒的出口,比方獨處摔枕頭扔紙球,前提是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有一本繪本叫《生氣湯》,特別有意思,就是講述媽媽如何幫助孩子宣洩情緒的。

希望這些能幫到你。


崔茹的家庭育兒心經



既然我們知道孩子正處在隨意扔東西的破壞敏感期,按照理智的把茶几上的遙控收起來,桌子上的玻璃瓶收在櫃子裡。同時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不怕摔的玩具,比如橡膠型的,塑料型的任由孩子砸。父母可以理智的告訴孩子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不對的,是由於寶寶砸東西才說你,爸爸媽媽不喜歡的是你這種行為,父母該堅持的原則還是要堅持,但是不要對著孩子發脾氣,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