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技術空間感的培養

羽毛球運動具有對抗性強、運動節奏快、速度耐力要求高、反應機敏靈活等特點,因此,對羽毛球運動員的時間感、空間感、本體感、思維判斷等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能力要求很高。

談談技術空間感的培養

在羽毛球世界級比賽中,運動員每一拍球的目的性都非常強。每一拍球之間存在潛在的關聯,每一個運動員都有自己的習慣球路與技戰術風格。經過長年累月的訓練與比賽,這些內容都轉化為長時工作記憶之中了,感官系統中的視覺、聽覺、觸覺和運動覺共同影響著空間感的形成。

如何才能迅速建立良好的空間感,對於初學者來說至關重要。能否獲得最佳擊球點,擊球點與身體位置是否合適,回球線路變化是否清晰,落點控制是否精確,這些都直接關係到擊球質量的高低。只有將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才可以迅速掌握點、線、面的空間位置關係。下面就介紹一些培養空間感的方法和技巧。

一、後場技術的空間感建立

羽毛球后場擊球技術的最大特點是:擊球時,擊球者仰頭擊球,其視野範圍基本是在球場上空,而對於回球的線路和落點,是沒有時間提前瞄準對方場區的。這就決定了羽毛球運動員要控制羽毛球在空中飛行的路線和軌跡,最終實現控制落點的目的。

如何控制好後場擊球的線路,這裡有一個小竅門。通常球場的頂棚都是框架結構,而且框架的安裝往往與地面的球場是可以找到一一對應點的。也就是說,球場是長方形的,那麼在球場上空的頂棚框架也會有一個長方形結構與之對應。這樣,在回擊直線球時,只要參照框架的走向就可以簡單控制線路。若是回擊對角線球時,只需沿著框架的對角線方向擊球即可。如果頂棚的框架結構不能和地面球場產生對應關係,那麼利用球場設置的照明燈也可以起到參照物的作用。

談談技術空間感的培養

高吊殺技術在擊球點的把握上也與空間感的建立有很大關係。大多數初學者的擊球點不夠高,導致“墜肘”擊球。雖然在學習中都能理解高點擊球的好處以及擊球位置,但在練習時就是差那麼一點點兒。當來球飛行到最佳擊球點時再揮拍擊球,實際上已經遲了。當球拍揮到最高點時,球已經不在最佳位置,而是又下落了一些距離,因此要嘗試再超前一點。我經常形容這種空間感的建立就像是 “兩列火車相遇”的數學題,要想讓球拍和球在最高點相遇,就得計算好來球的速度以及自己揮拍的速度。揮拍動作幅度大、速度慢,就要提前一些揮拍,反之則可以晚一些。

二、前場技術的空間感建立

羽毛球的前場技術基本是在球網與前發球線之間完成的,而且通常視野可以覆蓋對方場區,也就是說擊球時是可以瞄著理想落點的。

網前球回擊的空間感建立基本以球網為參照物。以搓放網前球和勾對角技術為例,它們的回球質量涉及到過網的高度和過網後飛行的距離。理論上當然最好能做到“貼網過+貼網落”,但實際操作中要依據具體情況有所選擇。擊球點離球網較遠,建議“貼網過”;擊球點離網較近,建議“貼網落”。練習時,可以在球網上設置限高線,每次回球必須讓球從限高線下飛過球網。還可以在球網附近的區域畫上標誌線或放置球筒等參照物,加強對落點的控制能力。

網前推球技術,無論是正手還是反手,在推直線時完全可以把球場邊線作為參照物。以球網的上沿為基準,使球緊貼球網上端沿著邊線飛行。回擊對角線時,則必須考慮對手的攔截能力。

談談技術空間感的培養

三、練習建議

1、加強判斷,不打出界球

許多業餘愛好者在練習時,儘管球已經出界,但為了圖省事仍會將球打回去,其實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專業運動員會對差之毫釐的界外球進行精準的判斷,這種空間感來自於平時無數次判斷的積累。當然這裡有判斷對的,也有判斷失誤的,只有不斷強化這種空間感,才會使判斷更加趨於準確。愛好者們平時打球不注意這些,會使其對界外球的空間判斷精度越來越模糊,真正比賽時就會導致不必要的回球,陷入被動。

2、勇於嘗試,敢打出界球

愛好者經常會為自己的回球落點不夠刁鑽而苦惱,其實,回球的質量不好往往與練習者在練習中過於保守有關。訓練中只有敢於先將球打出底線或邊線,才會感知球場空間的極限,再從場外逐漸向場內修正,這樣就一定會打出壓線球。

回網前球也一樣,無論是搓球、勾球還是後場吊球,只有先感受一下回球不過網是什麼樣的空間感覺,然後一點一點向球網上沿找,就一定會打出滾網球。但必須提醒的是,在比賽中的回球一定要從場地中心區域向邊緣試探,球先過網再嘗試滾網,減少自己的主動失誤。

羽毛球運動空間感的培養需要不斷地嘗試和突破已有的經驗和感覺,體會和感受空間的差異性。這樣才會使得空間感受能力更加精準,進而為提高手上的控制力提供有效的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