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三个遗愿,至今仍被人唾骂,到底是什么遗愿?

福垊


在晚清的政坛中,慈禧太后可谓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在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与恭亲王奕䜣联合发起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实权,成为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从入宫时的秀女变为清廷的最高掌权人,可谓手段高明,两度垂帘听政,直至1908年去世,控制清朝长达48年之久,慈禧掌权期间更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让清朝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也使得本来就不可救药的满清一步步走向衰亡,可以说慈禧在很多国人的眼中就是一个卖国贼、狠毒而残酷的独裁者,必将遗臭万年。


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太后最终还是逃不过天命,在黄泉路上垂死挣扎,就在她去世的前一天,38岁的光绪皇帝突然暴毙,慈禧也不糊涂,知道自己的大限已到,在弥留之际就召集重臣立下了三道遗嘱。


第一条是立溥仪为皇帝,光绪皇帝其时正值壮年,可是却暴病身亡,他为何在慈禧前一天驾崩,是偶然还是阴谋,在一百年后终于有了结果,考古专家对光绪头发进行检测后,发现光绪是因砒霜中毒而死,所以多年来慈禧是杀死光绪的最大嫌疑人。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光绪皇帝还健在,慈禧等人就已经把他的谥号定了下来,这谥号在古代是皇帝去世之后,由后人所定,这等做法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为何慈禧这么早就拟定了光绪的谥号呢?难道慈禧早就料定光绪帝会英年早逝。


慈禧立三岁小儿溥仪为皇帝,自然不是看中他有何能力,而是溥仪年少,她又可以继续掌权,只是她再也没有机会了,慈禧与溥仪的关系颇为复杂,首先,溥仪祖父的嫡福晋与慈禧同属叶赫那拉氏,算是慈禧的妹妹,另外,溥仪的曾祖父是道光皇帝,而且光绪帝的父亲是溥仪的祖父,所以溥仪的血缘关系是占优势的,里溥仪为帝符合传承制度,更容易被朝臣接受和扶持。
第二条遗嘱是女人不得干政,这其实是清代最早的一条祖制,皇太极建立满清时就有过这种说法,在史书上女人干政的事例是不计其数的,其带来的后果也是很严峻的,而慈禧太后恰好就是一个女人干政的典型事例,她自己就是破坏祖制的罪魁祸首,当年为了夺权无所不用其极,早把祖制忘得一干二净,临死前立下这条遗命,几乎有点恬不知耻的狂打自己的大脸了。
第三条遗愿是严禁宦官掌权,太监干政在明朝有前车之鉴,清朝统治者认真吸取这个教训,对太监的处罚非常严厉,两百多年来,太监也没有时机当权,到了慈禧的时候,这个局面完全被打破,先是宠信安德海,后是李莲英,此时的太监竟成了权力的传达者何掌握者,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导致晚清政府愈加的岌岌可危,真可谓是祸国殃民,临死还不忘提这一点,真是连老脸都不要了。

从慈禧太后的这三天遗愿可以看出,第一条是希望能让自己的血脉继续统治大清,而后面两条则是打脸自己以前的行为,因此至今仍被人唾骂。
慈禧晚年的临终遗言,令世人震惊,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团迷雾,人们一直不明白这样一个成功坐上女皇交椅的铁血女人,这样一个有效控制大清王朝长达半个世纪的铁腕太后,何以留下这样的遗言,这是一个历史之谜,人们迷惑不解,一个王朝的命运如同个人的命运一样,仿佛都是上天的安排。






遗产君


1908年11月15日下午5点,慈禧太后病逝于中南海仪鸾殿,享年74岁。就在慈禧死前一天,她将光绪皇帝用砒霜毒死,并立三岁的溥仪为帝。

据记载,慈禧太后在临死当天病情突然加重,一度陷入昏迷状态。太医手忙脚乱之下,给她开了一个生津益气的方子,慈禧服下之后稍微清醒。

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慈禧太后自知时日无多,便留下了一句遗言,以此来警示后人: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不让女人干政,不让太监擅权,再加上慈禧死前一天决定立溥仪为帝,这就是慈禧死前的三大遗愿。

一、慈禧为何立溥仪为帝?

溥仪的父亲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载沣的老婆苏完瓜尔佳氏是慈禧的养女,苏完瓜尔佳氏父亲又是慈禧的宠臣荣禄,而溥仪的祖母则是慈溪以太后的亲妹妹。

这段人物关系不知道大家看懂没有,总而言之,溥仪和慈禧太后的关系很亲近,跟光绪皇帝的关系也很亲近。而光绪皇帝又没有儿子,所以溥仪是可以作为皇位继承人的。

但是溥仪当初只有三岁,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更不要说处理朝政了,那么慈禧为何要立他呢?其实这是慈禧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首先,溥仪的血统好,跟光绪皇帝和慈禧都有血缘关系,而且还很亲近;

其次,为自己的名声着想。慈禧生前做的那些事,其实她心里都有数,如果他立一个跟自已血缘关系不亲近的人为皇帝,那么她死后能不能享受到好的待遇,能不能得到较为正面的评价都是问题;

第三,为自身利益考虑。因为慈禧不会预料到自己在光绪皇帝死后不久自己也会死去,所以她就想立溥仪这个三岁孩子为帝,将来如果自己病情好转,还可以继续垂帘听政。

二、慈禧为何要说不许后宫干政?

慈禧自己干政几十年,临走还不许后宫干政,难道是只许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其实不是,这只是她对自己人生进行总结之后发出的感慨,未必是真的想阻止后宫干政。

纵观慈禧一生,二十六岁开始掌权,到七十四岁去世,在这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慈禧一直掌控着朝中大权。

在慈禧掌权的日子里,她的意志就代表着国家的意志,她的利益也可以高于国家的利益。她生活奢侈,为人残忍;囚禁皇帝,杀害大臣;在与列强的对话中败下阵来,使国家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这一切不都是因为慈禧干政造成的,但起码作为中国实际的统治者,慈禧的责任很大。慈禧心里也很清楚,所以她也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但现实情况是,光绪皇帝的皇后是隆裕,隆裕是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如果慈禧死了,那么她的侄女隆裕就升级为太后,可以效仿她继续垂帘听政。后来事情的发展也是这样的,溥仪登基之后,由隆裕和载沣一起听政。

所以说,慈禧太后说的这话也就是空喊口号,不要以为她真是好心。

三、慈禧为何要说不许太监掌权?

慈禧太后一生当中,因为得到他赏识而权势熏天的大太监有两人,一个是安德海,一个是李莲英。

安德海因为慈禧的宠信,在其生涯中后期变得非所欲为,无恶不作,甚至还打着慈禧太后的幌子出宫招摇过市,欺负当地官员和百姓,最后被丁宝桢诛杀,搞得慈禧太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而李英莲则是慈禧的好奴才和贴心人,把慈禧伺候地很满意,慈禧也因此十分看重李莲英。李莲英为人倒还低调,也很圆滑,但是由于他权势很大,来找他的人很多,也因此牵扯进了许多是是非非。

我们知道,清朝对于太监的打压比任何朝代都严重,在清朝前期和中期,很少有擅权的太监。但是到了慈禧太后这儿,太监却开始群体冒头,做出了许多不法之事,让人诟病。

慈禧太后懂历史,也知道自己对于太监过于放纵了,所以她才会说出不要让太监擅权这番话来,这也许是真的发自她肺腑的话。


围炉煮酒话春秋


慈禧临死前到底什么情况?<strong>

《清史稿》就短短的几句话:“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壬申,太后命授醇亲王载沣摄政王。癸酉,上崩于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

所以,非要从这里找出三件事的话,那弥留之际的慈禧首先安排载沣为摄政王,然后让溥仪当皇帝,最后自己成了太皇太后——如果把这三件事当遗愿的话,那是属于正常安排,不至于遭到万人唾骂吧?慈禧遭骂的事儿多了去了。

更关键的是,“遗愿”应该指的是去世时没有完成的愿望——这三件已经完成的事情,也就算不得遗愿了。


那慈禧还有什么遗愿呢?只有求助万能的网络了,随便一搜“慈禧临死”,就出来了一大堆遗言、遗愿,其中最震撼的标题还说“震惊了整个大清王朝”……

什么样的遗言这么牛?看了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说慈禧去世的那天中午,吃着饭就忽然觉得头晕目眩。慈禧就知道了,自己“命不久矣”,赶紧召开紧急会议,交代后事。

首先就是让载沣当摄政王,然后让军机大臣起草了遗诏,修改了一些措辞。紧接着,慈禧就对身边人说:“我毕生垂帘听政数次,不了解的人认为我是贪婪权力,实际上是迫于时势不得不做出此决定。”

最后,临死的时候,慈禧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自我以后,任何女子不得干预国事,必须好好维护本朝家法,尤其是严防太监专权!明末之事,一定要引以为鉴!”

慈禧的意思就是:自她以后,女子不能干政,太监不能专权!

你看吧,这话说的,多么清醒明智,多么让人感动,确实能震撼大清朝——但是,这么重要的话,为什么《清史稿》没有记载?这是光辉形象啊,百分之百的能为慈禧“洗白”啊!


所以,我们要追寻一下这个故事的出处了。

(慈禧和外国公使夫人)

感谢一位研究者查出了这个故事的出处,是来自英国军官埃德蒙·拜克豪斯。1873年出生的他是一位精通多种语言的帅哥,算是中国通吧。来到中国后经常陪同各国公使出入宫廷,有机会和慈禧接触。

埃德蒙自称是慈禧“最后一位情人”,在慈禧去世之后他就开始出书,专门写一些清宫的秘事,各种花里胡哨的隐私——不过,他写的内容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真正的研究者根本不信。

也就是说,埃德蒙本身就是个靠兜售清宫段子获得名利的人,属于一个外国“野史作者”,他一个人的毫无其他佐证的记录,能有多少可信度?

所以,只从正史上看,确实找不到慈禧留下的什么遗愿。而那些野史,没有什么佐证,张口就来,和谣言有什么区别?

看个乐就行,不用当真。若想研究历史,还是多查些史料最好。


七追风


慈禧太后在临终前,立下了三道遗言。这三道遗言,要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遗言极其可耻,让人听完后咒骂不止!

1.立醇亲王之子溥仪为帝。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光绪皇帝,其时正值壮年,可是却暴毙身亡,百年后考古学家发现光绪皇帝是因砒霜中毒而死。还有慈禧在逝世前就早已把光绪的“谥号”定了下来。“谥号”是皇帝死后由后人所定,而慈禧早早就定了光绪帝的“谥号”,可想而知光绪帝的死是由慈禧安排的策划的。而在当时大清的情况非常糟糕慈禧却让一个三岁的小孩当皇帝主持大局,目的可想而知!


2.慈禧遗言强调,女性不得干涉朝政,然而自己却掌权朝政48年之久,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3.宦官不得干政,这条遗言更是令很多后人咒骂不止。慈禧的一生中,曾有两个宦官伴随着她,先是安德海,后是李莲英。他们协助慈禧太后满足权利和物质欲望,导致晚清政府愈加的岌岌可危。


历史自由学


民间确实有传闻,说慈禧临死前对众人的“遗愿”有两个,一个是女人不得干政,二个是太监不得擅权,内容公开后被世人唾骂,其原因是慈禧无耻,自己干坏事,两个都犯了,临终前还想以正视听当一把好人,这就好比一个赌棍最后告诫别人不要赌博,一个吸毒者死前警示别人不要吸毒,看起来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实际是明知赌博不好,为什么自己要赌,明知吸毒害命,为什么自己还要吸。

图为慈禧和女眷们在颐和园排云门前合影,左边的太监是二总管崔玉贵。

慈禧也一样,你明知道后宫干政和太监擅权是违令禁止的,为什么在你这全成一纸空文,后妃不能干预朝政,这是满清的祖制,咸丰死的时候,同治继位,同时有8位顾命大臣,哪有慈禧的位置,结果是慈禧公然违背祖制,杀顾命大臣垂帘听政;太监也是,顺治时就明确规定了,太监不得擅权,官不过四品,不许擅出皇城,不得结交官员,可是慈禧这几条都犯,安德海出城作威作福,是谁给的势,大太监李莲英为二品,还巡视海军,更加打破皇家祖制,以上种种都是慈禧啪啪打脸。

图为当年慈禧出殡。

不该干的都干了,死前告诫别人不要干,这不是死前顿悟,有句谚语说的好“法官坐班房——明知故犯”,当然要受到世人唾弃。慈禧也明白,自己当政这些年,满清日落西山,这当然要算自己头上,又怀着对封建传统的敬畏之心,当年武则天不能干的事儿都干了,最后呢,去帝号,还政李氏,自己称则天大圣皇后,慈禧也不一样,自己是个特例,错误绝口不说,不否定自己执政的合理性,反正以后其他人别这样干了。

慈禧死后,隆裕升为太后,兼祧溥仪母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载沣共掌满清。

不过说了这么多,需要郑重澄清一下,慈禧的“遗愿”来源于野史,还是个当年进过宫的老外写的,正史和官家史料上均没有慈禧遗言的记载,反而慈禧在死前有两道旨,一道是以自己名义下的懿旨,隆裕为太后,溥仪为皇帝,一道是以溥仪的名义发的,载沣摄政,国家大事由载沣与隆裕太后两人定夺,这两道上面只字未提女人干政之事,这是正史记载的。

1908年慈禧葬于咸丰定陵之东,称定东陵,20年后被军阀孙殿英给掘了。

所以说,如果朝廷大事由载沣和隆裕一起拿主意,那又何来的女人不得干政之说呢,慈禧死后大臣起草的慈禧遗诏,也是罗里吧嗦的打感情牌,老太婆这辈子如何如何不容易之类的,也没有民间传闻的“遗愿”之说,所以慈禧遗愿是假的,只是民国光复后,关于清朝的事都有人大书特书,以讹传讹,直到今天,不论真假,只图一时口舌之快罢了。


图文绘历史


可以这样说,慈禧肯定要遭人唾骂的,因为清朝在她的执政管理下,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清朝的灭亡只是早晚的问题,倍受外国列强屈辱的中国人不唾骂她才怪,何况慈禧留下的遗愿还自相矛盾。

慈禧留下的遗愿

慈禧太后在咸丰二年(1852年)选秀入宫,1856年生下了咸丰的长子载淳,因为咸丰后来跟别的妃嫔生的儿子早夭,载淳成了咸丰唯一的儿子,慈禧母以子贵,被封为懿贵妃,到1861年咸丰死于承德避暑山庄后,咸丰唯一的儿子载淳坐上了皇位,慈禧也从懿贵妃上升为皇太后,这时候慈禧才26岁,因为咸丰死的时候有一位皇后,就是孝贞显皇后,后人称之为慈安太后,所以慈禧、慈安两宫并尊,都称为皇太后。

慈禧是个有野心的人,也很懂得利用人,在咸丰在世的时候,已经帮体弱多病的咸丰代笔批阅奏章,还会发表一些意见,这给了她以后干政的基础,也让她的权力欲望极度膨胀,在咸丰去世后,咸丰安排的顾命八大臣阻碍了慈禧掌政的欲望,就秘密派了太监安德海跑去北京,找到恭亲王奕訢,慈禧太后和奕訢联合发动了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杀的杀,充军的充军,而慈禧太后发布八大臣的第一个重要罪状居然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这也等于向侵略者表示,她是“尽心和议”的,已经暴露了她可耻的一面。


慈禧太后夺权后,与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改年号“同治”,慈安太后不怎么管朝政的事,一般都是慈禧太后管理,所以权力也都在慈禧手上,到同治十七岁的时候,后宫必须归政给皇帝了,慈禧太后也没法违反祖制,只能无奈的和慈安太后卷帘归政,不过慈禧太后仍然对同治进行干预,贪图享乐的慈禧还要求同治修缮被英法联军烧毁的圆明园供她居住,也不管当时财政紧缺,残毁严重的圆明园要消耗很多银两。

同治的短命让慈禧又名正言顺的掌握大权,同治死后,慈禧立自己的外甥兼侄子载湉为帝,也就是光绪帝,慈禧太后立光绪帝的目的最主要是他还是个小孩子,好控制。

此后光绪帝开始了悲剧的一生,成为慈禧太后的傀儡,最后还惨遭慈禧的毒手,被慈禧用砒霜毒死,死于1908年11月14日,光绪死后第二天,慈禧太后也归了西,在她临死前,留下了三个遗愿,一个是立三岁的溥仪为帝,一个是女人不可预闻国政,一个是不得令太监擅权。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慈禧太后立的这三个遗愿为什么被人唾骂?

其实后面两个遗愿更象是慈禧太后对自己一生的忏悔,有可能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慈禧太后在临死前回首自己的一生,也发现自己干政的结果给中国带来多少屈辱,在她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掌权生涯中,前期还会重用洋务派,只可惜慈禧太后过于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利益高于国家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寿辰挪用军费,大兴土木修缮颐和园,全然不顾日本发动的战争。


当有人提议停止修缮颐和园,将银两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太后勃然大怒,说谁让她不痛快,我就让他终生不痛快,清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的情况下,她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影响自己六旬庆典,而不是反思国家为什么会落到人人欺负、任人宰割的境地!

慈禧太后立三岁的溥仪为帝,就和立四岁的载湉一样,其目的还是好控制,立溥仪的时候她还是想着可以继续垂帘听政,继续干政,在她临死前虽然说了女人不可预闻国政的话,实际情况却是让隆裕太后为主,摄政王载沣为辅,两人共同主掌清王朝。

至于说不得令太监擅权,也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概罢了,清朝可以说是对太监打压最厉害的一个王朝,而太监得权也是归功于慈禧,第一位得势的太监就是安德海,因为在慈禧夺权的过程中立了功,深得慈禧的欢心,晋升为总管大太监,得势后的安德海嚣张跋扈,还娶了一个女人为妻,慈禧居然还特地赏赐了他白银一千两,成为慈禧太后身边大红人的安德海连小同治都不放在眼里,最后更是置清朝的祖制于不顾,带着一班随从耀武扬威的出北京敛财去了,最后遇到丁宝桢才被就地正法,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第二位大太监就是李莲英,陪伴慈禧太后近五十三年,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不过李莲英比安德海聪明多了,为人谨小慎微,只是李莲英虽然没有直接干预朝政,却极其贪财,朝臣有求于慈禧,第一个会笼络李莲英,而李莲英贪财则罔顾大体只知利己,在为慈禧太后满足权力和物欲上,也是极尽心思。

慈禧太后临死前的三个遗愿中的两个,只是她的感慨罢了,大清朝被她玩成这样,受尽各国列强欺负的中国人自然会唾骂她,都想问问她早干嘛去了?到现在才后悔?最主要的是,这三个遗愿还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的脸!


挚滗画畫紅尘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正有见识的医生从来懂得:只医治疼痛的部位,不追究病根将只会治标不治本。

同理,世人对慈禧临终前留下三个遗愿各种唾骂的原因,并非完全在遗愿内容本身,而与她的一生所为正相关。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慈禧临死的三个遗愿,即:立两三岁的溥仪为皇帝;今后大清不能再让女人干政;不得令太监擅权,这三个遗愿,其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问题的核心在于:慈禧之过太大,她在夺取大清的执政权后,最后却把大清葬送了。

慈禧掌控大清皇权几十年,从同治到光绪再到溥仪,都是被她玩于股掌的儿皇帝,而这大清江山却在她这个贪恋皇权的老妇人手里却是每况愈下,既遭外辱,又生内乱……

只要有这个根本在,慈禧这个执政的女子,便不可避免地成了大清乃至整个中国的罪人。

带着答案找论据的情况下,慈禧所做的一切,甚至包括她的功绩,也会被看作是有问题的、能证明其“过”的存在,其临死留下的三个遗愿便也是如此。

客观来讲,慈禧临终时的第二个遗愿,在某种意义上是她自己对自己一介女流参政的一个忏悔。这一遗愿的具体是: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这被称作第二遗愿的话,是慈禧临终时口述的。慈禧此举,是为了避免自己外甥女裕隆太后如她一般对幼弟垂帘听政所定。

所以,慈禧这第二个遗愿,是她之真正为大清江山社稷计的体现。

若非得鸡蛋里挑骨头挑这第二个遗愿的毛病,那大约就只剩下一条了:她霸道自私,允许自己这个女人可以干预国政,却不让别的女人模仿她。

慈禧第三个遗愿,即不得令太监擅权,也是其临终口述的,原话如下:

“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话再明白不过了,意思是:以后大清不得让太监干预朝政,明末魏忠贤干预朝政致明朝灭亡的史实,可引以为戒。

无论怎样分析,慈禧这第三个遗愿和第二遗愿一样:同样是为大清江山社稷计。

在太监的管理上,慈禧还可以被称得上标杆,她晚年虽宠幸太监李莲英,却从未让他真正干预过政治。因此,慈禧这第三个遗愿是她以身作则的结果,她自己做到了要求后世统治者做到,这实在并未有任何不妥。

慈禧的第一个遗愿,即立两岁的溥仪为新帝,这一遗愿虽多少透着慈禧的私心,但从根本上来讲:当时的情况下,溥仪实是新帝的最恰当人选。

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所说的最“恰当”,而非最“合适”,说它恰当是因为:在身份上,兼祧同治和光绪的溥仪是最名正言顺的继承者,父位子承;而说它够不上最合适则是因为:溥仪毕竟年幼,并非对大清江山最有利的继任者。

史学家认为,慈禧定两岁小儿为继任者,即选择最恰当而非最合适者继任,是为了满足自己继续垂帘听政、掌管大清社稷的私心。这话听来说得过去,但它成立的前提是:当时慈禧并未料到自己身体已不行。

实际呢,这个假设前提未必成立。须知,定溥仪为新帝时,慈禧年已73岁,她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即使并不完全了解,她也应该知道,在那个年代,这个年纪是随时都有可能归西的。

所以,笔者认为,说慈禧此举有私心,多是对慈禧有偏见者居多。

综上,慈禧定下三个遗愿后遭唾骂,其实并非因为她的这三个遗愿有太大问题,而只因为她生前之过太大罢了。


记者李满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实际掌权者,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而其又多以奢侈浪费而闻名,慈禧做了一生的“传奇”事,在其临死之际也不忘放大招,留下了三个遗愿。


一、立三岁的溥仪为帝

这是慈禧的第一个遗愿,也可以说是慈禧安排的最重要的一件后事。

慈禧在1908年11月15日下午5点,与世长辞,而在其前一天,慈禧用砒霜毒死了光绪帝,又留下遗嘱立三岁的溥仪为帝。

慈禧为什么这么做呢?

这与当时的利益集团有关,光绪帝代表着支持新政,是“维新派”,而慈禧以及其身边的近臣则是“守旧派”封建势力。

在慈禧死后,如果光绪帝仍然为帝,那么必然会打击慈禧背后的“守旧派”,所以,光绪帝必须死,而在光绪帝死后,“守旧派”扶持年仅三岁的溥仪,便可仍然掌握权力。

二、今后女子不得干政

慈禧死后留有一条遗言: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大意很通俗易懂,就是今后女子不可干预政事,女子干政这种行为有为祖训,于理不合。

若说慈禧的第一个遗愿,是考虑到政治因素,情有可原,那么慈禧的第二个遗愿则是多少有些不要脸了。

慈禧太后作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最能干预政事的女子之一,死后竟说女子不得干政,这不是打自己的脸吗!不过其实也可以理解,人都是自私的、贪婪的,自己拥有的,却不想被他人染指。

三、不得重用太监

慈禧太后死后还留有一个遗言:

“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大致意思就是要特别注意的防范太监,不许让太监专权,要以明朝末年太监专权一事为借鉴。

这也是慈禧太后所做的不要脸的行为之一,因为其在世时便重用太监李莲英,一手培养了大太监李莲英。而在其死后又说不许重要太监了。

以上三点,便是慈禧太后的三个遗愿,而这三个遗愿除了第一个还能勉强的理解外,剩下的两个都属于是那种能将人给气笑了的感觉,不得不说慈禧太后临死之际憋出的大招确实起到了引起轩然大波的效果。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慈禧自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离世后,联手当时的议政王奕欣发动政变,大权独揽五十余年,期间慈禧只顾自己纸醉金迷,荒废朝政,为自己政权稳固,排除异己,打压其他官员,弄得朝廷乌烟瘴气,一直到清朝末年,慈禧去世,清朝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令人愤怒,然后最令人气愤的是,慈禧临死前的三个遗愿,更是令人咋舌,被千万人唾骂:

立三岁小儿为帝:

众所周知,光绪帝并非慈禧亲生,而是他的侄子,而慈禧与咸丰皇帝的亲生孩子同治皇帝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死去,但是为了自己能独揽朝政,硬是撇开了各位成年的皇子,找了一个4岁的光绪来继位,但是现在即将身死,不希望看到皇位落向自己的旁支,于是便从娘家人中找了3岁的溥仪,当时清朝岌岌可危,国外列强逼迫,联合侵犯,进入国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国内各个起义层出不跌,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无家可归,即便是一位成年有作为的皇帝,也无法担当重任,而慈禧竟然不顾众生疾苦,临死满心里面想的都是自己权利与欲望,巩固自己的权利地位,这样的统治者,这样的遗愿,不可能不成为狠毒。

毒死光绪皇帝:

光绪生前虽然体质不好(也与太子时被慈禧虐待有关,慈禧立光绪为太子时,怕其长大后不听话,命人每天对其大骂,不给他吃饱,光绪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容易生病,但是绝对没有到病入膏肓的地步,但是却在慈禧临死前突然身亡,而现在科技发达,有专家从光绪的头发中提取了足以致命的砒霜含量,可以肯定,是慈禧临死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是他有太多把柄在光绪手里,她怕自己死后,光绪把他的恨全部发泄出来,会让他成为千古罪人,而且自己家族的权利,地位不仅不保,甚至还会一撸到底,所以临死前,一定要毒死光绪。

提拔宦官亲信:

清朝建国以后,明确表示严禁宦官当道,而他死前的第三个遗愿就是大量提拔自己的身边的宦官亲信,让许多太监都做了官,而这些太监都是在慈禧生前伺候慈禧非常舒服得力的,不仅如此,还将自己的亲侄女成为皇后,代替了自己的位置,更想永久性的占领皇权,此时的溥仪还是一个孩子,整天受虐待,于是大权全部落在了慈禧侄女与他提拔的宦官手里了

这就是慈禧临死前的三个遗愿,由此可知,慈禧心中只有满满的贪念,欲望,他不仅要自己享受大权,更是要自己家世世代代享受权利,排挤权臣,他是国家民族以及历史的罪人。


丫丫说史


慈禧死前留下了哪三个遗愿呢?

民间的说法是这样的:一、她要立两三岁的溥仪为皇帝;二、今后大清不能再让女人干政;三、更不得令太监擅权。

第一点是皇权交接,是大事,有慈禧正式的懿旨在,咱们随后再说;第二点、第三点并没有出现在慈禧弥留之际发布的懿旨中,只是她临终时嘴上说的。

原话据说是这么两句——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立溥仪,遭人唾骂,主要是因为慈禧此举太自私,选立新君,她只从自己掌控皇权以及死后不被翻案考虑,从没有真正考虑过江山社稷。

这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在当时,慈禧之所以要选立溥仪,最主要的一点是她认为自己不会马上死掉,立这样一个辈分合适的“奶娃”皇帝有利于她继续垂帘听政,操控皇权。

在民间百姓看来,慈禧掌控大清皇权几十年,从同治到光绪再到溥仪,都是被她玩于股掌的儿皇帝,而江山社稷在她这个贪恋皇权的老妇人手里却是每况愈下,既遭外辱,又生内乱,因此她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罪魁祸首,所以要唾骂她。

今后大清不能再让女人干政,这原本是慈禧临终前的忏悔,世人似乎也不买账,也要唾骂,这又是为哪般呢?

这里有民间不满情绪的宣泄,在老百姓看来,女人贪权干政本就是对朝纲的败坏,但慈禧这个老妇人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弄的江山社稷千疮百孔,无法收拾,更可恶的是到死还不承认自己是罪人,只说今后不允许这么干了,这不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是人之将死其言可憎。

另一让民间不满的是,慈禧这边刚说完女人不得干政,那边却要求摄政王载沣遇见重大事情,不能擅自做主,必须请示皇太后,也就是慈禧的亲侄女隆裕太后。在老百姓看来,这样说是一套,做起来又是另外一套,到头来还是要让她侄女继续垂帘听政,这未免也太可恶了,所以要唾骂。

不得令太监擅权,在民间老百姓看来,这也是慈禧的厚颜无耻之辞,自己宠幸安德海、李莲英,把恶事做完了,反过头来却说今后不能学我,如此只许州官点灯,不许百姓放火,怎能不唾骂。

有人说,慈禧临终时根本没有说过后面那两句话,这是史官为给慈禧贴金编造出来的。可问题是有这样贴金的吗,越贴越黑。

依本人的看法,慈禧说出这样的话并不奇怪,而且民间对她说的话也有误解。

立溥仪固然有慈禧私心的因素,但如果加上要给同治帝以及朝廷一个说法(昔日吴可读尸谏,慈禧答应再立新君一定不让同治绝嗣),除了溥仪,其实也没有更稳妥的选择。事实上,当慈禧提出选立溥仪时,朝中重臣如张之洞,也只是弱弱地问了一句,为何不立长君?(溥仪他爹载沣)当慈禧说出不能让同治绝嗣后,张之洞这些重臣也都是理解、赞同的,暗中不赞同的都是想夺皇权的野心家,慈禧如果选立那几个野心家(如老恭亲王的孙子溥伟或者庆亲王的儿子载振),朝局可能更乱。

总之,不管慈禧当时怎么选,结果都不会比选溥仪好到哪里去,清廷到那阶段已经基本完了,皇座上安谁,结果都一样。

再说不得女人干政,慈禧的这一句忏悔并没有口是心非,在她的临终安排中,她的亲侄女隆裕不是垂帘听政的角色,而是摄政王载沣的辅助者,当载沣遇到的压力过大时,隆裕可以出面用皇太后的名义弹压一下。

至于不得令太监擅权,慈禧说这话真正的用意,不是忏悔,而是提醒。客观地说,在慈禧治下,安德海、李莲英之流距明朝时的太监专权离的很远,但苗头已经出来了,尤其之后又是溥仪、载沣这样的弱庸之主,弄不好是极有可能出现太监专权的,所以慈禧要郑重地警告一番,这是她政治敏锐成熟的表现。

说完民间的说法,不妨来看看慈禧死前朝廷正式发布的几道懿旨、上谕——

慈禧临终前,一口气口授了四道懿旨,并以嗣皇帝溥仪名义发布了一道上谕,这是她最后的安排:

第一道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这是最后拍板。)

第二道懿旨:前因穆宗毅皇帝未有储贰,曾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现大行皇帝龙驭上宾,亦未有储贰,不得已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这是立溥仪的一个重要理由。)

第三道懿旨:现时局多艰,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俟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嗣皇帝亲裁政事。(这是确定摄政王执政。)

第四道懿旨:现命摄政王载沣监国,所有应行礼节,著内阁为部院会议具奏。(这是给载沣执政预留空间。)

以嗣皇帝溥仪的名义发布的上谕:

朕奉太皇太后懿旨:昨经降旨,特命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有必要请皇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仔细看这几道懿旨、上谕,慈禧既定下了框架,又给了载沣一定填充的空间。正因为有这样的安排,慈禧死后,载沣刚上台就立刻审定颁布了《摄政王礼节》十六条,除去将军国政事集于摄政王一身外,还有一条专门用来解释慈禧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凡重大事件有必要请皇太后懿旨者,由监国摄政王面请施行,他人不得擅请擅传。”

这条规定意味着什么?不仅制约了宗亲权贵(别人不能向皇太后请示),而且也制约了隆裕太后——她不仅不能主动干政,而且即便是重大事项面请了她,她的决定要经过载沣的认可并传达出去才能生效,不经过载沣认可并传达出去则视为无效。

所以说,慈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异常清醒的,因此唾骂之外也应该有一些审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