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似玉:在榫卯间传承“工匠精神”

人物简介

杨似玉,三江县侗族自治县人,凭着一手精湛的木工手艺,成为当地的“能人”,是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国家文化部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确定为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广西唯一一人。他擅长造侗族传统的建筑风雨桥和鼓楼,在很多景点、纪念场馆留下了风雨桥、鼓楼、民间木楼、戏台等建筑作品和大量风雨桥、鼓楼模型,是广西仅有的两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一。


百师®人物 | 杨似玉:在榫卯间传承“工匠精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


人物故事:

杨似玉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平岩村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当地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整座建筑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百师®人物 | 杨似玉:在榫卯间传承“工匠精神”

杨似玉


出生在三代侗族木匠家庭的杨似玉,从小跟随父亲学习传统手工艺。他说,这门技艺是一代又一代侗族木匠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它代表着侗族的建筑文化,从选材、设计到建设,每个环节都要精益求精,就算凿打手指头大小的榫眼,都不允许有半点马虎。

1983年,一场洪水把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的程阳风雨桥冲毁了大半。为了尽快修复,一支由桥梁专家组成的工程队来到三江,并兵分两路,一路进山伐木备料,一路将冲毁的廊桥每个部件标记后拆除,以备重建。


百师®人物 | 杨似玉:在榫卯间传承“工匠精神”

侗族鼓楼


结果拆下来大大小小万余块木头,堆成了小山,却再也拼不起来。无奈之下,他们慕名找到了杨似玉及其父亲。

父子两人二话不说,在无设计图纸、无先进工具的条件下,凭着木角尺、墨斗、一扎竹签等简陋工具开展修复工作,成千上百的梁、枋、柱等尺寸全凭心算。


百师®人物 | 杨似玉:在榫卯间传承“工匠精神”

杨似玉


对于拆下来的木料,父子二人不看木材上的标记就指挥工人们放在这里、放在那里,只用了十几天,程阳风雨桥的昔日风貌重现。而此时,现场专家们的桥梁重建图纸还没画出来。只此一战,杨似玉名声大震。

凭借多年经验,杨似玉练就了能依地形、山势,迅速在心中构出“图纸”的本领。

为了方便工人施工,他常常借助凿刀、曲笔等工具,将木构建筑的柱、瓜、梁、檩、枋等构件的尺寸位置,制成侗族建筑师特有的“香杆(竹条)”

百师®人物 | 杨似玉:在榫卯间传承“工匠精神”

榫卯模型


只要修造者按杨似玉做的“香杆”上的标注去下墨,上万个构件的木建筑,就能精准建成,且建筑的构架之间相互产生支撑力,共同形成了一座座精巧的建筑。

百师®人物 | 杨似玉:在榫卯间传承“工匠精神”

风雨桥


自身的勤奋、手艺的继承和工匠精神让杨似玉逐渐成为大师,至今,杨似玉设计制作吊脚楼100多座,风雨桥6座,鼓楼8座(包括一座27层高的鼓楼),大小凉亭20多座,风雨桥鼓楼模型2680座……

他以精湛的建筑技巧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技艺传承人。

工作之余,年过花甲的杨似玉依然初心不改,日常期间除了奔忙于各地充电学习、办非遗培训班、接工程之外,更多的时间坚守在土生土长的侗乡。

百师®人物 | 杨似玉:在榫卯间传承“工匠精神”

风雨桥

拨弹着手工制作的侗琵琶,吟唱着原汁原味的侗歌,遥望着遍布百年风雨桥的侗乡侗寨,不断为南来北往的客者,讲述着侗乡木构建筑的神奇……

杨似玉有话说:

“他们叫我什么鲁班,那些都是虚的,我就是做工的,踏踏实实把活干好比什么都强。

木头有韧性,懂伸缩,会呼吸。在钢筋水泥铸就的现代社会里,希望侗家木质建筑能得到更多的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