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58665399105
在孫權的眼中,陸遜不得不死。 陸遜是東吳政權中最大的權臣,而且陸遜又是四大家族的代理人,孫權一死,朝中將無人能夠控陸遜的野心。
誰能保證陸遜不會為陸康報仇?誰能保證陸遜不會成為東吳的司馬懿?屆時孫家的權力將會被以陸遜為首的四大家族架空,孫家祖孫三代所打下的基業,將名存實亡。
三國中的東吳第一名臣,既不是周瑜也不是魯肅,而是一代白衣儒將陸遜。
陸遜就是東吳版的諸葛孔明,襄樊獻計收荊州、夷陵之戰敗劉備,石亭之戰敗曹休陸遜輔佐孫權數十年,出將入相,嘔心瀝血,撐起了東吳的半壁江山。
如此一看,歷史的孫權和陸遜也稱得上是一對好搭檔。
然而陸遜晚年卻以悲慘收場,究其原因,並不是大家常說的孫權昏庸,只是二人中間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第一點原因:功勞和家族影響太大。
陸遜家族在江東一直都是世家大族,其家屬和親戚大多都在朝中或者地方擔任過大大小小的職務,比如說他的父親是九江都尉,祖父是城門校尉陸康,家族的力量就在一代一代的積累之下逐漸厚實起來。陸家乃是江東士族的代表,妥妥的地頭蛇,孫權想要坐穩東吳這塊地盤兒,前期必然要拉攏。
所以陸遜走上了前臺,陸遜在對曹劉作戰的過程中立下了卓越的功勞,首先在荊州打敗關羽,而後帶兵滅掉蜀軍夷陵重病,最後又在跟曹休和曹丕對戰的過程中取得大勝,可以說江東之民沒有一個不尊敬這位統帥,有些人可能把他看的比主公都重。
等到陸遜官至丞相以後,朝中勢力基本都依附到了陸遜的身後,加上陸氏一族在江東長久的發展,這讓孫權感到非常不安,所以陸遜越是立下大功,他就越是要除掉此人,畢竟他的光芒已經太耀眼了。
事實上,陸家和孫家本就有舊怨,當年孫策曾在袁術指示下,兵圍廬江城,陸家餓死上百口人,陸家家主陸康也因此鬱鬱而終。
第二點原因:陸遜擁護太子。
在孫氏拒收江東而成帝業以後,他們的繼承系統中也出現了太子這個位置。雖然說太子一直都是自己家的子嗣,但是歷代的君主都有一個“原則性”忌諱,那就是自己在世之時,太子越“安分”越好,對於那些想要提前繼位的太子,各位君主也都是極其厭煩(皇帝的待遇太舒服了,親兒子也不能讓)。
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之下,孫權自然是希望太子在宮中沒有太大的勢力。可是此時的陸遜卻來“插了一腳”,他跟太子的關係持續“升溫”,外界已經對陸遜支持太子的態度非常清楚,而且有很多“陸派”官員也紛紛和太子交好,這種現象君主只要不是傻子就不能容忍,孫權自然要想辦法對陸遜動手。
第三點原因:陸遜有另一層身份。
無論是在正史還是在小說之中,都點出了陸遜是孫策之婿的說法,這個說法對分析孫陸間的君臣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依據。古代的繼承製都是父子傳承,不過孫策死後其孩子還非常幼小,面對著當時緊迫的局面,他必須安排一個能承擔大局的人來交接權利,所以他只好越過兒子找到了弟弟。
雖然兄弟倆對於權利交接一事都是彼此情願的,但是這件事情畢竟是“壞了規矩”,更重要的一點是,孫策的那個兒子還在一直成長,後期更是健康的成為了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就算這個侄子沒有奪位的心思,那孫權也是很難安穩度日的。
這從他的行為之中也能看得出來,在自己成吳王之時,侄子的爵位是侯爵,等到自己成帝以後,侄子的爵位還是侯爵,這明顯是限制侄子的“事業發展”。在這層心理的推動之下,他對原先孫策的一眾姻親和大臣都有防範之心,對陸遜這位女婿也有些防備,等他覺得自己控制不住陸遜以後,就果斷解決了這個“麻煩”。
綜上所述,陸遜的死是在情理之中的,他立的功勞並不能成為他活命的資本,反而會加快他的死亡,這也是政治博弈中最無奈的事情吧。
白話歷史君
孫權為何要將陸遜逼死?
三分多是英雄俊,又顯江南陸遜高。陸遜原名陸議,字伯言,東吳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陸遜於建安八年(203年),到孫權府中任職,因其精於謀略,善於用兵,深受孫權賞識。建安十四年,孫權命呂蒙偷襲荊州,陸遜協助,偷襲成功。彰武二年(222年),陸遜以大都督的身份在夷陵地區火燒劉備連營,成功化解東吳的危機。
黃龍元年,在孫權獲得石亭之戰的勝利後,封賞陸遜為大將軍,並命其輔佐太子孫登,管轄武昌。然而孫權雖然交給陸遜軍事大權,卻不給政治權利,並任命顧雍為丞相。後來因孫權於陸遜不合,屢次發生爭執,陸遜多次收到孫權的指責,最終憤憤而死,可以說孫權親手將陸遜逼死,這究竟是為何,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陸遜作為江東世家大族,黨羽眾多,嚴重威脅到孫權的統治地位。他的從祖是魯康,被任命為廬江太守,魯康有個兒子叫魯績,又被任命為鬱林太守,魯績又有子叫魯瑁,被選為尚書。陸遜的兒子陸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次子魯胤,北任命為膠州刺史,因此陸遜家族世代為官,黨羽眾多。而陸遜本人也深受世家大族的擁戴,在朝廷內有深受百官擁戴,孫權本來就是個善於猜忌的人,再加上後來陸遜功高蓋主,孫權更加不能容忍陸遜威望日益增大,故而將陸遜逼死。
其次陸遜官居大都督,有架空孫權的可能,再加上陸遜一直鎮守武昌,威望大增,孫權要除之後快。陸遜自夷陵之戰後,就被任命為大都督,因為陸遜的才能,孫權也一直對其忍讓。再加上大都督總理一切軍事要務,基本上有把孫權架空的意思。早年孫權任命周瑜、魯肅為大都督,就飽受其害,孫權本人有時候也要聽命於大都督,而軍隊自然也掌握在陸遜的手中,萬一陸遜謀反後果不堪設想。再加上陸遜本人一直駐守武昌,吳國的軍政要員,上到太子下至諸葛瑾潘俊等都與陸遜交好,孫權為了防禦陸遜謀反,故而將其逼死。
再次陸遜為孫策的女婿,本來是為了加強君臣之間的關係,但後來陸遜卻能功高震主,再加上陸遜參與了太子之爭,孫權對其更加深惡痛絕,故而將其逼死。陸遜為孫策的女婿,也算是孫家的姻親了,但孫權卻擔心陸遜的權利日益增大,無法駕馭,就算孫權勉強能控制陸遜,但孫權的後代們卻真正是無法駕馭了,漢朝就有很多外戚專政的。最重要的是陸遜參與了太子之爭,孫權想擁戴孫亮為太子,但陸遜卻聯合百官一起擁戴原來的太子,這讓孫權非常惱怒,在加上擔心後代無法壓制陸遜,因此在有生之年,孫權要把陸遜逼死。
你是如何看待孫權和陸遜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當然不是因為什麼功高蓋主。所謂參與太子事也是藉口。
原因只有一條,孫氏與世家爭奪控制權。
我們知道,三國是世家社會。
江東當然也是。顧陸張朱四大家族與其姻親控制江東一半的土地人口,所以四大家族一直反對擴張,要求畫境自守。
為啥?
出兵擴張,四大家族就要付出最大份額的軍隊勞役錢糧,如赤壁大戰後江東佔領南郡,周瑜食邑就在江陵,後面呂蒙也一樣。最大的戰利品是孫權所得,少部分是將領,四大家族最多隻能喝點湯水。
那麼,如果失敗呢?
損失慘重的當然只會是四大家族,孫權有多大的損失呢?
四大家族哪怕就是傻子也會反對啊。
四大家族之張溫:
🍏此其一也。
孫權出身江東吳郡的縣級豪強,勉強算是三等世家,因父兄武力強悍而控制江東。
顯然,大世家是看不起孫家的。
四大家族之朱桓:
🍓此其二也。
陸家是孫權的祖母家,這樣的關係原本應該親近。但孫策當初攻破廬江,對陸家家主廬江太守陸康進行報復,陸康虐死牢房,陸家子弟損失頗多,顯然這是孫策的錯。
此後,陸家為陸康兒子陸績領導,陸遜是陸康侄孫,為了家族利益也只能臣服。
孫權後面將孫策女兒嫁給陸遜,未必沒有拉攏與監視的雙重想法。歸根結底,還是不放心陸家的忠誠。
四大家族之陸績:
🍍此其三也。
正因為孫策孫權都明白,以四大家族為首的江東大世家與自己並不同心,所以均在扶持周魯布全這樣的中小世家,諸葛瑾張昭這樣的外來戶甚至呂蒙這樣的寒門,實際就是想平衡四大家族的勢力。
顧命大臣張昭是徐州世家:
周瑜是中小世家,也非江東人:
然而,外來戶沒有什麼基礎,中小世家缺乏底蘊,寒門崛起更是笑話。到孫權晚年,四大家族與曹魏一樣將政權滲透乾淨,孫權也就處於異常焦慮中。在自己死後,繼承人能不能控制得住局面?
四大家族之顧雍:
🍎自然,丞相顧雍被冤殺,逼死陸遜就都是必然之事(再算上最早被處置的張溫),我孫權不怕你們造反,正好一起收拾了。
軍政全才的陸遜:
然而,四大家族忍了這口氣,暫時蟄伏。
孫權死後,諸葛恪孫峻相繼專權,然後就是寒門沉落,外來戶一掃而空,新貴墮落,整個江東依舊只能四大家族來掌控。
四川達州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是古代忠臣的最顯著特徵,然而在三國的東吳陸遜之於孫權又是什麼樣的存在呢?
“當年有多麼的愛,現在就有多麼的恨”,用這句話來形容陸遜和孫權之間的關係是比較貼切的。當年,陸遜為東吳立下了汗馬功勞,孫權也對陸遜大肆封賞。陸遜直接做到了大都督的職位,並且在東吳那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為什麼孫權要逼立下汗馬功勞的陸遜呢?
- 功高震主,不懂得收斂。陸遜當年火燒連營,擊退蜀漢七十萬大軍,就證明了自己的能力,獲得了孫權的任職。自此,陸遜坐陣荊州,把荊州治理的井井有條,導致荊州出現了“只知陸伯言,不知孫仲謀”的情況,這對於孫權來說,就是一個不好的信號,就算陸遜本身沒有二心,但是擋不住孫權那麼去想,這就埋下了懷疑的種子。
- 結黨營私、與太子站的太近。“南魯黨爭”把東吳鬧得沸沸揚揚,差不多把東吳都快搞分裂了。而在這次以太子孫和魯王孫霸為首的黨爭中,陸遜是堅定的站在太子身邊的重臣,對於孫權來說,選定繼承人是自己的事,容不得別人來插手,然而陸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得罪了孫權,也為自己的命運埋下了伏筆。
- 兩人之間有間隙,並不是信任的群臣關係。一是當年孫策曾經對陸遜的家族用過兵,導致陸遜的堂祖父身亡,所以這件事始終是兩個人心中的疙瘩;二是孫權的皇位來自於哥哥孫策那裡,而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孫權對哥哥的後代非常的不地道,對陸遜也就不會正眼相看了。
所以說,孫權最後逼死陸遜,有孫權個人的“剛愎自用”“胡亂猜疑”,也有陸遜的鋒芒畢露、不懂藏拙,保護自己造成的。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陸遜堪稱桃園三兄弟的剋星,劉備、關羽直接死於他手,張飛間接死於他手,這都是命啊!
先是關羽。想當年關羽何等英雄,斬顏良、誅文丑、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傲視群雄!關羽生性驕傲,在巨大的榮譽面前,變得愈加高傲自負!
在他看來,吳國眾文官武將,如三歲孩童一般,根本不值一提。當孫權主動結交關羽,欲將女兒嫁給關羽兒子時,關羽一句“虎女怎肯嫁犬子!”趕走使者,全然將諸葛亮聯吳抗曹的囑咐拋之腦後!
更別提陸遜了,當時的陸遜籍籍無名,在關羽眼裡,就如同螻蟻一般。當孫吳拜陸遜為大將時,關羽呵呵一笑,難道吳國無人可任大將了嗎?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要低估年輕人的能量!驕傲自負的老幹部關羽,最終死在年輕人陸遜之手!
緊接著是張飛。聽說二哥被無名小卒陸遜殺了,性如烈火的張飛哪受得了這種鳥氣,發誓要為關羽報仇!他平時就喜歡喝酒打人,聽聞二哥死後,悲憤交加,借酒澆愁,酒醉後更是鞭打士兵,甚至有士兵被活活打死!
關羽看不起士大夫,但對士兵很好;張飛與其相反,對士大夫尊敬有加,但視士兵如牲畜。這無疑埋下禍根!最終張飛因為暴而無恩,被下屬範疆、張達謀害!
最後是劉備。關羽、張飛兩個鐵哥們都死在陸遜之手,當年桃園發誓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劉備,豈可一人苟活!他不顧趙雲和諸葛亮的力諫,固執己見打東吳,甚至連軍師諸葛亮都不帶。他自思縱橫沙場這麼多年,難道打不過黃口孺子嗎?
最終還是陸遜技高一籌,故意放棄大片戰略要地,讓蜀軍盡數佔領,藉此分散蜀軍,拉長蜀軍戰線。然後又火燒連營,打的劉備全軍覆沒。劉備僥倖逃脫,然而被一個後生打的滿地找牙,讓他無地自容,羞於見蜀國父老。於是在迴歸途中含恨而終!
自此,陸遜收復了荊州,力挫蜀漢,後來又氣死曹休,可是說居功至偉。孫權對他也不錯,在封他為大將軍之後,又獨創了一個“上大將軍”封給陸遜,地位在三公之上。
就是這樣的功勞之將,最後卻捲入了太子之爭,而受到孫權猜忌。
孫權嫡長子孫和四子孫霸為了太子之位明爭暗鬥,本來陸遜保持中立態度,不偏不倚。但聽說孫權要廢長立幼,於是出面為孫和說了句好話,孫權以為陸遜和孫和已經結成聯盟,於是對陸遜嚴加防範和監視,陸遜在憂慮中離開人世!
一半秋色
陸遜被孫權逼死,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說是偶然,是說陸遜被孫權逼死這個事件本身具有偶然性;說是必然,則是因為無論怎樣,孫權都不會容下陸遜,早晚會殺死陸遜。
下面我從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及根本原因三個方面來說明:
一、直接原因——介入孫權家事犯忌諱
《陸遜傳》載:“及太子有不安之議,遜上疏陳曰:‘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 遜憤忿致卒, 時年六十三, 家無餘財。”這段史料明白無誤的告訴世人陸遜的直接死因:介入了太子廢立之爭。
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孫權後期,由於孫權的搖擺不定,繼承人問題成為了當時吳國政壇的一個重要的、但一直懸而未決的事情。本來孫權已經立孫和為太子,但他同時又過分寵愛魯王孫霸,後來更是想把孫霸立為太子。而圍繞立太子一事,朝中大臣分裂成兩派,身為丞相兼上大將軍的陸遜不可避免的介入其中,而陸遜及其身後的江東士族極力支持孫和,而孫氏家族的根基淮泗集團全力擁護孫霸,雙方意見不合。陸遜更是多次上書直言庶嫡之分,使得孫權十分不悅。
本來太子廢立之事,就是皇帝家事,大臣介入太子廢立之事,更是皇帝的忌諱;況且陸遜的意見與孫權向左,因此孫權對陸遜的行為非常不滿,多次以此對陸遜進行責罵,最終將其逼死。
二、間接原因——為繼位者創造政治條件
孫權後期,陸遜正處於其政治生涯的頂峰,權侵朝野、朝中群臣無一人可以與之匹敵。
陸遜身兼丞相及上大將軍兩職,政權、軍權盡在其一人之手。因此孫權非常擔心繼位者無法駕馭陸遜,擔心軍國大權盡數落入陸遜之手,孫家基業被外人侵蝕;同時,孫氏家族與陸氏家族存在世仇家恨:孫權的兄長孫策當年誅殺了陸遜的叔父陸康,逼迫陸氏家族舉家遷徙避難;雖然後來孫權將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試圖拉攏陸氏家族,但無論怎樣,兩家的仇恨畢竟還在。
基於此兩點,孫權擔心陸遜在其去世後進行對繼承人不利,於是一直在找機會除掉陸遜,而陸遜介入太子廢立之事給了孫權以藉口和口實。
三、根本原因——打擊本地豪族勢力
孫氏家族所代表的淮泗集團是外來勢力,陸遜則是本土豪族代表。從根子上,孫權自然是與淮泗集團血濃於水、榮辱與共的,而與江東豪族勢力僅僅是利益合作關係。在孫吳政權建立,孫氏家族的統治根基鞏固後,孫權自然就要排斥異己,而作為江東豪族領袖的陸遜自然是首當其衝。
因此,陸遜之死幾乎就是註定的。
曉東筆談
陸遜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應該慶幸遇到了早期英明的孫權,才得以施展一身才華;同時他又遇到了晚年昏聵的孫權,致使他含冤而死。陸遜的命運因孫權而起,也因孫權而落,他親手將孫權捧上帝位,也親手為自己挖開了一座墳墓!
君臣同心
如果說周瑜是吳國的創業第一人,那麼陸遜便是吳國崛起的第一人。周瑜用一場赤壁之戰保住了江東基業,而陸遜用一場猇亭之戰壯大了吳國的實力,也正是這一場戰爭,孫權才由臣變為王!緊接著陸遜又用一場石亭之戰幫助孫權登基稱帝,這才算是真正的三國鼎立!在吳國崛起的道路上,陸遜可謂是功勞最大的,孫權也並未產生過“功高蓋主”的疑慮,所以陸遜之死真不是一句功高蓋主能概括的。
孫權對於陸遜的信任一直未變,陸遜在猇亭之戰以後是留守荊州的,蜀國與吳國的外交關係在諸葛亮的努力下恢復和平,兩國之間的政務往來皆是由陸遜於中間傳遞,孫權將自己的印授留在荊州,國務文策若有不妥,皆是由陸遜批改定奪;孫權定都武昌(今鄂州)之後,自己回到陪都建業,留陸遜和太子孫登於武昌,並以陸遜“輔太子董都軍國”,時年太子尚且年幼,實際上是以陸遜總理國家軍政,這種信任恐怕在整個三國時期都不多見。
遼東事件
孫權稱帝以後,便開始從英明向昏聵轉化,首當其衝的則是遼東事件。時遼東郡雖屬幽州管轄,但實際上是公孫淵的地方割據勢力,由於長期受到曹魏的征討,故而欲結交外援共同抵禦強敵,公孫淵便將目標鎖定在剛剛稱帝的孫權身上。
公孫淵一封賀表送往東吳,首先讚揚了孫權的勇武聖明,再表示願意向孫權稱臣,這對於三國之中最後一個稱帝的孫權來說,無疑是民心之所向,天下之眾望。孫權不僅欣然接受了公孫淵的請求,而且還封公孫淵為燕王。作為常規的國家外交,再賞賜一些財物給前來恭賀的使者就算結束了,但孫權可能是被驚喜衝昏了頭,下令以萬人使團前往遼東為燕王加冕,奈何陸遜這幫大臣怎麼勸都不聽。當東吳使團到達遼東旅順附近時發生了意外,登陸的兩名使團長剛要拜謝前來迎接的燕王使者,卻被一刀斬下頭顱,嚇得東吳使團調轉船頭就回了東吳。公孫淵得了東吳使團長的頭顱,送往鄴城獻媚求和,這使孫權成了千古笑柄,落了個千里送人頭的罵名。
這個事件過後,孫權自已丟了臉面,總得想辦法找補回來,本欲出兵遼東,奈何距離太遠,大動兵戈得不償失。正逢此時,國內又盛傳流言蜚語,指責孫權當初不聽陸遜等人勸諫,致使東吳蒙羞,這正好激怒了孫權。在外部找不回來的面子,那就在內部找吧,遼東之事是我的不對,但你們做臣下的就從不犯錯?這就引發了君臣關係緊張的“中書校事”事件。
中書校事
這個中書校事其實就是孫權主導的找茬兒事件,孫權任用近臣呂壹、秦博等人為中書校事郎,旨在全國範圍內的軍政事務監督、監察、揭發,矛頭也很明確,史料中記載,主要查的就是上大將軍陸遜、丞相顧雍、太常潘濬這三個人。顧雍是陸遜的同鄉,二人算是至交,潘濬則是陸遜的跟班,所以說這件事的核心目標就是陸遜。
當然,陸遜也不是吃素的,呂壹等人從建業查到武昌,向孫權彙報了諸多莫須有罪名,這讓陸遜很是惱火。陸遜忍無可忍來到建業,一哭二鬧三上吊,孫權見陸遜這等失態,便算是找回了面子,心裡也得到了滿足,你陸遜這回知道誰是君來誰是臣了吧。既然目的到達,孫權便找了個臺階,將呂壹當作替罪羊給斬了。此事雖然就此收尾,但君臣二人的關係與矛盾算是產生了,並對後來的事情產生了影響。
二宮構爭
“初權既立和為太子,而封霸為魯王,初拜猶同宮室,禮秩未分。群公之議,以為太子、國王上下有序,禮秩宜異,於是分宮別僚,而隙端開矣。”——《三國志》要說後來的事情,那就是孫權的兩個兒子爭奪儲。這件事情的根源是孫權沒有處理好家庭內部矛盾,他在世期間,所有的配偶皆以夫人相稱,從未立過皇后,因此七個兒子皆無嫡庶之分,故而在立太子以後,又寵溺魯王,造成兩宮兄弟的明爭暗鬥。
赤烏四年(241年),孫權所立的太子,即大兒子孫登去世,二兒子孫慮也早已不在人世,故而三兒子孫和就順理成章的成了太子,但在任命太子的同時,又封了四兒子孫霸一個魯王的稱號,加上孫權對孫霸無比寵愛,這就使孫霸產生了奪太子位的幻想。因為所和的生母是王夫人,孫權的長女孫魯班則是由步夫人所生,孫權立孫和為太子,又寵愛王夫人,這就對孫魯班的母親產生了威脅,故而孫魯班就站在了孫霸一邊,幫助孫霸奪位。
當孫權病重之時,他下令孫和去宮外的神廟祈禱一番,孫和這一去不當緊,孫魯班令人進行了跟蹤。孫和為父祈禱結束以後,順道去往太子妃張氏的叔父家探望,這本是正常之事,哪知孫魯班小題大做,回報孫權說弟弟根本沒有將父親的病放在心上,一出宮就去了張休家裡探望。與此同時,孫魯班還誣陷孫和之母王夫人,說他在父皇病重期間甚是開心,是乃父皇歸天之後,他的兒子就成了皇帝了。孫權聽了後博然大怒,召來孫和與王夫人痛斥一番,王夫人可能也是懦弱之輩,回到家便鬱郁而死。
魯王見王夫人去世,心想孫和無依無靠,再不是對手,於是就將宮鬥公開化,開始拉攏朝臣貴胄。身為太子的孫和畢竟是社稷所拖,具有原則性的大臣多數還是站在了太子一邊,其中就包括陸遜。太子黨裡還包括顧譚、吾璨、朱據等人,魯王黨則以步騭、全琮、呂岱等人為首,這就形成了朝政上的兩大對立政治勢力。
其實從人物關係也能看出朝臣的私心,太子孫和的妻子張氏有個親妹妹,嫁給了陸遜的兒子陸抗,所以陸遜算是孫和的姻叔父,這種關係當然要支持太子;而顧譚不僅是顧雍的嫡長孫,還是陸遜的外甥,當然要站陸遜這邊;由於孫權的二女兒孫魯育看不慣姐姐孫魯班的奸詐行為,故而站在了太子一邊,那麼孫魯育的丈夫朱據當然也是站在太子一邊。
“步騭以德度著稱,為吳良臣,而阿附於霸,事同楊竺,何哉?和既正位,適庶分定,就使才德不殊,猶將義不黨庶,況霸實無聞,而和為令嗣乎?夫邪僻之人,豈其舉體無善,但一為不善,眾美皆亡耳。”——裴松之返觀魯王黨,步騭當時官拜驃騎將軍,已經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但他的權力慾望遠遠不止一個驃騎將軍,他想在這場宮鬥中投機一次,故而以魯王生母步夫人同宗的身份加入;全琮則是孫魯班的丈夫,也是因為這份關係才官拜大司馬,當然也想再搏一搏。這兩大陣營皆是東吳政治體系中的高層,這種對立也引起了孫權的猜忌與不安,此時的孫權已經64歲,怎能對國本置之不理?
而我們上述的中書校事一案中,主要打擊的對象皆以正統的口號支持太子,這種原則性確實沒錯,但在孫權看來,這是校事當事人藉機反撲的舉動,故而孫權在這次鬥爭中,不加思索的對太子黨下了手。吾璨被下獄、顧譚流放交州、陳正、朱據被誅滅三族,而本文所說的陸遜則被孫權一次又一次的莫須有罪名責罵,致使陸遜鬱郁而死!
綜上,陸遜因英明的孫權而走上人生巔峰,也因昏聵的孫權落入萬丈深淵,但不得不說,陸遜在宮鬥中是堅持了原則,但也暴露出他的政治野心,在涉及皇帝家事的時候,重臣往往是最不應該開口講話的,陸遜可以說是步伐走的太快,觸及了本已老邁昏聵的孫權底線,這就為其淒涼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棍哥觀史
孫權和陸遜曾是一對相知相得數十年,同心協力打贏夷陵大戰,配合默契留下許多佳話逸事的君臣,最終卻以悲劇收場。他們的衝突根源是由他們各自出生的宗族立場決定的,終不以其個人意志為轉移。
孫權與陸遜
孫吳政權的致命傷,就是政治根基不足,統治合法性嚴重缺失。
孫氏一門出身寒微,孫堅之父僅僅是個瓜農,此前三代以上皆不可考,論家世,別說和太尉之子曹操比,就算和比起本身是漢室宗親、祖父舉孝廉當過縣令的劉備比,都相差甚遠。
孫堅孫策這父子兩代,皆靠攻殺朝官、殺戮名士而立國開基。孫策為袁術部將時領兵攻打廬江,陸遜的堂祖父,陸家家主、廬江太守陸康與之苦戰兩年,病亡於戰陣中,陸氏宗族上百口,一半人死於艱苦的圍城戰和後來的流離遷徙。孫陸兩家,因此結下血海深仇。
陸遜當時年僅十三歲,就要幫年僅九歲的堂叔陸績(陸康之子)支撐門戶,率領族人返回吳郡。豈知不久後,大仇人孫策兵取江東,陸氏一族不得不從此在仇人眼皮底下討生活,此時他們對孫氏的觀感,自是可想而知。
孫策遇刺後,張昭受命託孤,輔佐孫權繼領江東,與包括陸氏在內的江東大族力求和解。孫權將自己的侄女、也是孫策的女兒嫁給陸遜,並將他作為東吳的後備骨幹苦心栽培,讓孫陸兩家得以在表面上化仇為親。但雙方內心的芥蒂,又怎是一樁婚事就能化解的?
陸績後來被孫權派遣到新徵服的交州鬱林郡為太守,實為流放蠻荒,三十歲出頭就英年早逝。陸績臨終仍自言“有漢室志士吳郡陸績”,拒不承認自己是孫氏的臣子,還狠狠立下六十年後南北必混一(也就暗喻孫氏滅亡)的預言。
陸家家主,陸遜之叔:陸績
等到孫策之子孫紹已成年,並一度承襲了“吳侯”之位,大約在孫權稱“吳王”期間,被改封為“上虞侯”,可見孫權對其的防範。而作為孫策女婿、孫紹姊夫的陸遜,又多了一層被孫權猜忌的理由。
孫權極信任的大將呂蒙,曾經高度讚揚陸遜之才,在詐病襲關羽時推薦他代替自己的職位。可是到荊州戰役,陸遜已經立下分路軍阻斷峽口,打垮關羽留守軍數萬的大功後,呂蒙臨死前推薦代替自己的,卻變成了孫權的發小兼死黨朱然,這樣的變更,本身就意味深長了。
【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蒙卒。】
夷陵之戰期間,劉備遣吳班誘敵時,東吳諸將請戰不成,都認為陸遜膽小畏敵,才會連退百里,不敢出戰,因此“各懷憤恨”。
這正說明陸遜雖有卓絕才能,但在吳軍中威信嚴重不足,已經年過四十還被諸將藐視,對比26歲即以中護軍與張昭共掌軍政大事的周瑜,可說天壤之別。這也深刻體現了吳軍中眾多孫氏嫡系的淮泗及寒門將領,對陸遜這個江東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
【諸將並欲迎擊備,遜以為不可,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弊耳。”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吳書》陸遜火燒夷陵,大破劉備,被東吳軍民視為如同周郎復生的江東守護神,但出生江東大族的陸遜,和周瑜實有本質差別:周瑜食邑四個縣,私兵部曲不過數千,而陸遜食邑只有一個縣,招募的私兵部曲竟已破萬。
以孫權這樣歷史上出了名的雄猜之主,對陸遜如此做派,又怎麼可能真的心神無二,信賴無間呢?
孫權在位晚年,任用呂壹,挑起“二宮之亂”,迫害陸遜、顧雍等出身江東士族的賢臣,更多不是他當真老糊塗了,如何昏庸暴虐,而是身為出生漢末之人,看不清之後的歷史大勢,不明白其後整整三百多年的士族門閥天下,正是歷史發展必然,才和陸遜為代表江東士族,做了一場持續幾十年的唐吉柯德戰風車的鬥爭。徒自損耗國力,摧殘人才,埋下東吳的滅亡的隱患。這是其歷史侷限性所致。
東吳大帝:孫權其實孫權要是少自作聰明瞎折騰,痛痛快快順應歷史潮流,“孫與陸共天下”,向江東士族全面投誠,而不是與其內耗不休。沒準東吳還真能順順當當地多維持幾十年,熬到西晉自我爆炸,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之時,那之後接收源源不斷的北人,就可以代替歷史上的東晉,延命上百年了。
畢竟東吳與東晉、宋齊梁陳並稱南方六朝,作為六朝的開啟亦是秦大一統後,第一個成功割據江南的政權。
而後來東晉能立國的關鍵,無非也是王導這個奇才居中調度,協調好了南渡世家和江南士族的關係,以南渡世家控制中樞,地方權益盡委於當地士族的利益分配,取得各方面一致支持。至於本身只是遠支宗親的晉元帝司馬睿,僅僅是個招牌幌子罷了。其本人可是對當地士族謙虛表示,寄居他人國土,不好意思的。
換言之,短短三十年,西晉朝野還並沒有真正將江南當做自己的國土,某種程度上,東晉亦是東吳借屍還魂。
狐狸晨曦
功高震主,深得民心,沒有做到急流勇退,陸遜忠義的一生還是敗給了兔死狗烹的道理!
陸遜出生在江東比較有名望的大家族,爺爺輩開始就是負責給皇帝看城門的校尉,時年21歲(公元203年)的陸遜就進入孫權的幕府工作,從秘書逐步做到現在的浙江海寧任都尉,當時海寧好幾年的乾旱百姓都吃不起飯了,於是陸遜果斷的領導百姓搞生產自救,並且開倉賑災,因此陸遜從那時候開始就積累了不錯的口碑,足見陸遜愛民之心以及體現出其不俗的內政能力。
後來陸遜去安徽境內招收了一些沒有戶口的人從軍,並且順便領著他們去紹興擺平了當地官府頭疼了多少年的山賊潘林,孫權一看陸遜這些成績,發現陸遜不但能文,而且能武,心裡就有重點培養的意思了,於是孫權把他的侄女嫁給了陸遜,這下孫權和陸遜不單只是君臣,而且加了一層親戚的關係,從此陸遜成為了孫權心腹,時常和陸遜共商國策。
到了公元217年發生了一件事,東吳一個叫費棧的山大王受曹操收買進行“起義”,孫權讓陸遜去擺平,陸遜以少勝多擊破了費棧,順便還出政策讓山上居民遷到平原,挑選 其中的青壯年從軍組成了一支精銳部隊,但當時會稽太守淳于式把陸遜告了一狀,說他這樣徵兵是折騰百姓不合時宜也不和規矩,然而陸遜並沒有記恨淳于式反而還說他的好,這一事件讓孫權對陸遜的心胸大度不勝欽佩。
到了公元219年大名鼎鼎的關羽大意失荊州,自己也落得個被禽而斬首,然而這一切從中運籌帷幄的便是陸遜;關羽死後劉備急了,公元221年劉備親率大軍伐吳,此時帥全軍抵抗的又是已經身為大都督的陸遜,最後也是大破蜀軍,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做主和東吳和好,東吳這邊和諸葛亮接洽的依然是陸遜,孫權這時候把自己的玉璽都給了陸遜,給諸葛亮的文書都讓陸遜事先過目,給予陸遜充分的權限,這時的孫權和陸遜君臣關係達到了頂峰,可以說好的穿一條褲子都行了,這種關係在歷史上都沒幾例!
此後幾十年中陸遜一直傾力輔佐孫權,從內政到軍事可以說沒有陸遜不參與的,就連孫權的孩子陸遜都充當老師來教導他們,到了公元244年的時候陸遜已經拜為丞相,已經位極人臣。
此時陸遜已經跟了孫權40餘年,根據史實孫權在晚年變得心胸狹窄,猜忌心裡比較嚴重,當然這和他的位置以及當時東吳形勢有關,年輕時候的孫權或許想得沒那麼多,但是當上皇帝之後孫權有兩點擔憂
第一想到了陸遜的身份,陸遜的妻子可是孫權哥哥的女兒,所以陸遜的後代也有孫家的血液,孫權也對陸遜會否篡逆有所憂慮。
第二陸遜這些年從秘書做到了丞相,無論在朝中軍中的威望都是無可比擬的,這也讓孫權心裡非常彆扭,所謂功高蓋主歷來如此。
如果說上面兩點還不至於讓孫權對陸遜起“殺機”的話,那麼下面這個導火索就是陸遜的“催命符”了。
孫權二個兒子,一個是太子孫和,另一個四兒子孫霸,此後這倆人正在爭奪太子之位,朝中自然就分成了兩個派系,此時的陸遜是堅定的站在了太子孫和這邊,頻頻上奏表示力保孫和的意願,這就讓孫權氣的不行了,心想立太子是我的事兒啊,你陸遜還惦著做我的主了,一氣之下孫權就把陸遜身邊的親信殺頭,流放等全處理了,這對陸遜可謂當頭棒喝,之後沒多久陸遜就鬱鬱而終了!
說到底孫權逼死陸遜的真正原因就是陸遜太優秀,他的能力以及威望都被孫權視作威脅,而晚年的孫權又變得特別疑心猜忌,加之此時三國形勢相對趨於穩定,陸遜也顯示沒那麼重要了,所以多種因素的作用下讓孫權抓住一個由頭逼死了陸遜!
小蕾說古今
虎嘯龍吟
最近熱播的歷史劇《虎嘯龍吟》中,公元228年,東吳的大都督陸遜利用地形優勢,以區區五萬人馬在石亭擊敗曹休的十餘萬大軍,直接將曹丕的四位託孤大臣乾死一位,也為司馬懿掃滅了一個政敵,看到這裡,我就對這位於荊州計擒關羽、於夷陵燒敗劉備致其抑鬱而死的東吳名將推崇備至,同時我更期待蜀國的諸葛亮拖死司馬懿的另一政敵曹真,直至冢虎司馬懿與臥龍諸葛亮的巔峰對決!
北伐的諸葛亮
不過,鑑於電視劇播出緩慢,所以今天我想探討的是,十餘年後的公元245年,建功立業頗多的陸遜卻被吳帝孫權逼死!
在石亭大敗曹休的東吳名將陸遜
這是為什麼呢?
本人認為,孫權逼死陸遜,主要在於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晚年的孫權性情暴戾猜忌嗜殺,而早年能對孫權獵虎、酗酒、一意孤行等不當行為進行勸阻的張昭、顧雍、諸葛瑾等大臣們早已逝世,這導致孫權對內瘋狂殺人時更加肆無忌憚。
青壯年時的孫權於即位初期,在用兵上雖進攻不足但防守有餘,在治國上雖越漢粗安但和諧安定,在用人上雖軍權旁落但知人善任,在外交上雖朝魏暮蜀但左右逢源。
壯年時意氣風發的孫權
在統兵作戰方面,孫權有周瑜統兵先詐降再火攻,則奸雄曹操鎩羽於赤壁;有呂蒙統兵先示弱再偷襲,則悍將關羽兵敗身死於荊州;有陸遜統兵先誘敵再後發制人,則梟雄劉備、宿將曹休先後敗愧致死;有賀齊、諸葛恪統兵,則久平不定的山越集體投降化敵為友……
直言敢諫的骨鯁老臣張昭
在生活作風方面,孫權之有張昭,猶如唐太宗之有魏徵,壯年氣盛的他,雖有熱衷獵虎之弊習,卻無太康失國之患;雖有酗酒無度之歪風,卻無紂王飲酒誤國之禍;雖有一意孤行致使將士枉死遼東之愚舉,卻無惱羞成怒冤殺賢臣之惡行……
一言以蔽之,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當時最牛的曹操對壯年孫權的高度評價,也是對孫權前半生的精確概括。
然而,是人都會老,是老都會昏庸。晚年的曹操如此(對付關羽時想遷都),晚年的劉備如此(對付陸遜時大意),晚年的孫權,更是難以例外。
晚年的孫權,重用校事呂壹監視百官,搞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既立太子又寵愛魯王,導致朝野百官結黨互鬥家國不寧;廢掉賢德儲君冊立孤弱幼子埋下死後亂國禍源;借兩宮之爭大肆屠殺江東豪族埋下亡國禍根……
懂得與孫權相處的賢相顧雍
可惜,晚年的孫權在胡作非為時,已沒有張昭、顧雍、諸葛瑾等賢臣勸諫規正,而老資歷的陸遜在頻繁上疏勸諫孫權時,孫權感受到的不是張昭那種倚老賣老不聽不敬老不愛賢的無可奈何,不是顧雍那種沉靜規諫老成謀國的心安理得,不是諸葛瑾那種肝膽相照生死不負的君臣相得。相反,晚年猜忌成性的孫權,感受到的是陸遜倚仗軍功仗勢欺人的氣勢咄咄,感受到的是陸遜干預帝王家事意圖將來圖謀不軌的磨刀霍霍,感受到的是陸遜勾結諸多江東豪族結黨營私的暗影綽綽,感受到的是……
屢戰屢勝的東吳名將陸遜
總之,陸遜以前立的軍功有多大,陸遜與江東豪族聯姻勾連的範圍有多廣泛,老年時患得患失的孫權對他的猜忌忌憚就有多深。
正是晚年孫權的猜忌成性殺人如麻,陸遜被皇帝使者逼迫時,眾多大臣才緘默不言幸災樂禍,正是晚年孫權對陸遜的忌憚防範萬分深刻,陸遜才會被孫權使者逼迫數次至死。
其二,陸遜捲入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儲位之爭,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在儲君幼弱的情況下,吳國出現類似蜀國諸葛亮、魏國曹爽司馬懿之類專權獨斷的權臣,孫權特意將功高震主的陸遜逼死。
公元241年,吳帝孫權的長子,也即太子孫登英年早逝,而其次子孫慮,更是在十年前就掛了。
孫權賢明但英年早逝的長子孫登
不得已,孫權只好立三子孫和為新任太子,可是,孫和的儲位沒有大哥孫登那麼穩若磐石。
寬和賢德的孫和
因為孫權的女兒孫魯班一直在挑撥孫和與父皇的矛盾,同時,孫魯班力挺魯王孫霸,想支持孫霸,進而將孫和取而代之。
名為大虎實則確為母老虎的孫魯班
為什麼孫魯班想搞掉孫和換上孫霸呢?
原來,孫魯班的母親是步練師,雖然已經逝世,但死後她被孫權追封為皇后。不過,在孫登早死,孫和繼任為太子的情況下,母以子貴,孫和的母親王夫人極有可能取代步練師成為新任皇后,而之所以王夫人一直沒有如願,皆因孫魯班為了維護母親權位而一直在孫權面前詆譭王夫人。
孫魯班之母步練師
孫魯班清楚地認識到,等到孫權去世孫和繼位,孫和的母親王夫人就會榮登太后之位,到時,因為自己從中作梗而一直無法榮登後位的王夫人一定不會放過自己。
所以孫魯班不希望孫和長期佔據儲位,所以想力挺孫霸取代孫和,這樣,她在將來才能高枕無憂。
正是在孫魯班的挑撥離間和搬弄是非下,孫權對太子孫和日漸冷落疏遠,對魯王孫霸則有意親近且刻意使其具備和孫和同樣的待遇。
驕橫的魯王孫霸
如同晚年的曹操在次子曹丕和四子曹植身上搞公平競爭儲位一樣,孫權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之間搞公平待遇,也使吳國百官分別支持孫和與孫霸。
據史書記載,因為太子孫和的位居儲位卻不受寵以及魯王孫霸的屈居王位卻與太子待遇相同,導致將軍大臣舉國中分,即支持孫和的大臣和支持孫霸的大臣各佔吳國官場的半數,國家黨同伐異的政治鬥爭亦由此而起。
孫權清楚地知道,蜀國自劉備死後,便改姓諸葛了,只是因為諸葛亮兢兢業業沒空篡位,蜀國才又改姓劉。而魏國在魏帝曹睿死後,繼位之君孤獨幼弱,所以魏國是改姓掌權者曹爽的秦氏(曹爽的祖父叫秦邵,其父曹真是曹操養子)還是改姓重臣司馬懿的司馬氏,目前還無法確定,但能確定的一點,就是魏國絕不再姓曹。
正是看到西面的蜀國和北方的魏國皆因先帝駕崩、新君孤弱而出現過改朝換代之危,所以孫權才會既封寬厚仁慈的孫和為太子,又給驕橫跋扈的孫霸以相同待遇,以防止將來的新君孤弱局面,所以孫權才會對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重臣陸遜忌憚三分。
誠然,孫權也知道,陸遜對自己絕無非分之想,但是,陸遜對看上去仁弱的孫和,對看上去外強中乾的孫霸有沒有非分之想呢?一旦自己死後,孫和與孫霸能否鎮得住陸遜及一班江東豪族呢?孫氏江山會不會在自己死後也面臨改朝換代的危機呢?
這些,孫權不確定。
但孫權能確定的是,孫和與孫霸不團結,兩子為爭儲君之位,已經各自勾聯起一半的大臣們開始勾心鬥角,開始黨同伐異。
如果自己死後,陸遜及江東豪族們利用孫和與孫霸的兄弟鬩牆鷸蚌相爭,來個後發制人的漁人得利,那孫氏江山就極有可能易手於異姓!
這是孫權能確定且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孫權才會防患於未然地先發制人,去逼迫陸遜自裁。
公元245年,孫權派使者帶著莫須有罪名的罪狀書,三番四次去武昌責問陸遜,已年屆63歲的陸遜不堪受辱,憋屈至死。
陸遜之死,並不是因為他有謀反之心,而是因為他捲入了孫和與孫霸的儲位之爭,他雖沒有謀反之可能,但卻有在孫和、孫霸兄弟鬩牆後漁翁得利專權獨斷的可能,而只要有這種可能在,東吳的世家大族們就有凌駕皇族孫氏繼而改朝換代的可能。
正是在這種可能的逼迫下,孫權才會輪番逼迫陸遜直至將其逼死。
其三,逼死陸遜,只是孫權長久打壓江東世家大族的一個典型和延續,因為陸遜就是江東豪族。
長期以來,孫策、孫權之所以能夠在江東立足,主要在於他們獲得了以朱陸顧張為首的江東豪族們的鼎力支持。
被江東豪族暗殺的孫策
不過,孫策、孫權的屢次北伐卻大大傷害了江東豪族們的利益,因為屢次北伐,若勝了,獲得北方土地的將會是追隨孫策、孫權的北方人(如張昭、呂範、魯肅、呂蒙、諸葛瑾等),若敗了,承擔損失的卻是江東豪族們(如朱據、陸遜、顧雍、張溫)。
因此,矢志北伐的孫策才死得蹊蹺,孫策名義上是死於許貢門客之手,但仔細研究會發現,孫策,極有可能是被江東豪族們暗中指使刺客刺殺的,孫權剛即位時,需要後者鼎力支持,所以他才會對江東豪族們的殺兄之舉睜隻眼閉隻眼。
不過,隨著統治的日趨穩固和想佔據淮南繼而問鼎中原的野心日益膨脹,孫權極想擺脫江東豪族們的屢屢阻撓。
此外,荊州牧劉表死後,荊州豪族們(蔡瑁、蒯越)對劉表兒子劉琮的出賣和脅迫,也令孫權對江東豪族們在自己死後出賣、脅迫自己兒子的這一可能心存恐懼和忌憚。
所以,為了報復江東豪族們的弒兄之舉,為了擺脫江東豪族們對北伐的束縛阻撓,為了防止江東豪族們對子孫的出賣脅迫,孫權對江東豪族們進行了長期的打壓和迫害。
在這一背景下研究孫和與孫霸的兩宮之爭,可以發現:
支持孫和的大臣們,有時任丞相的陸遜(朱陸顧張“吳郡四姓”之一),顧譚、顧承兄弟(“吳郡四姓”之一,已故重臣顧雍的孫子),朱據(“吳郡四姓”之一),張休(徐州人,已故重臣張昭次子),諸葛恪(徐州人,已故重臣諸葛瑾的兒子),滕胤(青州人),朱績(朱然的兒子,與“吳郡四姓”中的朱氏非同族),吾粲(江東吳郡人)等人。
而支持孫霸的大臣們,則有步騭(徐州人,諸葛瑾的摯友),全琮(孫魯班夫君,江東吳郡豪族,不屬於“吳郡四姓”),呂岱(徐州人),呂據(豫州人,呂範之子),孫弘(江東會稽人),楊竺(徐州人)等人。
對比兩黨,支持太子黨的人員中,江東豪族吳郡四姓居重居多,支持魯王黨的人員中,江北士人居多。
因此,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儲位之爭,從本質上看,不過是孫權利用兩方臣子們的捕風捉影和互相攻訐,進一步打壓迫害江東豪族們的延續。
公元244年,孫弘與全琮共同上疏彈劾太子黨張休、顧承虛報戰功,孫權聞奏,立刻將張休、顧承抓捕下獄。
孫魯班夫君全琮
緊接著,孫權逼迫顧承的哥哥顧譚,令其想要保全家族就應該主動認罪。
顧譚不從。
孫權勃然大怒,將張休賜死,將顧譚、顧承兄弟流放交州。
順便一提,顧譚、顧承兄弟既是江東豪族中的顧氏家族,又是江東豪族陸遜的外甥,孫權此舉可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果然,在一次孫權與魯王黨羽楊竺的對話中,孫和黨羽通過宮內內侍偵查到孫權的廢長立幼之念。
於是,為了保全自己,孫和暗中派陸遜侄子陸胤到武昌向手握重兵的陸遜求援,同時,孫和的老師吾粲也一邊秘密聯繫陸遜一起挽救太子,一邊上疏勸諫孫權不要廢長立幼。
身在武昌本來對朝中事知曉甚少的陸遜得知太子處境堪憂後,便多次向孫權上疏,請求孫權明確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尊卑,恩寵太子,疏遠魯王,確保國家和諧安泰。
孫權看到陸遜的上疏,立刻便知曉朝中宮中皆有人與陸遜互通消息,這觸犯了他的大忌。
同時,魯王黨羽楊竺彈劾太子太傅吾粲勾結手握兵權的藩鎮外臣陸遜,似欲意圖不軌。
孫權得報,立刻將吾粲處死。
此後,楊竺又向孫權進言,陸遜知曉宮中內情,其侄子陸胤肯定也有通風報信之嫌。
孫權思之有理,便立刻將陸胤捉拿入獄,同時,楊竺拿出早已擬就的彈劾陸遜的“罪名”奏表。
孫權閱後,便正合己意地派侍中孫弘攜彈劾奏表到武昌質問陸遜,陸遜起初沉默不言,孫權得報,便派數撥使者輪番逼迫陸遜回覆奏表。
結果,由於吳都建業屯駐著陸遜家族的大部分人口,為了陸氏家族的安全和繁盛,即使手握重兵,用兵如神的陸遜仍選擇以死明志表明忠心。
至此,在孫權的打壓下,吳郡張氏(張溫)、顧氏(顧譚、顧承)、陸氏(陸遜、陸抗)均受重創。
陸遜死後,孫權又拿出罪狀書質問其子陸抗。
虎父無犬子的東吳名將陸抗
陸抗強壓怒火,就那些莫須有的罪狀,他不卑不亢地逐條辯駁,孫權得聞回覆後幡然“醒悟”,並垂淚將罪狀書燒燬,以示對吳郡陸氏的繼續信任重用之意。
與此同時,經過嚴刑拷打,陸遜侄子陸胤誣告楊竺是通風報信之人。
結果,害人終害己的楊竺被孫權懷疑下獄,並被屈打成招含冤屈死。
總之,孫權逼死陸遜,不是孫權打壓迫害江東豪族的開始,也不是他打壓迫害後者的結束,陸遜之死,只是孫權長久打壓迫害江東豪族的一個延續和典型。
綜上所述,孫權逼死陸遜,主要在於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晚年的孫權性情暴戾猜忌嗜殺,而早年能對孫權獵虎、酗酒、一意孤行等不當行為進行勸阻的張昭、顧雍、諸葛瑾等大臣們早已逝世,這導致孫權對內瘋狂殺人時更加肆無忌憚;
其二,陸遜捲入了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儲位之爭,為了防止自己死後,在儲君幼弱的情況下,吳國出現類似蜀國諸葛亮、魏國曹爽司馬懿之類專權獨斷的權臣,孫權特意將功高震主的陸遜逼死;
其三,逼死陸遜,只是孫權長久打壓江東世家大族的一個典型和延續,因為陸遜就是江東豪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