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父母的孩子挺聰明,卻門門不及格,這是孩子在“假裝無能”

小磊的父母都是名校畢業,一個在國企做領導,一個在外企做高管,妥妥的精英父母、優秀基因。小磊從2歲起就開始上早教班,每年父母都帶著出國長見識,一有空就去圖書館、博物館,每天晚上讀繪本,可以說是模範教育中的模範了。

小磊剛上小學的時候還成績平平,過了三年級就只能在及格線上掙扎了,上了無數一對一的補習,就是沒用。老師都覺得小磊挺聰明,但成績就是上不去。初二的期中考試,更是出現門門不及格的情況!

他但父母焦慮之餘,也忍不住奇怪,這孩子是不是發生了“基因突變”?怎麼爹媽二人的學霸基因,一點都沒繼承到?

高學歷父母的孩子挺聰明,卻門門不及格,這是孩子在“假裝無能”

小磊是個相對極端的例子,但父母都是學霸,孩子卻成了學渣的情況並不少見。在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金忠明指導編纂的一本中學生心理手冊中,特別提到了這種孩子“假裝無能”的問題:孩子學習成績差,不是因為“不聰明”,而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

父母的光環,是孩子沉重的負擔

父母的光環,對孩子而言卻是沉重的負擔。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男孩,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強化,渴望離開父母的羽翼自立門戶。他們不願意做“某某的兒子”,而極其渴望成為“自己”。

好萊塢著名影星尼古拉斯凱奇就是其中之一。他本來出生於名聲赫赫的表演世家——科波拉(Coppla)家族,為了擺脫家族的影響,他乾脆把姓改成了“凱奇cage”。幾經坎坷之後,終於創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諷刺的是,就在去年,尼古拉斯凱奇的兒子也向政府部門提出改名申請,把自己的姓又改回了科波拉,這彷彿是上一代故事的輪迴,從照片上看,尼古拉斯凱奇的兒子正在想盡辦法,讓自己變得“不一樣”。

高學歷父母的孩子挺聰明,卻門門不及格,這是孩子在“假裝無能”

許多父母為了現實自己的權威,常常把自己置於成功的頂端,不願意跟孩子“揭自己的短”。他們雖然不是明星、學者、商業精英,卻依然自帶光環,給到孩子巨大的負面壓力。如果說這些光環就像巨大的蛋殼,青春期的孩子會嘗試各種方式打破它。

有些孩子選擇“簡單”的方式

前幾年,東莞常平袁山貝村一個富二代的兒子,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選擇了錯誤的致富之道,賭球輸了147萬,被“莊家”討債。

有些孩子選擇“假裝無能”

就像文首的那位小磊,因為不堪壓力,繼而自暴自棄。“你不要來指望我,不要指望我考清華北大”,他用自己的行動不斷的表達這樣的情緒。

高學歷父母的孩子挺聰明,卻門門不及格,這是孩子在“假裝無能”

有些孩子陷入“無意識的報復”

有個教授家庭,連奶奶都是碩士。他們從小給孩子定下考到國外念博士的目標。結果孩子壓力過大,最後只考上三流大學。在大學裡他不學習翫遊戲,導致掛科。教授父親覺得沒面子,羞辱責罵兒子,孩子則一怒之下選擇了自殺。

“你們希望我考名校,我偏就上個三流大學,就是讓你沒面子”,這個孩子先用糟糕的成績、大學掛科來報復父母,最後則用極端的自殺來報復。

有的孩子選擇“困難”的努力

這不能不說是最困難的一種方式,卻也是孩子唯一應該選擇的方式。那就是通過努力和毅力,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郭德綱的兒子郭麒麟,就是一例。他先用減肥的方式,成功把自己的外貌煥然一新。在某種意義上跟父親做了“分離”。接著,他繼續用自己的謙遜和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藝術生活,並非一帆風順,卻紮紮實實。

高學歷父母的孩子挺聰明,卻門門不及格,這是孩子在“假裝無能”

為什麼孩子會選擇不同的方式?這是否又是基因決定?抑或像弗洛伊德所說,童年決定了一切?

個體行為學認為,一個人的認知在很大意義上決定了他的行為。只要讓孩子對自己、對世界的認知變得健康和積極,他們就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所謂“浪子回頭”,許多童年時“不開竅”的孩子,在經過認知的調整後,會重新定義自己的目標,這也是認知行為療法的理論基礎。

換句話說,孩子會選擇不同的方式,是因為父母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植入了不同的“人生觀”,這才是孩子是否能夠做出正確選擇的關鍵。

與其“誇誇其談”,不如放下身段

小磊的父母就常常自誇是校園裡的“精英”,自己又是如何的成功,希望藉此激勵孩子。但對於孩子而言,這卻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一兩次的挫折,就會讓他們產生“無論如何也不無法像父母一樣成功”的消極認知,甚至會認為“做你的兒子真是太倒黴了”。

高學歷父母的孩子挺聰明,卻門門不及格,這是孩子在“假裝無能”

既然無法用“成功”來超越父母,那就用“失敗”來跟父母做個區分吧。孩子產生了這樣的認知,他們就會用“假裝無能”的方式,讓自己變得平庸甚至糟糕。或者試圖用“簡單”的方式一夜暴富,因為在他看來,父母的成功就是這樣“從天而降”。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在“放棄努力”,那麼是到了必須要學會在孩子面前放低姿態的時候了。

1、講講你的不足

“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還沒開始學英語,你已經認識這麼多單詞了!”

“我小時候特別害怕老師,你竟然能跟老師如此順暢的溝通!”

讓孩子瞭解,即使“完美的父母”也有自己的缺點和困惑,即使“弱小的自己”,也有比父母強的地方。這會提升孩子的自信,讓他們更敢於接受失敗和不完美。

高學歷父母的孩子挺聰明,卻門門不及格,這是孩子在“假裝無能”

2、講講你的努力,而不是獎項

“為了拿到那個獎,我兩個月沒休週末,每天都刷題。有時候真的煩,但還是堅持下來了。”

許多家長喜歡說,我在你這麼大的時候已經拿了什麼什麼獎,看了多少多少書,做了多少多少家務,但這其實都是在告訴孩子“你不如我”。不如常跟孩子講講你的努力,講講努力時的障礙、情緒,又是如何突破的。堅持、奮鬥的精神才是孩子最需要了解的。

高學歷父母的孩子挺聰明,卻門門不及格,這是孩子在“假裝無能”

3、講講你的挫折,而不是成就

“因為這件事兒,我哭了整整一晚。”

許多父母只願意跟孩子講自己的成功經歷,不願意讓孩子瞭解那些失意、痛苦的時候。這看上去是為了保護孩子,讓孩子能夠兩耳不聞窗外事,專心讀書就好。其實這反而會讓孩子遠離真實的社會,認為人們的成功是“從天而降”、理所當然。

其實,跟孩子講講學習時的挫折、工作中的不容易,讓孩子積極思考、參與意見的同時,也讓他了解到成功背後的不容易。在自己面對困難的時候,就能夠更積極、堅強的面對。

高學歷父母的孩子挺聰明,卻門門不及格,這是孩子在“假裝無能”

與其凡事控制,不如教給孩子積極的“人生信條”

有些父母總怕孩子做出“錯誤選擇”,所以事事都幫助孩子選好了。每天每小時應該做什麼、學什麼特長、上什麼學校、考什麼專業、找什麼公司,甚至有些家長連找哪個對象都一律包辦。

許多孩子高考前都被父母管得緊緊巴巴,上了大學終於放飛自我:沉溺遊戲、掛科、留級,這不但是自治力缺乏,也是對父母“無意識的報復”。

其實,我們終究要跟孩子分離,孩子終究要開始自己做出選擇,與其凡事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不如交給孩子積極的“人生信條”,讓他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每次遇到年輕人,總喜歡問問他父母有什麼話是讓他記憶最深刻的。這往往反映了孩子的人生觀和人生信條。比如:馬加爵的父母常說“人有臉、樹有皮”,結果孩子因為太要面子,犯下罪行。

記得我馬上要到外地上大學的時候,奶奶特別囑咐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甚至眼看就要身無分文,都彆著急,一定會有什麼人、或者會有什麼機會,幫助你渡過難關。”

這句話已經成了我人生觀的一部分,無論遇上怎樣的困難和痛苦,我都堅信,總會有辦法解決。這才是家長們應該好好思考的,應該灌輸給孩子怎樣的“人生信條”?

高學歷父母的孩子挺聰明,卻門門不及格,這是孩子在“假裝無能”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幼兒園孩子入學前會跟家長面談,校長會要求所有的家長寫下一句話,這是當孩子長到20歲時要送給他的。校長認為,從這句話裡能看出家長自己的人生觀和對孩子的教育觀。

也許我們這些家長都該想想,應該讓孩子接受什麼樣的信息,產生怎樣的認知,才能幫助他在久久的人生中不斷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時候,我們就會摒棄誇誇其談、摒棄那些控制和權利,好好的跟孩子講講,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

我曾在職場如魚得水,如今專心養育兩個男孩。讀了一櫃子書,走了不少彎路,也收穫了滿滿的經驗與幸福。關注我 ,希望把我的所學所用、經驗教訓跟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