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搶了寧王8萬精銳兵馬,承諾事成平分天下,最後寧王下場如何?

蘇健朋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後,為子孫“削棘”,將開國功臣幾乎誅戮一空,他雖然處心積慮把杖上的棘刺都削去了,可他萬萬也想不到自己剛剛死去不久,屍骨未寒,墳土未乾,竟然禍起蕭牆,兒子和孫子居然大動干戈,目的就是為爭奪皇位。朱元璋防住了外人覬覦,卻防不住自家人火併。這段歷史被史料稱作“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六十五歲時,皇太子朱標還未等到繼位就病死了。老皇帝傷心欲絕,幾經考量,遂立十六歲的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明史》載,朱允炆的性格很像其父太子標,秉性仁柔,他將來能否肩負大明江山社稷之重任呢?這使老皇帝很是耽心。

史載,某日,元璋為考察皇太孫,特意命孫兒吟詩作對。朱允炆所作的詩句寡淡而蒼白。朱元璋很不滿意,就出來一個對子,上聯曰:“風吹馬尾千條線”。皇太孫對道:“雨打羊毛一片氈”。對句平淡,沒有絲毫帝王氣。老皇帝聽後,感到大煞風景,臉色大變。此時四子燕王朱棣恰好侍立在側,便上前對道:“日照龍鱗萬點金”。元璋一聽,龍顏大悅,霸氣側漏,氣勢不凡,不禁讚歎道:“不錯,對得好”!從此太祖對燕王另眼相看,非常器重,並有意替換皇儲,但礙於封建禮法,終被輔臣們勸止了。

公元一三九八年,明太祖朱元璋薨逝,由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亦稱明惠帝)。

彼時,君弱藩(王)強,顯然潛伏著巨大的危機。建文帝的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力主削藩,即削奪藩王的權力,以鞏固皇帝集權。削藩,這本是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長策,但齊泰、黃子澄均是迂闊的書生,缺少處理現實政治問題必須具備的機變和權謀,結果卻適得其反。

起初,燕王以為太子死後,皇位非己莫屬,但結果卻讓他大失所望,很是不滿。建文帝上位後,他雖有異心,但從無反謀,削藩的消息傳來後,他內心非常恐懼,甚至不惜裝瘋賣傻,以避免皇帝猜忌。後來,建文帝按輔臣齊泰、黃子澄之意接連處置了幾個不太安分、但實力弱小的藩王,或賜其自盡,或廢黜藩號、封國,或終身圈禁,或貶為庶民。就這樣,不僅實力雄厚的燕王朱棣、寧王朱權惶恐不安,其他藩王也驚懼起來。

燕王朱棣在謀臣道衍和尚(姚廣孝)的慫恿攛掇下,開始暗中準備起兵之事。朝廷打探到消息後,命北平府(燕京)的守臣秘密逮捕謀逆的燕王朱棣,這守臣竟暗中向燕王通告並投誠。燕王已無退路,遂乘機舉兵南下,起兵的理由是朝廷有難,奸臣當道,他要鋤奸討逆“清君側”,扶助皇上。故美其名曰“靖難”。燕兵稱“靖難軍”。

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十七子,十三歲就封王,後率重兵駐紮在藩地大寧。大寧在喜峰口外,東連遼東,西接宣府,是防禦殘元勢力的大鎮。史載,寧王朱權實力雄厚,麾下有雄兵八萬,戰車六千,其中尤以蒙古兀良哈部之朵顏三衛最為驍勇善戰。朱權曾多次與諸王配合出塞擊殘元,有戰功,善謀略。朱棣對朱權的八萬精兵印象深刻,準備起兵時曾對部將說:“以往我巡察塞上時,見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如果我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採用邊騎作戰,便大事可成啊”!

後來,建文帝害怕朱權倒向朱棣,便削去了他的三護衛。 朱棣用計脅迫朱權一同舉事,並乘勢搶奪了寧王的八萬精銳,其中就包括早被他暗中收買的三萬蒙古驍騎——朵顏三衛。

史載,朱棣先用詭計扣住寧王朱權的妻妾老小,又對朱權哭訴說他起兵也是迫不得已,還求他代為起草奏章謝罪。為穩住朱權,讓他死心塌地為己效力,朱棣承諾事成後與朱權平分天下。朱權參與“靖難” 後,常為朱棣起草檄文,原來歸他統轄的朵顏三衛更是替朱棣出死力賣命,衝鋒陷陣,銳不可擋,屢建奇功。

朱棣起兵南征,彼時朝廷的元勳宿將在胡惟庸、藍玉案中已被朱元璋誅殺殆盡了。僥倖活著的也寥若晨星,且活的戰戰兢兢。戰事爆發,建文帝驚覺無人可用,只好命年逾古稀的老將耿炳文率三十萬明軍討伐燕軍。交戰不久,明軍先鋒竟全軍覆沒。燕王朱棣得到寧王的八萬兵馬後,尤其是剽悍犀利的朵顏三衛,實力驟增,如虎添翼。

建文四年(1402),經三年反覆血戰,燕軍攻克了南京,建文帝生死成迷,四十三歲的燕王朱棣終於在文臣武將的擁戴下登上了皇帝寶座,並以次年為永樂元年。

靖難之役告捷,朱棣嚴厲鎮壓了部分反抗的建文舊臣,手段之惡毒甚至比朱元璋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瓜蔓抄”、誅方孝孺十族)。對追隨他奪位有功的文武大臣,都給予攫拔重用,並大肆封賞;他祭祀戰死將士,撫卹其家屬,還將被建文帝廢黜的周、齊、代、岷四藩全部恢復原來的爵祿,並各自回原封地就藩。對建文帝的舊臣,只要真心歸附的,他也一概量才留用。

朱棣是以藩王起兵“靖難(實則造反)”奪取皇權的,他自然對藩王擁兵自重對中央朝廷所構成的威脅深有體會。即位之初,為了掩人耳目,同時為穩定局勢,他曾一度恢復了周、齊、代、岷四王的封爵。但幾個月後,坐穩了皇位的他就開始羅織罪名,首先撤去代王和岷王的護衛軍隊。接著又找藉口將齊王貶為庶民。永樂十年(1412),他又將遼王的護衛軍隊削除;永樂十八年,周王被人告發陰欲謀反,百口莫辯的他只得主動交出兵權。 而參與“靖難”並被朱棣許諾與其平分天下的寧王朱權 ,因擁有護衛軍隊最多、功勞、勢力最大,也早於永樂二年(1420)就被改封有名無實的南昌王,被徹底削奪了軍權。至於什麼平分天下的誘人承諾,不過是帝王權謀詐術而已,事成後朱棣提都不提,朱權也不敢問啊。朱棣在位期間,寧王朱權採取韜晦自保之策,整日彈琴、讀書、賦詩、崇佛好道,絕口不談國事,因此未遭禍患。正統十三年(1448年),朱權去世,享年七十餘歲。

就這樣,經過幾年努力,對皇權威脅最大的幾位塞王(負責戍邊抵禦蒙古的朱氏宗藩)的護衛軍隊都被解除了,朱棣進一步加強了皇權集中,夯實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朱棣得了寧王朱權的“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的時候,曾對朱權說:“事成,當中分天下。”但是事成之後,朱棣是怎麼對待朱權的呢?

(朱棣劇照)

朱棣獲得天下以後,當然不會和朱權說“中分天下”的話,只是讓他自己挑一個封地。朱權說,他想去蘇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朱權去也就是想享福,並沒有其它意思。但是朱棣說:“畿內也。”其實,朱棣是要遷都到北京的,這裡也算不得“畿內”。但朱棣說它是“畿內”就是“畿內”,朱權不敢爭辯。

接著,朱權又說錢塘。“錢塘自古繁華”,朱權無非也是想要享受,沒有其它野心。但是朱棣也不想給他,還冠冕堂皇地說,建文帝把錢唐給了自己的兄弟,結果就不長久,你也想不長久啊?

然後,朱棣給朱權列了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這幾個邊遠的地方,讓他選擇。最後封的地方是南昌。朱權無話可說,只得呆在南昌。

朱棣去世後,朱棣的兒子朱高熾繼位。朱高熾是出了名的仁愛之君,朱權想,既然是仁愛之君,對自己也應該很仁愛啊。於是就說,當時我是不想到南昌來的,這裡並不是我的封地。哪想到朱高熾對別人仁愛,對朱權就不仁愛了,很不客氣地說,既然不是你的封地,為什麼你在那裡呆了二十多年啊?這話一下就問的朱權無話可說了。

好在朱高熾也很快去世了。朱高熾去世,朱瞻基繼位,朱權又想,讓我在南昌我就在南昌吧,不走了。不過,我不能就住這麼一座孤城啊,好歹把南昌周圍的土地封一些給我啊。這時候的朱權,已經不敢要“富貴”,只求“溫飽”了。然而朱瞻基依然不給。還批評他喋喋不休地抱怨,頗有對他進行處罰的意思。

(朱高熾劇照)

這麼一來,朱權才算徹底老實了。不但不再提出任何非分的要求,而且從此也只是整天與文人墨客混在一起,吟詩作賦,了此殘生。與文人墨客為友,終於對朱棣及其後人不構成威脅了吧……

以上就是朱權的結局。

不過,說起來,朱權也算是一個聰明的人。這樣的結局,他應該事先就會想到的。既然如此,當時他為什麼會信了朱棣的鬼話,從而把自己的“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無償地送給朱棣了呢?

其實,所有這一切,都是朱棣欺騙朱權的結果。

一、情騙。

朱棣在獲得朱權兵馬的過程中,一直在對朱權進行感情欺騙。他表面上做出很在乎兄弟感情的樣子,到朱權的府上和朱權飲酒,拉關係。卻絕口不提需要朱權兵馬的事情,直到最後離開。

連最後離開的事情,朱棣也是利用感情欺騙的方式,實現了把朱權抓住軟禁的目的。

古人分離的時候,都會送別。送別都會送到城外。兩人感情的深淺,決定著送別的距離。朱棣因為進城多日,不斷地和朱權套近乎,讓朱權認為兩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於是把朱棣送出了很遠的地方。這樣一來,實際上就給了朱棣輕鬆軟禁朱權的絕好機會。

由此可見,朱棣對朱權,從頭至尾,就是一場情騙。

(朱權劇照)

二、事騙。

朱棣騙朱權的是什麼事呢?

朱棣表面上是進大寧城和朱權敘舊,向朱權訴說委屈,實際上暗中帶了大量的金銀,賄賂朱權的那些手下,對他們進行封官許願。這使得朱權的手下,很多都倒向了朱棣。

整個過程,朱權一直被矇在鼓裡。還真把朱棣當成一個肝膽相照的好兄弟,整日和他把酒言歡,培養兄弟感情。

也正是朱棣做了這一系列的事情,因此,朱棣在朱權的大寧城外捉拿軟禁朱權的時候,基本上沒人出手救朱權,從而讓朱棣成功把朱權捕捉到北京城,順利接管朱權的部隊。

三、話騙。

朱棣騙朱權的話,就是那一句“事成,當中分天下”。

說老實話,朱權當時肯定也是不會完全相信朱棣的話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個話,趙匡胤早就說過了。不過,朱權雖然不相信,但當時他肯定想的是,雖然不會中分天下,在一個好的地方享清福,其實也不錯啊。所以呢,雖然被騙了數萬兵馬,還被軟禁,不過也一直積極幫朱棣出謀劃策。

誰知道,所有的都是欺騙,最終朱權落得一場空。


張生全精彩歷史


寧王朱權,朱元璋第十七子。十三歲時,被朱元璋封為寧王,封地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國號“寧”。

因朱元璋將朱權封在大寧,其目的是為了防範北元軍隊的入侵,所以朱權的寧國實力非常強悍,帶甲之士八萬,戰車六千,其麾下的朵顏三衛騎兵的戰鬥力更是天下聞名。



不過縱容朱權擁有如此強大的實力,他對於帝位始終無任何覬覦之心,而且也始終堅持著為人臣子者的本分。即使是在建文帝登基後,開始實行削藩之時,朱權也依然沒有任何的反叛之心。

可是朱權雖無反志,但他的實力卻讓他不能置身於事外。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朱棣與建文帝相互爭鬥的過程中,寧王這支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為了雙方都要爭取的存在。



朱棣一方,朱棣在起兵時就曾言“以往我巡察塞上時,見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如果我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採用邊騎助戰,便大事可成啊!”,因此朱棣對朱權可謂是虎視眈眈。

而建文帝一方,建文也因害怕朱權會投向朱棣一方,所以對其也是嚴加防範,靖難之役發生時,建文就把他召他入京,可還未到時,就先下旨削了他三護衛。



當然,就朱權本身而言,他從始至終都未想過要背叛朝廷,要背叛建文帝。無論建文帝如何對待於他,朱權都是忠心於中央的,他也從未想過要投向朱棣。

只是,朱權沒有想過要跟隨朱棣,不代表朱棣不想拉攏這股強大的勢力。當時,朱棣眼見主權沒有投靠他的意思,可朱棣卻是急需朱權麾下勢力的加入,藉此才能更有把握的抵擋住建文軍隊的進攻。於是明著沒有機會,朱棣就想暗著來。



1399年9月,江陰侯吳高進攻永平,朱棣率兵前往營救,後吳高退兵。此時永平雖已解圍,但朱棣卻沒有返回北平,而是開始在秘密的籌劃著一個陰謀。

他先是偷偷的率領著麾下的精兵從劉家口抄小道前往朱權的封地大寧,而後到達大寧後,他就在城下跟朱權詐稱因兵敗前來求救於他。而此時朱權並沒有多想,畢竟是自己的哥哥,他雖忠於朝廷,但對朱棣也並無反感,眼見自己哥哥落難,自然要拉上一把。



當然朱權還是懷疑自己的這位哥哥有其他心思,所以在放朱棣入城時,他只准朱棣一人入城,其軍隊只能駐紮在城外。

不得不說,朱棣去演戲,他絕對是一個影帝級的人物。入城後,他立刻就拉著自己弟弟的手,淚眼汪汪的說道“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請勞煩弟弟幫忙起草一份請罪奏章向陛下請罪” 。朱棣這番表演,朱權毫無保留的就相信了,他不疑有他,連忙符合道弟弟一定會幫哥哥你向陛下求情的,你就安心在這裡住幾天,等候陛下的旨意。



朱權絕對沒想到,朱棣是鐵了心要造反的,他第二名目標就是那皇帝寶座。在他誠懇相待下,朱棣暗地裡卻將自己的士兵偷偷調入城中,還暗地裡收買了朱權手下的兵士。

之後在完成一切部署後,朱棣就藉口要回封地等待建文的發落,然後將朱權誆出城外。之後到了郊外,在朱權為朱棣踐行時,朱棣的伏兵就趁機一擁而上俘虜了朱權。



就這樣,朱權在毫無防備下,被陰險的朱棣給俘虜了,而後他麾下的勢力也盡歸朱棣所有。

當然,在俘虜朱權後,朱棣為了在最快的時間招降朱權的部隊,他就又向朱權撒了一個彌天大謊,就是答應朱權事成後,與他平分天下。

可笑的是,已經被騙過一次的朱權似乎又再一次相信了朱棣。之後他盡心盡力的幫助朱棣謀奪大明江山,朱棣軍中大部分的招降繳文幾乎全出於他之手。



當然,“平分天下”本來就是一句空話,朱棣登基稱帝后,自然不會真的兌現於朱權。事後,朱權也知曉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也沒有過多的去計較,畢竟現在朱棣才是皇帝,他只是臣子,自己的命完全被朱棣掌控,又哪敢有啥非分之想呢?

可是朱權卻沒有想到,朱棣非但沒有兌現承諾 而且對他還百般打壓。比如在封地一事上,朱棣不但不讓他回到原來的封地,還否定了朱權關於封地的其他一切想法。朱權最開始想封到蘇州,朱棣就說這是京畿之地,不能給你,後來朱棣又想封到錢塘,朱棣又說這已經分給了五弟,不能給你。



最終朱棣就只給了朱權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這四個地方來做選擇,而後在1403年,朱權被改封於南昌。

只能說朱棣真的很“陰險”,這四個地方全在中央軍隊的重重包圍下,一旦朱權有異心,朱棣隨時可以發兵剿滅他,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不過朱棣雖對朱權百般打壓,但至少還是顧及兄弟之情,即使他在防著朱權,也絲毫沒有要殺掉朱權的意思。於是乎,朱權也得以在朱棣一朝平安的活著,當然這之中少了朱權自己的韜光養晦,不問政事的原因。

之後朱權一直活到了正統十三年,也就是明朝第六個皇帝朱祁鎮的那個時代,享年70歲。



不得不說,朱權的結局還算是好的,以一己之力生生熬死了明朝5位皇帝,期間雖被提防,但卻依然能繼續享受著榮華富貴,錦衣玉食,這等結局可不是常人能享受的到的。


澳古說歷史


朱元璋分封諸子到各地當藩王,寧王朱權和燕王朱棣一個被封在大寧,一個被封在北平,共同拱衛著明朝的北方邊境。靖難起兵,燕王朱棣拉寧王朱權入夥,承諾事成之後平方天下,但朱棣奪了天下卻並沒有兌現諾言,寧王最後下場如何呢?


在朱元璋諸子中,寧王朱權與燕王朱棣雖無緣儲位,但朱元璋並不厚此薄彼,四子朱棣封在北平,十七子朱權封在大寧,兩人共同拱衛明朝的北方邊境,在各自封國都有節制調遣兵馬的權力,在各藩王裡面,寧王和燕王是為數不多的手握重兵的藩王,即位之後的建文帝朱允炆自然對兩位重兵在握的藩王叔叔非常忌憚。

大寧驚變,寧王被迫與朱棣合作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歲的朱權被封為寧王,兩年後,朱權離京就藩大寧府,位於喜峰口外的大寧,是當時西北的一個大鎮、重鎮,這裡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位置極為重要。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也是寄予厚望,寧王手下,擁有甲士八萬,戰車六千,在諸王中屬他最豪。寧王所屬的朵顏三衛騎兵以驍勇善戰著稱,寧王自己也是能文能武,多次會同諸王出征塞北。

面對手握重兵的藩王叔父,繼承帝位的建文帝深以為憂,所以即位沒多久,就與近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著手削藩,但是建文帝削藩操之過急,採取敲山震虎,先易後難的削藩策略,先撤周王、湘王等較弱的五個王,這恰恰給了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應變準備的時機。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傾君側的名義起兵靖難,一個藩王要對抗整個王朝,顯然實力對比是懸殊的,這個時候朱棣想到了諸王之中力量最雄厚的十七弟寧王朱權,他對諸將說到:“我當年巡視塞上的時候,見大寧諸軍十分彪悍,我若得大寧,截斷遼東,採取邊騎作戰,則大事可成矣。”

燕王朱棣明確表示了要爭取寧王和他走在同一陣線上,那邊建文朝廷也早就對寧王不放心,派人召寧王進京,朱權人未到,三護衛已被削,建文帝打草驚蛇,朱權最終選擇了在大寧觀望形勢。



同年九月,朱棣自劉家口抄小路直趨大寧,詐稱窮蹙來求救。朱權邀請四哥朱棣單騎入城,朱棣拉著寧王的手大哭,表示四哥起兵靖難乃萬不得已,求他代為起草奏章謝罪,朱棣在大寧住了數日,寧王都毫不相疑,熱情以待。殊不知此時燕軍早已在城外埋伏,朱棣在大寧數日早已“陰結三衛部長及諸戍卒”。至朱棣要離開大寧,寧王出城相送,埋伏城外的燕軍俱一擁而上,殺死守將朱鑑,寧王朱權及王府上下俱被裹挾前往北平,至此,寧王所部兵力俱歸朱棣調遣,為了安撫失意鬱悶的寧王,朱棣還表示:“事成,當中分天下。”

成祖即位,寧王明哲保身



所謂的“事成,當中分天下”不過是朱棣的一句緩和之語,寧王也知話不能當真,待到燕軍打過長江,谷王穗和李景隆打開金川門投降,燕王朱棣入主南京紫禁城,在四年靖難之役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寧王朱權,想著皇帝四哥你來當,可大寧府我是什麼都沒有了,我的兵給你了,朵顏三護衛也被削了,我也沒什麼要求,就給我另外封一塊地當我的王吧。

寧王想去南京附近的蘇州,朱棣不允,說蘇州屬於京畿之內。又想改封錢塘,同樣不允,給了建寧、重慶、東昌和荊州四個地方讓寧王自己挑。

永樂二年(1403年),寧王改封南昌,朱棣親自寫詩送行。不久,有人告發朱權利用巫術害人,查無實,此事便不了了之,朱棣也未加責備。但至此以後,朱權便“自是日韜晦,購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終成祖世得無患”(據《明史》),朱權懂得明哲保身,韜晦隱逸,也算是個明白人矣。

著書立說,安度晚年

寧王朱權活的比較長,哥哥成祖駕崩後,侄兒仁宗皇帝待他也不錯。宣宗在位,寧王又有點耐不住了,議論宗室不應確定品級,藩王議國事有違祖制,惹得宣宗頗為生氣,朱權只得上書謝罪。晚年的朱權,整日與文人學士互相往來,寄託自己的遠大志向,自號月瞿仙。朱權是一個文學藝術修養很高的王爺,雖然年輕的時候英姿颯爽馳騁疆場,但晚年的寧王朱權,也不失為活出了另一個精彩的自己。



寧王朱權一生著述頗豐,他好茶飲,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叫《茶譜》的書來記錄他飲茶的心得體會。朱權善古琴,編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北曲譜及評論專者《太和正音譜》,其中《太和正音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雜劇音譜。另外,朱權還是道教名家,著有道教專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朱權多才多藝,涉獵廣泛,其所著書文極為豐富,恕篇幅有限,無法一一列明。

朱權病逝於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享年71歲,歷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在太祖諸子中,寧王朱權已屬高壽。


遺憾的是,朱權死後一百多年,他的後代第四代寧王朱宸濠不知道哪根筋抽了竟發動起了叛亂,結果被明代大儒王陽明輕鬆給收拾了,寧王這個藩王也就被廢除了。


大國布衣


在朱元璋分封的所有藩王中,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的兵力最強,燕王朱棣英勇善戰,駐紮在北京地區掌握10萬重兵。


寧王朱權駐紮在大寧地區,朱權善於謀略,手下士兵都是英勇善戰之輩。在朱允炆繼位之前,寧王朱權和燕王朱棣多次會合諸王北伐,朱棣對朱權的大寧府精兵垂涎三尺。朱棣起兵造反後,朱權在大寧府擁兵自重,不肯接受朱允炆的號令。

為了奪取朱權的精兵,狡詐的朱棣偽裝成戰敗的樣子,帶著少量隨從來到了大寧。


寧王朱權沒有防備朱棣,直接將他請到了城中。朱棣對朱權哭訴自己起兵只是迫不得已,甚至還提出讓朱權寫奏摺幫助自己辯解,朱權滿口答應了朱棣。


朱棣在大寧住了幾天,在這期間朱棣的隨從悄悄的潛入大寧,花費重金買通了朱權手下的將官,朱棣手下的精兵也都聚集到了大寧的附近。在朱棣臨走的時候,朱權依依不捨的給朱棣送別,卻沒想到朱棣突然下手將朱權扣押,奪取了朱權在大寧府的8萬精兵。

為了讓朱權能夠死心塌地的為自己賣命,朱棣許諾和朱權中分天下,朱權已經被朱棣控制,只能全心全意幫助朱棣。在朱棣登基稱帝后,如何處理朱權便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朱棣不可能讓朱權回到大寧府,他只想給朱權一個普通的封地,讓朱強過上平常藩王的生活。朱權也是一個聰明人,他並沒有要求回到大寧府,而是請求朱棣把蘇州分給自己。

蘇州只是一個環境富饒的地方,卻沒有精兵悍將防守,朱權的本意是想在蘇州安心的享樂。然而多疑的朱棣並沒有把蘇州分給朱權,朱棣說蘇州是京城附近的地區,不能作為封地。


於是朱權只能再次向朱棣索要錢塘,沒想到朱棣告訴朱權錢塘是一個風水不好的地方,不允許朱權前往錢塘。朱棣之所以不允許朱權去錢塘,主要是因為錢塘距離南京比較近,朱棣擔心朱權威脅到自己。

最後朱棣給朱權一個名單,其中包括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這4個地方,朱棣告訴:“朱權這4個地方都是好地方,你隨意挑選一個吧”!


建寧和重慶在明朝初期都屬於偏遠地區,荊州和東昌也都是小城市,朱權最終沒有在這4個地方之間選擇,而是選擇了南昌作為自己的封地。


朱棣對待朱權非常的刻薄,在朱權到達南昌後,朱棣並沒有讓人為朱權修建新的宮殿,只是讓朱權住在江西布政司的官邸裡面。

過了沒多久,便有人告發朱權用巫術害人、誹謗朝廷,朱棣派人查了很久都沒有找到證據,只能放棄迫害朱權的打算。朱權也知道朱棣容不下自己,便每天潛心讀書彈琴,不再過問政事。


到了明仁宗繼位的時候,朱權想要更換一個封地,卻遭到明仁宗的訓斥。明宣宗繼位後,朱權想要擴大自己的封地,再次遭到明宣宗的訓斥。從此之後,朱全更加的深居簡出,一直活到明英宗時期去世。


歷史總探長


事情的起因要從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後開始。剛剛繼位不久,朱允炆愁的天天晚上睡不著覺,原因就在於各地藩鎮的勢力太大,已經嚴重威脅到自己的皇位,尤其是盤踞北方的朱棣。朱允炆繼位幾個月後就開始著手削藩之事,採取的就是先拿實力不強的藩王開刀,一年之內,就已經拔掉五個藩鎮的勢力。緊接著就把下一個目標定在了朱棣身上。


朱棣看到幾個藩王的下場,知道自己不反不行了,於是就決定拼一把。本來朱棣就有謀反之心,但一直都沒有藉口,這次被朱允炆逼到這個份上,於是名正言順的就反了,名為自保。

朱棣當時畢竟只是一方藩王,想要和中央皇朝對抗,還是有些力不從心,為了實現他的目的,他決定拉幫結派,他把目標對準了兵強馬壯的寧王朱權也就是他的十七弟。所以朱棣就親自去大寧見寧王朱權,然後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訴說自己的苦衷,並且懇求朱權上書給他請罪,本來寧王打的是兩個都不幫的主意,想來個坐收漁翁之利,但是老奸巨猾的朱棣怎麼可能放過他,朱棣在城裡一邊訴苦一邊收買寧王的手下,在朱棣返回的時候,寧王出城去送送自己的四哥,結果朱棣臉色一變,就把朱權控制了,朱權這才妥協,為了安慰他,朱棣許諾給他說:事成之後,你我兄弟平分天下。





寧王也不是傻子,也沒想著讓朱棣完全兌現承諾,所以當朱棣打下南京的時候,寧王就想要回到自己的老巢,護送自己的王妃下葬,但是朱棣可不能讓他再回去,就讓他在天下任意一塊地放選擇一地就藩,寧王選擇了蘇州和杭州,但是朱棣一口否定不行,理由是京畿重地不能封王。

朱權又說那就去錢塘吧,朱棣回答他那是五弟的地盤,你拿走不好吧。不如你在南昌,建寧,荊州這些地方中選一個吧!都是好地方朱權一想,心裡涼了半截,也不敢瞎要了,就選了南昌。之後朱棣又派人無故查他,一幅要搞死他的樣子,朱權只好將心思寄託於道教、戲劇、文學,鬱鬱而終。


燈下螢火學歷史


朱棣承諾寧王事成後平分天下只是暫且哄騙寧王的話,一山不能容二虎,寧王在朱棣稱帝后去了南昌,遠離朝堂,算是善終。

藩王不止寧王一人,為何朱棣偏偏對他說“事成,當中分天下”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寧王朱權的軍事實力,根據《明史》的記載,朱權掌握八萬甲兵,六千戰車,騎兵驍勇善戰。在朱棣發動靖康之役的時候曾經對將領說:

以往我巡察塞上時,見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如果我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採用邊騎助戰,便大事可成啊!

由此可以看出,朱權的軍事力量是朱棣奪取天下的關鍵力量。為了能夠讓寧王和自己站在同一陣營,朱棣先是賣慘說自己起兵造反是不得已而為之,朱權絲毫沒有懷疑朱棣的話。朱棣表面和朱權交好,實則暗中控制了整個大寧,寧王不得不跟隨朱棣起兵。為了讓朱權能夠全心全力為自己賣命,朱棣還許下和朱權平分天下的承諾。

歷史作家蔡東藩曾經說過,“燕王善戰,寧王善謀。”寧王自然也猜到朱棣的承諾只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支持他造反,此時的朱權已經在朱棣的控制之下,不得不從,他也不會傻到在朱棣登基後向他討要半壁江山。

朱棣登基後,將南昌賜給朱權作為封地,朱權明白前途無望。到達南昌後,朱權遠離朝堂是非,不再涉足政事,終日寄情於彈琴讀書。在南昌的日子,朱權每日和文人交往,在茶道、音樂等方面多有建樹。也正是因為如此,朱棣沒有將朱權視為威脅,朱權終得善終。


大腳姑娘碎碎念


功過參半的分封制度

明朝建文元年(西曆1399年),建文帝登基第一年,燕王朱棣就對建文朝廷發動了叛亂。後世的文藝作品一致認為:雄才大略而又野心勃勃的朱棣,容不得軟弱無能的建文帝做自己的皇帝,於是起兵叛亂,但在歷史上,這並非真相。


這一切要從明初說起。雖然在當下,中學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是一個進步行為,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分封制度多次死灰復燃,歸根結底,在於分封制度並非一無是處:比如劉邦就分封自家子弟為諸侯管理龐大的國土,節約天子的行政成本;司馬炎有感於曹魏政權被司馬家族篡奪是因為沒有分封制的輔助,於是西晉恢復了分封制。

明朝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也考慮到朱家子弟的福利,以及大明天下的安全,於是,再度恢復了分封制。

建文帝的心狠手辣

對於明朝的諸侯王,朱元璋有把握加以控制。但是,朱元璋死後,其孫建文帝登基後,對他的這群叔叔感到惶恐至極:建文帝認為,藩王的存在,必然會對自己的皇權造成衝擊,因此登基第一年,皇位還沒等坐穩,就開始迫害洪武朝留下的藩王——朱棣也在打擊迫害的範圍內。

在目睹之前被打擊的藩王下場淒涼的現實後,朱棣決定搏一把,於是,靖難之役拉開了序幕——客觀上說,這場叛亂,也和建文帝的心狠手辣有直接關係。


朱棣起兵反對建文朝廷的時候,也意識到單獨依靠燕藩的力量,難以和朝廷對抗,恰好,朱棣想起寧王朱權的封地距離自己不遠,而且最重要的是,朱權麾下有八萬精銳兵馬,如果有了這支軍隊助拳,那麼,自己和建文朝廷周旋,其勝算可就大大提高了。

朱棣的想法,建文帝也想到了。於是建文帝命人傳達詔書給寧王朱權,要求朱權進京面見建文帝,而朱權也知道自己的這個侄兒心狠手辣,自己去了京城只怕凶多吉少,於是拒絕了建文帝的旨意,於是建文帝頒佈詔書,宣佈奪了朱權的兵權。

這讓朱棣看到了希望。

寧王的命運

朱棣趁著這個機會,來到寧藩會見寧王,並且告訴寧王,自己舉兵是被迫的,如今自己兵枯財竭,和朝廷消耗不起了,希望寧王從中斡旋。寧王想了一下建文帝對自己的態度,哪裡會懷疑朱棣在欺詐自己?

於是,朱權款待朱棣多日,而朱棣趁機策反了朱權的軍隊,並且在利用朱權送行自己的途中,對朱權設了埋伏,並將朱權的家人,都帶到燕藩去了。這讓朱權無可奈何,只好和朱棣一起造反。

朱棣為了激勵朱權,承諾朱權:等到推翻建文朝廷以後,自己將和朱權中分天下,不過,憑藉朱權的見識,對於朱棣的空頭支票未必會當真,不過朱權知道:朱棣贏了,自己或許有條活路,而如果建文朝廷贏了,自己則難逃一死。

建文四年,朱棣推翻建文朝廷,成為皇帝,並於第二年改元永樂。

永樂帝登基後,對於藩鎮,依舊採取削藩政策,對於朱權,永樂帝將其改封到了南昌。並對其採取猜忌態度。

朱權也深知餘生只要太平就好,於是韜光養晦做人,為了打發閒暇時光,朱權開始潛心研究樂理等學問,直到正統十三年(西曆1448年)才去世。此時,明朝的皇帝已經是明英宗,明朝也在永樂帝之後,經歷了仁宗、宣宗兩個時代。


藤樹先生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寧王?這不就是朱權嗎?就他這騷操作實在是讓人瞅不明白,擱帝王之家,居然不明白啥叫最是無情帝王家。他這腦殼絕對有坑,就他這坑能和月亮姐姐家裡的環形山媲美,超級大坑,把自己往死了坑,這還不算捎帶把自己的孫子都給坑了。

話說這寧王,擱那個朝代他都有,而這麼些個寧王裡邊,最出名的就是朱權和他那大孫子,那臉丟大發了。

這事其實是朱權他自己個讓朱棣給耍了,就因為這事捎帶著後代他那大孫子成就了王陽明的一世英名,倆人都當了別人的墊腳石。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說了:“這朱棣不厚道啊!咋說話跟那人放氣似的,過個味就完了!”

要俺說,這您就沒見識了吧,您自己個瞅瞅但凡能把大華夏帶到正路上,能讓老百姓安安穩穩的過日子的皇帝,那個不是腦瓜硬的邦邦響的主,而且這種人往往對權利有著極強的控制慾,您想擱他手裡分權利,這純粹是找死的節奏。

而且,大傢伙想一哈,這天下真的給分了,明成祖朱棣一塊,那寧王一塊。這大明也不用傳世了,擱他倆這輩就得玩完,那個時候北元那大頭娃娃還擱在大草原瞅著中原的地界虎視眈眈的。

這結果就不用俺說吧!分治的結果只能是滅亡,而這寧王看不到這一點,朱棣給他在紙上整了個超級大月餅,他還當真了,一傢伙把自己個好日子給玩死了。

送他倆字活該。自己種的因,最後長出來的果,再難吃也得吞下去。

那麼這事是個啥過程呢?寧王的結果又如何呢?咱一個一個的回答,先說第一個過程是咋樣的。

過程

話說朱元璋為了加強皇室的力量,採用了分封制,把他那二十個大小子外加一個從孫分成了藩王,目的是通過這些個藩王加強對地方上的管理,畢竟當時大明朝初開,地方上也不安定,外邊還有北元虎視眈眈不是。

但這種分發,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會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王朝走上削藩的路是必然的。

可朱元璋為了加強藩王的統治力度,把軍事指揮權就下放給了藩王,每個王府裡頭都有護衛指揮使司,掌管三護衛。

這些個護衛一水的甲士,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嘛是甲士?”

這是當兵精銳中的精銳——披甲的戰士,畢竟你這體格小了,一套鎧甲就能把你壓趴下,所以能披甲的這都是精銳。一般的王府三千甲士,這厲害一點能達到快兩萬人。

這其中有九個塞王,因為這九個藩王靠近邊疆,所以叫塞王,而他們哪挨著那蒙古比較近,所以他們的實力最大,手下的兵丁都是精銳,畢竟這波人要和蒙古人幹架不是!

其中燕王朱棣自己個手下就有十萬大頭兵,寧王朱權光甲士就有八萬,那車架有六千。這要是輪實力寧王比朱棣要高一籌。

話說這朱元璋一死,上臺的朱允炆就開始著手削藩。話說掐個柿子,專挑那軟的捏。

他這一傢伙先削了五個。這一傢伙下去,手段太過急於求成了,這藩王和朝廷之間就有了對立的情緒。

燕王朱棣在這個時候就跳出來了。話說燕王他畢竟是個藩王,朝廷那頭人家佔著大義,而且是舉全國之力弄你這彈丸之地。

朱棣的處境並不好,可架不住朱允炆這貨還講究啥仁慈,一手好牌被他打的稀爛,尤其是還換將,換上傻缺李景隆,您讓這貨當個遛鳥的紈絝那是綽綽有餘啊,可您讓這位當三軍將領,那是屠象用了裁紙刀啊,小材大用嘍。

這一下子讓朱棣有了喘息之地,回頭這朱棣感覺自己個勢單力孤,這就擱寧王的家裡竄。

題主的問題

到了寧王的地頭,朱棣一個人進了城哭訴自己個的不幸,這寧王發動了憐憫的技能,這就收留了朱棣。

而這朱棣利用收留期間那富裕的時間,跑寧王家裡四處溜達,四處結交朋友,行賄交流感情,這一傢伙鬧騰下來,寧王手底下的人大部分願意和朱棣幹。

得咧,這寧王分分鐘鍾就被架空了。這差不多了,朱棣這就要走了,本著禮尚往來嗎!這寧王就決定送送自己這哥哥,這傢伙路上就給這寧王來了個伏擊。

寧王一家老小就全兜裡邊去了,寧王手底下的人全成了朱棣的手下,這就是搶來的八萬人馬。這道擺的,把個寧王整的哭都來不及。

寧王的府邸這就成了一座空城,朱棣的實力也大增。

這個過程朱棣也不忘揍你一棒槌,給你一甜棗吃的策略,就讓這寧王跟著自己混,到時候打下天下,一人一半,倆人商量著來就成。

好吧這一步錯就步步錯,寧王也就同意了,事就這麼定了。

好吧四年的戰爭打下來,朱棣成了明成祖,但兩分天下的事,朱棣就沒有提過。

寧王也識趣,不提就不提,這要是真提了,分分鐘鍾命就得擱那了。

這就想要離開是非之地,不回原來的地頭。

“四哥,這天下大定,俺瞅著也沒俺啥事了,俺就想當個富家翁算了!”

“這好說,全天下你瞅那塊地,咱商量著來唄!”朱棣到是大肚。

“蘇州吧!俺就想來個醉生夢死的,咋樣?”

“呃!這個不行,蘇州這地他屬於京師的範圍,這不好弄!”

“那麼就杭州吧!這地也湊活!”

“哎!你看看你選的地,杭州這地風水不好,當年老爹要給五弟的,那是俺的同母同父的弟弟,最後也沒成不是。後來被大侄子朱允炆撂給了他的弟弟,現在這人也掛了,這地不詳啊!要不這樣,你從建寧,重慶,荊州,以及東昌,隨便挑一個吧!”

“這……”這些都偏的厲害,寧王也知道他這四哥開始不靠譜了,這要是趕他走了,如果他不上道,早早晚晚的把命丟這。

於是寧王就選了南昌,這拖家帶口的就去了。可到了地頭上寧王傻眼了,這地就沒有啥寧王府,朱棣臨時把那江西布政司給改成了寧王府,至於藩王的規制,拉到吧,啥也沒有!

當然您要以為這樣朱棣對他就放心了?想多了,寧王的身邊監視的人老多了,有一會朱棣就接到到了寧王整了啥巫蠱之術,做了個小人,天天擱自家的床上扎你小人。

就為這事,朱棣派人查了一通,結果沒查出什麼來。寧王冒了一頭白毛汗,回頭就信了道教,潛心研究道教。

得咧,朱棣也就放過了他。

這事其實就落下了根,讓寧王這一系和朝廷之間有了樑子,擱後來寧王的孫子就開始造反了,當然個把月就被滅的渣渣都沒有了,寧王這銜到這裡就再也木有出現過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史


朱元璋痛失愛子朱標以後,為了能讓年輕的孫子朱允炆坐穩江山,大殺功臣以擼掉荊杖上的利刺,但是總不能把自己的兒子也殺光,所以成就了各地強勢的藩王。其中善戰的燕王朱棣,善謀的寧王朱權,都是藩王裡的佼佼者。朱元璋千算萬算沒有算到自己死後兒子搶了孫子的皇位。朱棣在搶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時,借用了寧王朱權的8萬精兵,許諾他事成後平分天下,結果又如何呢?

寧王自幼聰敏,13歲受封寧王,15歲就藩大寧,他“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朱棣曾多次會合寧王等諸王北伐,早就見識了朵顏三衛的厲害對其垂涎三尺。在朱允炆盲目消藩政策下,1399年,朱棣藉機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幌子發動“靖難之役”,在這場場皇權博弈中,朱權的立場基本上就決定了靖難之役的走向,所以,朱允炆和朱棣都極力拉攏朱權。

朱權本意是做一個誰也不幫誰也不得罪的中立派,但是結果事與願違。建文帝朱允炆先是許以高官厚祿召他回京,被他拒絕了,那重拳消藩令讓他心有餘悸。不聽皇帝的話,後果很嚴重,被收去了封王的特權,消減了一萬六千人左右的“三護衛”。這無疑對朱棣是件好事,薑是老的辣,與建文帝不同朱棣用了腹黑手段。先是假裝兵敗慘狀親自到大寧拜訪朱權,痛哭流涕的訴苦說自己起兵是被侄子逼的,懇求朱權代自己向朝廷起草奏章謝罪,背後卻在安排精銳埋伏城外,手下同時以重金賄賂朵顏三衛部將,等朱權出城為朱棣送行時,突然伏兵四起,自己的愛將竟然也都反戈了,朱權就這樣被綁上賊船了。朱棣迅速收編了朱權的軍隊,軟禁了朱權的家眷,逼得朱權沒有了退路,只得陪著四哥一路前行了。朱棣為了安撫朱權,假惺惺的許諾“事成,當中分天下”,他自說他的,朱權又不是傻瓜當然不信也不奢望,最後朱棣當上了皇帝,別說中分天下了,連朱權要求的改封蘇州都不答應,錢塘還不答應,最後打發朱權去了被山水環繞的南昌,赴任前朱棣親筆題詩送別,這不能不算是一種獎勵吧!

寧王朱權最終依附這南昌一隅,連個行宮都沒有,還時不時被誣陷用巫術誹謗朝廷,用自己的隱忍和不問政事的淡然躲過一次次危機,算是在閒雲野鶴的生活狀態下得以善終。

其實對於寧王來說,雖然有點憋屈,但是如果自己沒有稱王之心,只能在朱棣和建文帝之間做個二選一,不管被逼還是自願,選擇朱棣都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如果依附建文帝,朱棣失敗的話,朱允炆是不會允許有第二個朱棣存在的;成功了,自己更會因為站錯隊而被朱棣殺害。活的自在逍遙,眼看著朱棣和他的子孫死在自己前面,也算是上天的一種錯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