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日本人的極簡生活?

追溯“Less is more”的起源,是由建築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提出的,最初運用於建築的設計領域。

後來到了日本極簡主義美學這裡,就演變成了日式簡約的風格,強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順利的利用“北歐人的幸福指數很高”的現象,探究了其背後隱藏的秘訣:“少即是多”的生活。

少即是多:日本人的極簡生活?


不重視物質攀比

日本人的極簡生活裡面對舒適區的規劃完全是按照“少即是多”的原則來進行,能夠減少的物質,就絕對不會往房間進行堆砌;能夠扔出去的舊物件,就絕對不會囤積在家裡。

少即是多:日本人的極簡生活?


在日本生活,沒有人會對物質進行攀比,因為大家都在儘量的減少物質生活了。

不重視物質攀比,這才是生活在物質極為豐富的社會里面所擁有的“安心感”和“餘量感”。

少即是多:日本人的極簡生活?


也正是因為消費社會的高度發展,不斷的創造出來更多更豐富的商品,也讓消費者在面對這些充足的物質時,見多了世面,才有了挑選的能力,在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時,能夠說出“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

因為曾經擁有的足夠多,所以再見到更多的時候,才會果斷的拒絕。

少即是多:日本人的極簡生活?


對自己想要的生活一清二楚

日本作家、商界傳奇精英本田直之曾經提出過一個理論,叫做“槓桿思考術”,即:如何運用最小的勞力獲得最大的收益,並且創作了一系列的“槓桿暢銷書”,可以說是踐行“少就是多”理念的代表人物。

少即是多:日本人的極簡生活?


社會的繁榮發展,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和豐富的物質同時,也帶來了諸多“選擇困難症”,很多意志力不夠堅定的人們,容易過度的攀比消費,最終迷失在“燈紅酒綠”之間。

本田直之在書中曾經提到,如果不知道追求金錢的目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人生就會變成被慾望驅使的盲目奔走,儘管獲得了金錢,或買了高級跑車,也會感到空虛,甚至招來不幸。

少即是多:日本人的極簡生活?


只有對自己想要的生活知道的一清二楚的人,才能夠不迷失在物質之間,斷舍離,有進退,按照既定的目標去追尋極簡的生活,獲得長久的幸福與喜悅。

其實,日本人的極簡生活,用最樸實的話語來解釋就是說享受自己真正願意去做得事情,從這個過程中剔除物質的束縛,從而真正的體驗到滿足和幸福。

少即是多:日本人的極簡生活?


最後對此,不知大家都是怎麼看待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