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高校喜欢招高级工程师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到学校任教?

在下平兄


因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很多高校老师不具备的。

第一:招聘有技能的工程师当教师,弥补师资不足

高校招聘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到学校任教,没有过实践经验,只掌握理论知识。

而很多高校,尤其是专科和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如果老师只掌握理论知识,自身不具备专业技能,怎么能教出掌握技能的学生呢?

所以高校希望,通过招聘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等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能弥补师资不合格的问题。


第二:因为收入问题,高工不愿意任教,除非养老。

学校想招聘企业人才,但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愿意去高校任教吗?答案:不愿意,除非去养老等退休。

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收入是很客观的,比如工程类的,能评上高级工程师的,年薪得15万以上了。但是进入高校当老师,只能月薪6000左右。

当然学校比较轻松,没有企业压力那么大,如果是在企业工作累了,钱也挣够了,才会考虑去学校工作。


第三:让无技能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解决困境。

高校招不到高级工程师的人,又需要有技能的老师,只能把自己的教师送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也是符合国家要求教师具有“双师资格”的问题。

但是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去企业后,没有人管理,自己不愿意参加生产,甚至很多时候在企业里都看到顶岗的老师。

企业也不愿意让教师参与生产,因为出了问题,教师不会承担责任。

第四:国家要出手了,要求进行校企合作!

从国务院刚刚发布,职业教育文件就能看出来。希望能结论困境,让有经验的优秀高技能人才,愿意去应用型大学和职业院校任教!


牵牛花牵牛郎


我就是高级工程师,2019年9月到郑州某高校工作,确实工资不如企业,但是企业真的累,所以来学校了。





愿阳高照


大部分高校老师的理论知识非常扎实,而实践经验、专业技能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些高校对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进行“招安”,为的就是弥补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只会“纸上谈兵”的短板。让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赴高校任教,一方面可以解决“实战经验”匮乏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中能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四年之后的就业质量“奠基”。

但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愿意“屈尊”去高校任教吗?我们知道,教师的工资,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教师的工资,和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相比都是有一定差距的。那么,高校要把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挖”过来,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行:其一,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对教师行业充满着无限憧憬,而且该高级工程师在企业的职业倦怠感比较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就算高校给的待遇和企业的一样高甚至比企业更低一些,某些高级工程师也会“将就”。

其二,对工资待遇不愿意“将就”而是非常“讲究”的高级工程师,你想把他从企业“挖”到高校,你得给出比企业要高的待遇才行。当然,一些高校也出得起这个价格,于是就有了“周瑜打黄盖”式的“合作”。然而,并非每一所大学都“挖”得动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那么高校该如何为实践经验缺乏这一问题“止渴”呢?

有些高校想到了妙招,那就是让学校的部分教师去企业“取经”,让部分大学教师在企业顶岗学习的过程中,将其“锻造”成具备实践经验的人才,取到“真经”之后就能回来“活学活教”。这样做,既为大学节约了大量资金,又让大学教师学到了实践经验,可谓一举两得。但是,有些高校教师来到企业之后,很难扑下身子从事一线生产事宜,而且相关企业也没有既定的制度来约束这些“外来者”,这就导致这些来自高校的“取经者”很难取到“真经”。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教育部对大学工科老师也有相关的要求:那些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大学教师,将拥有职务优先聘任的优势。同时,企业与高校在人才方面双向交流也可能成为将来的“主旋律”。

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落地生根”的时候,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工程师,特别是高级工程师走上大学的三尺讲台,而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也不会一毕业就失业,他们毕业之后很可能立马就可以在相关企业拥有“用武之地”。


微雨润苗


题主说的情况,应该一般发生在有理工类专业的大学里,特别是工科专业的学校。

其实不是学校喜欢招,而是学校需要招这样的人才,想想看,学校要培养工程师,而教师却不知道工程师应该掌握什么知识,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这是和专业特点相关的,包括像医学院的专业老师经常也会是医院的大夫一个道理。

而且,这不只是学校的需要,其实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里,对高校工科老师也有所要求:

而在去年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同样对工科老师有所要求:

而事实上,历年来,各校都会引进企业人才成为高校老师,书生百度了一下“理工大学 高级工程师”,前二位就都是曾经在企业又到学校任教的。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工程师走上讲台给在学生授课,而培养的学生也会更适合企业的需要,适合国家发展的要求。


如果你觉得以上回答还算满意,就为书生点个赞吧。

你对书生的关注,更是书生回答的动力。


一介书生945


现在职校培养的学生,的确由于老师从学校到学校的原因,学到的职业技能不多,到企业单位后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走很长的路去重新学习。国家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才出台了《职教改革方案》,确为确保建设制造强国、培养工匠精神的英明之举,但现在却没有几个职院在认真执行,还是很好高骛远,动辄硕士博士且全日制的。

关于工程师去养老的说法值得思考。古人云,立德立业后立言,学校应是现代社会最好的立言的地方。往往一些成功的、有抱负的职业人士,在人生的一定阶段,并不会太在乎钱,且由于身心的原因转而从事教育也是不错的选择,既有经验,又有激情,且成熟稳重,可谓两全其美。当然,这种引进一定必须是比较成功的人士,否则真有可能被人钻空子,成为关系户、落魄人员养老的归宿……

我也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在大型央企工作了19年,现在世界500强中资企业作中高层管理者,在企业内部是资深内训师,也偶受一些院校邀请去作临时讲座。几年前,自觉积累了很多的工作经验、管理方法和人脉,萌生了去一家高职院校作专职教授的想法(我还不算老,真的还不是想去养老),一是想沉淀、总结一下工作经验,二是把自己多年的人生积累传承下去,但因学历原因,未能成行,就放弃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位的上升,业务的拓展,面试和接触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包括一些硕士研究生,深感他们知识的不足、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脱节和性格的不足,更加觉得高校特别是职业高校最应该从企业引进较有职场成功经验的人员,回去担当人才的培养者,也许培养出来的人才更接地气,对学生而言也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今年 《国家职教改革方案》的出台,真的很好。虽然还很不够,比如仅三年的企业工作经验,其实是很不够的,但毕竟比从校园到校园要好很多;再比如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的老师,其实也不一定需要企业的三年工作经验。内心深处,希望这个规定,在实践中能得到真正的执行;也希望从企业回到菁菁校园的工程师们能认真总结提升、传道授业,不要误人子弟;更希望有一天企业和高校人员真正能自由流动、各取所需,更好地实现社会人才的良性流动……


江山飞歌6688


可能针对的是高职吧,本科高校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要年富力强的青年博士与能拿资源的大牛,高工嘛,编制不够用,暂时不会用在高工身上。至于有的答主所说的实践能力问题,还真没太当一回事。新博士的研究能力还在,考核他们的研究经费,他们会自觉的做横向。对于一般的高工,也没有能力或经历做高难度的项目,所以做做横向,实践能力基本上凑合够用。

当然,李骏,赵福全这个level的高工所有障碍不存在,有Hat研发经历的大牛也可以挑战一下。


ben0791


为什么高校要请高级工程师、或教授级工程师到学校任教!因这一级的工程师都是有实践经验的,在讲课时,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掌握深度的理论基础知识。

高校的这一决策,是对学生的负责。高校的学生毕业后,就要奔赴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很快就会溶入到工作中去,对用人单位也增强了一定的信心!


用户蓝天翱翔


知识来源于实践、最终还是要回归于实践,空讲理论知识,只会是空中楼阁。

当前的高校的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有人从工作实践中跳入高校,当然对于这部分既有知识又有实践的高级工程师,高校既羡慕又嫉妒,但碍于客观实际,真正年富力强的高级工程师等到高校入职教课的还是少之又少。

一般来说,高级工程师或者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除了上了年纪想到高校养老、满足一下教书育人的感觉外,基本上很少有人愿意放弃高薪到校任职,且脱离原来的工作氛围和工友,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工作,对于在一个环境中适应了很长时间的人来说,是很难办到的。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让高校老师适时到企业轮岗锻炼,将知识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升华,如此,才能培养出实践性老师。


小猪的教育经


博士太多,含金量太少。特别是非985/211 大学的.



北京海淀哥


高级及教高评选得有项目支撑,实践经验较多,教学起来更有实际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