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敘利亞問題上,德國一直秉持“中立”的原則。即儘可能的避免自己涉入其中,同時對當事國採取更多的平衡策略。據俄衛星通訊社11月6日援引德國外長馬斯話說,德國將不會允許安卡拉投入俄羅斯的懷抱,將土耳其從北約組織除名,是一種錯誤的戰略。他進一步指出,德國不會允許敘利亞局勢惡化,德國的議會已經做好了準備,將對土耳其施行嚴厲的外部制裁措施。
這是自埃爾多安主導的“和平之泉”行動以來,德國最為直接的一次外部表態。它從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北約組織內部較量的複雜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大國地緣博弈。1.美國不會允許德國、法國等國家“隔岸觀火”。白宮已經數次向上述國家發出了介入邀請,然而無一例外的遭到了拒絕,這也遭到了美國的不滿。顯然適時的向美國“服軟”,亦或者是投以“投名狀”,有利於減輕自身的壓力,並緩和與美國的關係。
2. 土耳其和俄羅斯過於親近的關係,引起了德國等西方國家的警覺。雖然德國和俄羅斯的外部經貿聯繫進一步密切,但這並不意味著雙方可以放下歷史成見,回到正常的邦交關係層面。另外俄羅斯主導的西進策略,也給整個北約組織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因此從戰略角度分析,德國也不會坐視不理。
3. 德國有必要提醒土耳其收斂其舉動,畢竟安卡拉的剿叛行為,已經給整個歐洲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德國、法國等國家就曾擔憂,隨著敘利亞局勢的惡化,不排除大規模難民潮的到來。同時土耳其的出格舉動,可能給當地造成大規模的人道主義災難。換句話說,在敘利亞問題上,德國對埃爾多安更多的是一種不信任和猜忌,後者可能利用北約組織內部渙散的機會,將自己的勢力進一步向中東地區輻射。
當然,德國的官方回應,也更多的是一種無奈的體現。畢竟同為北約盟友,德國也無絕對的把握阻止土耳其的出格行為,更多的只能通過外部的制裁方式,緩和當下的敘利亞局勢。言外之意,德國採取了“綏靖”政策,而埃爾多安的外部方針又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當下的土耳其一改之前親北約、近美國風格,轉而向俄羅斯靠攏,並和普京達成了諸多戰略合作。雙方不僅在S—400的軍購案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互信,而且共同組建了邊境巡邏隊伍,將保障“安全區”的局勢穩定。這種深層次的合作,保障了土耳其在敘利亞境內的穩固存在,同時對美國構成了深度的制約。
可以想象,隨著土耳其在敘利亞的逆勢崛起,留給美國、土耳其等北約組織的操作空間在進一步縮小。此次德國外長的言論,可以認為是綜合了多方面因素後,對土耳其採取的中立政策吧。顯然,土耳其獲得了巨大利好,從北約組織中被除名仍然言之過早。
閱讀更多 迷彩先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