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打包票!“冷冬”、“暖冬”預測準確度有限!報錯也正常

難打包票!“冷冬”、“暖冬”預測準確度有限!報錯也正常

△“ ‘冷冬概率幾乎為零’ ”新聞報道(資料圖)

民聲天下11月8日北京快訊​​​​ 近期,一則氣象部門官方預報的“今冬‘冷冬概率幾乎為零’”的說法,引起公眾熱議。有不少網友紛紛追問,對於這樣的預測概率有多大?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在這個冬天裡,必然會有人質疑甚至聲討,認為專家說得不準。

據這位不具名業內人士坦陳,氣候的預測,本來就是不能打包票的。另外,“冷冬”、“ 暖冬”的概念,公眾理解和專業定義存在差異。公眾認知的暖冬可能是從始至終每天氣溫都偏高,實際並不存在。但實際“暖冬”可能是前後期不一,或震盪式的 “暖冬”。因此,即使最後專業評價是“暖冬”,公眾可能覺得是“冷冬”。差異的根源在於兩點,一個是算法不同,一個是人的選擇性記憶。

該業內人士解釋稱,專業上對於“冷冬”、“ 暖冬”的算法,採用的是時空大平均(時間為每年12月-來年2月),算的是全國數據。因此,這就像是全國某個季度的GDP漲了,某個人的工資漲幅和GDP並不一致。而且時間上的大平均,也會把短期內的寒潮/強冷空氣的猛烈降溫給平均掉,導致看似總結果偏暖,但實際可能經歷一段極寒天氣。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平均值在變暖,極端冷熱事件出現概率也在加大;所以,一個氣象意義上的“暖冬”,可能包含著短時間的冷。因此,如果把12月-2月的90天,比作90分鐘的足球比賽,“暖冬”並不是每一分鐘,暖空氣都壓制著冷空氣,只要最後的總比分,暖空氣贏了,這就是 “暖冬”。但可能在比賽中某個時段,某些位置上,暖空氣隊被冷空氣隊給打爆了。

另外,主觀的感受,也很重要。業內人士表示,由於冬季氣溫偏高一些,感受不會很深刻,但如果在冬季基礎氣溫較低的背景上再疊加偏冷,大家通常會印象深刻,而且劇烈降溫和偏冷,也可能引發更多的感冒等疾病。因此,冷事件也會更容易被公眾感知和記憶。當冬天過完時,大家更容易記得曾經的一段大冷,但往往不記得經常細水長流的偏暖。

業內人士強調指出,需要注意的是,後期如果有明顯冷空氣入侵,導致降溫時,或許大家便也就理解了。而且,再次強調,氣候預測的難度,本身比短期未來1-3天的天氣預報復雜很多,氣候預測目前準確度有限,報錯了也正常。(責編/翔宇)

*編者注:

以上文字,旨在傳遞更多新聞資訊。

(您可將新聞線索私信我們,也可在文章末尾評論留言即可將您手中的新聞線索第一時間反饋。我們將第一時間派員調查事件、報道事實、揭開真相。)

【互動話題:你認為真的會是暖冬嗎?

歡迎在底部留言,發表您的見解。

↓↓↓覺得還不錯,隨手訂閱我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