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民國的咸陽

有關民國的咸陽

有關民國的咸陽

有關民國的咸陽

有關民國的咸陽

咸陽市在民國還是咸陽縣,後來通了火車路,修通隴海線,又改縣為市。咸陽改市以後主管南八縣和北五縣,南八縣包括:秦都區、渭城區、興平市、武功、涇陽、三原、禮泉、乾縣。北五縣:永壽縣、彬縣、淳化縣、長武縣、旬邑縣;這十三個縣中,南八縣在關中道,北五縣瀕臨靠近北山,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地形地貌以溝壑旱原為主。如今的彬州就是過去的豳州,也曾經叫邠縣。

彬州市位於陝西的西北部,涇河從中間自西向東川流不息而過,這裡曾經是周的發源地,也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彬州在中國的地圖上,以一個人的形象站立在陝西咸陽的西北,他的子民們以自己的勤勞善良和智慧,賦予了這塊土地以靈魂,在他的頭頂有天,在他的周圍都是肥沃的黃土地,他板塊形狀又是一個人的形象,這充分應驗了“天時、地理、人和”的社會三大要素法寶。

因此,祖祖輩輩默無聞地日夜勞作,踏出了一行行的足跡,灑下了一滴滴的汗水,終究成就了今天彬州市的精神文明,這是全彬州勞苦大眾的歷史功勞和智慧,並不是某一個人的功勞,也不是天上的餡餅。

水口南原民俗

(水口指咸陽市彬州市水口鎮)

過去在水口原上,人們把富裕有錢的人家,一不稱呼款爺,二不稱呼萬元戶,而是叫財東家。過去的財東家並沒有如今的條件,他們沒有電燈電話,也沒有樓上樓下,出門沒有奧迪,更沒有奔馳寶馬。出門走路窮人靠步行,富人和財東家騎馬騎驢。

吃喝沒有魷魚海參,更沒有魚鱉海怪,多以老紅麥為主,老紅麥畝產很低,據老人說一畝地最多也就產五斗糧食,大約就是180市斤,每鬥36-40斤。財東家鬥有大斗小鬥之分,鬥是鼓型包口,製作精細,斗的接縫全是虎牙接縫,我們家就有。

當時的雜糧有穀子、糜子、蕎麥、稲黍(高粱)等等,黑豆還是老黑豆,顆粒特別地小,麥豆也叫槐豆,顏色土黃色跟槐樹籽兒大小差不多,產量也很低,吃油是菜籽油,還有一種古老的糧食叫莜麥,到底長個什麼樣子,我是沒有見過,只是聽說而已。過去的物種好像不是很多。

穿衣根據老人們講說更為困難,多數以家紡粗土布為主,那時候的北五縣百姓想用布料,都是自己用糧食換來南八縣的棉花,然後自己紡線織布,紡織好的土布是白色,要自己進行煮染,一般煮染要不黑色藍色,要不就是紅色。那個藍色水口南原人稱呼其靛藍。紅色因為不鮮豔靚麗因此叫屁紅,也稱暗紅色,顏色較深不反光,穿綾羅綢緞的有,只是財東家和掌櫃的,普通百姓穿不上高級的綾羅綢緞個絲織品。

雖然說,過去父輩們沒有如今的人們出門方便,那時候沒有公交車和出租車,更不能搭的士,但是這並沒有影響他們的社會活動和精神面貌,也沒有他們的衣食住行,更沒有影響父輩們對於精神文明的追求。

他們對於精神文明的追求,目標是儒家道家思想,來源於自於三綱五常,他們追求褒揚的是“真善美”,他們痛恨厭惡的是“假、醜、惡”。這些對於生活的美好追求,對於詩書禮儀樂的詮釋,對於仁義禮智信詮釋,他們已經發揮到了淋漓盡致,這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發展需要,父輩走過的路,如今是沒人走了,而父輩留下故事,卻不見得如的今人都能辦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