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做“生命工程”来抓!梅州这样织牢地质灾害防范“安全网”

梅州市是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地区,全市1.58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中,地质灾害易发区就占95%。目前全市共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1448处,其中威胁100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51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崩塌944处、滑坡454处、地面塌陷48处、地裂缝2处,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口33844人,受威胁财产9.94亿元。此外,还有削坡建房80017处,涉及常住人口约317002人,由于面广量大、致灾风险高,地质灾害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近年来,我市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生命工程”来抓,一方面通过规范农村国土空间规划和建房用地管理,坚决堵住存在边坡安全风险的削坡建房新增量,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施综合整治,降低了一批削坡建房边坡安全风险,探索出“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以奖代补、群众参与、防治并举、综合施策”的防治模式,克服山区地质脆弱难题,充分尊重自然规则,降低消除安全隐患,将灾难挡在生命防线之外,用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道路。

■ 本版撰文 杨敏

率先印发三年行动方案 科学系统地整治削坡建房

梅州依山建房、削坡建房现象普遍。山地、丘陵地形占全市总面积的80%,平原面积仅占13%。受用地客观条件限制和客家人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许多村民都选择依山建房或通过采取切削山坡方式在平整出的土地上建设房屋。由于削坡建房形成的高陡边坡,大多数都没有支护、排水等护坡设施,遇到强降雨容易引发边坡崩塌、滑坡等灾害。

2003年至2019年全市发生的地质灾害4601起中,有77起发生伤亡事件,其中73起是由削坡建房诱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特别是近十年来发生伤亡的43起地质灾害(造成51人死亡)绝大多数是由于削坡建房没有护坡措施所致。其中2016年受开汛早、汛期长、雨量大、台风暴雨多等因素影响,全市发生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8起,都是削坡建房户,共造成14人死亡,死亡人数占全省63.6%,居全省第一。

惨烈的伤亡教训,严峻的地质环境,给我市政府、人民敲下警钟。2016年,地质灾害最严重的五华县率先开启了地质灾害三年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为系统解决地质灾害问题,五华县于2017年聘请核工业二九〇研究所专业调查队伍对地质灾害及削坡建房进行摸底调查,全面积极开展削坡建房综合整治和隐患点搬迁治理,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基础。

2017年,梅州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梅州市削坡建房综合整治工作方案(2017—2019年)》,针对削坡建房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全市铺开整治工作,成立了削坡建房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锁定存量,严控增量,分类管理,有序清理”的工作思路,要求各县(市、区)采取措施,严控增量,对存量削坡建房进行整治,降低安全风险,同时全面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强风险防控,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市委书记陈敏,市长张爱军和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黄文沐多次召开会议、作出批示或专题调研解决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全力推进削坡建房综合整治工作。

政府出台奖补政策 村民提高安全意识积极参与治理

“根据核工业二九〇研究所专业调查队伍调查,我县削坡建房风险点37028户,占全市的46%,其中高风险削坡建房户有3174户(含重大风险2056户),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任重道远。”五华县自然资源局地环站站长刘广廉介绍。“政府出台奖补政策,鼓励群众治理房屋边坡。”记者在五华县看到,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住户门口都钉上了“地质灾害网格化管理明示牌”,上面清楚告示村民在连续强降雨期间,削坡建房户要“不住上堂住下堂”、“不住一楼住二楼”。房屋周边常检查,发现边坡掉土,裂缝等异常情况,及时撤离并报告,保证人身安全。明示牌还标识了巡查监测责任人、村、镇包户责任人的姓名及电话号码。几乎每家每户,都收到了政府发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手册。

当做“生命工程”来抓!梅州这样织牢地质灾害防范“安全网”

在五华县,村民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主动对屋后削坡进行相应整治加固,减少地质灾害影响。(杨敏摄)

转水镇下潭村村民何焕清在老屋原址下降了几米修建了新屋,导致屋后坡头过高,非常危险。在村干部的劝导下,他按照削坡建房工程治理标准,建筑了7米水泥墙,设置排水口和排水渠,有效降低了地质灾害风险。何焕清告诉记者:“镇里村里的干部来了一遍又一遍,告诉我屋后十几米的边坡非常危险。我非常理解村干部的担忧,也意识到削坡建房的风险,所以花费了很大的心血进行工程整治。”在镇村干部的动员宣传下,很多村民对削坡建房诱发的地质灾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不少经调查队评估的隐患住户,都已经进行了边坡治理。

记者走访看到,农户们根据边坡的高度和坡面与房屋的距离等情况,有条件地采取削坡减载+完善截排水沟削坡整治或削坡整治+坡面防护的工程治理等方法。而新建的住房,更是严格遵循了安全规范,将坡面进行阶梯式处理,并留足了空间。几年的整治,成效明显。

高危区域实行避险搬迁 综合施策安置群众共建新家园

在平远县上举镇八社村虎踞村民小组,29户人家集体搬离了原来山体崩塌灾害易发区,在安全平坦的空地上建起了一栋栋小楼。如今从新虎踞村走过,小楼门前的蔬菜茂盛,果实累累,篮球场、休息亭、健身器材等公共基础设备齐全,村民们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和乐的日子。村里的老人谢菊香告诉记者:“以前的老房子在山里头,下雨的时候已经塌了两次了,一次我还在睡觉时隔壁房间塌了,一次是我出村子后塌了。”老奶奶言语中一次次地感激政府,让她离开了危险的房子,还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

当做“生命工程”来抓!梅州这样织牢地质灾害防范“安全网”

篮球场、休息亭、健身器材等公共基础设备齐全,因地质灾害整村搬迁的平远县上举镇虎踞村村民们住上了新房子过上和乐的日子。(钟小丰 摄)

2016年,在整体搬迁前,虎踞村民所在聚居地曾发生过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的较严重灾害。强降雨时村民房屋边坡土体下部出现小规模崩塌、坡脚冒水等现象。为消除安全隐患,当地政府与自然资源部门多次协商沟通,提出了整村搬迁建议。“村民定大事,政府做服务”,上举镇相关负责人曹锋玫介绍,为了让村民更深刻认识到地质灾害的风险,镇村干部多次召集村民开会做动员工作,并成立了村级理事会,让村民自主表决通过了搬迁事宜。

“最开始资金存在很大缺口,削坡建房户对自身所受安全威胁也是认识不足。”见证了整个搬迁过程的平远县自然资源局谢立新介绍:“虎踞村的搬迁再建,克服了很多困难,不仅获得了省自然资源厅的地质灾害专项资金,还充分地利用了美丽乡村建设、拆旧复垦、贴息贷款等惠民政策,通过政府扶持、村民自筹、共谋共建的方式,最后才变成一个安全、生态、宜居的自然村。”如今,获得拆旧复垦项目资金的虎踞村,正打算再统一加盖一层楼,共同向更富足的生活进发。

当做“生命工程”来抓!梅州这样织牢地质灾害防范“安全网”

村民谢菊香搬离了地质灾害风险区,和家人一起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子。她对自己的新家感到很满意。(钟小丰摄)

近三年来,我市各县(市、区)按照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步实施、分类整治的原则,优先对危险程度最高的住户和村庄进行搬迁处理。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削坡建房综合整治3983处。其中,采取避险搬迁措施的就有305处。

完善群测群防体系

在灾害面前为群众筑起生命防线

“幸好村干部千交代万交代,要不然我真的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今年6月11日傍晚,我市兴宁市叶塘镇三变村村民罗建中的房屋因受山体滑坡的泥石挤压发生倒塌,所幸当地镇村干部多次劝解,阻止其冒险进入房屋,才未发生人员伤亡。在这场连续强降水中,当地镇村干部连日来加强值班值守,到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点巡查监管,提前防御可能发生的灾害,对73户、150多名村民进行安全转移。

当做“生命工程”来抓!梅州这样织牢地质灾害防范“安全网”

在五华县转水镇,地质灾害预警发出后,镇村干部到辖区内地质灾害挂点户处通知村民做好抗御强降雨防范地质灾害工作。

叶塘镇三变村事件,获得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点赞,但这只是每年台风、强降雨天气梅州群测群防体系的一个缩影。在灾害面前,各级政府与干部为村民筑起了一道道安全防线。

“每年,我市县市区均编制年度汛期地灾防治预案,合理确定各镇的县重点地灾点,组织工作人员到重点地灾点进行核实,根据实际需变更的进行了变更。在制度上强化网格化管理,确保重点地灾点有单位管、有责任人抓。”,梅州市自然资源局地环站站长黄坚介绍:“自然资源局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依托地质灾害预警平台,与气象部门联动,当达到气象风险等级四级以上时,通过手机、固话,就向相关管理人员、受威胁的群众发出地质灾害预警信息,提醒相关管理人员和群众提前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确保人员的安全。”

当做“生命工程”来抓!梅州这样织牢地质灾害防范“安全网”

2019 年6 月11 日傍晚,兴宁市叶塘镇三变村村民的房屋因受山体滑坡的泥石挤压发生倒塌,在灾害预警和当地村干部的极力劝导下,村民在倒塌前未返回屋内,避免了被埋风险。(钟思婷摄)

“每一次强降雨到来之前,村干部就纷纷出动劝导处于地质灾害危险区的村民‘走亲戚’”五华转水镇自然资源工作分管负责人陈文锋感叹:“每一次三级以上的灾害预警,基层干部全员戒备,甚至取消休假,到家家户户巡查情况,劝导群众转移高危地灾点。每次遭受灾害,最早深入灾情一线进行抢险救灾的依然是基层干部。”地质灾害预警期间,各级自然资源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地灾应急分队人员24小时待命,各相关人员通信24小时保持畅通,同时还紧紧依靠镇村,进行分片负责,构建了市、县、镇、村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保证做到在暴雨来临之际,每一位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都能及时收到预警信号做出正确的避险措施,将每一位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