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為何立十三歲的弘曆為嗣,而不立已成年的弘時?

阿斌的生活VLOG


雍正皇帝在登基之初,就通過“秘密建儲”的方式,確立了弘曆的儲君身份。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康熙的皇四子胤禛最終從激烈的“九子奪嫡”中勝出,登上皇位,這便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登基後,馬上便通過“秘密建儲”的方式確立了弘曆的繼位人的資格與身份。

雍正之所以會採用“秘密建儲”的方式進行皇位的傳承,最為重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雍正親身經歷了“九子奪嫡”,深刻感受到了奪位爭鬥的殘酷,以及在皇位的誘惑前面,皇子之間的冷漠與無情,所以儘管雍正是這場奪嫡大戰的最終勝利者,但是他並不希望同樣的爭鬥在出現在自己的子嗣乃至後世子孫之中。

於是雍正創立的“秘密建儲制度”,即由皇帝親書立儲諭旨一式兩份,一份密封在錦匣內,安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駕崩時,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當眾宣佈由誰繼位。而雍正的繼任者乾隆皇帝弘曆也就此成為了第一個通過秘密建儲制度登上皇位的清朝皇帝。

儘管弘曆的儲君身份一直為雍正所隱藏,但是雍正在位期間的一些列表現,均顯露了他計劃傳位給弘曆的安排,而這也成為了一個“公開的秘密”。

其一,雍正元年(1723年),康熙皇帝週年祭的時候,雍正並沒有親自前往,而是安排年僅13歲的乾隆代他去祭祀景陵,此後弘曆更是多次代表雍正進行祭祀活動。而在康熙朝的時候,一般都是還未被廢黜太子之位的胤礽代表康熙前往祭祀,而在康熙去世前的三天,他則是安排雍正代表他前往天壇祭天,這在當時都是非常明顯的傳位信號。

其二,在康熙朝時期,弘曆曾被康熙召入宮中撫養,而奉康熙旨意在宮中照看過弘曆的兩位康熙妃子,即後來的愨惠皇貴妃佟佳氏以及惇怡皇貴妃瓜爾佳氏,雍正在即位後,給予了極大的尊重與推崇,對其二人的封賞遠超康熙的其他妃子。

其三,雍正皇帝為弘曆配備了張廷玉、朱軾、徐元夢當時之名仕為老師,並安排宗室重臣允祿、允禧教授火器與弓馬技藝,可以說雍正對於乾隆的培養是全方位的。與此同時,雍正安排弘曆在很早的時候就接觸朝政,學習署理政務。

其四,就是雍正親自為弘曆指婚,安排他迎娶了察哈爾總督李榮保之女富察氏為妻,並且在富察氏為弘曆生下嫡長子後,為其賜名“永璉”,隱示承宗器之意。

與此同時,雍正皇帝不惜將自己的兒子、也是弘曆的兄長弘時,過繼給當時已經被圈禁致死的胤禩,之後更是將其削宗奪爵、革除黃帶子,徹底驅逐出皇室,致使弘時鬱鬱而終。

由此可見,為了能夠讓弘曆順利即位,並且在其登基之初有一個安穩的政局,避免遇到自己在位時的困境,雍正皇帝的這些做法可謂是用心良苦呀。


弘時的“年少放縱,行事不謹”,成為他被雍正放棄的最為主要的原因。

雍正登基的時候,由於他的前兩個兒子早殤,特別是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所生的嫡長子弘暉的過早歷史,使得弘時成為雍正皇帝所有在世的皇子中,年齡最大的。

按理說這應該是他的優勢,然而卻毀在了他“年少放縱,行事不謹”的性格上。

雍正登基的時候,弘時已經年近20歲,性格都已然定型,雍正必然是認為弘時再無改變的可能,不像此時的弘曆當時只有13歲,還有這成長和重塑的時間和空間。而雍正之所以對弘時有著如此的偏見,還是在於其在“九子奪嫡”中的表現。

按理說,作為晚輩的弘時並不應該參與到父叔輩的政治鬥爭中,然而弘時卻在此期間表現出了對於八阿哥胤禩、十四阿哥胤禵等人的好感,要知道這些人在“九子奪嫡”之中都是雍正的政敵,儘管雍正“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策略使得他與眾多康熙皇子表面上維持了相對和諧的關係,但是並不能改變雍正對於其的警惕與敵視。而自己的兒子與自己的政敵保持了一定的微妙關係,必然也會使得雍正對於自己的兒子產生懷疑,這也直接導致了雍正對於弘時的反感。

與此同時,弘時在與弘曆的對比當中,差距也是非常的明顯。

弘曆不僅是相貌出眾,並且是非常的聰慧,這一點不僅是雍正皇帝對其非常的認可,就連康熙皇帝第一次見到弘曆時就表現出了“見而驚喜”,進而直接將其帶進宮中撫養教育,爺孫二人朝夕相處,直至康熙皇帝去世。

儘管這其中不乏有一些是雍正乃至乾隆皇帝為了證明自己皇位來源的合法性,往自己臉上貼金的成分,但是康熙以及雍正,對於乾隆皇帝的喜愛和器重,卻是毋庸置疑的。

相對來說,弘時就非常的平庸,並且在學識、能力上的表現,遠遠不如弘曆,自然不會得到雍正的青睞。


而在雍正即位後,弘時與雍正的矛盾持續計劃,最終招致了其悲慘的結局。

雍正登基之後,在不斷扶保弘曆的同時,也開始對於弘時的打壓。

期間最為典型的就是雍正對弘時生母李氏的冊封上。李氏曾是雍正王府的側福晉,當時弘曆的生母鈕祜祿氏僅僅是格格,地位非常的低。但是雍正登基之後,與李氏一樣同為王府側福晉的年氏成為了貴妃,而李氏僅僅是被封為齊妃,與鈕祜祿氏的品階一致。

雍正這樣做實際上也是為了弘曆考慮,畢竟他不希望通過抬高李氏的身份來間接抬高弘時的出身。

而在雍正登基之後,弘時卻依然保持了同八阿哥胤禩等人的聯繫,並且表現出了對於皇位的覬覦之心,進而受到了雍正的嚴懲。

查,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庭,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贍。欽此。

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將其過繼給康熙皇帝的八阿哥胤禩,雍正五年(1727年)又將其削除宗籍,革除黃帶子。

雍正這樣做,一方面是斷絕了與弘時的父子關係,進而使得弘時徹底失去了繼承皇位的資格,另一方面,作為雍正在“九子奪嫡”中的競爭對手,這個時期的胤禩已經遭到了雍正非殘酷的打擊,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將弘時過繼給胤禩,足可見雍正對於弘時的憤恨與決絕。

而這對於弘時的打擊也是可想而知的,於是在他被驅逐出皇室的當年,弘時就鬱鬱而終了,年僅23歲。

直到雍正皇帝去世,乾隆皇帝登基之後,弘時才被乾隆皇帝平反。

“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著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具奏。”

至此,雍正的第三子弘時在被驅逐出愛新覺羅家族八年之後,重新被錄入玉碟,恢復了身份,得以重新成為愛新覺羅皇族的成員。


實際上,弘曆真正有威脅的皇位競爭者並不是弘時,而是年妃的兒子福惠。

雍正皇帝的第八子福惠,生於康熙六十年(1621年),雍正登基的時候,福惠才兩歲,然而福惠卻是但是雍正所有在世的皇子中,出身最高的。

福惠的生母是年羹堯的妹妹年氏,雍正王府的側福晉,雍正登基之後被封為了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烏拉那拉氏,並且年氏是雍正最為寵愛的妃子。即便是此後年羹堯犯下大錯為雍正所記恨,也依然不影響雍正對於年氏的感情,為了給年氏沖喜,雍正不惜將其冊封為敦肅皇貴妃,並且硬是等到年氏去世,才最終殺掉了年羹堯。

而雍正對於福惠也是非常的寵愛,原本雍正已經將其改名弘晟,列入齒序之中,但是由於福惠的兄弟姐妹均是早殤夭折,雍正在擔心之下又將其改回了福惠。儘管如此,福惠最終還是在雍正六年(1728年)去世。雍正下旨以親王禮儀安葬,而當時已經成年的弘曆以及弘晝,卻連個貝子都不是。

如果年氏能夠長壽,福惠也能繼續成長下去,憑藉雍正對於年氏和福惠的寵愛,弘曆的位置也必然會受到極大的挑戰,畢竟年氏的地位相較於弘曆的母親確實是高出了太多了,憑藉子以母貴,也是福惠更有優勢。

只不過福惠遇到的是“幸運”的乾隆皇帝,所有出身比他高貴的雍正皇子都不幸早殤,唯一一個比他年齡大的弘時也被雍正打壓後鬱鬱而終,剩下的只有一個荒誕不羈的弘晝和一個年齡尚小的弘曕,弘曆的即位也就成為了毫無懸念的事情。


雍親王府


雍正沒有立弘時為繼承人,而立弘曆為繼承人,直到現在,依然是一個謎。

因為當時弘時是雍正皇帝兒子中,年紀最大的一個。他雖然排位老三,但是他前面的兩個哥哥,都早早地夭折了,實際上他是長子,而且他比弘曆大七歲。

(弘時劇照)

要說雍正是想立嫡子的話,當時弘時與弘曆都不是嫡子。所以弘曆與弘時比起來,並沒有佔絕對的優勢。

歷史上認為,雍正皇帝沒有立弘時為繼承人,主要是因為他做事年少輕狂。而年少輕狂的表現,就是他當時參與胤禩等雍正的反對派中,對雍正說三道四,讓雍正非常生氣。

確實,雍正當了皇帝以後,曾經參與奪嫡的他的那些兄弟們,在不斷地說三道四。最初的時候,雍正對他的兄弟們其實是很好的。包括對胤禩等人,都給予他們很高的封賞,並且讓他們參與朝廷事務。有人認為,雍正這樣做,主要是因為他剛上臺,政權不穩,需要通過這種方式鞏固皇位。但是,未嘗不可以看作是雍正向他的兄弟們主動示好的表現呢?

如果雍正在對他的兄弟主動示好的時候,他的兄弟們能夠“識時務者為俊傑”,對雍正表現出感激涕零的樣子。或者說,就算不表現出感激涕零的樣子,好歹不說三道四,雍正也不會大發雷霆,開始打擊雍正的行動。

實際上,當時雍正的兄弟們對雍正說三道四的現象是非常嚴重的。這種說三道四,還不僅僅是高層之間的一些議論,還廣泛地流傳到了民間。從後來的曾靜事件來看,這事在民間的流傳,已經是十分廣泛的。曹雪芹寫《紅樓夢》,據很多紅學專家研究,中間就隱含到很多雍正兄弟們爭鬥的事情,可見此事的傳播範圍是非常廣遠的。

(雍正劇照)

雍正的兄弟們對雍正繼位說三道四,這也罷了,畢竟他們沒有獲得皇位,心中不滿。雍正自己的兒子弘時也參與說三道四,雍正怎麼會不生氣呢?所以雍正把弘時攆出紫禁城,削除他的宗籍,並且還把他送給胤禩當兒子。意思很明顯,你不是要胳膊肘往外彎,附和胤禩嗎?好啊,你就去給胤禩當兒子吧。

歷史上說弘時年少輕狂,就體現在這一點。

但是,這樣說,是沒有把事情理清楚的。為什麼說沒有理清楚呢?

因為事實上,弘時的年少輕狂,其實是雍正逼出來的。為什麼說是雍正逼出來的呢?

雍正一上臺,其實就已經按照他制定的秘密建儲制度,把繼承人的名字寫上,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了。也就是說,雍正一開始就已經在弘曆與弘時之間做出了選擇,而不是因為弘時年少輕狂,雍正才決定立弘曆為繼承人的。

而弘時之所以表現出年少輕狂的樣子,是因為雍正在秘密建儲後,又不小心把繼承人的信息給透露了。他秘密建儲後,連續兩年,都安排弘曆代他去給康熙皇帝祭陵。祭陵那自然是太子才有資格,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雍正如果只讓弘曆去一次,倒也不算什麼。連續讓弘曆去兩次,那已經很清楚了,就是雍正已經確立弘曆為繼承人了。

既然弘時看見弘曆已經被確立為繼承人,他的內心當然會起波瀾,當然會表現出不滿。而他一旦表現出不滿,參與胤禩等人說三道四,也是很正常的。

所以,雍正沒有立弘時為繼承人,與弘時年少輕狂,說三道四沒有任何關係。

(弘曆劇照)

那麼,雍正究竟是什麼原因,沒有立弘時為繼承人呢?

還有一種說法是,當年康熙之所以決定把皇位傳給雍正,是因為他看上了弘曆,希望皇位能通過雍正,傳給弘曆。

因為這個說法後來是弘曆自己說出來的,而且弘曆不止一次說了這種觀點。既然是弘曆自己說出來的,其可靠性就是存疑的。相信在雍正看來,依靠兒子來確立自己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實在是一件丟臉的事情。

如果排除了康熙早就內定的理由,還得在弘時身上找原因。

我認為,弘時與胤禩的交往,應該不是在雍正繼位以後才有的,而是在雍正繼位之前就已經有的。一方面,胤禩本身就愛結交人,另一方面,可能連弘時自己也沒想過,最後的皇位繼承人是他的父親。在他看來,胤禩、胤禵這些人,才有可能是最終的皇位繼承人,因此,弘時可能提早就結交上了他們,以便他們當了皇帝以後,自己能夠受到重用。

雍正肯定很早就看出來了,但因為那時候他並沒有繼承皇位,所以只能隱忍不發。不過雖然隱忍不發,其實已經很不喜歡弘時了。因此,當他當了皇帝以後,便毫不猶豫地確立弘曆為繼承人。


張生全精彩歷史


剛好前兩天在頭條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從弘時之死來看清朝秘密建儲制的得失》,所以對這個題目還是有點發言權的。


(雍正與弘時)

據《清皇室四譜》記載:“皇三子弘時,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時生,雍正五年八月,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十三年十月,高宗即位,追覆宗籍。” 金承藝先生根據《清皇室四譜》的記載認為:“(弘時)的死不是被誅戮,就是被世宗賜令自盡了”。

(弘時)

雍正長子弘暉和次子弘昀死得很早,弘時這個三阿哥便是諸皇子中最年長的一位了。

可是,雍正秘密建儲的理由是“諸子尚幼”,直接將弘時排除在接班人之外。

雍正在“九子奪嫡”的時候,採取韜光養晦的策略,所以當時很少有人把雍正放在眼裡,弘時在這個時候對雍正失去了信心。

他認為自己的父親已經喪失了繼承皇位的可能,所以為了將來的榮華富貴,他必須要加入到胤禩的陣營中去。

所以在爭奪康熙繼承權的鬥爭中,弘時是允禩的支持者,這引起了雍正的極大不快,這位與自己不同心同德的兒子得不到雍正喜愛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弘時年幼時,雍正特意將56歲的翰林院編修王懋竑安排在三阿哥身邊,輔導弘時的學習,希望弘時在師傅的教導下,能學有所成。


(王懋竑)

這說明雍正一開始時對弘時還是寄託了一定的希望的。

雍正與弘時究竟是因為什麼反目,目前沒有史料記載原因。但肯定與雍正打擊、處理允禩等人有關。

弘時公開表示對允禩等人的同情,在被雍正逐出宮後,依然故我。

雍正三年,雍正公開表示與弘時斷絕父子之情,令弘時過繼為允禩之子,用這樣的方式斷絕與弘時的父子關係,說明雍正對這個兒子已經極度失望,同時也是殺雞給猴看,警告那些仍然站在允禩等人一邊的大臣們。


(失敗的弘時)

弘時被趕出皇宮,削除宗籍的處分一年半後,鬱鬱而終,弘時之死是滿清統治集團內部權力之爭的結果。

雍正為了奪取帝位,兄弟相殘,連兒子都站在他的對立面,可見當時鬥爭的殘酷。

康熙逝世週年之時,雍正派13歲的弘曆(乾隆)代其祭祀,這是向外界公開表態,弘曆就是將來的接班人,弘時接班的幻想完全破滅了,在怨恨與嫉妒之中,他處處與雍正唱反調,最後落得個削除宗籍的下場。


(乾隆)

乾隆登基後,為自己的這個哥哥平了反:“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仍收入譜牒之內。著總理事務王大臣酌議具奏。”

弘時在死後的第八年,被弟弟弘曆平反,恢復宗籍,也算是不幸中的幸事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雍正在上位之前,做了四十五年的皇子,在此期間,他進行了約二十年的奪嫡之爭。這場“九子奪嫡”,是康熙朝後期的主要議題。

皇子們的爭鬥牽涉到朝廷內外的大部分人,因為將來不管誰上位,朝堂都會面臨一次“洗牌”,每個人的利益都會在這場爭鬥中受到影響。康熙本人更是焦頭爛額,面對親生兒子的爭鬥,又拿不出有效應對措施。

為了遏制奪嫡之爭,康熙醞釀出秘密立儲的想法,就是事先不公佈誰是下一任皇帝,但到了雍正朝才確立為制度,乾隆將其定義為大清的“繼承家法”。

秘密立儲制度就是皇帝將選中的皇子的名字寫在詔書上,先不公佈,將詔書放入木盒,然後將木盒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面。等到皇帝歸天,再由王公大臣共同取出遺詔。後來為了防止出現“意外”,皇帝還會隨身攜帶遺詔副本,必要時兩份對照,來確定繼位人。

雍正深感奪嫡的殘酷,到去世也不能消除別人對他皇位合法性的猜忌,所以他對皇位繼承問題有自己的理解。

早在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就在乾清宮召見文武百官,宣佈皇位繼承的方式:

“今躬膺聖祖付託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為長久之慮乎?當日聖祖因二阿哥之事……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以備不虞。”

隆科多帶頭表態支持,文武百官也紛紛叩首,表示同意。儲君是誰,除了雍正,當時還無人知曉。而正大光明匾,誰也碰不得。

隨著弘時的倒臺,遺詔上的名字也基本上成了“公開秘密”,那個人就是弘曆。雍正為何會選弘曆,而放棄弘時呢?

第一、弘曆的非凡人生,被康熙看中,為雍正增添奪嫡籌碼

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在圓明園策劃了一場飯局。他邀請康熙到圓明園賞花,在吃飯時不失時機地將弘曆介紹給康熙。

弘曆儀表堂堂,天資聰慧,很快就贏得康熙好感。康熙對這位皇孫印象深刻,回宮後立刻要來了弘曆的“八字”。

弘曆的生辰八字是:辛卯、丁酉、庚午、丙子。按照命理說法,這是火煉秋金,將來會多子多福,健康長壽。

康熙看到此“八字”,在上面批語“此命富貴天然”,然後就將弘曆接到宮中居住。在此之前,只有太子的兒子有此待遇。

康熙喜歡弘曆,無形中也會增加對胤禛的好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胤禛將弘曆介紹給康熙,也是對兒子的自信。

圓明園的這場飯局,也能看出雍正對弘曆非比尋常的賞識,否則,他怎麼不介紹弘時給康熙。

康熙臨終前,對大學士馬齊說:

“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後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

等弘曆由皇孫升級為皇子,很快就被定為儲君,他只用維持與雍正的良好關係即可。

雍正對其栽培與保護也是不遺餘力,為了避免捲入奪嫡之爭,雍正不許弘曆過早與外界接觸;給他安排的老師,也都是飽學鴻儒之士。

通過許多細節,也能看出雍正對弘曆的“厚愛”,比如雍正元年,雍正親自前往天壇舉行祈谷大典回宮後,把弘曆叫到養心殿,給他吃了一塊肉。

那塊肉是祭天的小牛肉,只給弘曆吃了,卻沒有給其他皇子。這寓意著雍正向天祈禱,保佑弘曆克成大統。

在雍正朝的十三年,弘曆經過栽培,是表現最優秀的皇子,連雍正都忍不住誇獎:

“皇四子素為皇考鍾愛,今年歲已二十開外,學識增長,朕心嘉悅。”

兩代皇帝的讚賞,加上個人不僅沒犯大錯,而且有突出的表現,弘曆的繼位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二、弘時離奇去世,既是自討苦吃的結果,也讓弘曆的位置更加穩固

在雍正朝,弘時的死是一個撲朔迷離的案件。

有說法是弘時因病去世。如果真的因病去世,清代的正史完全無需避諱,可以如實記載。但史書上,連弘時因病去世的隻言片語也沒有,對他的“死”也一再回避。所以,弘時的死,是非正常的。

在當時,能讓弘時非正常離開人間的人,只有雍正一人。雍正曾評價弘時,“此輩實國家之賊,斷不可留於人世”。一個皇帝,對自己的兒子給出如此差評,弘時面對的境遇是可想而知的。

弘時到底做過什麼,惹得雍正如此生氣?

一、“年少放縱,行事不謹”,這是清朝官方歷史給出的弘時之罪。簡單說就是弘時年輕氣盛,行為不端正,做事吊兒郎當。

咋一看,有點道理。但一細看,就經不起推敲,這分明是史書在故意掩蓋問題的關鍵點。年輕人的行為有點出格,本就是人之常情,即使家教比較嚴格,也絕不會因此將親生兒子給別人,然後不明不白就沒了。

僅僅因為弘時“年少放縱”等個人素質,雍正就“削宗籍死”,缺少幾分說服力,只能算雍正打擊弘時的藉口。

二、弘時與雍正的立場不一致。

眾所周知,雍正繼位後,大力打擊自己的兄弟,而且手段殘酷。弘時看不慣雍正的無情,流露出對叔叔們的同情之意。

這就容易給雍正留下一種印象,你弘時是我生的,也是我養大的,如今竟然吃裡扒外,跟我的對手攪和到一起。於是,雍正下令:

“弘時為人斷不可留於宮廷,是以令為允禩之子。今允禩緣罪撤去黃帶,交與允祹,令其約束養瞻”

雍正一直堅信“忠我則臣,揹我則敵”,你弘時不是親近你八叔嗎?那我乾脆做個“順水人情”,將你過繼給他。

雍正下手如此之重,公開將弘時與胤禩綁定,說明將他列為對手了。

雍正打擊對手的手段,向來都是有節奏地進行,先在親信面前反覆說壞話,以期達到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足以告慰天地的效果;等勢造好,就一槌定音。在這個過程中,弘時早就被折騰得奄奄一息。

三、奪嫡之爭。弘時雖是三阿哥,卻是事實上的長子,有此優勢,對皇位也是念茲再茲。雍正已經默定了弘曆,肯定不會給弘時機會。為了弘曆有一個安定的環境,雍正只能放棄弘時。

此外,當雍正秘密立儲後,不排除三爺、八爺、九爺等人與弘時抱團的可能。

秋媚說:弘曆是一位天之驕子,一生的命運真的如他“火煉秋金”的命理,大富大貴,好運連連;弘時是一位悲情王子,遇到一位無情的父親,成了雍正秘密立儲的祭品。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雍正的秘密立儲是成功的,他選弘曆,算最優解。


秋媚讀史


乾隆登基後曾經發布過一道諭旨,其聖旨是這樣說的:“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誼,似應收入譜牒之內。”從這段話我們得知看出什麼?我們可以知道乾隆的哥哥三阿哥弘時年少無知,性情放縱。雍正曾加以嚴厲的管教。還可以得知弘時英年早逝。



弘時究竟是怎麼一個人,僅僅是因為他年少無知,雍正就要嚴懲弘時嗎?雍正登基後又為什麼沒有立當時最年長的皇子弘時為儲君,而是選擇了年幼的弘曆?



第一 弘時為替允禩等人說話

雍正是一個很記仇的人,他登基之後對除了十三弟胤祥之外的其他兄弟都進行了嚴厲的打擊。把兄弟們的名字都從胤改為了允(胤祥除外),甚至把允禩允禟叫做阿其那 、塞思黑,意思是豬狗一樣的人的意思。可見雍正是個睚眥必報,心狠手辣的人。弘時因為在雍面前替允禩等人說話,抱怨其對允禩等人處罰過重從而引起了雍正的不滿。



第二 弘時抱怨雍正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

為了避免“九子奪嫡”的慘劇再次發生,雍正把皇位繼承方式改為了“秘密建儲制”。但是後來雍正兩次派弘曆代他去祭祀康熙,其實大家也都知道了雍正已經把皇儲之位傳給了弘曆。因為在之這前是隻有皇帝或者太子才有資格做的事情。



據說弘時知道後相當不滿,因為此時雍正的前兩個兒子早夭,弘時當時成為了雍正的長子 ,而且弘時認為自己的母親身份是高於弘曆母親的,自己是有很大希望被選為繼承人的。希望落空,弘時非常失望,更加對雍正不滿。



經此一系列事情之後,雍正對本來就不太喜歡的弘時做出了嚴厲的懲罰,把他過繼給允禩當兒子。後來,雍正將允禩從玉牒除名,緊接著就下旨撤去弘時的黃帶,也將他從玉牒除名,把弘時圈禁起來。不久之後,弘時就鬱鬱而終,時年二十四歲。


三七的歷史書屋


雍正立十三歲的弘曆為嗣,不立已成年的弘時,實在是因為弘曆比弘時優秀,更適合當皇帝。



雍正吸取康熙朝“九子奪嫡”經驗教訓,創造性的提出了秘密立儲制度,他自己制定的制度,當然會認真落實。秘密立儲制的最大優點就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相中誰就定誰,不用考慮別的因素。在這種制度下,當時相當於長子的弘時就沒有任何優勢。

雍正制定秘密立儲制的初衷就是要選擇最優秀的皇子繼承皇位。受皇帝認知水平和個人喜好影響,所選不見得是最優秀的,但一定是老皇帝認為最優秀的皇子。



康熙60年,康熙到雍王府賞花散心,見到了雍正的兩個兒子弘曆和弘晝,弘曆表現比弘晝出色,被康熙帶走養育宮中,這至少說明弘曆比弘晝優秀。有人說這次爺孫見面是雍正為了奪嫡精心策劃的一齣戲,因為弘曆特別出色,雍正覺得康熙一定會看中,康熙想讓弘曆有機會當皇帝,就必須讓雍正繼承皇位。講故事總得貼點譜吧,弘曆即便沒說的那麼神,總之不會太差。



弘時就不同了,《清皇室四譜》和《清史稿》都有記載,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放縱不謹就削宗籍似乎沒那麼簡單,其中一定另有原因,但從放縱不謹一詞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弘時性格直率、任性、做事不嚴謹、沒城府,這樣的人合適當皇帝嗎?弘時對雍正有不滿馬上表現在言行上,弘曆對雍正也有不滿,弘曆喜歡爺爺康熙,不喜歡父親雍正,弘曆後來的言行中多有表現,可他沒當皇帝前並沒有表現出來,從這一點看弘時就不如弘曆。

雍正是個務實的皇帝,也是個有能力的皇帝,以雍正的智商,他一定會選一個更合適的人做儲君,弘曆比弘時強,他當然會選弘曆。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雍正之所以立13歲的弘曆為嗣,在於弘曆比弘時要幸運。弘曆比弘時就幸運在差了這6歲。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11日,雍正即位後第一次前去天壇祭天。雍正給了13歲的弘曆一塊祭肉,並且讓他吃掉。弘曆一聲不吭地把這塊白水煮肉給吃了。同年8月,雍正寫下了立儲密旨,藏在了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以後。當然後來雍正去世後,打開後果然是弘曆。這些都是乾隆認可的,歷史真相是否如此,不得而知。

弘曆的第一次機會在康熙60年,擁有這次機會的除了弘曆還有弘晝,但是弘時已然沒有機會。

康熙60年(1721年),在胤禛的盛情邀請下,康熙來到承德避暑山莊有個獅子園。在這裡,康熙第一次見到了12歲的弘曆和弘晝。相比弘晝的扭扭捏捏,弘曆生得體格頎長,容貌清秀,行禮時落落大方,舉手投足之間既敏捷又得體,很招人注意。康熙回去後的第二天,便差太監來要弘曆的生辰八字,此後弘曆有幸被接進宮去和康熙共同生活了半年。

這段史料通常被人認為是康熙隔代指定弘曆接班的重要證據。但是大家忽略了更重要的問題。

那就是胤礽的兒子弘晳也是從小就被養在康熙身邊的,受寵程度絕對不低於弘曆;還有胤禵代康熙出征時,他的幾個兒子弘春等人也是被康熙經常帶進宮裡去的。康熙90多個孫子,康熙是無法面面俱到,但只要有機會接近到康熙的孫子,康熙都有“疼愛”的記錄。

而這一切是因為康熙到了垂暮之年,面對大清出現的各種問題,心力交瘁、力不從心。而“含飴弄孫”是老來樂。喜歡老人喜歡孩子,這是人性。而此刻,眾皇子聰明的都會找機會把自己的兒子送過來討康熙歡心。但並不是每個孫子都會哄爺爺,弘晝也曾經有過機會,但是很可惜,他拿不出。

然而18歲的弘時已經結婚,早就沒有了這次被康熙接見的機會,更何況弘時的脾氣應該不太好,不太會哄康熙開心,因為他連雍正的歡心都討不了。

弘曆的第二次機會在雍正元年,做個乖孩子,靜觀其變,坐享其成。

雍正繼位時,已經44歲了,前半生基本上沒操心過國是。醉心於佛道,喜歡煉個丹藥啥的,在這兩派都有修為。原因很簡單,因為胤礽名分已定,皇位原本跟自己沒有啥關係。自己最關心的是兒子的成活率問題。

雍正皇帝的子嗣並不昌盛。雖然生了10個兒子,本來也不算少,但是活下來的沒幾個,而且有些都是活到8、9歲才死掉的,比如雍正真正的嫡長子愛新覺羅·弘暉8歲死了,理論上如果他一直活著,真的就很難說雍正最終會選擇誰了。所以乾隆後來繼位後追封大哥為親王,諡號端。

實際上雍正元年,雍正可面臨的選擇並不多,實際上只有4個可選對象,分別為19歲的弘時、13歲的弘曆和弘晝和2歲的弘晟,雖然這4個都是庶子,但是弘晟才是雍正最屬意的人選,因為他是年妃的兒子。

雖然是庶子,但是弘時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長子。根據流傳幾千年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弘時必然是有一種優越感的,因為如果雍正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執行,自己理所當然有優先權。但是雍正繼位之後,分別封了弘曆、弘晝、弘晟(福惠)這三個親王(備註:弘晟的親王為追封以及改名,很多史料互相矛盾)。意思已經非常明確了。因為這裡面沒有弘時。長於深宮之中、婦人之手的19歲的弘時,在得知雍正並沒有打算按照這個既定製度來執行的時候,他會有什麼反應?一個正在叛逆期的少年弘時和雍正硬剛,結果可想而知。

《清史稿》裡關於弘時的記載很少,只有從乾隆口中的一字半句的介紹:“年少行事放縱不謹”。這個意思很清楚,那就是為人不成熟,甚至有點叛逆。那就是一個鬧,至於具體怎麼鬧的過程,史書並沒有記載。但是結果都被記載了,直接將他過繼給政敵允禩做兒子;轟出了紫禁城,並且在雍正4年相繼將允禩和弘時撤去黃帶,從玉牒除名;最後允禩死了,弘時交與允祹約束養贍。雍正5年24歲的弘時就死掉了。

而雍正6年9月,另一個熱門人選弘晟也突然就死了。實際上到了雍正4年的時候,弘晟已經失去了競爭力,因為年羹堯已經死了。11月初7,上諭八阿哥弘晟之名改為富慧。後來10年修玉諜,就再未序齒,就只能叫福惠了。實際上更關鍵的是,雍正6年,弘晝突然就搞了個“活出喪”表明無意皇位。那麼剩下的唯一人選就是“聽話”的弘曆了。

事實上在所謂的“秘密立儲”的過程中,“奪嫡”更為殘酷。然而弘曆繼位以後,似乎並沒有對雍正給自己鋪路多麼感恩,他卻一再強調康熙60年那次與康熙的親密會面,所以他的確更適合做皇帝。




炒米視角


著名的清初康雍乾盛世,康熙被後人稱為大帝,乾隆是文治武功的十全老人,唯夾在中間的雍正存在感較低。十三年的皇帝當的很辛苦,還一直揹負矯詔篡位的罵名,至今仍存爭議。

康熙
兩度立廢太子,東宮一直虛位。他共有二三十個兒子,九十七個孫子,直到臨終前也未清晰表達皇位傳給誰?嚥氣前,面對眾皇子,才微弱的吐出了兩個字一一前一個不知是十?還是是?後一個是四?便斷了氣。

十四子胤禵是雍正的同母弟,而雍正堅持父皇說的是傳位於自己,並強行即位,但傳言、爭論一直沒有平息。

於是雍正使出了殺手鐧一一搬出皇四子弘曆來說事。

當年康熙初見皇孫弘曆,甚是喜歡,對其天生異稟更是驚奇。故派人到雍王府取來弘曆生辰八字,看後把弘曆接入宮中,悉心調教這個皇孫,長達七八月之久,這是其他皇孫享受不到的待遇。

雍正的說辭是,康熙己把弘曆當做後世之君來培養。但不能隔代傳位,他的皇位只是一個過渡期。這一招果斷很靈,封住了多數人的嘴。


雍正有十個兒子,弘曆行四,非長非嫡,上有老三弘時,下有五弟弘晝,個個聰明絕頂。

雍正二年,雍正實行了秘密立儲制度,即把儲君的名字提前寫好,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面。

眾臣心裡明白,肯定是十三歲的寶親王弘曆。若是他人,雍正帝位來歷將難自圓其說。

雍正的兒子們心中也有數,如老五弘晝為避嫌爭儲,整天和道士、和尚混在一起。唯老三弘時不識相,要與弘曆爭高下,最後落個被賜死的下場。

58歲的雍正暴病而亡。人們從正大光明匾後取出傳位詔書,果然是皇四子弘曆一一後來有名的乾隆皇帝。


晚亭與落霞同暉


咱們先從立嗣原則開始講起吧。自古以來,皇室對待立嗣問題,都極為重視而嚴謹。縱觀歷朝歷代,若無特殊情況,立嗣所採用的基本原則,大抵都是——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幼。意思是說,若有嫡子,則立嫡子,且是嫡子中的年長者。若無嫡子,則立長子,越年長越優先。其中,嫡子指的是皇帝髮妻(皇后)所生的子嗣,其他妃嬪所生之子,則算作庶子。愛新覺羅·弘時,皇三子,稱三阿哥。削宗籍。生母為齊妃李氏。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生。雍正五年八月六日卒,年二十四。

愛新覺羅·弘曆,皇四子,稱四阿哥。(即乾隆帝。)生母為孝聖憲皇后。康熙五十年八月生。雍正十一年封寶親王。雍正十三年八月即位,為乾隆帝。嘉慶四年正月卒,年八十九。按照皇室的立嗣,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幼的規定,按理來說雍正應該立最年長的弘時為太子,而不是老二弘曆。只不過,弘時跟自己的親生父親關係相處不是不融洽,反而跟八皇叔,也就是雍正的八弟允禩關係很好,弘時還為他的八皇叔求情,這下可惹惱了雍正,乾脆把他過繼給允禩了,使得弘時年紀輕輕就鬱鬱而終了。享年24。再說弘曆從小就聰明懂事,各種原因造成的,13歲的弘曆被立為嗣了。


用戶歷史痕跡


我是貝勒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看過《雍正王朝》的觀眾,對雍正在立儲位時候,顯然是非常的謹慎的,正是由於雍正在“九子奪嫡”背景下,為了避免同室操戈,開創的秘密立儲制度,但是還是沒能避免,雍正的兒子為爭奪太子之位,手足之間相互明爭暗鬥的局面。當時,雍正在位,不立已經成年的弘時,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

且聽貝勒爺給大家簡單介紹下弘時、弘曆。

愛新覺羅-弘時,雍正帝的第三子,生於康熙四十三年,按照時間推算,確實,雍正繼位之時,弘時已經成年,雍正帝的前2個兒子早年已經夭折,弘時可以說是雍正帝的長子,對於儲位自然有優勢,可是,雍正帝對弘時的處罰卻是非常嚴厲,雍正四年,雍正帝直接把弘時過繼給自己政敵允禩為兒子,雍正五年,以弘時放縱不謹,消除宗籍,弘時抑鬱而終。

愛新覺羅-弘曆,雍正帝的第四子,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生於康熙五十年,雍正帝繼承大統,弘曆年僅十多歲。

我們迴歸正題,雍正立十多歲的弘曆為儲,為何不立已經成年的弘時。

首先,在時機、政策上,當時,在康熙晚年,當時康熙的兒子們為爭奪皇位,明爭暗鬥,康熙帝為此深感有心無力,雍正表面採取一副閒散隱士策略,康熙晚年,經常去雍正王府去享受天倫之樂,也許,這一切都是雍正帝事先安排好的,安排十多歲的幾個兒子見祖父康熙,其中包括弘曆,其他兒子在面對康熙禮數、心態、還有康熙考問學問時候,對答都顯得平庸,唯獨弘曆給康熙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是這一次會見,不久,弘曆被康熙親子接到宮中親子教養,在康熙近百個孫子中,康熙親子教養的除了廢太子的兒子外,弘曆是唯獨一個。弘曆給康熙展現的帝王之相,氣度不凡,讓康熙晚年生活多了一份平常百姓家天倫之樂。康熙傳位於雍正帝,弘曆起到一個非常重要作用。康熙看中的弘曆這位後繼之君,在政策上,雍正立弘曆為儲位,弘曆已經佔據很大優勢。

再次,從個人素質,我們翻開古代歷朝歷代帝王歷史,在皇帝繼承皇位路上,基本都是一條血路,皇帝的長子多數都沒有好下場,作為親歷經歷“九子奪嫡”的雍正帝,自然深感皇家為爭奪帝位無情,所以歷朝歷代皇帝對於長子都處於防備狀態,長子年齡最大,自然窺伺皇位,隨時有可能宮廷政變,威脅皇帝。自然,弘時成年之後,也窺伺帝位,暗中夥同雍正的死敵,允禩在朝廷中結黨營私,構陷其他皇子,這本身就觸及雍正的底線,雍正對此感到深惡痛絕,所以雍正打擊曾經政敵允禩,對於自己親生兒子弘時手下毫不留情,直接給開除宗籍,幽禁而死。

再次,我們在說弘曆,除了康熙帝寵愛之外,弘曆當時年齡適中,對於皇權構不成威脅,弘曆天生富貴,氣宇不凡,帝王之相,在雍正少有的幾個兒子中,是最傑出的帝位繼承人選,弘曆自身也勤勉自律。深得雍正帝喜愛。

最後,貝勒爺說,“無情最是帝王家”。雍正、乾隆作為歷史明君,推動了清朝的康乾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