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為何以三家分晉為節點?

公元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正式任命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此時三晉大地並非只有三晉,還有名存實亡晉公室,至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聯合廢掉晉靜公,將晉國土地全部瓜分了,至此中國春秋時代落下帷幕,戰國七雄走上歷史舞臺。

春秋、戰國為何以三家分晉為節點?

三家分晉

說起春秋時的晉國,不得不提大名鼎鼎的晉文公重耳,重耳前半生可謂是悲慘至極,在逃亡與追殺中度過,逃亡的路上有時連吃的都沒有,以至於部下介子推割下腿上的肉讓他充飢,感動的重耳痛哭流涕。不過好在逃亡的路上一直有幾個忠心耿耿、才能卓著的人一直跟隨,比如趙衰、狐偃、先軫、魏武子等都是豪傑。讓有能力的人追隨且肝膽相照不離左右,說明重耳身上肯定有過人的品質與才能,成功絕對沒有偶然,沒有內心熾熱的光芒絕對照亮不了人生的黑暗。

春秋、戰國為何以三家分晉為節點?

晉國趙衰

此時為什麼要提重耳呢?因為重耳的影響太大了,幾乎影響了整個春秋戰國的格局。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19年的重耳帶著一幫兄弟在秦國的幫助下返回晉國登上王位。登上王位的重耳內修政治外拓疆土,延續著齊恆公尊王攘夷的策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第二個霸主。在晉文公的文治武功當中兩個政策非常重要,晉文公元年(前636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帶盜嫂事發,與周襄王發生火併,王子帶聯合狄人攻周,周襄王出逃,並告難諸侯。此時晉文公搶先勤王護送周天子回京,尊敬周王的政策成為晉國稱霸的政治資本,同時尊王攘夷的政策也是春秋時代的明顯標誌。

春秋、戰國為何以三家分晉為節點?

晉文公重耳

晉文公第二個政策就是六卿治國。晉文公原本勢單力孤,是靠追隨晉文公流亡以及晉國貴族擁戴而執掌大權,這幫人自然成為晉文公心腹,晉文公繼位之後,做了一件大事,他把晉國的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每軍各有一名統帥外加一名輔佐,一共六人。這六個人中,有的跟隨晉文公流亡過,有的是晉國本土貴族出身,這就是最早六卿的雛形。這六個人對外統兵打仗,對內參與晉國內政的制定,名副其實的出將入相。這個政策當時對於穩定朝政是有益處的,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六卿逐漸架空晉君,使晉君成為擺設,隨後六卿互鬥,最後韓、魏、趙勝出,成為掌權人最後罷免晉君,成為新的君主,也是戰國的開始。

春秋、戰國為何以三家分晉為節點?

晉國公卿勢力圖

此時春秋末年周王的權威已經下落到了極點,已經沒有人再去尊重周王,尊王攘夷的政策也已經不適用。在實力面前,即使韓、魏、趙是家賊,周王也得封他們為王,這也許是周王能做的最後一點事。分封三晉,扯下了周王室的最後一塊遮羞布。相比春秋五霸時期戰國七雄已經都互不買賬,此時只有實力及連縱和橫權謀。王權的下落,道義的丟失,禮崩樂壞,無外乎司馬光對此事大聲疾呼,痛心疾首。

司馬光的《資質通鑑》以周王分封韓、魏、趙為王開始記載,同時也是戰國的開始。三家分晉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確定的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