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


今天是一篇老文,



也是被问得非常多的问题,

再次推送给大家看看



一次,在朋友家(农村),

两个三岁多的孩子因为玩具发生冲突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

没多少功夫,其中一个孩子,就上来一巴掌

(据说这个小朋友平时就是动作敏捷,

农村里一起玩的孩子多,经常有孩子被打得哇哇哭)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

看到孩子被打红了脸,奶奶很是心疼,

对方的奶奶也当场训斥了自家孙子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

奶奶护犊心切,

拿了一个扫把想吓唬吓唬那孩子,

可对面孩子依然没啥表情,

估计这把戏看多了……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



对方奶奶一边训斥孩子,

一边把孩子带回去了。

没想到,孩子一走,

刚还疼惜孩子的奶奶画风突变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

几分钟后,俩打架的孩子又相安无事玩在了一起。

可事情又有了新发展,

那个孩子因为一小事没得到满足,

和奶奶爆发脾气,

结果场面好一顿失控。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

一顿打之后,孩子哇哇大哭,

孩子奶奶也累了,看差不多了,

从家里拿出一些零食安抚了一下,

一边哄孩子,一边很无奈的感叹

……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

这是我亲眼目睹整个经历的事情,这场面对很多人来说也并不陌生。

孩子被打到底要不要打回去?如果有一个常常惹事打架的小霸王又该怎么办?

前面这个问题更加的受家长关注,因为大家更关心自家孩子会不会被欺负,但实际上真养了一个小霸王,家长也够操心的,尤其长大之后。

有孩子的家里几乎都讨论过这个话题,主要有以下观点:

1、让孩子打回去,不是教孩子打架吗?不能鼓励这种暴力行为。

2、一味的忍让,孩子就会一直受人欺负,从而变得懦弱,所以一定要让孩子打回去!

3、一开始我们也是觉得孩子不能打架,可是你不让自己孩子打架,在农村大家都散养,很多家里都是鼓励孩子不要怕打架,你家孩子不打架就被欺负。

4、孩子天天被打到哇哇哭,我气得牙根发痒,让他打回去,可他就只会哭!

先说一下我的主要观点:

1、 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不要过于干预,让孩子在丛林里学会自己处理社交冲突;

2、 教孩子不要用暴力解决问题,遇到问题可以喊出来,警告对方!

3、 不强迫孩子打回去,也不会告诉孩子绝对不能打回去。

4、 小霸王的家长应该重点关注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以暴制暴;

5、 被欺负的孩子应该给孩子勇气去自己面对冲突,而不是出面帮忙,或者强迫其打回去这么简单。

1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打架是不同的,

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和标准解决一切阶段孩子的社交冲突

即便是两个成年人之间发生了社交冲突,都会有无数种的可能,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被打就打回去,何况还是孩子。

年龄段的不同(如三岁前,学龄后有非常大的差异),敏感期、自我意识认识情况的不同,不同性格的孩子之间也有差异。因此,处理起来肯定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和标准。

三岁之前的孩子打架主要是因为孩子并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喜欢、反抗或着急等)或者希望引起家长注意,自我保护(如陌生人靠太近等),因此我们看到,往往喜欢打人的孩子是不太爱说话、说话晚、表达不清、或者家人给予关注不够(如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

(戳这里可参考往期文章,了解孩子咬人、打人推人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2

你的经验和孩子的丛林

1、你的经验最能影响的是你的行为,而不是孩子的行为

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经历这种事,而处理的方法也各不相同,有些人选择忍让,有些人选择反抗,有些人选择避开,有些人在某次反击之后将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

因此,每个成年人当了父母之后,都带着自己的某些“经验”,虽然多数成年人认为这是法宝,可这些经验,在经历了时间和环境变化之后,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

例如,你之前的小霸王邻居并不存在了,又或者你之前没有这样的邻居,而你孩子有。你之前是在家散养,现在小区里都是陌生孩子。你记得的经验是小学之后,而你现在教的是三岁前儿童……

这些原因,导致你的经验主要建立在你自己的感受之上,而忽略了环境和你孩子自身的情况。而社会交往与环境、自身性格又有莫大的关系。

所以,不管你对孩子说,“你必须给我打回去”还是“你不能打架”,或者是“别人打你你就打他”都只能一部分的影响孩子的行为,因为从你的经验到孩子的行动,有很长的路要走。

2、如果孩子被欺负惯了,就会一直被欺负?

我们都有这样的担忧也不无道理,因此,越来越多的父母要求孩子打回去,而且是必须打回去,不打回去就会遭到父母言语的攻击,“你这怂货,被人打哭了还好意思哭?”“你除了会哭还会干嘛?我怎么养了你这个没用的家伙?”……

结果对面的家伙表面上欺负了孩子,但孩子并没往心里去,也就是说,你觉得孩子被欺负了,但是他并没这么觉得,搞不好,哭完眼泪鼻涕还没干,又快快乐乐手拉手去玩了。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


父母激烈的言语反击,反而让孩子打心底的感受到了“被欺负”,自己肯定做错了事情……

所以到底是谁欺负了你家孩子?

3、叫孩子打回去,孩子就能打回去?

这其实是父母护犊心切的完美假设!孩子在面对对手的时候,一定会有本能的反应,如力量悬殊、担心会被责备、反应迟钝了之类的原因,并没有打回去!其实不一定是孩子胆怯懦弱,而是孩子在博弈!孩子会在一次次的冲突中,找到适合他自己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像我们想象中的,被打的孩子总是被打,打人的孩子一直打人。

最终能指导孩子行为的,一定是孩子自己的经验!

丛林里吃亏的并不总是被打的孩子,那些打人的孩子终究会惹来更大的教训,而那些总是被打的孩子,也总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举措,只要不过于干涉,大部分孩子是会合理回击的。所以,又何必在每一次冲突之后,都横加我们的干涉和指责?

4、孩子回击了,就会成为喜欢打人的孩子?

也有家长担心,一旦孩子学会了回击,就会喜欢上了暴力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另一种问题宝宝。其实这种担忧也是多余的,心理学家认为,三岁之后还习惯性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孩子,主要的原因是不自信和内心孤独,希望用力量去征服,赢得关注和自信心。所以,正常的孩子,即便反抗了一次,也不会因此就上瘾而喜欢打架,喜欢暴力行为的。

3

我们可以怎么做?

回到开篇的场面,打人的孩子和被打的孩子家长都会有苦恼,我们究竟可以怎么做?

1、不鼓励暴力行为,不进行不恰当的示范

告诉孩子,不要主动攻击别人,三岁以内的孩子,最重要的是示范,不要通过打他来“批评教育”,这样只能适得其反的教他学会打人。正如开篇的那个场面,孩子奶奶越是打他,他越是学会了通过暴力解决冲突。

在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家长介入不是为了判断谁对谁错,而是进行恰当的示范,告诉孩子你做得不对主要不是为了批评孩子,而是给孩子正确的示范。

2、不要怕孩子吃亏,让孩子们学会自己处理冲突,少参与!

三四岁的孩子打架,并不会真的把对方打成怎么样,因此,只要不是真的打起来了,不要急着去干涉!

孩子被打:如果怕孩子吃亏,对方一动手,你就上去批评对方孩子,那么势必会让孩子产生依赖的心理,遇到问题就会看着你上前救火。又或者你轻易的停止了孩子间的冲突,孩子根本没机会回应对方,失去了积累自己经验的机会,而你又在事后使劲的灌输自己的经验,如要求必须打回去之类,最终只会让孩子更不知所措!

打人的孩子:如果每次他一打就被人拉开了,对方还没做出任何反应,次次占着下手快的便宜,难免就会误认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

总之,孩子会在数次博弈之后,找到保护自己和不受伤的最佳准则,那才是最适合他,最让他能在丛林中游刃有余的生存之道!

3、要告诉孩子,必要的回击是合理的,用什么方式回击,要看情况!

有一次和一个孩子交流,他被同学打了,但是不敢反抗,内心又极度的郁闷,事情过去了很久依然耿耿于怀,原因是每次打架,不论他是不是反抗都会一律遭到父亲批评。所以,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在他受到了欺负的时候,要进行反抗。可以:

①大声吼出来,例如“不许打人!再打人我生气啦”,为了达成效果,你可以在事后让孩子通过喊出来发泄,从而在心理上真正接受这种举措,并在下次发生类似情况时得以运用。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

②快速寻求帮助,赶紧找到附近的大人来帮助自己。

③如果警告,对方还要继续攻击自己,那么能回击就回击,想办法让对方停止动作,不能回击的迅速逃离,保护自己不受伤很重要。


最后借用知乎上,某位网友的话:

我认为:一味的强调干一架就好的风险,与一味的妥协求全的风险,一样大。甚至可以说只有两种策略都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采取何种模式。前提是这个人在经历风险并运用策略的时候,没有被人一拳撂倒不治。


牛妈心语

老潘经常说,男孩子绝对不要惹事但不要怕事,被打一定要打回去!我问过很多父亲,他们都说,你这篇文章,我只需要一句话搞定:“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别问我哭,别找我。”实际上,并没这么简单。尤其是当面临校园霸凌,如果只给孩子这么一句话,无疑将孩子放在无依无靠的境地。

关于这个话题,一起来留言吧。

我是牛妈彭小蹦,两个孩子的妈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国际鼓励咨询师,30岁自学漫画,推送了600多篇原创育儿漫画,关注我,一起让育儿更从容,让妈妈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