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厚重的巴河文化全书——《巴河记忆》前言

张卫生

黄冈历史悠久,文华灿烂,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在漫长的历史迁徙和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交流、教育的熏陶、宗教的影响、民俗的融入等多种元素的浸染,形成了亟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且底蕴深厚,翘楚鄂东,可谓异彩纷呈。勤劳智慧的巴河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留下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竞技、美术、技艺、医药良方、民俗风情等领域,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推动了鄂东文明进步。它们就像一颗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鄂东大地上,熠熠生辉。

巴河,在千湖之省的湖北算不上大江大河,但在诗人、学者的眼里,它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哺育了一代代鄂东读书人,并赋予了他们正直坚毅、舍身为国的遗传基因。三百里巴河两岸,到处都有名士的足迹,书香的气息。古往今来,巴河流域客居或本土名流辈出,名人之多,层次之高,贡献之巨,影响之大,在全国地市级并不多见。据王楚平《黄冈历代进士考略》一书载,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黄州府有文武进士944人,其中巴河流域六县、市、区共有632人。他们都是巴河哺育出的亮丽璀璨的明珠,显耀于巴河两岸,乃至荆楚大地。他们对民族、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黄冈巴河人,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神奇巴河人知甚少,揭去面纱亮点甚多。巴河文化学会成立7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深藏的文化富矿逐步开发,让人们重新认识厚重的巴河文化。学会编纂的《巴河记忆》一书,是新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在组稿、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者始终做到有情有爱,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上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耐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编者煞费苦心,没有放弃昨天,尽力做好今天,竭力创造明天。旨在帮助一些人找回那个在迷茫中“失落”了的自己,物物不为物于物,引领他们重返精神家园,远离“碎片化”的世界,找寻自己“诗化人生”的文化栖居地。

7年来,巴河文化学会勇担历史责任,围绕中心,服务大众,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向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创作出一大批喜闻乐见、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服务基层群众,配合各级政府中心工作,促进了地方文化繁荣发展。迄今,学会已举办一系列展览、演出、文艺创作、理论研讨等大小活动达40多次,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弘扬了巴河人文精神,发挥了主席团新文艺领军人物的引领作用,带动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活动,促进了我市地域文化繁荣发展。

7年来,在文化主管部门及银环公司的支持下,学会以创办的湖北省内刊《巴河文苑》《银河诗词》《巴水观澜》为载体,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着力点,创作出一大批文艺作品,服务人民大众,服务黄冈经济社会建设。学会“两刊一报”,囊括文史、文学、民俗、名人、物产、诗词、楹联、书画、曲艺、著述评论、作品鉴赏、人文鉴赏等。现已出版《巴河文苑》九期、《银河诗词》六期、《巴水观澜》九期,共两万余册,全部赠送市内外读者及国家“五馆”收藏。学会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广大文艺爱好者营造了爱读书、读好书氛围,被省诗词学会授予“诗词工作先进单位”及“荆楚诗词先进单位”,多次被市文联评为“文艺工作先进单位”。学会的“六进”活动,形成了黄冈乃至域外文化共享互动的效应,聚集了数以千计的精神守望者积极参与,为黄冈文艺百花苑增添了一朵又一朵绚丽之花。一篇《巴河赋》引来千凤鸣,一幅“胜景图”引来百画卷,一首“巴河歌”唱得春满园,一篇篇佳作丽句赞颂勤劳智慧可爱的劳动人民。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作为最高标准,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鼓与呼。不忘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篇又一篇精彩篇章,记录着一代又一代巴河人为中华民族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烙印在人们的记忆里,镌刻在鄂东历史的丰碑上。

《巴河记忆》一书,精选和汇编巴河历史掌故、巴河古今英才、巴河文化艺术及7年来文化“六进”活动优秀作品成集,诸家作品,内容广博,风格各异,雅俗共赏,不拘一格,记录巴河流域的人们在新长征路上的铿锵脚步和时代足迹,给后人留下一笔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珍贵文化财富。既出作品又出人才,这是巴河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巴河记忆》或许称不上高雅大作,但是只要把它放在文化发展繁荣大势中审视,也必然会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令人心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