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军起义之初,战力彪悍,为何在最终失败?

月光侃历史


新朝末年,绿林赤眉两大起义军声势浩大,虽然推翻了王莽,但不久相继被铲除覆灭。正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君临天下的是汉光武帝刘秀。究其失败的原因可归结为文化落后,政治经验缺乏、根本不能克服他们流寇主义、无组织、无纪律的先天局限性。

绿林军建立的更始政权覆灭后,对刘秀政权威胁最甚者当属进入长安的赤眉军了。由于缺乏组织性、纪律性,多为贫民、盗寇出身的他们看见富丽堂皇的宫殿,数不尽的珍宝美玉,花枝招展的美艳宫女,更是凶相毕露,抢劫财物,奸淫妇女,比之更始军(绿林军)有过之而无不及。百姓害怕,纷纷关上大门以求自保。


董梦轩


赤眉军在起义之初战力彪悍,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

首先,是起义军没有一个强大的领导集体,内耗太多,造成了实力的下降。第二,没有搞清楚斗争的主要方向,在和其他起义军的多次战斗中损失惨重,使汉朝政府有喘息的机会。第三,在长安城后没有充分利用天时和地利的优势,稳定社会秩序,争取民众的支持,继续扩大战果,而是贪恋京师,论功行赏不休。第四,在面对朝廷的残酷镇压时,战术错误,困守孤城没有外援。总之,赤眉军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他们没有形成明确的战略目标,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也没有完善的战术,只靠匹夫之勇是很难长期发展下去的,即便是没有朝挺的镇压,也会自毁长城。


梦枕清风V


赤眉军失败非常正常,这是农民起义难以跳出的历史怪圈。

赤眉军起义属于农民起义

王莽篡汉后,建立了新朝。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将私田改为王田。王莽改革的本意是想把蛋糕分给穷人,但政策落到地方后,由于官员的懈怠和腐败,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天凤5年(即公元18年),山东青州、江苏徐州等地发生旱灾和蝗灾,这让日子本就不太好过的农民更是雪上加霜。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饱受压迫的农民终于爆发了。

由于琅邪人樊崇有勇有谋,因此被起义军推举为首领。为了与官军区分开来,他们用赤色涂眉,因此山东地区的起义军也被称为“赤眉军”。樊崇揭竿而起后,赤眉军队伍迅速壮大,一年时间就发展到了万余人。

赤眉军曾经取得了一些胜利

第一次胜利:赤眉军起义后,王莽派遣十万大军前去镇压。天下百姓苦于新朝久矣,因此都选择帮助赤眉军,而不帮朝廷的军队。两军交战后,王莽的军队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王莽军队败走后,赤眉军的威名传遍了四方,加入起义队伍的人越来越多。

第二次胜利:新朝末期,叛乱四起,在南方地区也涌现出一支强大的起义军——绿林军。绿林军曾经打败了王莽的四十万军队,因此实力要强于赤眉军。

绿林军和赤眉军曾经合作过一段时间,但是当绿林军攻占长安后,双方产生间隙。绿林军首领刘玄担心赤眉军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便派出军队暗中监视赤眉军的行踪。

绿林军和赤眉军貌合神离,最终赤眉军决定拥立汉室后裔刘盆子为皇帝。双方闹掰后,樊崇率领赤眉军一路向长安进发。刘玄素无大志,在长安称帝后,便开始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这让底下将士心生不满。在小人的挑拨下,刘玄还杀掉了一些有功之臣,因此赤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占了长安。

农民起义的局限性,让赤眉军败给了刘秀

在赤眉军攻入长安的同时,南阳豪族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与刘玄、刘盆子二人不同,他的父亲做过县令,母亲也是地主家庭出身,因此刘秀受过良好的教育,代表的自然是地主阶级。

赤眉军占领长安后,曾经富庶的关中由于连年战火,早已养不起几十万军人。地方武装还配合刘秀的军队,将长安城围得水泄不通,物资根本运输不进来。赤眉军被迫放弃长安城,向东进发。

由于身处异地没有群众基础,再加上遭遇了刘秀的正规部队,因此赤眉军很快就败下阵来。此后,赤眉军刘盆子、 樊崇以下十余万人全部投降于刘秀。

赤眉军之所以会败在刘秀手中,主要还是由农民起义的局限性造成的。历史上,最先举起反抗大旗的往往是农民,但最终胜利果实还是会落到地主阶级手中,明朝算是一个例外。

农民起义为何总是跳不出这种历史怪圈,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农民起义具有盲目性。纵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是由于农民已经活不下去了,才会“逼上梁山”。这决定了农民起义追求的是解决生存问题,因此当他们取得一些胜利后,不是急于享乐,就是陷入迷茫之中,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2. 农民起义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多数农民起义军的首领都是一字不识的农民,即使偶有读书人,也不算是文人中的精英。因此农民起义军在反抗时,没有提出科学的理论指导,最多就是“均田免粮”这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口号。

  3. 农民起义的领导权容易被地主阶级窃取。农民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往往会邀请一些有威望的或者有才能的人加入。这些人精于算计,很容易就会夺走起义军的领导权。因此很多农民起义军到了后期,就会演变成地方豪族的军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