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界首:“秸稈”變“金豆”拓寬“綠色”鄉村路

在界首市蘆村鎮小孫莊一座簡易大棚內,三四位“防護到牙齒”的工人正在按照流程有條不紊的裝填粉料、翻末上料、造粒成型,一堆堆邊角木料、舊樑廢檁、玉米秸稈等廢料“化蛹成蝶”秒變為“金豆豆”。

“吃不愁、穿不愁,秸稈堆放最發愁;夏一茬、秋一茬,就怕秸稈來找茬;水無情、火無情,散落秸稈最無情。”一些農民將秸稈亂堆亂放,影響了鄉村道路交通和環境衛生,有的堆在田埂上,有的倒在河溝裡,有的堆在樹林裡,這樣容易堵塞溝渠,還不利於排洪抗旱,最怕房前屋後堆秸稈,天乾物燥時一把火就能‘火燒聯營’,秸稈成了老百姓‘顆粒歸倉’後鄉村振興戰略的‘頭疼大事’”,該鎮小孫莊村聯絡人穆從領深有感觸地搖著頭說,“這下著實好,小夥子孫繼鵬頭腦靈活見識廣,變廢為寶,秸稈再利用切實為當地群眾除去一塊心病”。

穆從領口中的孫繼鵬,就是把秸稈變成金條的“魔術師”。30多歲的孫繼鵬中學畢業後,隨父兄二人在浙江台州跑運輸,風裡來、雨裡去,“父子同心、其利斷金”,吃苦耐勞、踏實肯幹的“父子兵”掘得“第一桶金”。一次偶然的機會,正在吃燒烤的孫繼鵬發現燒烤爐裡不是黑黑的碳棒,而是原木本色的寸許圓豆物,無煙、無味、耐火時間長。愛琢磨的孫繼鵬細細考察周邊市場後,發現了其中的廣闊市場和潛伏商機,聯想到家鄉充足的秸稈原料,他和父兄合計回家創業,做足用活秸稈綜合利用“綠色”文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捷足先登智者贏”,因陋就簡建場篷,聯繫機械搞安裝,組織原料試生產,聯繫市場跑業務,父子三人忙而不亂細籌劃,運籌帷幄,決戰決勝;初期投資40多萬的第一條生產線還是“供不應求”,初嘗甜頭的父子兵感覺到需要“招兵買馬”,追加投資36萬上馬“第二條生產線”;這不,鄰村的三個貧困戶在每月底薪3000元的“感召”下,相繼麾下效力。

50多歲的“內當家”程玲霞碼起一袋袋50斤的“金條條”,樂呵呵地說,“現在貨件供不應求,發電廠、煉油廠、燒烤店、要貨的一個電話接著一個電話,現在一噸子貨賣到1100元了,兩輛車隔三差五的去送貨,一家人湊在一起吃個飯都不容易。”

“堆著金、積著銀,你也不是一般的人;穆桂英53歲披甲掛帥去出征,程玲霞53歲數錢數到手發痛,你是彎腰不岔氣、睡覺能笑醒、‘綠色銀行’的搬運工。”登過戲臺、扮過武生“出將入相”的穆從領對著“內當家的”禁不住的翹起大拇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