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界首:“秸秆”变“金豆”拓宽“绿色”乡村路

在界首市芦村镇小孙庄一座简易大棚内,三四位“防护到牙齿”的工人正在按照流程有条不紊的装填粉料、翻末上料、造粒成型,一堆堆边角木料、旧樑废檩、玉米秸秆等废料“化蛹成蝶”秒变为“金豆豆”。

“吃不愁、穿不愁,秸秆堆放最发愁;夏一茬、秋一茬,就怕秸秆来找茬;水无情、火无情,散落秸秆最无情。”一些农民将秸秆乱堆乱放,影响了乡村道路交通和环境卫生,有的堆在田埂上,有的倒在河沟里,有的堆在树林里,这样容易堵塞沟渠,还不利于排洪抗旱,最怕房前屋后堆秸秆,天干物燥时一把火就能‘火烧联营’,秸秆成了老百姓‘颗粒归仓’后乡村振兴战略的‘头疼大事’”,该镇小孙庄村联络人穆从领深有感触地摇着头说,“这下着实好,小伙子孙继鹏头脑灵活见识广,变废为宝,秸秆再利用切实为当地群众除去一块心病”。

穆从领口中的孙继鹏,就是把秸秆变成金条的“魔术师”。30多岁的孙继鹏中学毕业后,随父兄二人在浙江台州跑运输,风里来、雨里去,“父子同心、其利断金”,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父子兵”掘得“第一桶金”。一次偶然的机会,正在吃烧烤的孙继鹏发现烧烤炉里不是黑黑的碳棒,而是原木本色的寸许圆豆物,无烟、无味、耐火时间长。爱琢磨的孙继鹏细细考察周边市场后,发现了其中的广阔市场和潜伏商机,联想到家乡充足的秸秆原料,他和父兄合计回家创业,做足用活秸秆综合利用“绿色”文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捷足先登智者赢”,因陋就简建场篷,联系机械搞安装,组织原料试生产,联系市场跑业务,父子三人忙而不乱细筹划,运筹帷幄,决战决胜;初期投资40多万的第一条生产线还是“供不应求”,初尝甜头的父子兵感觉到需要“招兵买马”,追加投资36万上马“第二条生产线”;这不,邻村的三个贫困户在每月底薪3000元的“感召”下,相继麾下效力。

50多岁的“内当家”程玲霞码起一袋袋50斤的“金条条”,乐呵呵地说,“现在货件供不应求,发电厂、炼油厂、烧烤店、要货的一个电话接着一个电话,现在一吨子货卖到1100元了,两辆车隔三差五的去送货,一家人凑在一起吃个饭都不容易。”

“堆着金、积着银,你也不是一般的人;穆桂英53岁披甲挂帅去出征,程玲霞53岁数钱数到手发痛,你是弯腰不岔气、睡觉能笑醒、‘绿色银行’的搬运工。”登过戏台、扮过武生“出将入相”的穆从领对着“内当家的”禁不住的翘起大拇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