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

历史知事



冯玉祥,作为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也是争议比较大的一位,他的一生倒戈过8次,被誉为“倒戈将军”,这样的传奇经历,可以说前无古人了。


冯玉祥出身在1882年的晚清,由于家庭条件一般,15岁的冯玉祥就出来参军了,先后在李鸿章的淮军和袁世凯的新军里混过。后来得到陆建章的赏识,做了陆建章的内侄女婿,从此冯玉祥的仕途开始了加速。在以后的军旅生涯中,冯玉祥表现出更多的其实是“倒戈”。


第一次倒戈: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都有利于革命浪潮,冯玉祥也不甘人后,参加了滦州起义,第一次公开反对满清政府。虽然起义失败,但是得到了革命党人的认可。



第二次倒戈:北洋政府建立后,袁世凯不满足当大总统,要当皇帝。全国人民哪里肯同意呢?在孙中山的号召下,全国各地都开始反对袁世凯。而被袁世凯重用的冯玉祥被袁世凯点兵去平叛,冯玉祥嘴上说效忠袁世凯,背地里和云南的蔡锷联合起来反对袁世凯,把袁世凯气的要死。


第三次倒戈:袁世凯称帝后不久就去世了,北洋实际掌门人段祺瑞开始当家。段祺瑞一直想武力统一中国,爆发了护法战争,段祺瑞就派冯玉祥去福建平叛。其实段祺瑞对冯玉祥还不错,之前任命了冯玉祥为独立旅的旅长,可谓是手握重兵了。


但冯玉祥才走到武穴这个地方,就发表声明,主张“罢兵息争,南北议和”,还顺便把自己的上司段祺瑞批评了一遍。段祺瑞自然也很气,可全国声援冯玉祥的和平主张,加上没多久段祺瑞就被直系军阀打败下台,段祺瑞自然没机会收拾冯玉祥。


第四次倒戈:段祺瑞下台后,直系军阀曹锟当了总统。冯玉祥认清形势,对曹锟和吴佩孚表现出了极大的忠诚,自然也得到了重用。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还立过大功,并且当了河南省的督军。


可渐渐地,吴佩孚和冯玉祥的矛盾越来越大,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其实还是因为权力在作祟。于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冯玉祥倒戈一击,在北京发动政变,囚禁了总统曹锟,使得直系从此烟消云散,中国进入了奉系军阀的时代,冯玉祥也投入到了张作霖的怀抱。



第五次倒戈:奉系入主北京后,张作霖没有重用冯玉祥,使得冯玉祥心生不满,于是就和奉系内部同样立过大功,但得不到奖赏的郭松龄联合起来,想一举铲除张作霖。可冯玉祥私自毁约偷袭李景林,最终郭松龄兵败被杀。


第六次倒戈:广东革命军北伐时,远在西北五原的冯玉祥积极响应,反对张作霖,召开誓师大会,宣布成立国民联军,要与北伐军在中原会师。


第七次倒戈:当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北伐军顺利的向中国腹地开进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向共产党举起了屠刀,制造了血腥的大屠杀,而此时作为北伐军一部分的冯玉祥部,也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开始“清党”。不过幸运的是,冯玉祥没有像蒋介石那样屠杀共产党人,而是发了路费让他们赶快走人。


(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三巨头)


第八次倒戈:二次北伐胜利后,全国除了东北以外在形式上已经完成统一,不过在军事上却分成了四大军事集团,分别是蒋介石集团、桂系集团、阎锡山集团和冯玉祥集团。而蒋介石要大权独揽,另外三家就必须除掉。于是先后爆发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和规模更大的中原大战,由于张学良的加入,使得蒋介石最后的赢家。


其中桂系和阎锡山虽然都战败,但是事后都恢复了实力,也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唯有冯玉祥最惨,中原大战后军队都被蒋介石收编,地盘也悉数丢失,成为了孤家寡人一个。


对于冯玉祥的评价,始终是褒贬不一,可以说冯玉祥反对过他所有的上司,从晚清政府、袁世凯、段祺瑞、曹锟、张作霖到蒋介石。


有人说他是爱国将领,在几次危机关头,都是第一站出来反对中央政府;也有人说他是彻头彻尾的军阀,多次倒戈都是以利益为重,是喂不饱的白眼狼。



但不可否认的是,抗战爆发后,冯玉祥虽然在军事上不再有大的作为,但一直坚持抗战到底的主张,并且为民族大义不再执着于个人得失,积极拥护国民政府,奔走于各种抗日活动,不失为一位爱国军人。


就连周恩来也说:冯玉祥将军是一位从旧军人转变而成的坚定的民主主义战士;虽然和所有的历史人物一样,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冯玉祥将军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


不过可惜的是,在建国前夜,冯玉祥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归国的游轮上。至于是不是蒋介石下得毒手,在历史上也一直存在争论。


对此,你怎么看待八次倒戈的冯玉祥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 忠贞不二 冯玉祥了。

张学良对冯玉祥的评价是这样:冯玉祥这人专门说假话,他差不多没有真话,我跟他接触就有这样的感觉。

1959年庐山会议上批评彭德怀时,林彪攻击彭是“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是冯玉祥式的人物。”

毛泽东也说说:“人们只看到你(彭德怀)简单、坦率、心直口快,初交只看到这一面。久了,就从现象看本质。弯弯曲曲,内心深处不见人。人们说你是伪君子,像冯玉祥。”

冯玉祥一生倒戈8次,而他从当上指挥官到下野,一共只有19年。

也就是说,他平均2年多就倒戈一次。

第一次滦州起义倒清政府  

1911年,时任清军营长的冯玉祥参加滦州独立,反叛清政府后被俘。

军阀王怀庆考虑冯玉祥岳父的关系,没有杀他,递解保定。


第二次护国运动倒袁世凯  

1915年冯玉祥是袁世凯部下旅长,进入四川和蔡锷的护国军激战。

然而,护国军战斗力强悍,又有任命支持,冯玉祥暗中同蔡锷达成协议,按兵不动,反对袁世凯。


第三次武穴停兵倒段祺瑞

1918年,袁世凯已死,冯玉祥在段祺瑞麾下做旅长,奉命进攻孙中山的护法军。

冯玉祥不愿意损失自己的实力,在湖北武穴通电主和,按兵不动,同孙中山私下联络,被免职留任。

第四次北京政变倒曹锟  


1924年,冯玉祥已经转到吴佩孚、曹锟麾下,担任第3军总司令。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本来驻守长城要隘,他判断局势,接受张学良50万银元的贿赂临阵倒戈。

冯玉祥趁着趁直、奉两军在石门寨、山海关等地激战,突然撤守长城防线,挥师南下,抄掉了直系老巢北京,囚禁直系大总统曹锟。

当时吴佩孚正在前线激战,发现老巢被抄掉,直系军队随即土崩瓦解。


第五次拉郭松龄倒张作霖  


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后,冯玉祥成为最大的胜利者。直系和奉系都对冯玉祥恨之入骨。

但直系刚刚失败,目前只有奉系对冯玉祥有威胁。

于是,冯玉祥联络郭松龄、李景林结成反对张作霖的“三角同盟”。

在郭松龄猛攻奉系时,冯玉祥突然反戈,猛攻李景林。

李景林措手不及,招架不住,全军崩溃,自己逃入天津租界避难。

郭松龄失去后援,几乎杀到沈阳城下后实力耗尽,全军崩溃,郭松龄夫妻因此被杀。

虽冯玉祥没有支持郭松龄,仍然遭遇奉系军阀与直系军阀联合攻击。

冯玉祥站不住脚,率部退往西北。 

第六次五原誓师倒北洋 


1926年北伐开始,冯玉祥的部队当时名义上归属北洋军阀系列。

然而有了苏联的军事支援后,冯玉祥宣布脱离北洋军阀支持北伐,接纳中国共产党。

随后冯率部经宁夏入甘、陕,与北伐军会师于中原。


第七次国共分裂倒共  

1927年4月宁汉分裂之后,冯玉祥也随即清共,废除了和苏联的合作关系。

我党在西北军的人员,全部被冯玉祥武装押解出境。


第八次中原大战倒蒋介石  

1930年5月至11月,冯玉祥本来是蒋介石麾下名将。

然而,冯玉祥联合汪精卫、阎锡山、李宗仁、张发奎等人骑兵,发动中原大战,反对蒋介石。

严格意义上来说,冯玉祥的倒戈还不止8次。

这8次算是比较有名的。


萨沙


1939年至1945年,至少有99名国府高级将领屈膝投降日伪。如果按照其出身的政治集团划分,西北军的汉奸将领最多,达46人,排在第二的是东北军,11人。西北军的汉奸将领中名将众多,如门致中、石友三、郝鹏举、公秉藩、孙良诚、孙玉田、张岚峰、吴化文、孙殿英、庞炳勋等。军衔最高的为上将孙良诚,任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游击总指挥,三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

东北军西北军多汉奸,其中以西北军尤甚。总有人说是将领们意志太差,教育缺失。甚至还有人扯上了冯玉祥,说他是一位有名的倒戈将军,他带出来的部下能好到哪儿去。持这种观点的尤以果粉最多。

蒋阎冯同框



其实,我认为西北军东北军之所以出现那么多倒戈叛变的将军,那是因为他们心目中的精神支柱倒了,失去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后勤基地。

有人会说冯玉祥一生跟谁反谁,但是不看看他反的都是谁,都是什么原因反的。他追随革命党反清,他联合蔡锷反袁世凯称帝,他反段祺瑞是为了南北和平不再打内战,他反吴佩孚是为了南北夹攻实现北伐胜利全国统一。只因他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而联合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张发奎与蒋进行中原大战,之后抗战军兴他坚决支持抗战到底,支持中共,因而被果粉们记恨。最后在他返回新中国的轮船上被特务暗杀。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之后再未翻身。西北军的那些将军们,以前还有个家长约束,给他们撑腰,身后也有大片地盘可以抽税养军。但是自从没有了主心骨,在蒋介石那儿只是把他们当炮灰使,抽空子就被剪除。部队的给养总是缺斤少两的,打仗却被老蒋顶在前面,败了就撤销番号,除非意志坚强的人,像张自忠这样的,否则有多少人受得了,再怎么干都是死路一条。在他们眼里蒋和汪没什么区别,甚至蒋对他们还不如汪,至少没有军队的汪精卫还是很倚重他们的,至少不会分什么嫡系杂牌之类的。只是有些人为了民族大义在坚持,有些人不再想所谓的大义了。



就比如说抗战打响第一枪的29军。抗战爆发时是4个师十万人马,抗战中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战死,另三位师长张自忠、冯治安、刘汝明与日军奋勇拼杀。就像这样表现的部队蒋却玩了个花样,升级为33集团军给了3个军的番号,可是给养不好好给予补充,战斗伤亡部队损失也不给予补充。至张自忠东渡襄河出战时,空有三个军番号可是实力仅仅三万余人。张自忠殉国后,继任的冯治安只好采取保存实力的办法,才避免了这只英雄的西北军部队的消失。

反观同样在中原大战中战败的晋军、桂军、粤军,由于其各自的精神支柱没有倒,势力范围还存在,各自也会尽力给部队输送给养,作战中伤亡再大也能得到补充。因而投降的就少而且还打出了不少民族英雄。

抗战开始后,西北军大多被蒋安排在黄河以北,不允许进入黄河以南和西南地区。面对日军和蒋军的两面压迫,要么采取与八路军合作自保,但结果往往是因通共被撤职;要么是被日军打败被撤销番号;要么是被蒋忽悠与八路军搞摩擦被八路军打击。于是,产生了很多投降的将军。

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影响比较大的有:

石友三,在蒋许诺他当河北省主席后积极进攻八路军,是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急先锋。后被八路军冀南军区部队打击后选择投降日本,被不愿意当汉奸的好友高树勋密捕后活埋。



孙良诚,汪伪军队的第一次扩充就是在孙投降后,孙的投降起了很坏的影响,带动了一批国军先后投降。抗战胜利后被蒋委任为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兼107军军长。淮海战役时在是否起义间犹豫,最后错失机会被迫向解放军投降。三反五反后被逮捕,1951年在苏州监狱病死。



郝鹏举,先是背叛冯玉祥投靠蒋介石,后又投降汪伪,日本投降后被蒋委任新编第六军司令,充当反共急先锋。后于1946年1月在我军强大压力下起义,然而在47年蒋介石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时,错判形势,在莱芜战役前1月16日投降蒋军,并将派驻在其部队工作的新四军秘书长朱克靖绑送国民党处邀功。2月7日被我军消灭俘虏。4月在押解途中意图逃跑,被朱克靖的老部下击毙。



最后说一个运气最好的,吴化文。前面的历史与郝鹏举很相似,不过吴化文是在济南战役的关键时期率部两万余人举行起义,大大缩短了我军攻克济南的时间,减少了我军伤亡,为济南解放做出了贡献。后所部与鲁中南军区部分部队合编为第35军,投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时,主力部队都渡过江追歼残敌去了,刚好得到情报防守南京的国民党军已经逃跑,于是担任预备队的35军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虽然此时35军下面的主力部队是山东的老八路,但是军的番号却是因吴化文部队起义而得。



建国后,吴化文蛮聪明,因病申请退役。先后任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交通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1962年病逝。

再爆个料,当年军统给吴化文安排了一位小老婆,在济南战役中,这位女特务坚决主张与解放军对抗到底。而吴化文最终听从了最喜爱的三太太的意见,举行战场起义。据说他的小舅子就是位地下党,至于三太太是不是,想想。


我淡如菊


中国历史上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为数不少,这些人因为反复无常而为人所不齿,民国年间就有这么一位,一生多次反戈,但结局却是不错,解放后还担任过新中国的高级职务——此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吴化文。

吴化文(右)

吴化文是张宗昌的同乡,山东掖县(今莱州市)人,他起初投军到西北军冯玉祥部当兵,逐渐发迹,后来跟随老上司韩复榘到山东,担任了韩部手枪旅长兼济南警备司令。手枪旅官兵都是韩复榘从其老三路军中选拔的青壮年,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这支队伍因是韩复榘的亲兵,没有正式编制,所以军费由山东省财政支付。韩复榘被国民政府枪毙后,吴化文马上投奔了新任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他的手枪旅被沈鸿烈改编为新四师,作为保卫省政府的主要部队,隶属鲁苏战区,师长仍由吴化文担任。

当时山东省境内国民党有两大力量,一是沈鸿烈的山东省政府;二是于学忠的苏鲁战区总部。沈鸿烈和于学忠不和,吴化文新四师是山东省政府的警卫部队,驻地应该在省府附近,但于学忠却把吴化文部安排到靠近益临公路的蒋峪以西,对付益都方面的日军,离东里店(山东省政府驻地)60多公里。沈鸿烈对此很不满意,却又不好说什么,只是极力笼络吴化文,有时从大后方带回的茅台酒、银耳、火腿等贵重稀罕物品,沈鸿烈都舍不得吃,吩咐手下“留给吴师长用”。吴化文对沈十分感激,自然而然站到沈鸿烈一边,有时于学忠给吴部安排任务,吴化文大都婉言谢绝,不听于学忠的调遣。这样一来,于和沈、吴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

国民党山东省省主席沈鸿烈(左)

后来沈鸿烈调离山东,吴化文索性反水,率新四师2万余人投日,被改编为“和平建国军山东方面军“,吴任总司令。吴化文对于学忠恨之入骨,有一次配合日军将于的总部包围,于学忠差点被活捉。后来于学忠在山东也呆不下去了,撤到了安徽阜阳,当然这是后话了。

抗战胜利后,吴化文又重新回到国民党怀抱,后来担任了第96军军长,归山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指挥。但在济南战役中,吴化文故伎重演,阵前倒戈,投奔了共产党。吴化文被任命为解放军第35军军长,吴部后来随军南下,打入了南京,最先占领总统府的部队即为吴化文部。

今日东里店(沂源县),当年沈鸿烈山东省政府驻地,素有”小济南“之称

吴化文当汉奸期间曾在山东临朐、沂水北部一带制造无人区,名声很坏。全国解放后,山东受其祸害的百姓和一些山东籍知名人士上书有关部门,要求吴化文回鲁接受审查。中央和华东局考虑他是起义将领,没有让其回山东,只是将其部改编为海军,吴本人退出现役,到地方任职。我的邻居是一位离休老干部,曾是吴化文的手下,他向我透露此事,应该不假。

吴化文后来担任过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兼省交通厅长、省政协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2年病逝,算是善终。


民国年间那些事


要说历史上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镇嵩军首领刘镇华应该算是典型的一例,他反复无常,唯利是图,奉行“有奶就是娘”,先后投靠并背叛孙中山、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冯玉祥、阎锡山,最后归附于国民党蒋介石。曾任陕西督军兼省长、安徽省主席等职。

刘镇华,本名茂业,河南巩义县河洛镇人,1883年生于一个小商家庭。刘镇华的镇嵩军臭名昭著,罪行累累,奸淫掳掠,横行乡里。1926年初,刘镇华率10万镇嵩军围困西安,从春到冬长达八个月之久,他命令匪兵放火烧田,将城周10万亩小麦化为灰烬,城内军民弹尽粮绝,树皮草根都吃光了,饿死、冻死、病死、战死的达五万之众,这就是著名的“二虎守长安”事件,后来,冯玉祥将军挥师南下,才解了西安之围。

老百姓对刘镇华及镇嵩军恨之入骨,称刘镇华是“刘屠夫”,编着歌谣骂到:刘镇华,日你妈,你把百姓给的扎,给你票子你不要,你光要的北洋造(袁大头银元)”。镇嵩军驻扎的地方,一日三餐都要让当地百姓做好送去,还要吃好喝好,稍有不从,就拳打脚踢,鱼肉百姓,老百姓骂到:“镇嵩军不是人,顿顿吃饭要砸盆,镇嵩军真坏蛋,顿顿吃饭要摔罐,镇嵩军不要脸,顿顿吃饭要砸碗”,刘镇华的恶迹由此可见一斑。

1936年10月,刘镇华的靠山杨永泰在武汉被刺身亡,听到这消息后,他连惊带怕,导致精神失常。1949年,刘镇华去台湾,1956年11月18日在台北家中病逝,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zj史海拾贝


要说历史上不断倒戈叛变的将领,孙殿英当仁不让。孙殿英不仅因盗窃东陵出名,倒戈同样出名。

孙殿英起初是投靠"庙道会",后成为会首,后拉一些道徒投入河南陆军第一混成团丁香玲部,从副官升到营长。然后独立山头,亦匪亦兵扩充力量。后投奔憨玉昆任旅长。又在张宗昌手下当了师长,军长。1928年投靠国民党,任第六军团十二军军长。1930年又叛蒋投靠冯玉祥,后被张学良改编任四十师师长。

抗战暴发后,其开始在抗日战场上还算
英勇,但被日军包围后又投降日军,任伪二十四集团军副司令。日本投降后,摇身一变,又变成新编第四路军,在解放战争中于河南汤阴被俘,后病死于战犯管理所。


车工00


运气最好的倒戈王――吴化文。

吴化文,1904年生,山东莱州人。人生名言:跟谁不是吃饭。这哥们的人生就是一个叛变―消停―再叛变的循环。

吴化文17岁从军,第一个老板是冯玉祥,他跟着冯做到师参谋长,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韩复榘被蒋介石收买反冯,他就跟着二老板韩复榘攻打冯大老板,这次投机成功,让他做到了济南警备司令;


1938年初,韩复榘因为“违抗命令,擅自撤退”被蒋介石枪毙,吴化文部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师,他任师长,抗战初期,吴化文部与日寇作战甚力,但随着新老板沈鸿烈执行蒋介石反共政策,吴军遂与八路军在山东地区摩擦不断。到1943年,吴化文干脆曲线救国投降了日寇,到南京“晋见”汪精卫,被封为汪伪“第三方面军”司令。

吴化文替鬼子卖命之后,在山东疯狂杀戮老百姓,制造了多个“无人区”,以至于在山东臭名远扬,被八路军列为重点打击对象。

吴化文与汪精卫

1945年,吴化文眼见日本鬼子就要完蛋,仗着手里有几万人枪,又和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搭上了线,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第五路军总指挥,山东省接收大员。这已经是吴化文第四次换老板了。

然而,杂牌军的日子并不好过,1946年开始,吴化文部多次与解放军作战,人马损失过半,加之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对吴化文并不信任,曾经打算在吴到济南开会时扣留他,吴化文遂感到疑惧,并与解放军秘密联系。1947年中,蒋介石组织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吴化文部改编为第84师,吴升任第96军军长,便又改变主意,继续和解放军作战。


到1948年中,国民党在山东的地盘不断缩小,吴化文部受王耀武指挥,困守济南。9月16日,解放军开始进攻济南,9月19日晚上,不想给蒋介石陪葬的吴化文召集96军全军军官,提出阵前起义,他说:

“为了保全我们96军弟兄们的生命, 我们不能再为蒋介石卖命了,不能再做中华民族的罪人。我决定起义,投靠共产党。 愿意跟我走的军官们,做好一切准备,听我指挥。”

96军起义以后,全军两万多人连夜撤出阵地,济南南郊大门洞开,这给了王耀武致命一击。9月23日,济南解放。若干年后,王耀武在功德林里写思想汇报,说济南战役本来还可以再守,但是怕给人民带来无谓的损失,就决定不打了,一切设施俺也没下令破坏,可恨那个吴化文,起义也不提前给我通个气,要不我也起义了,何必当俘虏。

神奇的是,1948年10月,吴化文所部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35军,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第35军103师和104师攻入南京,占领了“总统府”,扯下了青天白日旗,成了蒋家王朝的掘墓人。

这次吴化文终于不用再倒戈了,解放后他退出了军界,出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交通厅长,还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他在西湖边购置了一间大房子,和妻小悠哉悠哉,逝世于1962年,他去世后,周恩来,陈毅等人还送了花圈。


每日一段历史


近代倒戈又叛变的第一人应数蒋公公。

亲共反共又联共,溶共限共终又反共;

逃到台湾吹反攻,私下却派秘使和谈;

亲苏反苏终控苏;先亲德后对德宣战;

逃到台湾后又私下和苏联多次暗勾结!

先亲美后暗骂美;为权差点与美绝交;

靠美国保护台湾,又对美国大使抱怨:

对待台湾简直比对一个附庸国还不如!

媚日抗日终亲日,抗战中还秘密和谈,

无罪释放了冈村,高薪聘请日军驻台。

大太监蒋公公就是五姓家奴反复无常!

冯玉祥最起码是坚决抗日,从不妥协。

蒋介石却对日本三心二意,消极抵抗!

一辈子不断变换主子,却最终被抛弃!


猛哥厉史


那么多人写倒戈将军冯玉祥,那我就换换吧。其实冯玉祥手下也有一倒戈将军,而且他手下将军背叛他的次数,远比冯玉祥背叛别人的次数要多。咱就说说三次倒戈冯玉祥的石友三和最后处决现场目击者的亲述。

为什么要写处决现场呢?石友三的死亡过程被传的乱七八糟,写啥的都有,高树勋竟然转型段子手,说出了好几种大义凛然的豪言壮语,不但用了排比句,还合辙押韵,我看的这个汗呐-_-||

石友三曾联合我军抗日,但他没有抓住这次宝贵的机遇,反被蒋介石收买,让其直接攻击刘、邓所在的一二九师,被我军反围剿歼灭石友三将近70%的部队,石友三的大好前途毁于自己不断背叛的恶劣行径。

石友三是长春人,家里穷得叮当响,军校是没机会读的,先要吃饭活命,他完全是靠冯玉祥可怜他、抬举他才能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赚,有兵带,登上人生巅峰,有人说石友三有点能力,才受到冯玉祥的赏识,其实有一种高端人脉叫做领导的司机,石友三进部队的时候就一马夫,一个拍双重马屁的马夫。

石友三的晋升也算不上快,初期是因为机灵、嘴甜被冯玉祥调到自己身边当卫兵,从1919年开始才有正式任职在身,入手就是连长,在基层熟悉部队实务,转年就被提拔为三团三营长,而当时的韩复渠是三团一营长,那时候他俩的关系就比较莫逆。

虽然石友三没读过什么书,但却能坚持信赏必罚,深入基层体恤基层士兵,自掏腰包奖励优秀班和先进个人,从而受到基层的认可和欢迎。

两年后,石友三被提拔为团长,然后直升混成旅旅长,天上掉馅饼混成军扩编成师级单位,他也水涨船高的自动升格师长,才一年又被提拔为军长,麾下拥兵数万,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军事势力。

一叛冯玉祥

看来石友三是穷怕了,到手的资源都格外珍惜,冯玉祥刚刚认命他为第五军军长,就爆发了南口大战,战斗打得格外艰苦,历时三个月,造成石友三部大量减员,更为严峻的是,粮食供应不足,军心浮动,石友三不愿意刚到手的家当就被折腾光,所以暗中联系商震(石友三的小学老师),作战中放水,互不侵犯,以保存实力。

商震当然乐意,一是成全了师生之谊,二是到后期他也损失惨重,弹药和粮食也快打光吃空了,如果石友三一直玩命打的话,自己还真未必顶得住,一举两得,石友三保存了实力,自己也不会因为他的攻击造成更大的减员,不单如此,自己少了牵绊可以放手搞定西北军,这造成西北军减员过半,弹尽粮绝。

而石友三则捞够了好处,此次大战溃军无数,都被石友三整编填充实力,自己的第六师扩编为三个师,做大之后的石友三不服调遣直接通过韩复渠的关系改投阎锡山门下。

二叛冯玉祥

天知道冯玉祥为什么对叛徒如此顾念旧情,再次联络石友三,表示不计前嫌,希望石友三能够回去,在家人的劝说下,石友三回到了冯玉祥身边下跪认错,痛哭表示悔过,要戴罪立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被石友三出卖后险些被打残的西北军改名护党救国军,石友三担任五路军总指挥。

以前还只是营长的石友三和韩复渠就关系莫逆,到现在一直如此,冯玉祥的倒戈行为造成了韩复渠和石友三的倒戈,因为韩复渠的主张和建议不但没有得到重视,反而受到冯玉祥的严厉斥责,再加上蒋介石适时的差人送来500万元军费,水到渠成一般,石友三再次叛变。

一叛蒋介石

他俩投靠蒋介石以后,石友三担任十三路军总指挥,后兼任安徽省主席,有生以来头一次见到那么大好处的石友三也对得起蒋介石,在阅兵式上破口大骂冯玉祥,俨然已经忘了自己一车夫是如何顺风顺水的成为一军统帅,过河拆桥的速度,实在太快。

蒋介石拾了便宜柴禾,又花了大价钱把石友三搞到手当然不可能让他闲着,打头阵的机会自然也要给他留着,剿灭李宗仁的重担就落在了石友三的身上,而石友三的毛病又犯了,谁想动他家底,他就叛变倒戈,再加上袁华的江湖传闻一劲儿的往耳朵里灌,他就更怀疑蒋介石的居心了,有消息称他被要求由水路分乘而至到广东,是因为蒋介石要分散石友三兵力各个击破。

石友三也是很狠角色,连沟通的过程都没有,带来几十门大炮直接就照南京开火,南京城乱成一片,一发不可收拾,各部院鸡飞狗跳,大员们躲得躲逃的逃,皆鸟兽状。

三叛冯玉祥

冯玉祥再次抛出橄榄枝,拉拢石友三,无处容身的石友三决定再次与冯玉祥合作,可是不光石友三毛病没改,冯玉祥也没改,战阵钱不供粮饷的毛病又犯了,看来是忘了石友三的“底线”是啥,初叛就是这个原因,合着这群人没有一个带记性的。

石友三再叛,但不想直接再投蒋介石,所以托人求到了张学良,美其名曰响应张学良的“拥蒋”号召,得到满意的回复后,石友三表示,归顺东北军,愿打前阵。其实就是客气客气,真打前阵他还是会叛变的。

倒戈张学良

石友三作为“降将”自然要当面拜会张学良,他俩如期见面,张学良对石友三非常尊重,照顾的无以复加,承诺每月发饷70万(最初只给60万,算算还要倒贴钱,石友三又争取了10万),而这时候蒋介石却发来电报,要求张学良扣留石友三,被张学良婉拒,希望能吞掉石友三麾下军事力量。张学良仅仅将其铁甲车和占用铁道部的车皮还了回去,石友三非常不满,于是他借机跑回顺德,并且图谋报复。

他要打张学良的消息很快就被传得沸沸扬扬,张学良对他的评价就是“狗改不了吃屎。”

石友三当初不和冯玉祥、阎锡山合作,最后令二人惨败,他俩都不行,石友三嚷嚷什么报仇呢,他的作战水平也就限于指哪儿打哪儿,自己和人开战肯定必死无疑。

背叛汪精卫

汪精卫组织民国政府,联络石友三,给了50万和两个虚职就把石友三骗了,反正有没有好处石友三也要打,这可能就是他当时的心里状态。内部的劝阻不好使,铁哥们韩复渠的劝告没有用,“活埋张学良”的意志非常坚定。

最倒霉的是,张学成跑来顺德“偷偷”的告诉石友三,张学良重伤寒死掉了!尸体在协和医院秘不发丧!东北军其实是杂牌军,随便打打就散了,这就造成石友三以腹背受敌的态势冲入战场,仅仅三天全部军力几乎消耗殆尽。

石友三无奈之下跑到了韩复渠处求收留,韩复渠也对得起他,趁他病要他命,直接就收编了石友三的手枪旅,极度珍视家底的石友三这次可以放心了,没家底可败了,短短两周,六七万人的部队全部报销。

不知道他在心里会怎么骂汪精卫,反正现在的他是不敢骂出声了,光杆司令一个。

复叛国民党

国民党宋哲元部进驻华北,担心失权未失势的石友三从中作梗(石友三有翻身的能力),尤其担心石友三被日本人利用,所以拉拢石友三挡了冀北保安司令,挺安稳的“闲差”,证明这个位置比较适合石友三,因为他毕竟在这个岗位上难得的安稳了两年。

随着抗战爆发,石友三那颗不安分的心骤然澎湃······急剧扩充实力被任命为118师师长,石友三又“瞬间”扩编为军,于两年后升任冀察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任察哈尔省省主席,再兼39集团军总司令。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石友三的毛病还是没改,见便宜就上,见困难就让,苦活累活誓死不干。

联共倒戈

自38年,石友三接受部下建议,积极接触我军,在邓小平几次亲赴劝说下同意联共抗日,并接纳我军干部宣讲爱国、抗战精神,我军作风优秀,群众基础好,石友三的联共行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支持。

石友三真正的目的是借机站稳脚跟,解决粮食和兵源问题,他在巩固实力后立刻撤换我军支援的政工人员,主动挑起争端向我军发起进攻,但几次进攻被击退,并在我军反攻下一路逃窜到鲁西。

作死的极致莫过充当汉奸

有奶便是娘是石友三的一贯宗旨,但是勾结日本人······蒋介石不能容忍,所以,石友三的死期愈发近了。

石友三早与日本人有勾结,在被我军“驱逐出境”,决定联合日本人报复我军,达成协议:

互不侵犯;互通情报;互相协助。

没有好处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日本人借口兵少无法有效控制,在山东河北一线,为石友三提供了沦陷区驻地,石友三打算再次拿回冀南,但没想到我军在短期内实力再次大增,进攻中的石友三被我军包围,如果没有日军及时出手,他恐怕就会死在当场。

内部裂痕不可控制

自从与日本人合作,石友三变为众矢之的,内外交困,在其内部与他意见相左,素有积怨的就是高树勋,39集团军只是石友三名义上在控制,其实除了他的嫡系部队外,新八军归高树勋领导。

石友三打算回冀南,召集高树勋的所有团级干部吃饭,饭局中直接问高树勋手下的各位团长,如果高树勋不去咋办呢?团长们都说要拥护总司令(石友三),这让高树勋大为光火。

高树勋不与日本人合作,石友三给日军发送情报,让高树勋的部队遭受重大损失。

石友三和高树勋的给养同时送达,石安然无恙的拉回了粮食,而高的部队则被日军攻击,不但造成一名旅长殉职,还让新八军供给不足,面临兵变的危险。

众矢之的,众矢是谁?我军、国军、集团军内部、日本人。

日本人也和石友三急眼了,和当初张作霖一样,拿我那么多好处,我还救了你一命,如果我没有利益可占,那你就死路一条。石友三貌似和日本人亲密无间,其实他始终不宣布自己是伪军部队就是为了几面讨好,拿到全部资源,但日本人的沦陷区是那么好占的么?日本人的装备是那么好拿的么?没有好处给日本人,石友三是活不了几天的,他的战力与日军相比差距太大。

无奈之下,石友三决定投靠日本人,消息立刻传到蒋介石耳中,蒋介石下令立刻定点清除,不留后患,而对付石友三,苦大仇深的高树勋是再合适不过了。(发现没有,石友三这辈子好像干什么事都没保密过,今天动了心思,明天全国就都能知道)

石友三到底是怎么死的?

要执行的处决汉奸行动极为保密,在此之前无人收到消息,知道消息后也没人在任务完成前离开驻地,不象石友三,想动手转天对方就知道了。

石友三成为众矢之的后,想要团结高树勋,自己阴过人家那么多次,也没好意思当面说,而高树勋的意思就是面谈,所以无奈之下的石友三不顾一群姨太太的劝阻,来到了高树勋所设的鸿门宴,只带了一队骑兵仅30多人。

大家寒暄几句后,开席,石友三正首主位,石友三的左手是高树勋,右手却是一个特务团长,高树勋找借口说他是晚辈,需要他坐在石友三身边斟酒,这种借口······除了石友三以外,所有作陪的旅长和副旅长立刻就意识到了什么(当时都不知道要处决石友三),都惊了一下,但也都没敢说话,当时不同今日,座次讲究是非常严格的,只有石友三傻傻的还没回过神来,竟然还拍了拍特务团长的肩膀,说了句,好,坐吧。

石友三:他们都安排好了?(警卫马队的食物和休息地)

高树勋:都安排好了,放心吧。(放心吧,警卫马队都已经缴械了,就是你右手边这位斟酒员干的)

高树勋要连敬三杯,三小盅酒没喝完整个人就哭的不行了(肯定不是做戏,不用眼药水的哭戏,那演技也太无敌了)

注:为什么高树勋能“演”的这么好,从某些资料上来看高树勋是冯玉祥提拔起来的,其实就是石友三的帮扶,如果没有石友三的话,高树勋同样啥也不是。他俩之间是有恩有仇。

在宴席上高树勋一边哭,一边讲述二十多年来石友三对他的恩情,石友三也坐不住了,马上站起来安抚,酒宴没法继续了,他俩演这么一出,所有人都站起来陪着。

石友三安慰他说那么多年兄弟提这干嘛,而且还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咱们在外是上下级,关门是亲兄弟,你这么说是不是有什么事(求我)呀?你说出来,我没二话。

高树勋没接话,召集所有部众起立,敬礼给石友三又敬了一杯,石友三这时候才明白过来,据称,当时脸色变的极快,脸上已呈土黄色,灰败不堪,冷汗也流了一脸,眼睛开始往门外张望。

此时的斟酒员特务团长高景三目光一直注视着石友三,只待一声令下,石友三让高树勋有话直说,高树勋戴上军帽宣读蒋介石密令:

“经查:石友三秘密通敌,图谋叛国······”

石友三觉得高树勋不仗义,这么大的事不通气,一条活路不给,高树勋则告诉他,你投敌叛国不是也没和我打招呼么。现在上面知道了,我能不执行命令么?

石友三:兄弟,你是我逐级提拔至今的呀。

高树勋:那是私下交情,我现在执行的是军法。

石友三表示放权,其实放不放都无意义了,这不能作为谈判条件,斟酒员高景三给石友三使了个背靠背,用绳子勒住石友三后,一转身绳子就深深嵌入石友三的脖子,高景三的身高,高出石友三太多,石友三双脚离地,一会儿就不动了。

等把石友三背到早已找好的地方,高景三也累得不行了,黄河大堤下坡,车子进不去,他扛着石友三走了一里地。

石友三刚被放下,又恢复了呼吸,身体抽搐,累得半死的高景三无奈之下,再次背靠背,背起了石友三,最后也不管是否断气就直接扔到坑里埋了。

据说是石友三要是不断气,高景三就要累断气了,所以石友三被扔入坑中的时候尚有呼吸,算是被活埋的。

高树勋可没说什么大道理和排比句,他的原话是:

今天的事,大家都看清楚了。我高某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往后,咱们上下之间在很多事上都要尽量周全。但有一条,通敌叛国,罪在不赦。如果我姓高的哪一天也投敌卖国,你们中无论是谁,都可以照这个样子活埋我!

石友三只有一个女儿,他死后,三姨太带着女儿逃到天津,一生过得非常富足。


古今通史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之前,面对敌汤恩伯兵团的疯狂进攻,鲁南军区机关和后期人员奉命转移。在渡过小清河时突然遭到敌机轰炸,被军区保卫部押解的国军中将郝鹏举认为这是逃跑的大好时机,遂不顾一切跃起窜逃,被军区保卫部干部战士当场击毙,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郝鹏举)

郝鹏举是个反复无常的家伙,军旅生涯中多次倒戈或者叛变,倒是深得西北军这方面的“真传”。1920年毕业于河南第四师范学校,随即投奔冯玉祥的部队,成为冯的传令兵,因其具备一定文化,1925年还被冯玉祥选送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升任第二集团军独立炮兵团长、第2军参谋长等职务。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郝鹏举叛冯投蒋,被任命为第25路军少将独立旅长,逐渐升为路军参谋处长、副师长等职务,为了表示效忠还特地加入了“蓝衣社”。抗战爆发后担任胡宗南第一军少将参议和干训团长,胡宗南其实并不喜欢他,始终不予军权,不久因为跟某团长夫人的桃色事件搞得满城风雨,胡宗南奉蒋命令将其羁押。



(大汉奸缪斌)

1940年买通看守越狱成功,投奔傅作义不受待见,遂叛蒋投日,主动致信两大汉奸汪精卫和缪斌,出任汪伪“中央陆军将校训练团教育长”,也成为一名可耻的汉歼。1944年出任汪伪“第八方面军司令兼淮海省长”,配合日寇驻防徐州,手下发展到四个军70000多人的武装。

1944年底汪精卫伪政权大势已去后,郝鹏举再给重庆政府频送秋波,表示愿意“反正效忠”,遂于日本投降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第23集团军总司令及新编第六路军总司令,奉命“光复”徐州。然而等到国军接收部队和大员到达后,郝部立即被缩编成为四个师,并被赶出徐州市区,驻防台儿庄一线。

(陈毅接见郝鹏举)

此处已是国军与新四军防区的接壤地带,等于说郝鹏举的部队被中央军和新四军夹在了中间,由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改任“徐州绥署主任”的顾祝同逼迫郝鹏举在前面搞摩擦打进攻,借我军之手解决伪军的意图比较明显。一向善于保存实力的郝鹏举深知形势不妙,产生了投奔新四军的念头。

经过接触和谈判,1946年1月初,新四军军长陈毅亲自接见了郝鹏举,答应了他有关起义的一些条件,1月9日郝鹏举的部队四师一团20000余人正式起义,改编为“民主同盟军”,同时发表起义通电。但是由于战事紧张和情况特殊,新四军并未对这支部队进行彻底改造,只派了少量政工干部,留下了这个家伙再次反水的隐患。

(朱克靖烈士)

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面对国军大兵团对山东解放区的进犯,郝鹏举错误估计了形势,认为新四军难以抵挡,立场又开始动摇。不仅联系冯治安吴化文等西北军旧友,还给陈诚写信请求“归队”,甚至直接接受保密局的暗中指导,企图借举办“起义一周年大会”时机,诱捕陈毅等军政首长,所幸并未得逞。

1947年1月16日,郝鹏举实施了人生中最后一次叛变,接受南京方面的“鲁南绥靖区兼第42集团军”番号,并且扣押了新四军代表、他在苏联的同学朱克靖,最终朱克靖烈士牺牲在南京保密局监狱中。



(郝鹏举)

而我华东野战军为稳定解放区形势,出动第二纵队迅速消灭了这支叛军,仅仅20天后的2月7日,就生俘郝鹏举本人。

陈毅最后一次接见了郝鹏举,痛斥他的反复无常,并作诗一首:教尔做人不做人,教尔不苟竟狗苟,而今俯首而就擒,仍自教尔分人狗。但当时并未立即枪毙这个叛将 ,而是关押起来等待审判,结果郝鹏举最终却自寻死路。

(汪精卫缪斌与东条英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