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是漢武帝身邊紅得發紫的寵臣,為何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

韓聖劍


很多人認識主父偃想必都是通過電視劇《大漢天子》,在這部戲說成分遠高於真實歷史的電視劇中,由王剛飾演的主父偃雖然不是主角,卻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劇中的主父偃滑頭卻不失正派,勉強也算是一位正面人物形象。那麼,真實歷史上的主父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個人認為,用八個字來形容比較恰當——見識超群、小人得志。而這,也為後來主父偃悽慘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主父偃與《推恩令》

漢初,異姓諸侯王林立,嚴重威脅到了漢高祖劉邦的權力和地位。在地位穩固之後,劉邦隨即拉開了剿滅異姓諸侯王的鐵幕。臧荼、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侯王紛紛被剪除。就連漢高祖“光屁股玩到大”的發小盧綰,最終也被逼叛逃匈奴……晚年的漢高祖刑白馬盟天下:“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於是,劉姓諸侯王們紛紛粉墨登場,漢高祖的兄弟、子侄一個個成為了獨霸一方的諸侯王。就連老劉家的同宗遠支劉澤,後來居然也成了琅琊王、燕王,早年受封荊王的另一遠支劉賈就更不必說了。



漢初的這些劉姓諸侯王們不僅坐擁封地的一切租稅,而且還擁有行政區,甚至手裡還掌握著數量不等的軍隊,儼然就是國中之國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實力的不斷增強,加之與皇帝血緣越來越疏遠,劉姓諸侯王們的野心也在不斷膨脹。到呂后去世時,劉邦漢高祖庶長房的孫子們已經有實力發動“剿滅諸呂”的軍事政變了,而且還殺絕了嫡長房!



撿漏當上皇帝的漢文帝劉恆即位之後就隱隱感覺到了危機,一場“削藩”的腥風血雨開始進入醞釀期。漢景帝劉啟即位之後,在晁錯等人的攛掇之下,正式拉開了“削藩”的鐵幕。不久之後,“吳楚七國之亂”爆發,吳、楚、齊(不含齊國本身)、趙等小宗旁支為了自保紛紛舉起了反旗。漢景帝雖然費盡心力最終平定了這場叛亂,但是也認清了一個現實——暴力“削藩”行不通。



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後,也一直糾結於這個問題。不“削藩”顯然是不行的,可暴力“削藩”又行不通,該怎麼辦?就在這個時候,主父偃出現了。主父偃原本只是齊國的一介布衣,一直在尋求躋身官場之道,但在齊國等諸侯國始終沒有受到重視和重用。為了能夠出人頭地,主父偃作出了“最後一搏”——直接上書漢武帝並提出了溫和式“削藩”的設想,即後來《推恩令》的雛形。



所謂《推恩令》,實際上就是改“陰謀”為“陽謀”,以“推恩”的方式蠶食劉姓諸侯國,而且讓劉姓諸侯王及其子孫們明知是個坑,還不得不往裡跳的一種“削藩”手段。在《推恩令》頒佈之前,繼承諸侯王王位的只有一個兒子,諸侯王的其他兒子,包括部分嫡子只能淪為列侯,一些庶出的兒子甚至連爵位都沒有。而《推恩令》規定:劉姓諸侯王去世後,除了王太子繼任諸侯王之外,將原來的諸侯國分出部分郡縣分封給其他兒子,同樣封王。如此一來,諸侯國的面積就變得越來越小,實力自然也就越來越小,久而久之也就無力威脅漢廷了。與此同時,諸侯王原本沒有“繼承權”的兒子們也擁有了“分一杯羹”的機會,如果諸侯王本身或繼承王位的王太子不同意,諸侯王的其他兒子首先就不會同意!立時間諸侯國就可能陷入內亂。因此,諸侯王們雖然不樂意,卻不得不就範。



為人刻薄、小人得志的主父偃

在通過《推恩令》獲得漢武帝的重視之後,主父偃開始了“火箭式”的升遷。這時候,主父偃顯然有些得意忘形了,得罪過他的人,他就不斷在漢武帝面前打小報告,大有不整死對方誓不罷休之勢!討好巴結他的人,無論能力與否,主父偃都不遺餘力地在漢武帝面前大力推薦。而且,主父偃仗著漢武帝的寵幸開始變得目中無人、甚至盛氣凌人了,與同僚的關係都非常緊張。奈何漢武帝正在重用他,眾人也只能忍氣吞聲。與此同時,主父偃還開始大肆貪汙受賄、中飽私囊。用現在的話說,主父偃是典型的小人得志!



因一己之私逼死齊王

在主父偃如日中天之時,適逢漢武帝的生母王太后希望給自己的外孫女——與前夫之女修成君金俗的女兒——找個好婆家。王太后看上了漢高祖庶長房的後代、時任齊王劉次景,於是派出身齊國的宦官徐甲去齊國提親。主父偃為了能夠抬高自己的身價,私下裡賄賂徐甲,想讓自己的女兒也一起嫁去齊國給齊王做側室。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徐甲在齊國碰了一鼻子灰,齊太后紀氏堅決反對。



至於原因嘛,非常離譜!紀太后為了穩固自身和紀氏家族的地位,讓劉次景娶了他的表妹,可劉次景根本不喜歡這個表妹。紀太后得知後,居然讓自己親生女兒進宮去幫弟弟管理後宮,實際上就是阻止劉次景寵幸其他小妾!結果一來二去,劉次景竟然和自己的親姐姐好上了……而為了自身利益,紀太后最後選擇了默許兒子與女兒之間的亂倫行徑!讓劉次景娶王太后的外孫女,勢必會影響紀氏的權勢、地位。因此,紀氏以劉次景已娶妻為由,對這樁婚事表示了堅決反對!



徐甲的差事辦砸了,為了回去能夠交差,於是徐甲回到長安後跟王太后說:“齊王倒是很樂意這門親事,但我發現一個不好的地方,我擔心齊國和燕國一樣……”所謂燕國之事,指的是時任燕王劉定國與庶母私通、霸佔弟媳並與三個女兒亂倫之事。因為事敗,劉定國自盡,燕國被除名。徐甲此言實際上就是向王太后暗示劉次景與胞姐亂倫。最終,王太后放棄了這門親事,主父偃的女兒也因此沒能當上齊王的側室。



因為女兒沒能當上齊王的側室,主父偃轉而心生憤恨,在漢武帝面前進起了讒言,硬是將這件事情和當初的“剿滅諸呂”“吳楚七國之亂”扯上了關係。最後,漢武帝決定派主父偃前往齊國,徹查此事。 為了報復齊國,主父偃一到齊國便大肆捉拿、審問與此事相關的宦官、宮女,逼他們“交代”齊王劉次景與胞姐私通亂倫的事情。年少怯懦的劉次景見事情敗露,害怕受到重罰,最終自盡身亡。



漢武帝卸磨殺驢

主父偃為了洩私憤居然逼死了漢王朝堂堂的諸侯王,此舉不僅使得其他劉姓諸侯王人心惶惶,而且也讓漢武帝不得不重新審視主父偃!主父偃的私心、貪慾漢武帝多少還是知道的,但漢武帝選擇了沉默。總不能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吧?更何況,貪心說明沒有野心,漢武帝也樂得主父偃如此。可主父偃為了一已之私居然逼死了在位的劉姓諸侯王,這就讓漢武帝不得不有所警惕了,主父偃真的只是貪心嗎?此時的漢武帝恐怕不敢再這麼認為了!



這時候,《推恩令》的大框架已經豎了起來,主父偃的歷史使命也基本接近終結了。加之主父偃小人得志、人緣奇差,根本無人為之說情,落井下石者倒是比比皆是!最終,漢武帝為了安撫本家的叔叔大爺、兄弟子侄,決定犧牲主父偃!畢竟漢武帝的初衷是進行“不流血”的溫和式“削藩”,可主父偃卻活生生逼死了一位在位的劉姓諸侯王。想要繼續這場“不流血”的“陽謀”,漢武帝必須給劉姓諸侯王們一個交代。那麼,就只能犧牲主父偃了。



漢武帝此舉,雖然有卸磨殺驢之嫌,但個人認為,很可能也有提前除害的成分!主父偃走得過於“偏離航線”了,任其發現下去,很可能會毀掉漢武帝這場不流血”的溫和式“削藩”。畢竟“吳楚七國之亂”對於漢武帝而言,並不是太遙遠的事情……當初,雙方都已經劍拔弩張了,漢景帝為了贏得準備時間還犧牲掉了晁錯,更何況是這個時候的主父偃?帝王從來只有需要,沒有情分、更沒有卑劣與否,主父偃不過就是漢武帝的棋局上的一枚棋子而已,該“棄子”時漢武帝不會有絲毫猶豫。就這樣,紅極一時的主父偃不僅丟掉了自己的腦袋,還被夷滅了三族,落得個禍及滿門的下場!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強橫一時的西漢名臣主父偃面對世人質疑,毫不在乎,甚至連反駁的話都如此狂悖。又因擅長揭發權貴諸侯的不法私隱,他深得武帝歡心,以致“大臣皆畏其口”,紛紛以金錢賄賂。但世事盛極而衰,五鼎烹的願望終究沒能實現,代之以族滅收場,也算是“求仁得仁”了。

但凡事都有兩面,他不僅僅是個揭發陰私的小人,還是個可以安內攘外的治世能臣,對內以“推恩令”之策化解諸侯王對漢朝的威脅,對外置朔方郡以進擊匈奴。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之所以能容忍主父偃種種“倒行逆施”,皆因此人之才堪當大用。可最終他又為何落得個身死族滅的悲慘下場呢?

日暮途遠,故倒行逆施?

  • 人緣極差,大器晚成

主父偃在功成名就以後,曾不無感慨的提及前半生。

“臣結髮遊學四十餘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厄日久矣。”

家中貧寒,親人厭棄,借貸無門,讓性格本就偏激的主父偃嚐盡人情冷暖,遊學燕趙時,更是受盡了排擠和奚落,心中積鬱的怨憤早就像待噴發的火山一樣,洶湧熾熱。

元光元年,主父偃投在大將軍衛青門下,衛青屢次向漢武帝舉薦,都沒有得到召見。此時,他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深知如果再不放手一搏,一生就要這麼潦倒蹉跎而盡。

於是,他繞過衛青,直接向漢武帝上書,並引起了漢武帝的重視。

“所言九事,其八事為律令,一事伐匈奴。”

上書所言,條條切中時弊,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和重用,主父偃由此一舉翻身。

主父偃也沒有辜負漢武帝的重用,先後建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設置“朔方郡”。

這兩項建議不但對當時的漢朝,乃至對後世也是意義非凡。

“推恩令”以最小的代價,徹底解決了諸侯國對漢朝的威脅。置朔方郡,則使河套地區之於漢朝統治之下,進可攻,退可守。匈奴大單于也畏懼漢軍兵威,不敢涉足漠南草原。

正因為此,洩私憤,收賄賂這些無傷大雅的“小節”才被漢武帝選擇性的無視。更何況,主父偃的用處不僅僅於此,還能替他幹那些許多人不屑也不願意做的事情。

  • 洞悉時勢,成為漢武帝最得力的爪牙

主父偃深知漢武帝對諸侯王戒心深重,便成為他最得力的爪牙,無所顧忌的打壓、凌迫諸侯王。很快,第一個倒黴蛋出現了。

燕王劉定國不是善男信女,甚至可以稱之為人渣中的人渣,與父親小妾通姦生下兒子,搶了弟媳為妾,這還不算,又和三個女兒通姦。種種齷齪事,即便放在今天看來也是驚世駭俗的禽獸行為,更何況禮法森嚴、以孝治天下的漢朝?

主父偃得到這些關鍵證據以後,舉發了燕王,廷議當論處死刑,劉定國畏懼,自殺而亡。於是,漢武帝名正言順的廢除了燕國,並將燕國的土地改郡置縣。

由此,主父偃更得漢武帝重用和賞識。其縱橫舌辯之術翻雲覆雨,他人性命盡在口舌之下。朝中大臣和諸侯王都畏懼他,怕他舉發自己的不法陰私,而大肆向他行賄。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勸說主父偃收斂鋒芒。但主父偃卻不以為然,用了伍子胥當年曾說過的一句話作為回應,頗令人深思。

“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

按字面意思可理解為,我年紀大了,所以要倒行逆施,其實這有點“大不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的味道,狠下心,豁出去了。

他這麼做又是為了什麼呢?

原因不外乎有兩點。

一則討好漢武帝,二則滿足一己之私慾。

而且這二者是相輔相促成的,只有討好了漢武帝,他才有更多的權力和空間去滿足私慾。於是,趙王又成了他既定的獵物。

主父偃曾熟讀《易經》,深悉月盈則虧的道里,可為什麼還要如此“倒行逆施”呢?

我們無從得知他的真實想法,但總歸有一點蛛絲馬跡可尋。

在成為漢武帝最得力的爪牙時,主父偃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權力。權力就像摻了糖的毒藥,嘗過以後就欲罷不能,明知道有毒,也得吃下去。

眾所周知,伍子胥被輔佐過的吳王賜劍自盡,主父偃以其人自比,或許已經料到了自己的結局也未可知。

漢武帝殘酷無情,族滅主父偃,安撫諸侯王

主父偃性格偏執,人緣本就極差,再加上他喜好揭發陰私,用以討好武帝。朝中的大臣雖然也討好他,但心裡卻是畏懼和怨恨的,只等有一個機會,可以名正言順的在他身上踹一腳,讓他萬劫不復。

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齊王被主父偃凌迫自盡以後,各諸侯王已經人心惶惶。與主父偃有舊怨的趙王率先發難,向朝廷告發他假公濟私,受賄斂財。

本來收受賄賂在漢武帝眼裡根本不算個事,但諸侯王群情恐慌卻讓他十分重視,畢竟朝廷之前逼死了燕王,除了燕國,現在又逼死齊王,眼看著齊國也要步燕國後塵,諸侯們生怕下一個輪到自己,難免就會生出各種心思。

漢武帝的終極目標是要北擊匈奴,絕不想和其父一樣,再鬧一次七國之亂。所以,儘快安撫諸侯王,才是重中之重。

到這時,漢武帝就已經知道,應該讓主父偃發揮他最後的餘熱了。但是,他既想賣好於宗室,又不願意承擔殺掉得力大臣的罵名,是以故作猶豫。關鍵時刻,丞相公孫弘站出來背鍋,請殺主父偃。

“齊王自殺無後,國除為郡,入漢,主父偃本首惡,陛下不誅主父偃,無以謝天下。”

這番話可謂是道出了漢武帝的心聲。至此,主父偃滅族的命運已經敲定,再無法更改。

結語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主父偃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在發達以後做了一件事,召集從前疏遠他的親朋故舊,盡情羞辱一番,然後竟以此為人生快事。足見其人之偏狹,已經難以救藥。

氣量這種事,放在小人物身上,叫忍氣吞聲,放在大人物身上,可能就是一種美談。韓安國“死灰復燃”的典故就在不久之前,哪個提起來不是嘖嘖讚歎?

伍子胥“倒行逆施”是因為有血海深仇,主父偃自比伍子胥,可他又有什麼?四十年不得志攢下的一肚子酸怨之氣嗎?無非一己之私慾而已。

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死,是咎由自取。


五酒煮史


首先我們得知道主父偃是個怎麼樣的人,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到:“主父偃當路,諸公皆譽之,及名敗身誅,士爭言其惡”。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主父偃在死後並沒有得到世人的同情,可見其人品和人際關係相當地不好。


主父偃是齊國人,自從得到漢武帝的寵信後,一躍成為漢庭上顯貴的大人物。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因此主父偃非常希望鄉人知道如今自己發達了。但這並不能滿足主父偃的虛榮心,他還想要自己的女兒成為齊王的王妃,讓自己的外孫成為齊國的主人。可是這遭到了齊王的拒絕,但齊王又害怕主父偃向武帝打小報告,於是自己服毒自殺了。


齊王自殺的消息傳開後,漢室宗親又同情又憤怒,於是一起向武帝上書請誅主父偃。面對自己的叔伯兄弟,武帝也只能揮淚斬主父偃了。這時候,主父偃不懂與同僚處好關係的害處來了,沒有一人為主父偃求情,於是主父偃最終被殺。


說史散人


要說漢武帝身邊紅的大臣,主父偃絕對不可以遺漏,他的影響不能小看,武帝決策都有這個人參與。他最輝煌的時候,一年被漢武帝提拔了四次。然而如此“得寵”的他,最後的下場卻是“滿門抄斬”。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個就不得不從主父偃的人生軌跡說起了。雖然生來貧窮,但是他發誓一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做出一番事業。早年,為了主修縱橫術,他吃了不少苦頭才提前學成,然而後來他發現,這縱橫術已經過時了,目前受歡迎的乃是儒生。打聽以後,他得知當今天子崇尚儒術。無奈,為了適應天子需求,他開始接觸儒學。在各國遊學的過程中,他沒有放鬆學習,但是依舊遭受了不少排擠,因為別人看不起。所幸主父偃堅持下來,再次學有所成。他來到長安,想盡法子認識了衛青,因為他是武帝最器重的將軍,而且其姐姐衛子夫當前正得寵呢!遺憾的是,大將軍的引薦沒有得到武帝的重視。40多歲的主父偃沒法等了,乾脆自己上書,沒想到挺管用,漢武帝悔恨沒有早點遇到他,然後封了個郎中給他。此後的主父偃認為,上書這個途徑最靠譜了,所以就隔三差五上書武帝,由於每次都能切中利弊,所以深得武帝喜愛。讓漢武帝徹底信任他的,是“推恩令”,中央的權力得到加強,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漢武帝提拔了他4次,主父偃徹底成為紅人。

不過,沒有過多久,他就膨脹了。朝中大臣都害怕他會在漢武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所以就處處巴結他,行賄是必須的。而主父偃是禮全部照收,至於那些不巴結他,不給他送禮的,他就會向漢地揭發這些人的罪行。素日裡得罪他的人,主父偃一一報復。比如燕王,不曾禮遇他,主父偃就在武帝耳邊揭發劉定國的罪行,致使其自殺。比如齊王不願意娶他的閨女,主父偃就揭他的短,禁不住折騰的劉次昌也自殺了。這讓各位諸侯害怕了,因為每一個都有不乾淨的歷史,害怕哪一天就被主父偃搞垮了,乾脆聯名上書,控告主父偃的種種罪行為了安撫朝廷的大多數勢力,不引起動盪,漢武帝就將主父偃革職查辦,本不打算殺主父偃的漢武帝在公孫弘的勸導下,下令將其“滿門抄斬”。本有更好的前途和生活,但是主父偃太過膨脹,如此下場也是應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