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大埔桃源人闖蕩深圳40年光輝歷程:創業他鄉,回報家鄉

深圳,原來是我國南邊的一個邊陲小鎮,毗鄰香港,原屬寶安縣管轄,是一個經濟落後的漁民村。

1979年3月,中央批准成立深圳經濟特區,給予深圳特殊的政策,把毗鄰香港的這塊特區的經濟搞上去,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從此,在這片土地上,各種新的觀念開始顯現;土地拍賣的第一槌,在這裡響起;“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牌子高高地懸掛在蛇口工業區;國貿大廈三天一層樓成為“深圳速度”的代名詞。

客家大埔桃源人闖蕩深圳40年光輝歷程:創業他鄉,回報家鄉

1983年,東起鹽田小梅沙、西至寶安南頭安樂村,架設起一條長達84.6公里、高2.8米的鐵絲網,這道鐵絲網將深圳分割成兩個部分:被它“網”住的鹽田、羅湖、福田、南山四個區為深圳特區,特區外為寶安縣。鐵絲網以及配套的巡邏公路,共同構成了深圳經濟特區陸地管理線,沿線開設的布吉、南頭、同樂等9個檢查站以及多個供當地農民出入的耕作口,俗稱“二線關”(香港與深圳邊境線上的關口稱“一線關”)。“二線關”由邊防武警駐守,對進入特區的人員和車輛進行檢查,所有前往深圳特區的內地人都得憑“中華人民共和國邊境地區通行證”(俗稱邊防證)才能通過,長途客車、公交車經過關口時旅客都得下車排隊驗證過關,每到高峰期,常常過一次關要一個多鐘頭,關口排著長龍,人頭攢動,熙熙攘攘,小商店叫賣聲此起彼伏,這些情景已成為那個年代的特有畫面和記憶!成立之初的特區深圳,春潮湧動,熱火朝天,每天都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們來到這裡尋找夢想。



客家大埔桃源人闖蕩深圳40年光輝歷程:創業他鄉,回報家鄉


查驗邊防證

在此期間,有一批桃源人跟著時代大潮離開家鄉,來到了深圳,掀開了桃源人在深圳開拓新天地的精彩篇章。最初涉足深圳的桃源人有三部分,一是黃木生、鄧自修、郭富源、鍾國城、陳小燕、郭雲臺、鍾興宴等幾位在單位或學校工作的桃源人;二是郭百里、謝學謙、郭劍堂、鄧詩埃等一些早年旅港的桃源人,由於地理之便,經常往來深圳;三是來深圳尋求發展的桃源人,如廖光明、鍾興送、張世界、鄧樹民、鍾國京、陳世舟、張世交、鄧立強、鄧自樂、鄧錦文、鄧富強、謝啟良、鍾裕興、鍾紅球、鄧家祥、鍾良雙、鄧偉龍、鄧友文等。他們有的養豬、磨豆腐,有的開小工廠,有的開成衣檔,有的承包飯堂,有的開小賣部。據鄧富強鄉親回憶,他1984年前來深圳闖蕩,首先要去鎮政府打證明,然後到大埔縣公安局做邊防證,出發時要提前一天坐車到湖寮,第二天凌晨三點才坐硬座客車前來深圳,當時大埔到深圳的客車票價每位12.3元,坐了兩天才到深圳東門車站,然後從東門步行一個多鐘頭到布吉一村。當時的布吉更象是內地邊遠山區的小墟鎮,老圩村市場只有9攤豬肉檔,只有一村、格塘村、李屋村、老墟村、南門墩、上八約一帶有較集中的低矮房屋,牛嶺下還是一片荒山。住在一村的鄧富強的愛人還經常到牛嶺下割魯箕回家燒火做飯。當時的深圳,雖說立市已有幾年,但真正有著繁華城市氣象的只有羅湖火車站周邊的很小一片區域,福田、南山等大部分區域還是農田或荒地。

據廖光明回憶,當時騎單車從深南大道往南頭走,由於人車稀少,路長人乏,邊騎單車還可邊打瞌睡。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已經留下了桃源人探索的足跡。


客家大埔桃源人闖蕩深圳40年光輝歷程:創業他鄉,回報家鄉


布吉牛嶺下

(二)

八十年代後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深圳以驚人的速度發展,特區內外到處大建設、大開發,遍地熱火朝天,從全國各地湧向深圳追逐夢想的人不斷增多。當時深圳本地的村鎮可自行將集體土地規劃成宅居地對外銷售。房子買賣手續非常簡單,雙方擬定協議各自簽字、按手印即為成交,後改為公證和見證。1986年,布吉鎮把牛嶺下大片土地規劃成宅居地對外發售,一塊佔地100平方米的宅居地賣8000元,臨街的賣12000元,可建四層到六層。部分先期到達布吉的桃源人發現了商機,獨資或幾個人合作買地建房。張世界鄉親是最早在牛嶺下買地建房的桃源人,是桃源人在布吉合作建房的開拓者,他利用與當地村鎮幹部的良好關係,帶動和影響了一大批桃源人加入到這一行列。最初買房的客戶大部分為香港人,後來才逐步拓展到多元化,建房的地塊也不再侷限於新規劃的宅基地,後來發展到購買本地人的老舊房子進行改擴建,建房的規模也不斷擴大,範圍也逐步向周邊延伸,不少鄉親由此收穫了人生第一桶金,並因此逐步在這個異地他鄉站穩了腳跟。隨著形勢發展,深圳城市化以後,與建房相關的政策、法規越來越規範,深圳的合作建房模式漸漸成為了歷史。曾經的合作建房模式,客觀上為深圳的創業者解決了安居問題。

(三)


最早在深圳尤其是布吉牛嶺下有住房的桃源鄉親家裡,成為許多剛來深圳的鄉親落腳點,人多時客廳沙發、地板甚至陽臺都要睡人。據說,有不少鄉親家,人實在太多,一到吃飯時間,客人自己上廚房拿碗筷盛飯吃,根本不用招呼,很明顯,主人是否熱情我不管,最主要是要留下,要吃飯!其實在當時的情況下,主人能夠讓鄉親落腳解決食住,已經相當不易,這些人為來深創業的桃源人作出了莫大的奉獻。另據早期在深圳學校工作的鐘國城鄉親回憶,由於經常有家鄉人來吃住、落腳,為了節省開支,常常要自己騎單車去布吉批發市場批發大米和食用油,米都是100斤100斤地往家裡拉,有時一個星期就能把一包100多斤的米吃完,去市場買肉買菜都要等到下午市場收攤前才去,便宜!沒辦法,客人太多,量太大!由於經常有人落腳、過夜,很多人又沒帶牙刷,於是索性在衛生間裡放了一把客人專用的牙刷,背面上寫著“客人用”字樣,上一撥客人用完洗乾淨後再給下一撥客人使用,現在想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在那個時候實際情況就是這樣。

當時辦理邊防證十分麻煩,時任大埔縣駐深圳辦事處副主任的羅家灘鄉親為布吉的桃源鄉親辦理了不少邊防證,為他們進入特區提供了方便。當時在深圳尤其在特區內工作的鄉親少之又少,郭富源鄉親的工作單位就在東門汽車站旁,大埔到深圳的客車凌晨到達,常常有桃源鄉親到深圳下車後就直接去找他,目的是到他那裡刷牙洗臉,為此他經常要為這些人準備大量牙刷和毛巾。

無論在單位工作的還是個體戶以及在各行各業務工的桃源人,都會經常溝通、互相照應。遇有桃源人碰上查暫住證、計生證、邊防證等麻煩,有一定關係和頭面的桃源鄉親都會出面幫忙疏通解決。早期在單位或學校工作的鄉親,總是不厭其煩地為鄉親子女讀書或就業提供諮詢和幫助。早年到深圳工作的鄧自修鄉親,是熱心幫助和扶持家鄉人的典範,記得當時他曾說“只要是桃源人,我能夠幫的就盡全力會幫”,此話今天聽來仍讓人動容,確實難能可貴!當時深圳桃源人流傳一句話“考大學找鄧自修,讀中小學找陳小燕”。在當時交通不便、通訊落後的情況下,他們不求回報地幫老鄉奔走辦事,要走多少路,付出多少時間和心血!廖光明先生作為早期來深創業的“發達者”,與其夫人何瑞香女士,經常從資金等方面熱心幫助桃源鄉親創業發展,並利用其較好的居住條件,

多年堅持春節期間宴請留在深圳過年的桃源鄉親,使得這些桃源鄉親能感受這個“大家庭”傳統的春節氣氛,感受濃濃的鄉情。今天在龍崗區就業的鄉親特別眾多,就跟一些桃源鄉親的熱心幫助密切相關。他們這些早期來到深圳的桃源鄉親無私幫助自己家鄉人的精神,不斷感召和影響著後來者,家鄉人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帶動已經成為深圳桃源人的一種良好風尚,給背井離鄉、出門創業的桃源人帶來了許多方便,一幕幕的暖心情景讓親歷者難以忘懷。

客家大埔桃源人闖蕩深圳40年光輝歷程:創業他鄉,回報家鄉

(四)


1990年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1993年寶安縣撤縣設立寶安區和龍崗區,深圳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於是有更多的桃源人來到深圳尋求發展機會。一些鄉親來到深圳後直接參與合作建房,還有不少從事與建房有關的房產中介、水電裝修、木工裝修、做光滑牆等工作,其中來到布吉的最多,一時間布吉成了當時桃源人出門創業、務工的熱門目的地。從時間上看,桃源鄉親較大規模來到布吉的時間應該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到2000年左右,聚集在布吉的桃源人達到了頂峰,布吉牛嶺下幾乎每條巷都住有桃源人,走在布吉的大街上,或者在等待紅綠燈的間隙,隨時可能遇到桃源人或聽到有人用“桃源聲”在交談,布吉成了深圳桃源人最集中的地方。而在布吉的大埔人則更多,布吉隨處可聽到大埔方言,到處可以看見大埔風味、大埔醃面……布吉儼然成了大埔人的第二故鄉。

這些人選擇在布吉落腳的原因,

一是布吉處在關外城鄉結合部,各方面的管理相對寬鬆;二是緊臨羅湖鬧市區,與香港往來方便、聯繫密切,人氣旺、商機多;三是布吉鎮屬客家地區,又是當時與大埔縣對口扶貧單位,大埔縣陶瓷公司在布吉南門墩建陶瓷廠,加上早期部分大埔青溪水庫移民安置在布吉,初來乍到的大埔人比較容易在這裡找到落腳的地方和獲取各方面的信息。

(五)


隨著形勢不斷髮展,桃源人在深圳的發展日趨多元化,從事著各種不同的行業,慢慢走向深圳的各個角落,但不變的鄉音和濃濃的鄉情始終像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大家緊緊的聯繫在一起。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為了讓桃源人在深圳有一個聯絡鄉情、互通信息的平臺,鍾國城鄉親首先提出桃源人在深圳有必要成立一個同鄉會,這一倡議獲得了鄧自修、廖光明、郭富源、郭雲臺、鍾興宴、劉佳倫等鄉賢的一致贊同,得到在深桃源人的熱烈響應。1999年5月,“深圳桃源同鄉聯誼會”(簡稱“深圳桃源同鄉會”)正式成立!

成立大會在布吉木棉灣廖光明會長的吉明大廈隆重召開, 同鄉會擬定了章程,成立了組織機構,推選廖光明為創會會長,當時會員有100多名。深圳桃源同鄉會是較早成立的大埔縣鄉鎮一級旅深同鄉聯誼會。

客家大埔桃源人闖蕩深圳40年光輝歷程:創業他鄉,回報家鄉

客家大埔桃源人闖蕩深圳40年光輝歷程:創業他鄉,回報家鄉

前排左起:鍾裕興、劉佳倫、鍾興宴、廖光明、黃木生、郭雲臺、鍾國城;後排左起:陳學禮、範益輝、鍾興送、郭富源、林志彬、羅禮旺、陳錦滔、範雲泉。

同鄉會成立之初,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理事會總是捂著口袋過日子,每逢召開理事會議都要尋思有無鄉親舉辦慶典或喜事,以便搭順風車,節省開支。理事們還提出,除了每年一次的大會外,平時開理事會、接待來賓等一切費用均由會長或理事個人贊助,不列入同鄉會財務開支,這個傳統一直保持至今。儘管資金並不寬裕,但同鄉會仍然堅持做到每年召開一次年會,發放敬老金、慰問金、獎學金等。同鄉會積極號召會員支持家鄉建設,參與家鄉的教育、醫療、鄉村建設等各項公益活動;2005年5月20日,為了家鄉山林生態平衡和村民飲水安全,頂著巨大壓力,會同廣州各地同鄉會,支持鄉親抵制在桃源山上種植桉樹,使桃源的環境免遭破壞,功在千秋。同鄉會的務實作為使其凝聚力不斷增強,為會員所作的點點滴滴讓人倍感溫暖,同鄉會平臺的內涵也日益豐富和充實。


客家大埔桃源人闖蕩深圳40年光輝歷程:創業他鄉,回報家鄉


第一、二屆會長廖光明(左)、第三、四屆會長謝梓平

2009年,同鄉會走過10個年頭,不少理事、會員在事業上更上了一層樓,積累了一定財富。他們在個人事業取得成功的同時,時刻關注同鄉會這個平臺的發展。時任秘書長的鐘國城說,沒有一個固定辦公地點的同鄉會就像一個“皮包公司”,一定要想辦法購置一個同鄉會的固定辦公場所,否則連存放資料的地方都沒有。時任會長的廖光明聽後覺得十分有必要,立即召開理事會商議此事,取得與會人員一致贊同。陳永能榮譽會長當時提出了自建或購買上檔次的寫字樓作為會所的建議,改變了購買小面積農民房的初始計劃,並主動表示願意盡全力出資。

2010年年會正式發出了購買同鄉會永久物業的倡議,鄧振龍、廖光明、郭方寧、鄧國頌、謝梓平、陳永能、鍾興宴、陳永洪等理事帶頭慷慨捐資,但最初的認捐總額跟預期的目標仍然差距較大。於是,在一次理事會上,永久榮譽會長鍾興宴先生首先提出,在場理事每人在原有的捐款數後面加一個“0”!在他的激情感召下,與會者一致響應,其他理事、會員也爭相追加捐款,認捐總額一下達到600多萬元。時任同鄉會第三屆會長的謝梓平先生及陳小燕、鍾國城等多名同鄉會骨幹,不惜動用個人資力和私人關係,竭盡全力推動和落實購買同鄉會物業的計劃。在全體會員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5月,成功購買了當時正在建設中的位於布吉吉政路21號文體大廈10樓的寫字樓物業(1002-1004室,總建築面積849平方米,總耗資近600萬元)。2012年5月19日,200平方米的深圳桃源同鄉會會所正式落成,全國人大代表、同鄉會永久功勳會長鄧振龍先生專門請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老先生為同鄉會親筆題字“深圳桃源人”


客家大埔桃源人闖蕩深圳40年光輝歷程:創業他鄉,回報家鄉

客家大埔桃源人闖蕩深圳40年光輝歷程:創業他鄉,回報家鄉

大埔縣四套班子領導代表、桃源鎮黨政主要領導參加了剪彩儀式。同鄉會的成立和發展凝聚了全體同鄉會會員的辛勤汗水,特別是從一開始就全身心投入到同鄉會具體運作的骨幹陳小燕、鍾國城等,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作出了無私的貢獻。從此,同鄉會有了寬敞、氣派的會所,還有固定的租金收入,同鄉會進入了以館養會的良性發展模式,桃源人在深圳終於有了一個永久的家。


客家大埔桃源人闖蕩深圳40年光輝歷程:創業他鄉,回報家鄉


有了會所和固定物業的同鄉會,影響力越來越大,承載著鄉親們更多的期望和信任,經常收到來自家鄉的遭遇大病家庭的困難求助,同鄉會的租金收益又無法兼顧。2013年,在鍾興宴、陳小燕等熱心人士的倡議下,專門成立了“桃源愛·陽光救助基金”,用於救助桃源籍的大病特困家庭。

全國人大代表鄧振龍先生、第五屆同鄉會會長鍾興宴先生率先各捐出善款110萬元!廖光明、陳小燕、陳永能等均帶頭捐款,同鄉會會員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響應,到目前為止共收到愛心捐款800多萬元。基金購買了寫字樓物業收租,租金收入用來幫助有需要的鄉親。迄今為止受惠鄉親230多位,發放救助善款達250多萬元。桃源愛·陽光救助基金會的成立及其對受助者的雪中送炭的感人善舉,彰顯了深圳桃源人扶貧助困、樂善好施的大愛情懷。



客家大埔桃源人闖蕩深圳40年光輝歷程:創業他鄉,回報家鄉


桃源愛.陽光救助基金會創會會長鍾興宴(左)、桃源愛.陽光救助基金會第二屆會長陳小燕(同鄉會第五屆執行會長)

客家大埔桃源人闖蕩深圳40年光輝歷程:創業他鄉,回報家鄉


與此同時,會員回報家鄉、熱心公益的感人事蹟不斷湧現。深圳桃源人心繫家鄉教育,早在1991年,鍾國城鄉親就在桃源上墩設立獎教、獎學金,二十今年來從未間斷。

1999年開始,鄧振龍、廖光明等一大批會員在桃源乃至大埔縣、梅州市先後設立了獎教、獎學基金,規模大、範圍廣、受益人數眾多,社會反響尤為良好;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廖光明會長的夫人何瑞香女士個人出資,將桃源中小學教師分期分批安排到深圳進行短期培訓,具體事務由當時羅湖區從事教育工作、熟悉教師培訓業務的陳小燕女士負責聯絡對接。何瑞香女士作為桃源人的媳婦,長期以來情牽桃源的教育發展,熱心桃源敬老等公益事業,讓人欽佩!不由自主要贊上一筆!2000年,羅湖部分學校更換一批教學設備,這些設備雖然略顯陳舊,但完全還可以使用,陳小燕和鍾國城、鍾國紹等同鄉會骨幹以對口互助的名義,由謝梓平會長贊助運費,將數車近千套學生檯凳、一批舊電腦、教學幻燈機等運回桃源免費贈送給中小學,從此桃源中小學的學生告別了“雙人共條凳”的時代。由於會員支持家鄉教育的事例、人數眾多,恕不一一列舉,所有這些感人事例,都是對客家人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的最好詮釋。

二十年來,同鄉會會員積極參與家鄉建設,陂桃公路硬底化、村村通公路、光明大道、廖新員教學樓、黃春英教學樓、水口大橋、前進一溪兩岸、水口新牌坊、團結大道、景觀亮化工程、公路唇種桃花、團結祥發樓廣場、新東廣場、團結虎頭崗、李坑祈祥路、虎坑蘇維埃廣場、狐狸凹山道……深圳桃源同鄉會會員參與捐資的公益慈善項目不勝枚舉,而在

2018年同鄉會大會上宣佈的由著名實業家、慈善家、同鄉會永久功勳會長鄧振龍先生個人獨資7000萬元的“美麗新桃源”宏大計劃,更加震撼!更加讓人期待!深圳桃源同鄉會會員長期以來支持家鄉教育、熱心家鄉建設的公益善舉,回饋故土、造福鄉親,得到了家鄉市、縣、鎮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

(六)


同鄉會從白手起家到現在擁有固定物業和長期收益,從幾個鄉親小範圍聚會到有章可循、運作規範、鄉親聯誼的大平臺,為鄉親、為家鄉做出了許許多多實事,在社會上有了很好的口碑和較大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年的熱血少年如今已鬢角泛白,同鄉會的傳承和發展轉眼已擺在創會前輩們的面前。20017年8月,充滿激情和活力的70後鄧經倫先生被推選為同鄉會第六屆會長,年輕一代接過了同鄉會的接力棒。第六屆理事會在繼承前輩優良傳統、做好同鄉會各項工作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充實擴大理事團隊,吸引更多優秀鄉親尤其是年輕人加入到同鄉會的大家庭中來,目前會員已達七百多人;加強與大埔商會、兄弟鄉鎮同鄉會的交流學習;積極組織和號召大家為家鄉做實事,如桃源春晚、春節慰問、國慶籃球賽、倡議籌建新牌坊等,同鄉會的各方面工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客家大埔桃源人闖蕩深圳40年光輝歷程:創業他鄉,回報家鄉

同鄉會第五屆會長鍾興宴(右)、第六屆會長鄧經倫



客家大埔桃源人闖蕩深圳40年光輝歷程:創業他鄉,回報家鄉


左起:鍾國城總顧問、鄧經倫會長、陳錦滔榮譽顧問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週年、深圳特區成立四十週年之際,同鄉會走過了不平凡的二十年。今天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會所,遙望深圳鱗次櫛比的摩天大廈,回首崢嶸歲月,不禁感慨萬千。深圳桃源人從當年懷揣夢想毅然離開家鄉來到深圳這片熱土闖蕩世界,如今大部分已經安居樂業、事業有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桃源人約佔桃源總人口四分之一,近5000人,是外出桃源人最為集中的地方。

這二十年,是桃源人紛紛走出家門、外出尋夢創業,規模前所未有的二十年,是桃源人在明末清初之後的又一次大遷徙,而深圳就是桃源人這次大遷徙人數最多的地方。

這二十年,是深圳桃源人秉承重文重商、勤勞拼搏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的二十年。

他們努力把握市場機會,財富日益增長;重視子女教育,會員子女大學升學人數連年增加。

這二十年,是深圳桃源人擁有一個自己的家,在同鄉會這個大家庭裡相互幫助、相互照應、共贏發展、成績斐然的二十年。

這二十年,是桃源同鄉會及其會員大力支持家鄉建設,桃源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二十年。

今天,深圳桃源人已經完全融入了深圳這個城市,成為這個國際大都市的一份子,不少會員擁有自己的固定物業,有的擁有自己的工業園,有的辦起了工廠、公司,不少鄉親子女學業有成,在不同崗位上努力工作,有的還當選為縣、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其中鄧振龍先生連續兩屆當選全國人大代表。

深圳桃源同鄉會,是深圳桃源人永遠的家,濃濃鄉情將永遠把我們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衷心祝願桃源人在深圳這片充滿生機的神奇土地上,瓜瓞連綿、繁榮興盛,祝願新一代的深圳桃源人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大機遇,在新時代的發展大潮中,勇於開拓,書寫人生絢麗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