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石碑隅首與曹州三賢

菏澤石碑隅首與曹州三賢

城市中街道與街道的交叉路口,人們常稱之為隅首。菏澤老城中的每個隅首還被賦予了名字,譬如石碑隅首。石碑隅首可謂許多老菏澤人的共同回憶。

石碑隅首位於菏澤古城區東方紅大街與解放大街十字交叉口,是老城最繁華的地方。解放初,記憶中十字路口四角皆建有國營門市,西北角為百貨大樓、東北角為菏澤飯店、東南角為東方紅理髮店、西南角為五金交電門市。此後,石碑隅首又成為牡丹區四城辦事處的分界點,為四城辦事處共同管轄。

說起石碑隅首名字的由來,多數人都知道在此處立有一塊石碑,可具體是塊什麼碑,知之者卻很少。前些年,走訪附近居住過的一位老者說,碑的名字應該叫作“三賢故里碑”。巧的是,在考查“卞公祠”時,市開發區丹陽辦事處卞莊村的祠堂中發現了這塊碑。據卞氏族人卞均田老人說,1958年東方紅大街擴街時,這塊碑被他撿到拉回家中,後來村裡建祠堂時就立在了祠堂院內。這是一塊礫岩質石碑,上頂無碑額,中間已斷開,上有鐵楔和水泥修補的痕跡。此碑高2.28米、寬0.87米,上方所刻雲紋尚清晰,刻字遠看已斑駁不清,近觀倒還可以辨認。仔細觀察認真記下:中間為陽刻大字,上方三縱行,右邊為“晉中書令卞忠貞公”、中間為“漢丞相高平侯魏公”、左邊為“宋丞相張文定公”、下方“故里”二字特大,處於正中。

該石碑也被稱為“三賢碑”,從碑文可以看出是為紀念古曹州的三位名人——卞壼、魏相和張齊賢,由明代地方政府豎立的。那這古曹州三賢到底有何史績和軼事呢?

先說西漢丞相高平侯魏相。據《漢書》和《曹州志》記載,魏相字弱翁,濟陰定陶(今菏澤定陶區魏衚衕村)人,西漢政治家,曾在削奪霍氏兵權中出了大力,官至丞相。

史書中記載魏相早年勤奮好學,對《易經》深有研究,被漢昭帝(劉弗陵)召任為茂陵縣令。漢元平元年(前74年),漢宣帝(劉詢)即位,徵詔魏相入朝任大司農,掌管中央財政,後又遷為御史大夫。四年後,大將軍霍光去世,但霍氏勢力卻驕奢放縱,魏相上書宣帝,如若任其發展,恐難以控制。宣帝幡然醒悟,任魏相為給事中,削奪霍氏兵權,平息了霍家謀亂。地節四年(前66年),宣帝親政,魏相升為丞相,封為高平侯,總領朝政。魏相通曉《易經》,常以《易陰陽》的章節和倫理上奏章、陳國策,朝廷多采納和行施。神爵三年(前59年),魏相去世,獲諡憲侯。

再說東晉中書令忠貞公卞壼。據《晉書》和《曹州志》記載,卞壼(281-328年),濟陰冤句(今菏澤卞莊)人。這位高官之子西晉末年受“八王之亂”橫遭家禍,但他臨危受命,成三朝大臣,最後戰死沙場。

卞壼之父卞粹為西晉中書令,拜右丞相。卞壼自幼受父母撫教,弱冠即以才學盛名。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累及其父,遭誣陷而誅殺,時年卞壼二十一歲,突遇家禍,為避難返回故里。16年之後,東晉元帝(司馬睿)即位建康(今南京),將卞壼召回,侍講東宮。後晉明帝病危,召卞壼為尚書令,託其輔佐五歲幼主晉成帝(司馬衍)。輔政期間,他整肅朝政,嚴明綱紀。咸和二年(327),鷹將軍、廣陵王蘇峻稱兵作亂,威逼京師。臨危受命的卞壼率二子督軍出戰,因寡不敵眾,未能扼制叛軍,父子三人皆戰死沙場,卞壼時年48歲。由於卞氏父子的壯烈行為,大大激發了官兵的鬥志,最終叛軍被平。經朝議,追贈卞壼諡曰忠貞公。

三賢中的北宋丞相文定公張齊賢也很厲害,作為北宋名相,他能文能武,在朝為相二十餘載,四次在兩府(丞相)、九次在八座(尚書)任職,史稱“四登兩府九尚書”。

張齊賢(942-1014年),濟陰冤句(今菏澤牡丹區)人。據《東軒筆錄》記載:當年宋太祖(趙匡胤)到西都巡視,張齊賢以布衣身份前去攔駕,為國家長治久安建言獻策,以手畫地,條陳十策。隨後張齊賢進士及第,開啟了他的為官生涯。

雍熙三年(986),張齊賢統領邊疆軍隊,當時遼兵逼近城下,張齊賢率部慷慨誓師,在土磴砦設伏兵兩千,大敗遼軍,擒俘北大王之子和帳前舍利。張齊賢能武亦能文。淳化二年(991),他官至宰相。大中祥符五年(1012),張齊賢已年逾七十,換任回朝,請求歸家養老,入宮辭別時,真宗讓二子扶上殿,令加三墊賜坐。大中祥符七年(1014),張齊賢無疾而終,真宗聞訊頗為悲傷,竟為他廢朝二日,後追諡為文定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