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石碑隅首与曹州三贤

菏泽石碑隅首与曹州三贤

城市中街道与街道的交叉路口,人们常称之为隅首。菏泽老城中的每个隅首还被赋予了名字,譬如石碑隅首。石碑隅首可谓许多老菏泽人的共同回忆。

石碑隅首位于菏泽古城区东方红大街与解放大街十字交叉口,是老城最繁华的地方。解放初,记忆中十字路口四角皆建有国营门市,西北角为百货大楼、东北角为菏泽饭店、东南角为东方红理发店、西南角为五金交电门市。此后,石碑隅首又成为牡丹区四城办事处的分界点,为四城办事处共同管辖。

说起石碑隅首名字的由来,多数人都知道在此处立有一块石碑,可具体是块什么碑,知之者却很少。前些年,走访附近居住过的一位老者说,碑的名字应该叫作“三贤故里碑”。巧的是,在考查“卞公祠”时,市开发区丹阳办事处卞庄村的祠堂中发现了这块碑。据卞氏族人卞均田老人说,1958年东方红大街扩街时,这块碑被他捡到拉回家中,后来村里建祠堂时就立在了祠堂院内。这是一块砾岩质石碑,上顶无碑额,中间已断开,上有铁楔和水泥修补的痕迹。此碑高2.28米、宽0.87米,上方所刻云纹尚清晰,刻字远看已斑驳不清,近观倒还可以辨认。仔细观察认真记下:中间为阳刻大字,上方三纵行,右边为“晋中书令卞忠贞公”、中间为“汉丞相高平侯魏公”、左边为“宋丞相张文定公”、下方“故里”二字特大,处于正中。

该石碑也被称为“三贤碑”,从碑文可以看出是为纪念古曹州的三位名人——卞壸、魏相和张齐贤,由明代地方政府竖立的。那这古曹州三贤到底有何史绩和轶事呢?

先说西汉丞相高平侯魏相。据《汉书》和《曹州志》记载,魏相字弱翁,济阴定陶(今菏泽定陶区魏胡同村)人,西汉政治家,曾在削夺霍氏兵权中出了大力,官至丞相。

史书中记载魏相早年勤奋好学,对《易经》深有研究,被汉昭帝(刘弗陵)召任为茂陵县令。汉元平元年(前74年),汉宣帝(刘询)即位,征诏魏相入朝任大司农,掌管中央财政,后又迁为御史大夫。四年后,大将军霍光去世,但霍氏势力却骄奢放纵,魏相上书宣帝,如若任其发展,恐难以控制。宣帝幡然醒悟,任魏相为给事中,削夺霍氏兵权,平息了霍家谋乱。地节四年(前66年),宣帝亲政,魏相升为丞相,封为高平侯,总领朝政。魏相通晓《易经》,常以《易阴阳》的章节和伦理上奏章、陈国策,朝廷多采纳和行施。神爵三年(前59年),魏相去世,获谥宪侯。

再说东晋中书令忠贞公卞壸。据《晋书》和《曹州志》记载,卞壸(281-328年),济阴冤句(今菏泽卞庄)人。这位高官之子西晋末年受“八王之乱”横遭家祸,但他临危受命,成三朝大臣,最后战死沙场。

卞壸之父卞粹为西晋中书令,拜右丞相。卞壸自幼受父母抚教,弱冠即以才学盛名。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累及其父,遭诬陷而诛杀,时年卞壸二十一岁,突遇家祸,为避难返回故里。16年之后,东晋元帝(司马睿)即位建康(今南京),将卞壸召回,侍讲东宫。后晋明帝病危,召卞壸为尚书令,托其辅佐五岁幼主晋成帝(司马衍)。辅政期间,他整肃朝政,严明纲纪。咸和二年(327),鹰将军、广陵王苏峻称兵作乱,威逼京师。临危受命的卞壸率二子督军出战,因寡不敌众,未能扼制叛军,父子三人皆战死沙场,卞壸时年48岁。由于卞氏父子的壮烈行为,大大激发了官兵的斗志,最终叛军被平。经朝议,追赠卞壸谥曰忠贞公。

三贤中的北宋丞相文定公张齐贤也很厉害,作为北宋名相,他能文能武,在朝为相二十余载,四次在两府(丞相)、九次在八座(尚书)任职,史称“四登两府九尚书”。

张齐贤(942-1014年),济阴冤句(今菏泽牡丹区)人。据《东轩笔录》记载: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到西都巡视,张齐贤以布衣身份前去拦驾,为国家长治久安建言献策,以手画地,条陈十策。随后张齐贤进士及第,开启了他的为官生涯。

雍熙三年(986),张齐贤统领边疆军队,当时辽兵逼近城下,张齐贤率部慷慨誓师,在土磴砦设伏兵两千,大败辽军,擒俘北大王之子和帐前舍利。张齐贤能武亦能文。淳化二年(991),他官至宰相。大中祥符五年(1012),张齐贤已年逾七十,换任回朝,请求归家养老,入宫辞别时,真宗让二子扶上殿,令加三垫赐坐。大中祥符七年(1014),张齐贤无疾而终,真宗闻讯颇为悲伤,竟为他废朝二日,后追谥为文定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