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真正的自由,是不惧被人讨厌


朱丹:真正的自由,是不惧被人讨厌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2158天


01

真正自由的人生,是被人讨厌


前阵子,网络上对朱丹的争议,盖的楼一层更比一层高。

其中,争议得最多的,就是她和周一围的相处模式。

比如,朱丹生产的时候,在大家普遍认为陪产是男人本分的情况下,她却把周一围陪产的行为夸上了天,说他在关键时刻帮她倒数,给了她无穷无尽的力量,一边说一边脸上洋溢着的幸福。

朱丹:真正的自由,是不惧被人讨厌


无论是周一围“讽刺”朱丹演技差,还是被拍到和助理同用一根吸管,朱丹都会独排众议,挺身护夫。


朱丹:真正的自由,是不惧被人讨厌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周一围把朱丹贬低得有多辣眼睛,朱丹就秀恩爱秀得有多辣眼睛。

很多人说,朱丹在周一围面前俨然成了一个“卑微丹”,就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爱情脑”女主。

但产后的朱丹却拿着“护夫教”和“卑微教”的人设横空出世,不在乎老公周一围的嫌弃,不在乎外界的鄙夷。

朱丹的复出之路可以说是非常成功,顶着黑红的热度,工作应接不暇。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朱丹的经历,被身边人讨厌,被外人误解。

许多人一直很在意别人的视线,喜欢看人脸色生活,也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改变,逐渐精于此道的我们,也许会活得更顺遂,但这种生活更像枷锁。

当我读了《被讨厌的勇气》一本书才明白,真正自由的人生,就是被人讨厌。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在意别人的眼光,而屈服于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呢?

答案很简单:不想被别人讨厌

但是,就像我们会讨厌别人一样,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会有人讨厌我们,这是生活的常态。如果天天琢磨自己哪点招人讨厌,哪句话说得不对,哪个动作不太恰当,以后又该如何改进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生活便再无乐趣可言。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提到阿德勒心理学的观点: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朱丹可以说是深谙此道,不但主动认领了“卑微”的人设,还把它做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标签,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在乎争议,活出了自己。

她知道,虽然谁都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欢,但一味地讨好别人,本身就是令人讨厌的行为,不但失去自我,也不会收获更多支持。

朱丹:真正的自由,是不惧被人讨厌


02

我们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佛家倡导的“诸法空性”,目的在于去除人类最大的心理问题:我执

我执,便是对“自我”的执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态度。

一提到“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便会想到身边那些不顾及别人感受、只考虑自己,还有那些只按自己思路做事,破坏团队利益,从不愿意付出、只是一味地索取,自私任性的人。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那些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人,有着强烈的

认可欲,特别关注别人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同时又非常在意别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所以,一旦期待落空,他们就会大失所望,心生埋怨。

他们看似关注他人意见,实则眼里只有自己;看似竭力迎合他人,其实只是关心“我”的状态和人群中的位置。

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着,是以自我为中心

太看重自己,担心自己不够完美,总在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做什么事都显得刻意。不但自己活得不开心,也会使身边的人感到很累。

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非常重要,觉得别人都在关注着自己。事实上,我们只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也只有在自己眼里才最重要。

阿德勒认为:我们都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

这里的“共同体”概念,不只包括如家庭、学校、公司这些小的单位,还包括国家、社会及全人类等大的概念,甚至在时间轴上,还可以包括过去和未来,各种植物和非生物。

共同体的感觉,是快乐人际关系的最重要指标

也就是说,想要幸福快乐地生活,就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共同体中他人的关心,而不是认为他人全是“为我服务的人”。

意识到这一点,就必须主动去面对自己的课题:不再考虑别人会给我什么,而必须开始思考,我能为别人做点什么

03

如何建立最强的人际关系?


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各种关系独活于世。

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自我关注,建立共同体感觉,构建最强的人际关系呢?《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到了三个点:

①自我接纳

很多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给自己一些肯定的暗示:“我能行”“我能做到”。

但这种做法,不但是对自己撒谎,还很容易引发优越情结,认为自己真的无所不能,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们要明白,没有人是万能的,有些事做不到很正常,没有必要暗示自己是全能的。

自我接纳,就是诚实接受那个做不到的自己,不再关注无法改变的过去,而把注意力集中于可以改变的未来。

客观地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再利用课题分离法,分清楚“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这是最重要的

②他者信赖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信赖

如果我们把关系建立在“怀疑”和“不信任”之上,被怀疑的一方一定能从我们的目光和态度上,感受到怀疑与不信任,积极的关系便随之瓦解,生活也因此痛苦不堪。

所以我们应该给予他人充分的信任,当对方意识到我们的信任,便会做出改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就算你遭遇了欺骗和背叛,也应该依据课题分离法来思考:决定背叛与欺骗的不是我们,所以这是他人的课题。我们只需要考虑自己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就可以了。

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便无法与任何人建立关系。

所以,当你听到他人对自己的不当评价、受到他人无意的伤害,或者察觉到电话中的不良语气时,也要试着继续信赖。

③他者贡献

共同体的感觉,还需要“他者贡献”。即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

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而是切实地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我们无论是进入社会去工作,还是照顾家人、做家务,都是他者贡献的一种。

劳动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而是用来实现他者贡献,体会“我对他人有用”的渠道,我们都会由此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像李嘉诚、马云这样的成功商人,早已坐拥亿万资产,却依然每天辛苦工作,就是为了通过他者贡献,获得在社会这个大共同体中的归属感;除此之外,他们参与慈善,将财富回馈给社会,也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

可以说,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三点在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

只有接受了真实的自我,才能不怕他人的背叛和欺骗;只有无条件的信赖他人,才能做到他者贡献;只有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体会到对他人有用,从而接纳真实的自己。

04


王尔德曾说过:别人都有人做了,你做自己就好

做自己,意味着自由地活着。而想要自由地生活,就必将付出代价。

身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便是被人讨厌。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故意地惹人讨厌,或者非要做一些令不齿的事;既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而是做到课题分离

也就是说,我们只做自己认为该做的和正确的事,不过多地考虑会有人不喜欢,因为那不是我们的课题

要注意的是,思考“凭什么不喜欢我”以及“我这么努力,为什么还是得不到认可”,也是在干涉对方课题的表现。

简单的说就是:我的事,是我的课题;而你讨厌我,是你的课题。我们各自为自己的课题负责,不要去试图干涉对方,我们只需要努力把马带到水边,而马是否喝水则不归我们负责。

人这一生最开心的事,应该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你才会更开心。

愿你我都能像朱丹一样,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活成自己的女王。

作者:久栀子,精读读友会会员,可萌可暖可温情的小仙女,喜欢各种稀奇古怪,毒舌正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