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之旅:这家小小的书店,可称为国内文艺书店的鼻祖,容易错过


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书店,那还能称之为城市吗?老郑每到一地,总会寻找当地有特色的书店。在青岛,最具文艺气息的书店,非“荒岛书店”莫属了。这家小小的书店,可称为国内文艺书店的鼻祖,却容易错过。

在青岛,我所知道的荒岛书店,有3处:一处是安徽路的嘉木美术馆,一处是福山路的苏雪林故居,沈从文故居对面。还有一处就是这里:黄县路的老舍故居隔壁。老郑没有去,独独拜访了黄县路的荒岛书店,只因为此书店开在黄县路——老青岛最具文艺气息的一条街。

不过,这家书店可能是最像曾经的荒岛书店了,书店的陈设,一门一窗一桌,四周书架几把椅子,80多年前的荒岛书店倏然眼前。上世纪30年代的荒岛书店就这样大,只不过原址在广西路而已。

1933年,孙乐文与青岛人宁推之筹集资金,在青岛广西路创办了青岛第一家经营新文艺书刊的书店,名为“荒岛书店”。当年的青岛,还是文化之荒岛,却有了这些青年开拓的情怀:在文化的荒岛上,开拓新文化的绿洲。

斯是陋室,一间小小的书店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当时在山东大学任教的老舍、洪深、赵少侯,在中学执教的王统照、汪静之、孟超,担任小学校长的王亚平,以及在《晨报》任副刊编辑的萧军,在《民报》任副刊编辑的于黑丁都是书店的常客。

老舍先生在青岛创作的《骆驼祥子》时,三分之一的稿件是由荒岛书店订制的“舍予稿纸”书写。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说,老舍经常领着孩子,到离家不远的荒岛书店买书和纸笔, 图为店内印制的“舍予稿纸”。

当时寓居青岛的萧红与萧军也是荒岛书店的朋友,荒岛的老板孙乐文,更是将新文化的旗手鲁迅先生,介绍与“二萧”。当时萧军在创作《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了《生死场》。后来,孙乐文帮助二萧悄悄离开青岛,去上海投奔鲁迅先生。

萧军在回忆青岛的生活时,写下了诗句“夜气如磐怀故垒,青灯坐时细论文”。这故垒,便是荒岛书店。 在电影《黄金时代》,我们能看到当时二萧在青岛的场景。图为店内的老古董留声机。

上世纪30年代,因国立青岛大学的成立,一大批文人迁来青岛寓居,使得青岛的文艺氛围颇具民国气质。就当时的文学地位而言,青岛仅次于上海和北京的,老青岛因此变得很有人文精神。

青岛的好山好水还有便宜的海鲜,滋养了当时不少文艺大咖,胡适不无吃醋的对梁实秋说:“看你们喝酒的样子,就知道青岛不宜久居”。而信号山下黄县路这一带,正是文艺大咖们寓居微醺聚会之地。图为书店窗外,便是这条年代沧桑的老街——黄县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