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為什麼要選擇在八里橋開闊地和英法聯軍開戰呢?不能用夜戰近戰的辦法嗎?

看遍山川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僧格林沁根本不想打,只是沒有辦法避戰,退無可退了。

當時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期。

第二次鴉片戰爭初期,也就是1858年的第一次大沽口戰役,以清軍慘敗告終。

隨後僧格林沁作為大沽口炮臺的總指揮,大大增強了炮臺的實力。

到了1860年,英法聯軍輕敵冒進,中了僧格林沁的圈套。

以為清軍早已潰逃的英法聯軍軍艦,擅自開入海河後,被清軍設置的封鎖線攔阻。在突破封鎖的時候,海河突然退潮,英法軍艦都擱淺。

當時軍艦的火炮是固定的,只能小幅度轉動炮口。如果想要大幅度移動火炮,就必須船隻整個轉向。

現在軍艦擱淺以後,無法轉向,火炮也就成為廢物。

相反,僧格林沁的大沽口炮臺200多門火炮一起開炮,把英法聯軍打的落花流水。

英法聯軍參戰的13艘艦艇中,有6艘喪失戰鬥力,4艘被擊毀擊沉,英軍死傷578人,法軍死傷14人,殘部狼狽退回杭州。

然而,此次勝利主要是英法聯軍過於輕敵,加上僧格林沁陰了敵人一下,並不是說滿清軍隊就能夠硬碰硬打敗敵人。

果然,英法聯軍捲土重來,發動第三次大沽口戰役。洋人採用迂迴的方法繞過大沽口炮臺正面,一舉將其攻陷。

當時英法聯軍裝備了較為先進的後裝榴彈炮,火炮殺傷力很大。

而且這2萬左右的英法聯軍受過嚴格的訓練,也有豐富的作戰經驗。

實戰中,他們不僅有效做到炮兵和步兵協同,步兵還敢於近距離拼刺肉搏。

相反,當時滿清軍隊主力還在圍剿太平軍,北方只剩下綠營、八旗之流機動部隊。

這些步兵在陸戰上,根本不是英法聯軍步兵的對手,無論武器、訓練、戰術、士氣都相差很遠,根本就不可能獲勝。

然而,面對英法聯軍氣勢洶洶的殺向北京,僧格林沁也只有決戰這一條路。

當時,僧格林沁將所有希望都放在了蒙古騎兵身上。

目前為止,滿清的騎兵尚且沒有大規模同英法聯軍交過手。

而這些蒙古騎兵,也是頗有戰鬥力的,可以說是滿清手中僅剩的王牌。

然而,在八里橋之戰之前,蒙古騎兵卻打了個大敗仗。

1860年9月18日,通州張家灣村,僧格林沁的3萬人和英法聯軍1萬人遭遇。

當時僧格林沁親自率領1萬7000軍,打頭陣。

1000步兵正面交火吸引敵人,數千騎兵則採用側翼包抄,試圖一舉沖垮英法聯軍。

然而,在騎兵衝鋒期間,英法聯軍採用排炮和火箭猛擊,造成蒙古騎兵嚴重傷亡。

由於蒙古騎兵的戰馬之前沒有聽過大炮的聲音,此時被嚇得巨響和火光嚇得到處亂竄,騎兵無法有效作戰,成為活靶子。

隨後,英法聯軍出動自己的騎兵追擊。這些騎兵擁有可以在馬上射擊的馬槍,也用軍刀肉搏,一舉將已經潰散的滿清騎兵打跑。

而正面作為牽制的1000步兵,也被炮火轟的七零八落。

僧格林沁見部隊實際已經崩潰,被迫撤退。

此戰僧格林沁傷亡超過1500人,騎兵佔大部分,還丟棄了80門火炮。

而英法聯軍僅僅傷亡20人。

張家灣戰役以後,僧格林沁明白蒙古騎兵也無法和敵人正面對抗,強攻就是去送死。

然而,英法聯軍緊追不捨,雙方又在八里橋遭遇。

八里橋是北京的門戶,過了八里橋就是今天的朝陽區。

至此,雖然僧格林沁不願意再戰,尤其不願意在平原和敵人交火,但已經無路可退。

再退就得推進北京城裡了!

無奈之下,僧格林沁只能再在八里橋和敵人最後決戰。

此戰大家都知道了,依然是蒙古騎兵慘敗,損失1200人,逃出八里橋地區。

而英法聯軍僅僅傷亡50多人。

需要說明的是,僧格林沁在八里橋也沒有準備硬拼。

當時僧格林沁的部隊高達3萬人以上,然而損失1200人以後他就率部撤退。

顯然,僧格林沁頭腦還是清楚的,知道這樣拼下去不過是徒增傷亡而已。


八里橋戰敗以後,英法聯軍突入北京,一把火燒掉了圓明園。

有人說滿清為什麼不採用近戰、夜戰對付八國聯軍?

很簡單,不敢啊。

近戰、夜戰的前提是,士兵們必須有隨時可能犧牲的勇氣。

當時的清軍除了蒙古騎兵以外,基本就是聞風而逃,根本沒法近戰夜戰。


薩沙


很多人都認為僧格林沁沒腦子,2萬鐵騎直奔英法槍口,中華兵法博大精深,為什麼不夾擊?不夜襲?不誘敵深入?僧格林沁作為晚清重要的軍事將領,你能想到,他能想不到?為什麼僧格林沁要在在八里橋選擇這樣的方式去與英法聯軍對決,這就要結合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背景和之前相關的幾場戰役了。

在經歷了第一鴉片戰爭之後,清廷深知英法海軍的厲害,因此對於炮臺海防的建設投入較之前加大很多,尤其是對拱衛京師的天津以及大沽口炮臺加強的建設和設防,所以講面對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皇帝是所有準備的,在英法聯軍北上進攻大沽口之時,咸豐皇帝雖然憂恐,但至少還算強硬主戰,命僧格林沁在天津大沽口抵禦英法聯軍,由於英法聯軍輕敵認為清廷軍隊不堪一擊,因此並沒有料到僧格林沁軍隊的英勇和頑強抵抗,最終清軍以38人陣亡的代價(其中有直隸提督史榮椿和大沽協副將龍汝元),換取了沉敵艦4艘、重創6艘(完全失去戰鬥力)、俘虜2艘,斃傷敵軍近500人的輝煌戰果。

但英法聯軍的敗退並非實力不濟,而是掉以輕心,在重整旗鼓之後,惱怒的聯軍再次進攻大沽口,雖然僧格林沁排兵佈陣胸有成竹,但實力上的差距,瞬息間大沽口以及岸上城寨均被攻破,僧格林沁開始撤退,此時惱怒的聯軍揚言要攻打北京活捉咸豐,咸豐皇帝不斷下旨要求僧格林沁無論如何要阻止英法抵京。

在這種情況下緊急的情況下,僧格林沁還有時間夜襲誘敵嗎?再誘下去,聯軍就到北京了,加上僧格林沁還有蒙古鐵騎這張最後的王牌,認為蒙古鐵騎依然如同往年一樣天下無敵,他低估了英法槍炮的厲害,也高估的自己鐵騎的實力,在這樣外部因素(咸豐催戰)和內部因素(鐵騎無敵)的雙重作用下,造就了這樣2萬鐵騎全軍覆滅的八里橋之戰。

法軍軍官吉拉爾記載到“他們頂住了使他慘遭傷亡的強壓火力,最後,他們還是寧願一步不退,勇敢堅持,全體就地陣亡”。


曹小翔xixi


八里橋之戰時,僧格林沁的主力可是騎兵啊!使用騎兵的兩個前提:地形開闊,光線明亮!

那當然得選擇在大白天於開闊地決戰了,要是夜戰,那不是敗得更快?至於近戰,僧格林沁是想的,但英法聯軍沒給他機會。

可能還有人想問,為啥要以騎兵迎戰英法聯軍?用步兵不就可以偷襲了嗎?呵呵,英法聯軍又不瞎!他們前進的路線基本都是開闊地,不存在偷襲的可能。。。。。。就算偷襲成功了又怎樣?這不是科幻或武俠小說,冷兵器打得過熱武器嗎?結局一樣。

其實當時參戰的大部分士兵是步兵,只是如果騎兵都打不過,那步兵更是送人頭的。

僧格林沁是晚清著名將領,出身於蒙古科爾沁,被稱為“最後的蒙古悍將”,善騎射領兵,清廷曾視為“國之柱石”,是堅定的主戰派,1859年打贏了第二次大沽口保衛戰,這是鴉片戰爭以來清廷抗擊西方侵略者取得的第一次勝利!

但清朝大勢頹敗,不是一兩場勝戰能扭轉大局的。

八里橋之戰的背景

1860年8月21日,在英法聯軍的強攻之下,天津大沽失守,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七千、步兵一萬多,從天津撤退到北京通州、八里橋一帶駐守,這裡離京城8公里,可以說是北京的最後一道防線!

此地如此重要,清廷又派了幾名將領帶著約一萬四千多兵增援,全都由僧格林沁統領!加在一起,他手上有三萬一千多名兵,騎兵就是他帶來的那一萬,其他全是步兵。

1860年9月18日,英法聯軍從天津一路打過來,逼近通州清軍駐防所在,僧格林沁治下將士們早已嚴陣以待,侵略者打到眼前,他們當然奮勇打回去!

接下來,發生了非常悲哀的一幕:清軍騎兵呼哨著勇猛衝向敵陣,英法聯軍火炮齊開,一時間人仰馬翻,受驚的戰馬帶著騎兵奔回本方陣營,衝散了步兵陣營。。。。。。這戰還怎麼打?

僧格林沁無奈,只得棄守此地,退向八里橋。

清廷對僧格林沁一番責罵,再次增援二千三百名騎兵。

八里橋之戰的經過

1860年9月21日,英法聯軍向八里橋方向推進,分東、西、南三路向清軍發起進攻。

身後就是京城北京,清軍將士發揮出了極大的勇氣,明知血肉之軀擋不了子彈,還是奮勇向前殺向敵軍!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一度衝散了英法聯軍的防形。

此戰從7點打到了12點,戰鬥十分激烈。雖然清軍武器十分落後,但他們鬥志昂揚,悍不畏死!

法國侵略軍中尉保羅·德拉格朗熱這樣描述蒙古騎兵:“炮彈和子彈無法徹底消滅他們,騎兵們似乎是從灰燼中重生。”

然而,這並沒什麼用,奇蹟沒有發生,清軍還是敗了。

此戰雙方兵力懸殊,清軍投入3萬多人,英法聯軍投入8千多人;戰損也懸殊,清軍損失3000多人,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

八里橋之戰清軍失敗的原因

以後世的目光來看,清軍的失敗幾乎是註定的,以封建軍隊對抗近代軍隊,能有勝算嗎?

從宏觀方面來說,打仗打的是國力,國力不如人,戰爭也只能失敗。

從具體來看,最直接的失敗原因在於武器落後!

英法聯軍的武器:配備了刺刀的前膛燧發槍和滑膛炮、剛發明不久的線膛火炮和線膛步槍;

清軍的武器:少數進口和仿製的舊式滑膛槍、自制的本國鳥槍、抬槍、抬炮、劈山炮,大量的大刀、長矛。

這種戰,神仙才打得贏!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其實僧格林沁在那個時候已經沒得選擇了,他不能在退了,再退就得被推進北京城裡,無可奈何僧格林沁只能在八里橋與英法聯軍展開最後的決戰

其次就算僧格林沁採用夜戰近戰最終的結果仍是一樣的,還是會輸,這點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已經得到了證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浙東反擊戰中,清兵就已經對英國發動過夜襲戰。當時的時間為凌晨3點左右,並且調動了湖北、江西、山西、四川多地的軍隊一起集合進攻;同時先派遣了數百人提前潛入英軍內部裡應外合;此外還在寧波與鎮江設立了埋伏圈。

戰鬥開始後,提前潛入的清兵打開了城門,迎接城外的清兵攻進了城裡,同一時間多艘清軍的火船在水面發動了進攻。

如此有準備的夜襲戰,在大家看來清軍戰勝的概率很大。可結果呢?毫無準備的英軍靠著猛烈的炮火,直接讓攻進城裡的清軍損失慘重。水面上的英軍皇后號、西索斯提斯號等也一舉便將清軍37艘火船、戰船拿下,清軍慘敗收場。

所以我說就算用夜襲戰、近戰的方法,最終僧格林沁還是會失敗。下面我們來說說僧格林沁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的這場戰役吧。

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最後階段,於僧格林沁的帶領下,清軍的三萬步騎兵就保衛北京城與五千英法聯軍做最後的決戰,最終的結果大家也知道,清軍戰死兩千餘人,全面潰敗結束,二英法聯軍僅僅損失不到20人。同時這也是清軍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使用騎兵作戰,那個曾經令歐洲人聞風喪膽的蒙古鐵騎一去不復返,往日榮光在這一刻畫上了句號。

八里橋為何清軍會如此慘敗呢?

其實清軍是失敗這是早就註定的一個事情,但如此慘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像素總結了一下兩點。


  • 一、戰術上的失誤

當時咸豐皇帝,就此役制定了“奇兵抄襲,挫其前鋒,以鳥槍、刀矛等短兵相接”的戰術。但這其中卻忽略了一個重點,那就是在廣闊的平原上以騎兵抄襲英法聯軍的槍炮,簡直就是一種自殺行為,畢竟你馬跑的再快能快的過子彈麼?而且平原之上並無掩體,這無異於給英法聯軍當活靶子。其次馬在收到槍炮驚嚇之後,如果回奔直接就會對後方的步兵方陣造成傷害、踐踏等。所以這個戰術上的失誤,是直接導致清軍戰敗的第一要因。

  • 二、裝備上的落後

再這一戰中,清軍的武器奪位冷兵器,即使有火器,那也是老的掉牙的老舊火器。面對剛經歷過工業革命的英法聯軍所攜帶的新式火器又怎會有反手之力呢?你想想別人在五百米開外就能用槍射穿清軍的胸膛,而清軍的弓箭連別人的面前都射不到,又是一個開闊的平原地帶,能不損失慘重估計都沒人信。

其實八里橋之敗,看似不可思議,但其實這是一個必然的事情。不思進取的一個朝廷,無知的愚民有何能不敗?今日中華之強盛來自不易,往昔落後而被捱打我們應謹記於心,更應該珍惜眼前。

<strong>


像素說歷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八里橋之戰,就是一場騎兵對火槍的戰鬥,封建時代與帝國時代的血與火的碰撞。

八里橋之戰後,僧王僧格林沁的騎兵大隊喪失殆盡,清軍損失慘重。

戰鬥開始

清軍先是在八里橋兩側的灌木叢裡設置了戰壕,步兵躲在戰壕裡等待英法聯軍的到來。

但是英法聯軍很早就發現了八里橋一帶有大量清軍活動,於是,英法聯軍先頭部隊也算是有備而來。

英法聯軍共計8000人,此役聯軍配備了新開發的線膛槍,採用三排式射擊方式,關鍵的,英法聯軍還帶了一個法軍炮兵連。

激戰

戰鬥伊始,法軍炮兵連就將大量的炮火傾瀉在了八里橋上。

在法軍猛烈炮火壓制下,清軍步兵衝出戰壕,一波波向聯軍衝去,但很快便被打散了。

聯軍很快分成東南西三路,向八里橋發起進攻。

此役,清軍共有3-5萬人,其中僧格林沁的馬隊有一萬餘人。

清軍本來計劃在雙方步兵激戰時,由僧格林沁率騎兵穿插於聯軍陣地,將聯軍分割開來,各個擊破。

但是,雙方戰力差距太大,勝保率領的步兵很快被擊潰,進入戰場的騎兵發現不但沒有分割敵軍,反而與敵軍爆發了正面衝突。

於是乎,僧格林沁親自舉著馬刀,在陣前指揮,蒙古馬隊一波又一波衝向敵軍陣地,最近的衝到了距離英法聯軍陣地四五十米之處。

戰鬥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僧格林沁的馬隊損失殆盡,僧格林沁也撤出了戰場。

戰鬥結束

經過一番激戰,英法聯軍最終攻取了八里橋,只見清軍屍體遍地。

而英法聯軍僅陣亡3人。

此戰,雖然清軍在戰術上無過人之處,以冷兵器對抗英法的火槍火炮,甚至顯得愚蠢,僧格林沁指揮著馬隊直接往火槍前送,也屬指揮不當。

但是,這一戰清軍上下作戰英勇,連洋人都感到了震撼,也算是為國人揚眉吐氣。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為什麼要在開闊地?原因僧格林沁部隊是多是蒙古野戰騎兵。至於夜戰近戰,英法聯軍有照明彈,近戰則無法靠近

事實上,僧格林沁也不是蠢材,難道他不清楚側翼攻擊、伏擊、夜戰、包抄接近等辦法嗎?只是在英法聯軍的大炮和排射槍面前,根本沒有辦法靠近或伏擊。

中國傳統的兵法在英法聯軍的武器優勢面前已然失效。


僧格林沁部隊構成

1、僧格林沁所屬的科爾沁部野戰騎兵;

2、察哈爾、索倫部蒙古騎兵;

3、甘肅、陝西調來的漢軍;

4、京津地區的八旗兵和綠營兵。

合計2.5-3萬人。

蒙古騎兵、八旗騎兵是八里橋之戰的衝鋒主力。漢軍和綠營兵是伏擊和防守部隊。


俄國人布克斯蓋夫登男爵對八里橋之戰記錄

1、蒙古騎兵意圖借用掩蔽的樹林對一隊法國步兵、騎兵進行側翼打擊,但槍炮的火力和照明燈,讓蒙古騎兵側翼進攻計劃失敗;

2、蒙古騎兵側翼進攻法家失敗後,使用側翼迂迴方法,意圖突入到英軍後方,造成了英軍錫克軍團的騷動,迫使英國龍騎兵團回頭營救錫克軍團,擊敗了蒙古騎兵;

3、在蒙古騎兵側翼進攻失敗後,清軍在八里橋墓地、寺廟兩地分別發動了兩次進攻,但都被法軍擊退了;

4、最後,清軍在八里橋橋堍集結,意圖用橋另一方的27尊炮的炮兵連,和正黃旗八旗兵防守住八里橋,但在英法聯軍用8門線膛炮摧毀炮兵陣地後,解除清軍的炮火威脅,又用步兵刺刀,和清軍在橋頭進行白刃戰,最後在法軍渡過運河後,清軍就軍潰了,一部分逃回北京,大部分跑回蒙古草原。

參戰的法軍中尉保羅·德拉格朗熱回憶:

“炮彈和子彈無法徹底消滅他們,騎兵們似乎是從灰燼中重生。他們如此頑強,以至於一時間會拼命地衝到距大炮只有30米遠的地方。我們大炮持續和反覆地排射,炮彈於他們的左右飛馳,他們在炮火中倒下了。”

持續炮火+連續排射,就是英法聯軍對付清軍的辦法。遠程炮轟,近程排射。

下面是騎砍網友propagandalf發表的八里橋之戰手繪示意圖:

開戰前雙方部署:清軍明顯防禦,英法進攻。紅色英軍、藍色法軍,淺綠色為樹林或湖泊,黃色為滿蒙騎兵,綠色是漢軍。

雙方在開闊地作戰

法軍奪取八里橋後,大部分蒙古騎兵和漢軍從八里橋下方的橋撤離。

對於八里橋之戰,事實是:

英法聯軍目標是進攻北京,騎兵大迂迴側後方攻擊是沒有用的,只是給英法聯軍讓路;

且英法聯軍一樣是有騎兵,可以防護步兵和炮兵,使用騎兵騷擾策略行不通。

單純從軍種而言,大清和英法聯軍一樣都是由騎兵、步兵(漢軍)、炮兵組成。但在戰鬥素質上,蒙古和滿洲騎兵就比不上更訓練有素的英法騎兵;在武器上,清軍的槍炮在開槍效率和射程上都遠遠落後英法聯軍。

八里橋這場戰鬥沒有辦法打贏,特別已經靠近首都北京的情況下,根本沒有戰略縱深來消耗英法聯軍的後勤。


歷史哨聲


我是羽林輕騎,我來回答。

一、為什麼要選擇在八里橋開闊地和英法聯軍開戰

用“開戰”二詞不太準確,實際僧格林沁和英法正式開戰的時間是8月14日英法攻陷塘沽,而八里橋戰役應該是僧格林沁和英法聯軍的“決戰”。

至於為什麼要選擇在八里橋,是因為任何戰役的開展都不是孤立的,一定有發生的前因和條件。

同樣,僧格林沁和英法聯軍在八里橋開戰,也不是孤立的,實際上,這場戰役在一個月前就已經開展了,我們看看八里橋之戰前的情況。

僧格林沁軍在大沽失敗後,從天津撤往北京。1860年8月20日,僧格林沁軍到達楊村,三天之後到達通州,將兵馬分駐馬頭,張家灣,通州等處。

從馬頭、張家灣和八里橋方向看,三地呈一字型向西北方向排列,其中,馬頭距離張家灣不到20公里,張家灣距離八里橋不到15公里,兩地是從天津到八里橋的必經之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19日後,即9月9日左右,英法聯軍前軍三千人進入楊村,三日後再開進到河西務,這裡距離張家灣不到40公里,英法聯軍還在不斷開進,又佔領馬頭,慢慢逼近張家灣。

這個期間,清廷一直在和英法進行周旋,希望英法軍停止開進,清廷也不斷的讓步,初始是讓英法聯軍止步於楊村、蔡村和河西務,可是英法正是乘勝進軍,根本不理,清廷無奈進行了最後一次讓步,允許英法聯軍進至張家灣以南五里,條件是“不許再進一寸”。

英法方面的巴夏禮和威妥瑪同意了清廷的條件。

於是,僧格林沁於9月12日將張家灣的軍隊從張家灣東南撤防西北鎮守,這是一種在強大敵人面前縮短防線,收縮兵力的做法,但這裡是最後的防線,僧格林沁沒有退路,他在張家灣到八里橋不到15公里的戰線上紮下二十多座大營,準備在此防堵英法聯軍的進攻。

本來清廷和英法雙方已經談好了英法聯軍止步於張家灣的條件,可是清廷從“兵者詭道也”出發,認為這是雙方的緩兵之計,命令做好打的準備,並且錯誤認為巴夏禮和威妥瑪是“謀主”,將包括二人在內的英法三十九人扣留。

9月19日中午,英法聯軍三千五百人向張家灣的僧格林沁軍進攻,兩萬清軍騎步兵抵敵不住,呈“沿途潰散”。

僧格林沁無奈,只得收集殘兵,再次收縮戰線,集中全部兵力退守八里橋,這裡是他最後的防線。

所以僧格林沁和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和英法聯軍開戰,不是他要選擇,而是他沒有選擇,他不得不在八里橋和英法決戰。

二、是否採用夜戰近戰

1. 僧格林沁也曾採用了小規模的夜戰。

在八里橋決戰的前一天,僧格林沁派了三千騎兵包抄至馬頭進行夜戰襲擾,企圖擾亂英法聯軍的後方。

僧格林沁沒有開展大規模夜戰的原因有三點:

1) 僧格林沁兵力不夠,他手上掌握的人馬總共才三萬人,無法開展大規模夜戰;

2) 僧格林沁的重心在堵截英法聯軍繼續前進,而夜戰是運動戰,無法起到堵截英法聯軍的作用,

3)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英法聯軍是近代化軍隊,法軍是從克里米亞戰場歸來的百戰之師,夜戰水平與僧格林沁這樣的古代軍隊相比,猶如天上與地下,這可能也是僧格林沁從前一天他三千馬隊的夜戰中獲得的教訓。

2. 關於近戰

僧格林沁的作戰計劃,一支騎兵正面進攻,三千騎兵側擊,其餘騎步兵做預備隊。

9月21日,英法從郭家墳分三路進攻八里橋,這是一場英法的進攻戰和僧格林沁的防禦戰。其中英法聯軍不到一萬人,僧格林沁軍約三萬餘人。

僧格林沁的所謂蒙古精銳,即使以傳統冷兵器時代的眼光看,也算不上裝備精良,和他們的先輩相比,騎射功夫也遠遠落後,這些蒙古騎兵,很多是貴族的家丁,由於承平日久,疏於戰陣,手中弓箭的射程和殺傷力早已無法與當年橫掃歐亞的蒙古精銳相提並論,此時僧格林沁的精銳,其戰鬥力比曾國藩的湘軍還差了不少。

英法聯軍分三路進擊,僧格林沁則將部隊分成三路迎擊,他親率蒙古騎兵迎擊西面來敵,勝保的抬槍隊阻擊南面,另一將瑞麟負責東面。僧格林沁先以輕騎不停循環往復向英法開展遠程打擊,藉以撕開英法聯軍陣型缺口,再用一支騎兵對法軍左翼進行包抄,最後是突騎衝鋒,突破陣地後展開掃蕩,正是依靠這個戰術,冷兵器時代的蒙古鐵騎無往不利,但此次面對的,乃是熱兵器槍炮在手,在歐洲戰場身經百戰英法聯軍,他們將大炮擺在中間,步兵環列大炮佈陣,以這個陣型與蒙古輕騎展開對射,由於雙方武器射程和威力相差懸殊,蒙古輕騎無法達成目的,而且消耗殆盡,無奈之下,突騎只能強行衝陣,結果,此戰成了蒙古巴圖魯們轟轟烈烈的飛蛾撲火;勝保的抬槍隊倒是將南面來敵壓退,可是好景不長,勝保被流彈擊傷落馬,軍心大亂而敗;緊接著瑞麟這一路也為敵突破。

此役,英法聯軍傷亡50人左右,死亡僅5人,清軍則主力喪盡,北京門戶洞開。


羽林輕騎


關於夜戰近戰的問題,僧格林沁肯定想過,為什麼沒有采用?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戰場形勢緊迫,已經不能讓他從容地排兵佈陣了,只能倉促應戰。這之前,滿蒙鐵騎已經在張家灣慘敗,通州城也丟了,八里橋之戰原本就是敗軍防禦戰,這裡距離通州城只有8裡,距離北京城也只有30裡,且正好扼守在通州到北京城的必經之路上。所以,這裡其實是退無可退的最後防線。

2、僧格林沁的滿蒙鐵騎曾經是大清帝國的驕傲,想要發揮騎兵在沙場攻掠的優勢,還是在平原大漠最為痛快,為了保留蒙古王爺最起碼的尊嚴,夜戰或者偷襲並不在他的選項內。

3、根據歷史資料顯示,當時的英法聯軍部隊中,也有大量的騎兵部隊,騎兵對騎兵,僧格林沁是有信心的,因為當年的蒙古鐵騎在歐洲幾乎沒有遇到敵手,但是他忽略了對方騎兵的戰鬥水平。

4、僧格林沁還在使用清軍的騎兵老戰法——衝鋒到對方陣前、箭射對方士兵,抵近後再用刀劍或長矛拼殺;而英法的騎兵、尤其是英法殖民地部隊的騎兵,也在使用中世紀的騎兵戰法,但是他們的陣型卻是聯排推進,一排一排,彷彿鐵桶一般,抵近之後更是猛砍彎刀,讓對手無處躲閃,而中國騎兵還是散亂的隊形衝鋒,抵近之後反而沒有優勢。所以有一種說法稱,僧格林沁不是敗於英法聯軍的火槍大炮等新式武器,即使在騎兵對騎兵的戰鬥上,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也沒有任何優勢,同樣是傷亡慘重。

5、既然騎兵對騎兵都佔不到優勢,那步兵和炮兵就更加沒有優勢了,英法聯軍配備了精準的大炮和火槍,甚至還有散彈開花搶,殺傷威力和半徑都極大,瞬間就能撲滅大清騎兵的攻勢。在這樣的先進武器之下,即便是夜戰近戰,都難以撼動對方。

6、北京通州附近的地形狀況,決定了這裡無法構建縱深防禦體系,即便近戰夜戰,也難以達到大規模殲敵的條件。到過北京城和通州的朋友都知道,這一帶的地形根本就是一馬平川,沒有任何山峰或丘陵,基本上屬於無險可守,除了稍大點的京杭大運河、通惠河,其他河流根本無法阻擋敵軍,馬踏可過。在張家灣丟了運河防線之後,僧格林沁只能選擇在八里橋阻敵,因為覺得這裡橫跨通惠河,好歹也算是個“天險”了。可是親眼看過通惠河的朋友就知道,這條河也是小得可憐。所以在英法炮兵眼裡,這條防線簡直不堪一擊。清軍即便利用了一些灌木叢和戰壕來阻擋,也無法挽回敗退的大局。

總而言之,在八里橋附近實施夜戰近戰的想法只是歷史的假設,根據當時的情況,即便施行,也終究難以挽回失敗的戰鬥結果。





近現代風雲


中國有句古話叫:一力降百會。

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甭管你會多少花拳繡腿,在絕對的力量面前,都不夠看。換句更直白的話,即,功夫再高,一槍撂倒。

與英法聯軍先進武器相比,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根本就是花拳繡腿。

騎兵的優勢在於開闊地衝鋒作戰,憑藉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集迂迴包抄、正面衝鋒於一體,打亂敵軍陣腳,再由步兵衝鋒,從而擊垮敵人。僧格林沁的八里橋之戰,正是採用了這種戰術。

這種騎兵戰術反覆橫跳、讓人眼花繚亂,一會兒跑左邊,一會兒跑右邊,簡直讓人摸不清動向。在英法聯軍面前,可謂花拳繡腿之典範。

1860年9月18日,英法聯軍在打下大沽口、佔領天津城之後,如履平地一般揮師西進,意欲攻打北京城,張家灣和八里橋則是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的最後一道軍事要隘,如果張家灣失守,清軍則只能退守視野開闊的八里橋。

結果呢,張家灣之戰,僧格林沁指揮騎兵採取“花拳繡腿”打法,英法聯軍只用了兩個時辰,就將清軍擊潰。

第二天一大早,咸豐皇帝下諭旨:

“夷情兇悍,深知兵法……若僅用正兵與之相角,恐夷人詭譎,不足以盡其變。務必派馬步勁旅繞至敵後,於夜間輪番出擊。”

咸豐皇帝的意思非常明確:你們如果還是花拳繡腿硬剛,一定會吃虧,請速速改變戰術採取夜間偷襲。據時,便可使英法聯軍陣腳大亂,伺機出奇制勝。

僧格林沁卻認為:英法聯軍在張家灣之所以能取勝,靠的是運氣。蒙古鐵騎左右橫跳的戰術完全沒有發揮出來,否則,他們必敗。再者說,夜間偷襲的戰術雖好,可是目標不清晰,不利於騎兵突進。

僧格林沁說完了自己的理由,還不忘揭皇帝的傷疤——

早在鴉片戰爭期間,清軍已經採取過騎兵夜襲的策略,而且還打到敵營了,結果呢,還不是被敵人火力壓制?最後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

更不用提英法聯軍還裝備了先進的照明彈,根本就不懼怕敵人夜襲。

既然敵人不怕夜襲,而夜襲又極大地降低騎兵機動性,那就沒必要採取夜襲了。由此,僧格林沁拒絕了咸豐皇帝“夜襲”的建議,堅持採取騎兵衝鋒的戰術。

△細紅線對陣騎兵

8月21日早上7點,僧格林沁率領馬步兵共計3萬餘人,其中騎兵一萬餘人,向英法聯軍陣地發起正面衝鋒、兩翼包抄的騎兵經典戰術;英法聯軍則採取細紅線戰術,以先進的熱兵器“迎接”清軍的衝鋒。

結果可想而知。

英法聯軍僅5名官兵陣亡,受傷46人;而清軍那邊,僅陣亡人數至少就有3000餘人。可笑的是,英法聯軍在打掃戰場時,還繳獲了大量的鑄鐵炮、15門青銅炮、數千支引信火槍、10000公斤火藥等等軍火。

也就是說,僧格林沁擁有相當數量的炮兵!

既然有炮兵,僧格林沁還採用落後的騎兵衝鋒,往敵人槍口上撞,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僧格林沁並不熟悉多兵種混合作戰,而且清軍的炮兵技術實在太差。請看英法聯軍的回憶錄:

“或許是因為我們只等中國人靠近了再開火,或許是因為他們只用了大沽炮臺的瞄準手,我們在大沽一戰中把這些瞄準手釋放之後他們紛紛加入到了僧王部隊,所有的炮彈都只是從我們的頭頂上飛過。”

炮彈都能從敵人的頭頂飛過去,還愁打不中敵人?可是他們偏偏就是沒打中敵人。並非炮不給力,而是操控炮的人不給力。如此,一群血肉之軀去強衝敵人的火力網,失敗也並不意外。

說到底,雙方裝備差距太大,即便清軍的騎兵突破英法聯軍的火力網,聯軍也有辦法應對。英法聯軍傷亡的那50餘人,就是騎兵突破防線所致,

那麼,清軍有沒有可能戰勝英法聯軍呢?

答案是:清軍不僅有機會戰勝英法聯軍,而且機會還不止一個。毛主席告訴我們: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敵人攻擊就退,敵人退了就攻。反正就是,以無限的精力,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直到他們投降。”

開闊地打不過,可以深挖戰壕,延緩重火力行進;敵人佔領城鎮,可以和他們打巷戰。反正英法聯軍就這萬把人,耗也能把他們耗死。

這一招專門對付強敵的兵法,叫游擊戰術。

唉,可惜!可嘆!僧格林沁不懂游擊戰術,如果他晚生100年,他一定會驚訝世界上還有這種打法。


祗樹


僧格林沁(1811年7月24日—1865年6月12日),博爾濟吉特氏,蒙古族,著名愛國將領 ,被清廷稱為“國之柱石”。

主要功績是擊潰太平天國北伐軍,俘林鳳祥、李開芳。第二次大沽口之戰面對來犯英法聯軍,僧格林沁帶領部隊,奮起抵抗,痛擊英法聯軍。戰鬥擊沉敵艦4艘、重創敵艦6艘,擊斃、擊傷英法聯軍484人,重傷英軍海軍司令何伯(賀布)。

但八里橋之戰也堪稱他的英勇與愚昧之戰,此戰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而這場戰鬥中僧格林沁還是延用了之前對付太平天國的戰術,由其信賴滿蒙騎兵衝鋒。而這套戰術從蒙古帝國就開始了,我們都知道騎兵最好的戰場就是開闊地,此時清軍投入五六萬人,其中騎兵部隊3萬餘人,而對面英法聯軍總計4000餘人。

當時在僧格林沁眼中,這場仗怎麼打都是勝的,再有根據他的計算,騎兵衝鋒時剛開始會受到一波阻擊,當沒關係,我們有人數優勢,當一波受到阻擊時,第二波就已經衝到了英法軍面前,直接就是滿清賴以生存的以騎射奪天下,肉搏戰,英法根本不是對手。於是就擺出了騎兵慣用陣型,開闊場地,兩翼包抄,前仆後繼的衝鋒。

然而一切都沒有像他預想的階段發展,剛開始還衝破了地方真低,但此刻境況卻更糟,一場戰鬥演變成了一邊倒的屠殺。他小視了對手,忽視了這支英法軍隊,這支軍隊剛剛經過拿破崙戰爭的洗禮,看到清軍騎兵衝鋒後,立即擺出了空心方陣,據說這是經過拿破崙戰爭之後改造的方陣列隊,是專門用來對抗騎兵的,這樣一來清軍騎兵的威力就被大大限制。再加上英法使用的開花彈,瞬間讓衝鋒的騎兵葬身火海,迅速扭轉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