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雄斌:從古至今財富的基本表現形式其實從未改變,那就是土地

陳雄斌:從古至今財富的基本表現形式其實從未改變,那就是土地

  社會制度變革的邏輯

  要弄懂社會變革的邏輯,首先要弄懂一樣東西:土地。

  從古至今,財富的基本表現形式其實從未改變,那就是土地。

  土地,在農村是耕田,那是農民的根本;在城市是房子,現在也成了市民最重要的財富。

  中國有史以來所有的變革,都是圍繞“土地”和“產權”產生的,到了 最後,其根本形式都是土地的再分配和再利用。

  那麼,變革的基本邏輯是什麼樣的?下一輪變革的方向在哪裡呢?

  首先,一個社會的生產力進步越明顯,變革就越容易發生。這是古今中外千古不變的真理。

  因為當生產力突飛猛進,生產工具也會日新月異,最終就會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發生根本變化。於是,社會就要或被動或主動地進行“自我革命”,以適應嶄新的生產力。

  這就好比從電腦到智能手機,才短短十年時間,你會發現原來的世界已經很陌生。因為人們工作的方式變了,彼此的協作、溝通方式也完全變了,商業模式也完全變了。而且這種變化還在持續,眼下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正在爆發,沒有人敢想象十年後的社會是什麼樣的。

  當然,一切變革的本質都是生產關係的調整,從而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

  千萬不要小看一項科技的進步,有時它足以推動和影響整個社會的進程:

  當年為什麼會有大秦帝國的崛起,並且一統了六國?

  因為當時忽然冒出來一種黑科技:鐵器。

  在鐵被髮明之前,青銅是社會各種器具的主流材質,但是一方面青銅很昂貴,只有貴族才用得起;另一方面青銅的硬度和韌性不可兼得,無法成為一種勞動工具,當時農民砍柴用的都是石斧。

  但鐵被冶煉之後,不僅價格便宜,硬度和韌性都比青銅強太多。於是很快人們廣泛地利用鐵來製作勞動工具,社會的生產水平大大提升,每家每戶生產的東西都比原來多。

  人們在一起捱餓的時候,都只想能填飽肚子就好,當人們一旦吃飽穿暖的時候,真正的大問題就出現了:多餘的產品如何分配?

  鐵器的發明又促進了另一項偉大發明:畜力農耕。以前耕田和開墾必須完全依靠人力進行,現在交給那些牲畜就可以了,這就相當於把很多勞動者解放出來了。

  這就好比現在的人工智能,隨著機器人被廣泛使用,今後將有越來越多的人從流水線上解脫出來。

  一個更大的問題便產生了:這些被解放出來的勞動者該去幹什麼 呢?

  可以設想當時的情景:幾位將農活交給耕牛、手持鐵器的奴隸,看著眼前一片水汪汪、還未開墾的田地,在一起嘀咕:為什麼我們不能自己耕種、自己收穫呢?

  這是鐵器、耕牛誕生的結果,也是社會進步的必然。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時一個人物出現了,他的名字叫商鞅。

  秦國的“商鞅變法”開始了。

  這場變革的成功之處究竟在哪裡?

  所有的變革原理都是一樣的:調整生產關係,讓它更加適應新的生產力。

  接下來的場景,大家可以參考這個場面:

  1978年,小崗村的十八位 農民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 印,創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商鞅廢除了舊的土地規則,讓這些土地流動起來,人們不僅可以承包,還可以買賣。同時鼓勵人們去開墾荒蕪的土地,於是全國可以耕種的土地總量一下變多了。這就是“廢井田、開阡陌”。

  從此農民可以用財物來交稅。稅賦是相對固定的,而收穫多少,除了天氣因素,更多是靠自己努力。生產的糧食越多,自己所得就越多。這最大化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國家的生產效率也就提高了。

  商鞅變法把強迫性勞動變成主動性勞動,就是當時社會的一大進步。

  商鞅變法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平民可以根據軍功來獲得爵位和田宅,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特權會被廢除。

  這就好比提倡的大眾創業一樣,只要你有能力、有想法,就可以大膽地去幹,然後獲得投資方的青睞,從而開啟你的創業之路。

  商鞅的變革,也觸動了那些既得利益者們。

  這些既得利益者就是當時的貴族,因為當時貴族都是世襲的,他們可以世世代代佔有一大片土地,現在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了,就意味著許多貴族註定會因為經營不善等各種原因失去自己的土地。於是傳統意義上的貴族階級將消失。

  商鞅觸犯了貴族的利益,變革也開始進入攻堅階段。而且他執法極其嚴格,招致了普遍的怨恨,最後落得被五馬分屍的下場。

  然而,秦國卻順理成章地實現了崛起和統一。他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直到現在,人們仍然對他敬畏、敬仰。

  而現在科技的更新速度和力度,遠遠超出了當時,比如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所以社會的進步只會比我們想象得大。

  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一切變革的結果都是社會更加自由和包容。

  所有的變革原理都是一樣的:調整生產關係,讓它更加適應嶄新的生產力。

  其實,社會變革也是一個“生產力”和“人性”不斷協同發展的過程。

  社會變革需要遵循兩個原則:

  一、人的定位、性格、特質各不相同,一個優秀的社會制度,應該通過某種協調使每個人各就各位、各司其職,使生活方式儘量多元化、多樣化。

  二、人的能力和機會各不相同,而且往往“好逸惡勞”。優秀的制度,應該通過分配機制使每個人都竭盡所能地去勞動,而不是懶惰、投機。

  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的結果,是通過市場的力量最高效地利用每一份生產資源。其實就是讓那些不善於農業生產的貴族,主動把自己的田地交給善於農業生產的人。

  簡而言之,就是打通社會運作的各個環節,改變社會資源的分配方式,讓社會成為一個可以自由流通的系統,在不斷循環中產生財富。

  從秦朝開始,中國進入一個新臺階。

  馬克思認為:只有當一個社會的“勞動者”和“財富佔有者”能夠統一 起來,這個社會制度才算完美。

  這種設想在互聯網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可以實現:每個人所獲得的財富跟他創造的價值統一起來。

  但是這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生產力發達,互聯網、物聯網繁榮,每個勞動者素質提高到一定程度。

  正如我們所說:一個社會的生產關係一定要和當下的生產力相適應。這就好比腳和鞋的關係。

  在商鞅變法之後,隨著土地的私有化和買賣,土地就會不斷兼併、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因為隨著不斷地流轉,土地必然會集中在生產效率最高的一群人手裡。那些不善於組織生產的人只能失去土地,淪為勞動者甚至流浪漢。這樣一來,有能力的人變得越來越有錢,沒能力的人變得越來越沒錢。

  這部分有能力的人極易獲取社會財富,另外的絕大部分人上升的機會越來越少,於是到最後社會的循環再度陷入停滯。

  也就是說:一旦流通形成,集聚效應就會顯現。強者吸收的資源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弱者只能被丟在角落,越來越弱。

  因此,我們發現了一個現象: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財富是房子,而買不起房子的人會越來越窮。人賺錢越來越難,資本賺錢越來越容易。

  房子,已經成了一種資本。資本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他們會不斷地侵蝕社會財富,使勞動收入遠遠跟不上資本收入。

  從經濟角度來講,如果在一個社會里,有的人不用勞動也可以掙大錢,而有的人勤奮刻苦依然換不來落腳之地,那麼願意踏實勞動的人就會越來越少。

  所以,當人性中慵懶那一端被克服的時候,另一端的貪婪就會顯現。以前是流動不暢,現在是流動過暢,導致財富越來越集中。

  而當房價開始高不可攀時,經濟流動就越來越弱。為什麼呢?因為資本本身沒有價值,錢只有流動起來才有價值。當錢流動到房子這個環節時,就開始變成了鋼筋混凝土,凝固了,流動不下去了。

  現在,不斷地完善制度就是尋找合適的手段去解決問題,促進社會財富的再流通,帶動新一輪發展。

  其實變革的過程,也是不斷髮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