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如火藥也如彈


身如火藥也如彈

拳譜上說的“手到勁發而毫不費力”。把這樣的勁用於搏鬥,就不會如擂臺選手那樣,在短短的幾分鐘內體力就已經嚴重的透支,即使遇到相當複雜的情況,時間比較長,也能輕鬆應付,並不會感到有多困難。

怎樣才能做得到這種“輕鬆”呢?這需要練出全身的“整力”,就是瞬間能高度調動身體有效肌肉力量的能力,就是所謂的“肌若靈蛇”。

據說王師少年時,和師兄搭手,瞬間就把師兄摔出去很遠,師兄還沒有爬起來就說:“師弟,你一定要把這一手留下來!”他不知該如何辦。回去後問師父,郭雲深對他說,他師兄沒有練過“樁”,他又如何能發出這個勁?

關於“高效”,我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普通發力如幾十米外的箭手或者槍手,他們要成為“神箭手”或者“神槍手”全靠那遠遠的瞬間擊發,對運動中的物體進行攻擊,結果很難確定,而內勁發力就如把箭或者槍口按在目標的任何位置上才開始發射。當然肯定會百發百中了。

另外,二戰期間那種大量彈藥狂轟濫炸式的打擊,它的總體爆炸力自然遠遠超過今天的“精確打擊”彈頭的威力,但你能說它的效果也一樣嗎?

最後,它是無形的,如水和空氣一樣沒有固定的形態,“以無形之意,接彼有形之表”,所以防不勝防。如拳譜上說:“能使日月無光而不見形……如大風過百草俱偃,如虎之登山,龍之升空。”

內家拳裡提到過一個重要的原則:三角預應。就是在發力時,最好的關節形式是鈍角。我想這種形,當然是科學的。但只能是一個過渡階段而已,要不,為什麼王先生偏要把他的拳學稱為意拳呢?他肯定是希望學會他的拳的人,最終是要超越“形”的束縛的。

這就是內勁的一般表現形式,它的確是令人神往的境界。它通常不能從表面,如強壯的肌肉、咄咄逼人的氣勢、孔武有力的外形等表現出來,而是內在的、精神的,身體不一定強壯卻能高度協調全身肌肉,以至於給人的感覺是相當普通、不會武功。就是俗話說的“真人不露形”。

身如火藥也如彈

一位讀者朋友在電話裡問到我在文章裡提到的武術境界,我就對他說過,我並不是說已經掌握了真正的拳勁,更不能說已經到達了那種境界,我只是一個正在思索的武者。愛好武術的朋友們,也可以據此反思自己身邊的“高手”和“大師”們,是否已經達到了以上的境界。

那麼,怎樣才能練出真正的拳勁?還是先說不應該怎樣練吧?首先,不能滿足於機械運動,只在速度和力量方面下工夫,這只是初學階段的輔助練習而已。

其次,不能滿足於單純的技術訓練,特別是不要過分依賴於複雜的技術,要在精神歷練方面上下工夫。

力量、速度和技術都是初學階段必須要練的,但不要練得太多,一旦已經入門,就應該把重點放在真正的發力訓練方面。

再說發力訓練。如果你已經有了武術的基本功夫和基本技術,要想在發力方面有所提高,可以通過這樣幾個步驟來完成:第一步是形的訓練。由靜到動。首先從靜開始,無論是樁功還是“拳中有樁”,在這個階段裡,重點是練出對肌肉的從放鬆到緊張過程的控制能力。一般的力量訓練是練不出這種控制力的,最多隻能練出肌肉的粗壯和收縮力量,只有站樁才能練出發力所需要的高頻率的靈動的力量。這一過程對人的感覺能力依賴相當大,無論是松樁,還是緊樁,都不過是這種感覺能力,也就是對肌肉力量的控制能力而已。有的人悟性好,很快就能比較好地掌握這種能力,並且對全身的整力、三角力都能有較好的領悟。也有的人練了很久,雖然強壯了身體,但身體依然僵硬,缺乏靈動的力量。

身如火藥也如彈

練肌肉的活力,並不比平常的素質訓練輕鬆,從**到精神的消耗量都很大。這種人,給人的印象是輕靈和高度的放鬆,筋肉極有彈性。舉例說吧,記得年輕時在報上看到一個香港青年創造了一分鐘踢高腿25次的紀錄,而在站樁中,腿部及全身關節和肌肉的振動頻率是難以計數的,可能超過百次。老實說,我看到那些大腹便便。一身肥肉的武術家,心裡就難免反感,我知道他們也許曾經有功夫,現在也有體力,但可能已經沒有多少還在堅持練功了。我自己的經驗是:練武的人,只要有一個星期不練功,身體就會有明顯的發胖。脂肪多了,必定會影響大腦及全身的供血能力,因此,也絕對不可能有超高的反應速度。

這種鬆緊的練習非常重要,可以說能決定你武術的層次,這種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還依賴於你的精神力量。練過樁功的人都知道,光有肌肉的控制能力,沒有強大的精神激盪力,是很難發出本能的“螺旋勁”的。並且參加過比賽和實戰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平時做得好好的,但到了比賽或實戰的時候,肌肉會不聽使喚,甚至有個別的會莫名其妙地發抖,這就是光有意的力量,沒有神的力量的表現。所以少林武術都認為:鬆緊變化達到了極致,可以說就已經進人了上乘的境界了。

樁功別人講得太多了,我只說其他人沒有注意到的兩點:首先是凝神。一般人初學,只注意到放鬆,沒有在凝神上下工夫。如眼睛,老師有的講閉眼,有的講望遠等,其實應該是凝眼,就是眼看前方,卻沒有盯著看,是用餘光感覺180度扇形內的視野。科學上說,這叫邊緣視覺,又叫神秘視覺,是長期形成的習慣,能提高自己的感覺和反應速度,也能增長智慧。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經過某一物體旁邊時。沒有看它,卻不會碰到它,這就是邊緣視覺的作用,這種邊緣視覺能夠產生最快的反應。

身如火藥也如彈

擂臺上,拳手們你盯著我,我也盯著你,其實是不懂得邊緣視覺原理的表現。不知拳手們是否懂得:真正的武功並不僅僅是用眼睛的視覺,更多是依賴於觸覺。特別是實戰中的發力,只有觸覺才能讓你做到百發百中,立於不敗之地。

站樁時,平時行步時,這樣若有若無地看,一段時間後,你會越來越真切地感知身邊的事物,感到自己的精神、視野都更加寬闊和高遠了,要不了多久,你就會自然進入“凝神”的狀態了,也就是拳學上說的“花錢難買激靈顫”的那種境界。

其次是“一”,包括全身如一,與周圍事物融合為一等,它是拳學中至關重要的東西。許多人努力地練“松”,練“緊”,就是不練“一”,所以沒有辦法再提升檔次。

關於“一”,我在其他文章中已經講得夠多了,這裡不再補充,嚴格說來,所謂“凝神”也不過是“一”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

另外,考慮到讀者中有的朋友武術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我想提一下練功中的“頂峰體驗”。王先生在他的技擊樁裡只講到了戰鬥意識,說了句“動乎不得不動”,卻沒有具體提到這東西。或者是因為它不容易說清楚吧?我也不知道我在這裡能不能講清楚。我認為,許多人練功其實並沒有達到真正的戰鬥意識,對於這個問題的困擾,可能是大多數人練功多年卻仍然未入實戰之門的重要原因。

我想,也許只有真正的大師才能在任何時候都保持心靈的平靜,才能輕鬆地發力,但像我們這樣一般的武者,在沒有達到大師們的境界時,是不應該排斥練功中的“頂峰體驗”的。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可以說是瞬間的極度興奮,電可以說是極度的恐懼。從消極的意義上說,它可能摧毀一個人的意志;從積極的意義上看,也可能讓人在瞬間爆發中,可怕的超出他自己許多倍的本能能量。所以大多數養生家認為它有害,只有少數格鬥家認為它有利。多次獲得世界重量級拳擊冠軍的帕特遜講到過他自己十五歲時的一次“頂峰體驗”,他在極度的恐懼中,完全沒有意識地全憑本能,把一個比他強大得多的對手打倒在地,而他自己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後來人們告訴他:他一開始就像瘋了一樣撲到對手身上,跳起來在空中就打了十多拳才落地。這是他在平時訓練中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身如火藥也如彈

我在十三歲時曾經有一次這樣的體會:就是在極短時間內大腦裡突然亮了一下,似乎一片空白“豁出去”般的感覺,我就憑著這樣的感覺空手戰勝了一個手持兇器的十八九歲的青年,由於對手在體力等方面比我強大得多,所以當時那種瞬間的感覺讓我的動作快得連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他就已經倒下了,刀已握在我的手上,上面沾滿了鮮血……那情景,自然把我都嚇呆了。所以,那段經歷給我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

解放前,重慶地區把很能打架的少年稱為“少吆把兒”,認為他們最難對付。其實從人成長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看,少年最容易產生連自己都難以控制的瞬間不顧後果的搏擊慾望,他們也許功夫並不怎麼樣,但他們在特定環境中爆發出的反應和摧毀力量會讓最有經驗和實力的人都不能小看。

打個比方,《水滸傳》中魯智深的武功可能不及林沖,但在戰場的搏殺中,他那種只要是非衝動、不考慮利害理智的性格,必定會比林沖爆發出更大的殺傷力。

面壁功、瘋魔拳和極限訓練等也有類似的心法,所以我在平時站樁,特別是練習技擊時,非常注重這種“頂峰體驗”的感覺。我認為:只有這種感覺才能讓衰弱的老人能在瞬間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從科學的角度講,這種“體驗”能明顯地加快身體向大腦供血的速度,所以能產生超過平時本能反應的能力。我看到有的教練主張學生多看一些殘忍的東西,如屠殺動物之類來練膽,我認為這其實是一種誤區,這是不懂科學的緣故。這樣不但不能達到本能發力的效果,反倒可能練出麻木和遲鈍的反應,大大影響在關鍵時刻的格

現代生理學也認為:在腎上腺素分泌的狀態下所學到的東西,即使在高度複雜和緊張的環境中也能照常運用,因此,格鬥專家們普遍認為:這種狀態是普通人學習格鬥術的最佳狀態。

所以我認為,雖然無法明確地界定這種狀態對人身健康的影響和作用,但學武之人,沒有必要對“頂峰體驗”的練功狀態產生種種排斥和誤解。

在靜的基礎上,可以練動了,內家拳是用試力來解決靜和動的矛盾的。這一過程是最關鍵的階段,大多數人沒有耐心,稍微練一下就以為已經過了,要求老師接著往下教。或者匆忙著練更為引人入勝的發力、斷手等。殊不知,沒有試力的良好基礎,是不可能發出真正的力的。

一位能舉起兩百多公斤的重物、力量很大的朋友和我試手被我摔出。他問我為什麼我發力這樣輕鬆,因為他了解我,我每天練功時間並不長,並且以我的年齡,不應該比他們青壯年有更大的爆發力。我對他說:“其實我平時走路都在試力,感受空氣的阻力和身體的平衡力,不信可以看我退休前買的、穿了近八年的一雙皮鞋,除了鞋底均勻的磨損外,表面幾乎沒有一點摺痕。”拳譜說:行走坐臥都有拳。特別是走路,要用上全身的整勁來練力量與感覺,甚至練無堅不摧的殺氣。個別拳師甚至在入睡前躺在床上都有一陣會頭腦裡有面對最可怕對手的拼死搏鬥的場面,才進入夢鄉。難怪練上幾個月的人和練其他功夫多年的人較量都毫不遜色,這種現象並非偶然。所以我以前在文章裡說過,真正的武者,應該是能把練功融入生活的人。

身如火藥也如彈

也有的拳派是把動和靜這兩步一起練,如拳。它的提功,就是巧妙地把動和靜,包括髮力都放在一起練的,且效果並不差。一般武術家用的是緊松的發力模式,較好的武術家則用鬆緊的發力模式,而拳多用的是緊鬆緊的模式,所以我練發力主要是用它的方法,再補充一點其他的內容。我只在這裡補充一點關於有形的發力要求。因為它是無形力的基礎。

最主要的要求就是我在文章標題裡說的:身如火藥也如彈!就是把身體當做一個整體來練。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得到真正的拳勁。

有少數的養生家是反對發力練習的,認為只要練好了樁,就自然能發力了。並且,發力時那種血脈的賁張對身體未必有什麼好處。我認為所謂賁張其實是對大腦供血能力的訓練,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大腦的供血速度是爆發力和反應速度的關鍵因素。所以,沒有經過發力訓練和類似的爆發力訓練的普通人,神經的傳導速度一般每秒不到五十米,訓練好的人卻能超過每秒七十米,這在對搏中當然算是可怕的差異了。

發力其實從試力就已經開始了,在試力中,感受空氣阻力的同時,電要有隨時能打破這個阻力的意識。這一點和普通的拳勁發力剛好相反。一般人發力都是蓄勢以待,然後發力。也就是平常說的把手收回來,再打出去。有許多拳家所熱衷的發放也不過是這樣形式的力而已,所以這種發力有一個過程,也有一個頂點。我們平常說的舊力略過,新力未生的反擊時機指的就是這個頂點。而內家的拳勁發力是沒有這個點的,所以叫炸力無斷續。因為它沒有點,所以可以在任何反擊時機和部位形成點,全身無點不彈簧。就是所謂無形無勢的無招了。

身如火藥也如彈

我們可以假設有一對盲人在打架,從中體會這種發力,當雙方沒有接觸時,是不可能亂打一通的。因為盲人都知道,這根本就沒有效果,如果接觸到對方的身體了,肓人是不會收回手再發力的,因為他知道,在那一瞬間裡,你如果不發出自己的勁力,就已經失去了機會,於是,“粘實始縱力”就成為攻擊的最主要的方式。當然,不會武功的盲人會用“拿打”,即用抓住對方的形式來進行搏鬥,這又是生活中的事實,與發力基本無關。

先說腳的要求吧。如果從定步轉為進步,應該先要有一個“踩”,形意的最初階段要求“步步一個坑”,就是把身體的重量加到拳上,這是先從形的角度要求“踩”的,在這基礎上步子越來越輕,其實踩的“意”並沒有放鬆。還有一個“踩”,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就是進步之先的“踩意”,只有它才能產生由地面而來的“反作用力”。這種踩意在拳裡叫做“踏進地面”。從科學的角度上講,就是借“地力”。只有這種“踩意”用好了,才能為身體的高速運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再說身體的要求。在移動時,先要有身體的移動,這種移動也許從形的角度上看,是非常小的,甚至不容易看出來,是一種高級的運動形式,就是所謂的“上節起”、“中節隨”,至於對後腳的要求,就是腳跟微起如彈簧,催動一個運動中的身體。

在這個起和隨的過程中,高度放鬆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只有放鬆,才有速度,一個緊張的身體是很難有速度的。

我認為發力的前提是儘量小範圍的身體移動,就是那種小範圍的超速運動。範圍大了,無論多麼快的速度,都會給對手留下反應的空間和時間。經過訓練的人,其反應速度是驚人的,我在電視上看到過一個棒球手能抓住時速超過190英里射出的箭,前提當然是要有一定距離的。所謂螺旋勁,其實並不神秘,就是瞬間短距離的高速爆發力而已。

身如火藥也如彈

沒有練出鬆緊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在接觸的瞬間就全身一緊的,因為那一緊需要有極大的爆發力,可只有那一緊才能達到全身的整力。把一個高速的完整力量加入到對手的身上,做到“身如火藥也如彈”。

這和一般人習慣了的發力方式肯定不同,所以有一個適應和熟練的過程,從最微小的感覺練起,一點點去鞏固,形成你正確的發力本能,到了關鍵的時刻,你就能發出連你自己都感到驚訝的本能速度和力量。

有的武術家把發力說得相當神秘,其實說白了就一個鬆緊而已,只不過個人悟性有別,有的很容易就掌握了,有的練了很久,卻只練出一身蠻力。

松,是為了產生高速度,只有放鬆了的精神和**才能做出最快的反應和有最快的移動。緊,是為了使這個高速移動的身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產生巨大的摧毀力。我練發力的步驟是從獨立、定步到進步,由有方向逐漸過渡到無定向,一層層平靜地找到拳勁的感覺,才往前面走。

有一個步驟在試力和發力階段都很重要。就是閉眼練,主要是練發力時的感覺,用紙條、窗簾、蚊帳等都可以。這種力少林拳法裡是用不出來的。太極裡的“一羽不能加”就是這種力。李小龍練過打紙條,他肯定知道,和打沙袋肯定不是一個力,用拳打沙袋那樣的力去打紙條,肯定只能是碰運氣而已,沒有實際的效果。練拳時,看過一種簡單的方法,可以用來檢驗你的發力方式:兩人面對面,單腿站立,各舉相對的那隻手,兩手心相對,突然變化為拳攻擊對方的手掌,你就知道用少林拳法的發力是不可能有機會打到對方的。你可以用這種方式練出自己正確的發力習慣,也練出了面對攻擊的各種反應速度。

閉眼練看似簡單,其實相當耗體力,要不了多一會,如果只練拳的話,手心都會發燙,最難控制的是戰鬥的意識,就是由放鬆到瞬間緊張的度,所以也不宜練得太多太久。

肘的發力練來要容易得多,因為任何人的肘都有相當強大的力量。肩胯發力要難些,因為大多數人的發力都沒有真的達到這裡。

如果你由局部到全身,由靜到動,都能隨心所欲,運用自如。能全身如一個不固定的方向去發力了,就說明已經進入了自由王國了,那你關於發力的有形訓練已經差不多了。

有的拳派並不滿足於此種程度的訓練,如拳,就在達到發放力自由的基礎上必須進行極限般的強化訓練,把發力、進身放在一個個虛擬的激烈搏鬥場面中,體能和精神、技術發揮和本能反應高度結合,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人體的潛能。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已經說過了,一般人是不能承受這種訓練的強度的,所以不要輕易地嘗試。無形的訓練,主要是精神和戰鬥意識的訓練。現代搏擊的教練都比較熟悉。如拳擊和泰拳裡普遍採用的假想敵訓練都是非常有效的提高成績的手段。不過,它們都沒有完全擺脫形的束縛,運動員是要通過動作和運動來進行這種訓練的。

身如火藥也如彈

真正無形的階段在中國傳統武術中也有:如坐禪,即高級階段的頭腦中的戰鬥,效果更好的有內家拳的技擊樁,是比較完美地把高級階段的練功結合起來的典範其他門派中也可能有類似的練法,我練得較多的是拳裡的面壁功,更是純粹的戰鬥意識訓練,距離感更強些,整體練功效果我覺得可能更好些。

這種練習也許有的人不屑一顧,認為只能是感覺的舒適和強壯而已,並沒有練出真功夫。其實,當你的技術已經達到一定水平後,的確成當用這種練習來提高自己。我在其他文章裡說過:一般人不可能如練樂器的人那樣進行大量的運動來形成動作定型,這是一般人的體力所不能接受的。李小龍每天打三千拳,那就夠了嗎?要完善技術,從練樂器的經驗角度看,每天僅僅有幾千次的機械重複,仍然是遠遠不夠的。

並且,在那種機械性的練習中,可能也如流水線上的產品一樣,也有次品,如果只用對打來提高自己,可能動作的失誤率會更高。也不利於形成正確的動作定型。

身如火藥也如彈

​而在平靜的訓練中,是用完美的要求來完成技術的,人的意識速度是無法用科學手段測知的。據說有過臨死經驗的人能在一瞬間裡,幾乎是完整地回顧自己整個人生中的主要經歷,簡直是真正的高速運動。無數的正確運動,都能在很少的時間裡完成。就如一個演講者在沒有壓力的空教室裡訓練通常都沒有失誤一樣。所以,這種訓練不但有效,而且高效,也是有科學根據的。

通過以上訓練的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功力更增,即使已經不再年輕,也能在關鍵的時候瞬間爆發出巨大的力量。面對複雜的環境也能輕鬆應對。

我年輕時練過排打功,身體軀幹能承受一般人的重擊,但有時我面對一個老人,看到他弱不禁風,不堪一擊的樣子,假如他練過這種發力,讓他給我一下,我仍然有時會情不自禁地感到沒有把握承受。

我想,如果你是一個搏擊的武者,你肯定只希望能和這樣的對手切磋,而絕對不希望在真正的搏殺中遭遇到這樣的敵人。按中國古代哲人的說法,他們已經得道了,他們在陸地上不怕猛虎,在水中不避蛟龍,上陣不披盔甲……

這些雖然僅僅是古人的比喻,但我想,至少在精神上,他們不畏懼任何敵人。因為他們已經強大到足夠面對和戰勝任何敵人,甚至已經進入超越自己的神的境界了,這難道不是令任何武者都神往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