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園區40年發展歷史

導語


自2015年以來,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結構調整期。整體經濟增速下滑,從高速增長轉換變為中高速增長。產業園區作為承接中國經濟增長額重要載體之一,無疑承擔了重要的使命。在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背景下,產業園區更加承擔了經濟新引擎的重要砝碼之一。面對國內經濟新的發展要求,產業園區如何突破“新常態”,適應“新產業”,在“產品”、“模式”等方面突破創新,實現轉型升級,將是行業面臨的核心命題。

中國產業園區40年發展歷史

產業園區發展歷程

產業園區是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而誕生、成長與發展起來的。產業園區作為經濟發展的引擎和載體,其產品設計、開發模式、盈利模式等均與經濟發展不同階段的需要相適應。

從1979年深圳設立第一個產業園—蛇口工業區開始,我國產業園區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1) 起步、創建與探索階段(1979年~1991年)

此階段以我國產業地產的雛形——1979年蛇口工業區的建立為始。1978年底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戰略方針。1979年,國務院批准在沿海地區開展加工貿易。

這一時期我國正處於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國內生產力落後,產業發展停滯,貿易基礎薄弱,多以“三來一補”的形式承接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和韓國的外來加工業務。“三來一補”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

這個階段園區行政化特徵顯著,若從行政地位來看,蛇口工業區的“區”這一概念,與今天的地級行政區概念相當,尚未有園區概念出現。且由於處在產業園區單槍匹馬的探索階段,區內企業主要由政府劃撥。

2) 成長與快速推進階段(1992年~2002年)

這一階段以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為標誌,我國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產業園區的發展也隨之進入了成長與快速推進的階段。張江高科、蘇州工業園區等成立,這一時期的另一樁重要事件,是2001年,我國加入WTO,隨後貿易迎來十年黃金髮展期,二代園區靠此發展,我國大工業的發展與產業的規模逐漸集聚,同時促進了城市化進程的加速。

在這10年裡,經開區和高新區的發展節奏進一步加快,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而發展壯大。但在後期,各地盲目開發園區,爆發期到來,導致財政稅收的極大損失和資源浪費,在2003年引發國家清理整治行動。

3) 整頓調整階段(2003年~2015年)

這一階段以2003年我國開始有意識地對產業園區進行整頓、調整為標誌。

1984年到2003年,我國的開發區數量從14個(首批14個經開區)暴漲到6866個,園區的爆發導致地方政府間的惡性競爭和企業的隨意遷移:為了引資,地方政府一再降低土地價格、水電等資源費用和其他稅收標準,造成了土地開發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同時,一些企業為追尋最優惠政策而在相鄰園區間遷移,導致財政稅收的極大損失。

在我國加入WTO與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宏觀經濟形勢要求產業園區必須邁向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以中關村的再次發展以及產業地產商華夏幸福開發的固安工業園為代表,產業園區在產業集聚、產業鏈完善以及產城一體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4) 轉型升級階段(2016年~至今)

2016年開始,傳統房企紛紛開始尋求轉型。在面對傳統房地產的一系列調控政策後,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 整提供載體的產業地產成為熱門首選。在供給側改革、脫虛向實的大背景下,政府鼓勵向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實體經濟發展,產業地產迎來新一輪的資本,也迎來新一輪的轉型與升級。

中創產業研究院彙集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專家學者、新興產業、創新企業、投資機構、創新者、企業家和產業家等各方面的資源,是體系開放、多方協同的新型研究機構,努力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政府部門、企業和產業集團提供產業發展諮詢,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中創產業研究院堅持“研究產業、服務產業、引領產業”的理念,目前已形成醫療產業研究中心、區域經濟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先進製造研究中心和產業資源中心,組建成立了各研究方向的專家庫。

歡迎公眾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歡迎大家關注“中創產業研究院”產業研究信息分享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