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引言

2019年10月31日,周家嘴路隧道(周家嘴路/內江路—東靖路/張楊北路)主線正式通車,上海北部地區再添一條重要越江通道。作為傳統的東西向幹道,周家嘴路知名度並不小,但是關於這條路的相關趣事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所以,馬上進入“圖溯”為大家彙總的周家嘴路三大“要點”,學貫“東西”。

要點一:西端——由路變弄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1986年《虹口區地名志》地圖中的周家嘴路走向

在東長治路原長治電影院的對面,有一段並不算很窄的道路,甚至可以通行大型客車。但是,這段路並沒有路名。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這段路就是周家嘴路西端的原始起點所在。

周家嘴路是一條橫貫虹口、楊浦兩區的主幹道。它現在的西端起點處臨近著名的地標“1933老場坊”(原工部局宰牲場),東端直抵楊浦區沿江干線軍工路。打開一張並不算年代很久遠的地圖——1986年出版的《虹口區地名志》中的《東長治路街道圖》,卻發現當時周家嘴路自東向西過了新建路口之後不久就偏向西南方,然後變成一段近乎南北向的路,最終在東長治路長治電影院門前止步。

《虹口區地名志》在周家嘴路一條釋文中這樣寫道:

“據同治《上海縣誌》載該路原系河道,河水自虹口港出,以東西偏北之流向,入西虯江。約在20世紀20年代填河築路。”

該志還提到:

“該路與鴨綠江路交接後向南拐彎至商丘路被截,往南約50米無馬路,再向南延伸,此段路僅寬米餘,兩側均為棚戶簡屋。”

不難發現,整段老周家嘴路的好多路段並不寬敞,沿路有被侵佔的情況。與之相比,這段存留至今的老路起點路段,至今通行較為方便。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今日老周家嘴路起始端南望,右側即同生裡,路盡頭即原長治電影院

這段原周家嘴路的起始段目前還剩下一個舊式里弄,其門牌為“東長治路319弄1支弄”,因為已處於動遷狀態,弄堂裡早已空空蕩蕩,原本可通往西安路的通道也已被封堵。然而在弄口往裡第一家人家的門口就發現了疑似殘留的舊跡。這一家門口上方還貼著兩塊不同年代的門牌號,其中一塊老的門牌上面佈滿了塵垢,從塵垢間露出的字跡裡能依稀辨認出一個“周”字。用一塊溼巾小心翼翼地擦去那些陳年老垢,底下的兩行字跡完整地呈現出來:

一一弄

周家嘴路

意即“周家嘴路11弄”。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東長治路319弄1支弄54號和原地址周家嘴路11弄54號門牌

顯然,現在的東長治路319弄1支弄就是原來的周家嘴路11弄。通過查閱1947年出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可知這一處舊里名為“同生裡”。目前其北側的西安路上還有一個過街樓,“同生裡”的弄堂名字也還在。附帶一提西安路,這是一條有趣的道路,它的起點和終點都在同一條路線上,因此形成一道半弧。這一帶歷史上是河道縱橫的江南水鄉,因填河而築的西安路順勢就把河道的原來走向也保留了下來。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1947年《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中的同生裡一帶(左為正北),標紅處即拍照點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西安路上同生裡的一道弧線

1997年,全線改建拓寬後的周家嘴路將原鴨綠江路吞併。自此,原來南北向的周家嘴路舊路段就分別拆併到其他道路中去了:如旅順路的北段(西安路以北),商丘路的最北端(東餘杭路以北近東西向周家嘴路)部分;還有一些路段就湮沒無存了。唯獨這一段,因其地形尚在,又可通車,就一直被刻畫在現行的地圖上。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要點二:中段——歷史性的交換

17路電車的老乘客一定對一個路名不會陌生,那就是通北路,因為它正是17路東端終點站的名字。這處站點是停在周家嘴路與通北路交叉口上海第七印綢廠的西側,因為周家嘴路那裡是一個斷頭路,正適合車輛在此掉頭。然而,熟悉一點地形的朋友一定意識到了,周家嘴路東端的終點是在軍工路,為何在通北路口就斷頭了呢?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原周家嘴路通北路口上海第七印綢廠門前的17路電車掉頭架空線

17路電車開通於1926年4月,起初是從大世界至昆明路,次年9月起,線路經華德路(今長陽路)向東延伸至高郎橋蘭路(今蘭州路)。在抗戰爆發前,17路已經形成打浦橋至滬東昆明路的主體線路,大體上與今天的走向相仿。1953年闢築了大連路至通北路段的周家嘴路後,確立瞭如今的通北路終點,至今已有59年(1960—2019)。現在,我們來到這處叫做“唐山路通北路”的站點,其所在道路的規模並沒有變化,但是路名卻被改作唐山路了。通過1997年前後的地圖進行比對就能清楚地看到,這段唐山路和周家嘴路曾經作了一次“交換”。也正是這次“交換”,周家嘴路才真正貫通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通衢大道。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17路終點站和其前方的19路終點站,因兩線本均系電車,為互不影響,架空線網作交叉佈局設計

歷史上的周家嘴路因地處公共租界的北緣,其北面界外地帶尚處於鄉村境域的同時,界內已逐漸發展為城市化地區。與之相仿的呈東西向的道路也有多條,如長陽路、霍山路、惠民路、平涼路以及濱江沿線幹道楊樹浦路等等。然而,因為黃浦江走向的關係,導致楊樹浦地區的東西向道路普遍呈“西南—東北”走向,而租界北部的界線是一長條東西向的直線,稱為“熙華德線”,規劃的周家嘴路又全都在界內,這樣一來,它就必然與其他已經建成的橫向道路形成交叉。但是,在今天的地圖上,我們並沒能找出一條這樣的路。可見,這個規劃並未實施。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1933年日文上海地圖中的公共租界東北部地區,路網和界線等繪製十分清晰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1986年《楊浦區地名志》地圖中的周家嘴路與唐山路所形成的交叉

從老地圖上來看,周家嘴路與唐山路的這個交叉是其自西往東的第一個交叉點。兩路相交之後,唐山路就從原來周家嘴路南側變到了北側。這麼一來,唐山路就延伸到“界外”去了。直到今天,唐山路東端止於許昌路的一小段路面還是以其原有規模存在著。仔細觀察對比新舊地圖會發現,如今的周家嘴路“侵佔”了一部分唐山路的路基,即在兩路交叉點往東驟然扭轉方向,放棄了原先的路段,改經原唐山路再向東推進。從門牌號碼上來看,現在1500號以後的周家嘴路號碼(這裡存在明顯的跳號現象)都不是早期規劃路線上的號碼了。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如今周家嘴路1500號加油站以東與唐山路交換後形成的“背靠背”局面

這次“歷史性的交換”,其實早在1954年時就定下了“基調”(1953年所築的大連路至通北路段是還處於老規劃思路下進行建造的)。自此,周家嘴路不用再固守著早年的“陳規”,可以大展拳腳地開始東拓新徵程。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1984年地圖集中的陳家頭、趙家橋周邊,周家嘴路此段尚未築成

如果留意過周家嘴路跨越楊樹浦港的那座橋的話,會發現橋名並不是“周家嘴路橋”,而是“趙家橋”。早年,從這座趙家橋往東至黃興路處有一條東西向的“土路”,並以橋命名為趙家橋路。後來為了提升通行能力,對路和橋都作了相應的升級。這條趙家橋路正好可與1954年後新建的周家嘴路東段(黃興路—軍工路)對接,因而為今後整條周家嘴路的貫通打下了基礎。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周家嘴路趙家橋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1998年地圖中的周家嘴路和唐山路

1995年12月29日,全長2380米的周家嘴路(黃興路一大連路)闢通工程開工,整個集路、溝、橋、泵站、變電站為一體的工程總投資達5億元,涉及動遷居民1202戶、單位59家。作為市規劃的“三縱三橫”東西向的主幹道之一,同時也是楊浦大橋的配套工程,新的周家嘴路設計為寬50米,6快2慢8車道的城市道路。“歷史性的交換”也從那時起正式實施了,唐山路的東段大部分以及趙家橋路都被納入其中。1997年6月,全新的周家嘴路正式通車,並在1998年3月,為之配上了首條公交線路145路(該線系對原212路高峰線優化改建而來)。從此,自延吉新村敦化路發車前往人民廣場不再經由長陽路,而是通過這條靚麗的主幹道。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要點三:東端——有址無路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1910年地圖中的“周家嘴角”

租界當局規劃的周家嘴路本是沿著界線之內北緣自西向東行進的,在當時只是完成了大連路以西的部分,而再往東可能因為受制於此,中段一直還處於規劃狀態。然而我們把視線移向最東端,也就是真正的“周家嘴”附近,還發現了一段“Point Road”。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1918年地圖中的“The Point”(周家嘴)和“Pootung Point”(陸家嘴)

這個“Point”,位於今天覆興島南端一帶,在開發前還是一片沿江蘆葦蕩灘,1899年後成為公共租界的東邊界址。從地形上來看,本身就因黃浦江在此轉彎而形成了一個嘴角狀陸地。文獻記載,在這個荒灘的北面有一個叫“周家宅”的自然村落,故稱這一帶為“周家嘴”。又因其處於租界的最東端,是楊樹浦路東端盡頭,遠離市中心,是楊樹浦地區的盡頭,一個“角落頭”,故在當地又稱為“楊樹浦底”。作為租界內的較早出現的“角”,西人稱其為“The Point”。在同時期的地圖上,還能找到“Pootung Point”,字面解釋為“浦東角”,即今“陸家嘴”。如今的復興島在開發之初也有“周家嘴島”的稱呼。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1930年租界區域圖中規劃的周家嘴路東段走向,其中東端已有部分建成

這條Point Road因為規劃時就通向The Point一帶,故定此名,中文名也相應地定為“周家嘴路”。通過1930年租界區域地圖不難發現,當時除了大連路以西的路段,在周家嘴附近的最東端,還築成了一段路,而且具主幹路規模。這段路東起黎平路,西迄貴陽路(桂陽路)。但是,拿今天的地圖過來一比對,非但找不到一條如此規模的路,有些路段甚至連路面都沒有,只是在黎平路至定海路間有一條不長也不寬的叫做“定海港路”的小路。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天地圖·上海”中沒有路面的定海港路(貴陽路—定海路)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史志記載,定海港路是1923年築的,當時就叫周家嘴路。1954年因周家嘴路重新規劃了走向,在控江路與長陽路之間築起了新的周家嘴路東段,這裡的舊路段就改名為定海港路了。從名稱上來看,這是緣於一條叫“定海港”的河流而命名的。

1931年,為了方便附近工廠運輸木材等建築材料,利用原有河道加以開挖取直,形成了一條新的東西向河道,並以定海路的名字命名為定海港;同時又對這一段周家嘴路作了重新設計,使之成為北傍定海港的城市幹路。1948年的影像圖上反映了這段西起貴陽路東通黎平路的寬闊馬路。史志上還說,定海港填沒於1958年,之後就連同原來已經築成的這段周家嘴路在內,全部搭滿了簡屋,形成如今看到的,西起貴陽路平涼路口,中經定海路定海港路口(俗地名叫“老定海橋”),東抵黎平路的一段東西向帶狀分佈的棚戶區。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1948年影像圖中可見周家嘴路即今定海港路路段已形成寬闊路面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2018年影像圖中的定海港路帶狀棚戶區

這樣的境況幾十年來似乎沒有改觀。現在,按著門牌到實地找定海港路的地址,通過各種版本的地圖,不論線上線下的,通常只能查到定海路以東有路面的這一段定海港路。但是歷史上被簡屋搭建而侵佔的路面雖然消失多年,卻一直都是以“定海港路”編訂門牌地址的。大致上,300號以上的是有路面的這一段範圍,300號以下的位於簡屋群中的狹長小巷內。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解放前上海棚戶分佈示意圖(錄自《上海棚戶區的變遷》)

從這張《解放前上海棚戶分佈示意圖》來看,上海歷史上大部分棚戶區都在租界之外,且緊靠著租界的邊緣分佈,有一小部分伸入租界以內。楊樹浦地區早在19世紀中期已是工業區,大量勞動人民在周邊聚居,形成多處棚戶區,地處周家嘴角附近的幾處棚戶區恰巧就在租界內。當時對於建築物的建造,租界當局和後來的上海市工務局都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可循,並一直持續通過法律手段對棚戶進行取締。但是,這些“客民們”和當局打起了游擊戰,最終衝突加劇。1925年11月,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楊樹浦路和平涼路縱火焚燒棚戶區,“整整一個晩上,一把罪惡的大火燒光了楊樹浦路、平涼路1000多間草棚,火光沖天,到處是哭叫聲,但沒有人去救火,貧民死傷了幾十個,造成幾千人沒有房子住。”(何乾昌《舊上海楊樹浦民眾居住見聞》)

1936年7月12日的《新聞報》曾報道過工部局驅逐棚戶,巡捕被困的激烈事件:

“公共租界滬東區一帶棚戶,散居於平涼路、榆林路、齊物浦路(江浦路)

、齊齊哈爾路、倍開爾路(惠民路)、黑龍路(杭州路)、眉州路、河間路、寧國路、臨青路、西湖路、朝陽路(瀋陽路)、華德路(長陽路)、塘山路(唐山路)、昆明路、舟山路、格蘭路(隆昌路)、黎平路、龍江路、福寧路等各地。此輩棚戶,均系江北來滬謀生之苦力,因房租昂貴故在荒僻地段,蓋搭蘆蓆棚以居,而此項空地,有系荒地死浜,有系納地租於產主,有系工部局土地,在過去因屬鄉僻,故產主、工部局不與計較,迨至近年市況日見繁盛,工部局於前年曾擬加釘門牌,以加巡捕捐之收入,因遭到反對而未實行……各處棚戶女者攜帶便桶一隻,幼孩持便桶洗帚,男者持掃帚,紛紛雲集二千餘人,將五十餘名探捕圍在核心,婦女均將便桶疊探捕所立之四周,幾於一座圍牆,人數眾多,叫罵不絕,雙方相持甚久。同時分呈市黨部、市政府社會局請求抗議,又租界滬西滬北、各處棚戶,因同病相憐,昨均派員慰問,並經決定組織上海公共租界各處棚戶聯合會,進行交涉云云。”

棚戶居民與租界當局的緊張關係相持不下,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情況才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居住和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關於周家嘴路的“三個要點”

[1]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政府編:《上海市虹口區地名志》,上海:百家出版社,1989.9

[2]上海市虹口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市虹口區志(1994—2007)》,北京:方誌出版社,2011.12

[3]虹口文化志編纂委員會編:《虹口文化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11

[4]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編:《上海市楊浦區地名志》,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7

[5]上海市楊浦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楊浦區志(1991-2003)》,上海:上海高教電子音像出版社,2009.9

[6]鳳城新村街道志編纂領導小組編:《鳳城新村街道志》,內部發行,1993.8

[7]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城市經濟組:《上海棚戶區的變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9

[8]張生:《上海居,大不易:近代上海房荒研究》(上海城市社會生活史叢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9

[9]蘇智良主編:《上海城區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11.8

[10]薛理勇主編:《上海掌故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12

(部分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