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徽上有多少题字是真的?这个字体做校名的多达百所

大学校徽上有多少题字是真的?这个字体做校名的多达百所

在校徽收藏者陈强先生的开设的“徽映青春记忆馆”中,笔者看到了百年来很多珍贵的老校徽,也听到了不少校徽背后不为人知的高校往事,令人感慨万千。

建国后大学校徽的形态告别了民国时期的盾形、圆形、三角形的多元形态,基本上以长条形为主,字体大多用政要名人书法,其中大气磅礴的“毛体”成为一道极具中国特色的风景线。

“集字之风古已有之,是将前代某一书家的字迹搜罗并集成为书法作品,最著名的有唐初怀仁的《集王羲之圣教序碑》。毛泽东题字的高产区是高校,同时也是集字的‘多发区’。据统计,毛泽东一生中为19所大学题过字,今天仍存在的有16所,这16所中还有4所因改名不得不把相应的字进行补缀。然而,现在用毛体字做校名的竟多达数百所,几乎占到全部高校的一半。可见,货真价实的毛泽东题字也就占3%左右,其余大多是集字而成。”陈强说。

除了领导人也都为高校校名题过字,政要题字的校名成为建国之后校徽的设计主流。据统计,我国100余所“985”、“211”高校中,有92所校名出自政要手迹,其中52所是政要特意为该校题写的。

大学校徽上有多少题字是真的?这个字体做校名的多达百所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高校校徽虽然从外表看不如民国校徽异彩纷呈,但是如果了解到它们背后那些特殊的历史,亦会感慨万千。例如陈强藏品中有北京劳动学院、北京铁道医学院的校徽,这些大学的名字几乎不被人所知,原来,它们是当年高校“大跃进”的产物,昙花一现之后就永远消失了。这些学校存在时间短,学生少,因而它们的校徽在收藏圈子里身价飙升。

1958年,高校成立也出现了“大跃进”的势头,先后成立了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邮电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学院、北京铁道医学院、石景山冶金学院等16所高等院校,1959年又新建了北京纺织工学院、北京劳动学院等3所高校,1960年,兴办高校的风气达到了高潮,竟然一年新建了40所高校。到1960年,北京一度号称高校百所,在校学生16万人。据1961年教育行政部门的统计,1959年之后突击新建的这些高校,总共才有学生1万余人,平均每校240人,甚至有19所学校学生不足百人,教师不足10名。

1959年,我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紧张,物资匮乏,各行各业都遇到困难,北京维持近百所高校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合并,其中26所停办,于是这些昙花一现的高校,成为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

大学校徽上有多少题字是真的?这个字体做校名的多达百所

另一种带着鲜明时代印记的校徽是“五七大学”校徽。五七大学是根据毛泽东的《五七指示》创办的一种自称为大学的农民技术学校。1969年5月7日,河南省大城中学更名为“大城五七大学”,学制一年,设文艺、电工、农技、兽医、师资、会计、木工等专业,这是目前资料显示的第一家“五七大学”,最多时,全国共有“五七大学”7449所(含共产主义大学),在校学生92.28万人。1980年教育部召开“五七大学”座谈会,相关“大学”或停办,或转型,“五七大学”从此销声匿迹。

文革期间,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大学纷纷改名,名称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湖北艺术学院改为工农兵文艺学院,北京第二医学院改为白求恩医学院,北京体育学院改为北京工农兵体育学院,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改为东方红大学。这些特殊的校徽如今也是弥足珍贵。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出现过一种数量很少的桔红色校徽,为收藏者青睐,因为它们记录了一代人的辛酸往事。广东作家黄虹坚的中篇小说《桔红色的校徽》揭开了这个秘密。原来,文革结束后,大学校园里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学生,是“回炉”的文革老五届大学生,这批在文革中失学、未能完成正规教育的大学生渴求重新学习,上书中央要求返校读书,所以才有了“回炉”政策。校园里老师戴的是红校徽,学生戴的是白校徽,怎么确认回炉生呢?于是就出现了“回炉生”专门佩戴的桔红色校徽,这在历史上是唯一的一届,永远的一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