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万历清算张居正时,为什么李太后不出面阻止?

江东汪郎


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孝定李太后,原名李彩风,是今天的北京通州人,在嘉靖年间被选入裕王府,最初只是普通宫女,后因容色出众,被裕王临幸,在朱载垕继位后,晋升为贵妃,可见朱载垕对她的喜爱。儿子朱翊钧继位后,被尊崇为慈圣皇太后,她对朱翊钧一生的影响极大。

提到明代历史上的著名改革家,张居正肯定是首当其冲,他的成与败都离不开一个女人,也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李太后。张居正也是明神宗的老师,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开创万历新政。

虽然一条鞭法尚存缺陷,但确实给当时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注入新的活力,至少延缓了当时的财政和统治危机,主少国疑嘛,而初期给予张居正大力支持的,就是孝定李太后。

李太后虽然出生底层,然阅历丰富,她坚定的支持张居正施行变法,并监督万历皇帝的行为与学习状况,但是在张居正死后不到一年,万历皇帝便清算张居正,在这个时候貌似一直倚重张居正的李太后居然一言不发,更没有求情,任由神宗逼死张居正家人,这就让很多人心中充满疑问,其实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无论当时还是以后她都能镇得住场,但她根本不想帮······前仇该清算了。

一切源于利益,而爆发点,就是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伯李伟。朱载垕的这位老岳父,自女儿发迹就一直受到特殊照顾,朱载垕刚刚登基,他就被封为锦衣卫都督同知,而朱翊钧被立为太子,李伟又晋升武清伯。

李伟虽是伯爵,但深受家族传统影响,从事商业活动,他从三边总督王崇古手中接下部队采购项目-赶制20万套棉衣,或说野战棉衣,每套棉衣价值20两纹银,但是,李伟却将棉衣偷工减料,变成了不值几两银子的劣质货,这就热闹了,冀州镇总兵戚继光所带领的士兵,因为棉衣质量问题,当年就被冻死19人,张居正大怒,立刻跑到李太后处告状,李太后斥责了自己的父亲李伟,李伟自觉脸上无光,颜面丢尽,自然对张居正恨之入骨。

李太后虽然表面上斥责了父亲,她心里所想却未必是这样,对于父亲的照顾从来不知避嫌,又怎么会知错。虽然表面上显得大公无私,其实内心也开始渐渐记恨张居正。这样一来,张居正本来因为变法,就得罪人无数,这次不但得罪了李伟、李太后,还得罪了李伟交好的张四维,采购人王崇古,还有诸如太监张诚也早就恨不得生啖其肉,这是他遭到万历皇帝清算的原因之一。

张居正病逝后,虽然风光一时,但不久,太监张诚被万历皇帝召回北京,他选择与张四维联盟。张四维是张居正死后继任的内阁首辅,察言观色之下,他察觉了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记恨,不单言语挑唆,还唆使言官弹劾张居正种种不法行为。本就因张居正严厉管教、“夺权”、欺骗行为而产生愤恨的万历皇帝,立刻对张居正一门进行了清算。

张诚则掌握太监冯保与张居正二人互相勾结的很多隐秘细节,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他的添油加醋,多重渲染,说张居正的财富堪称富可敌国,万历皇帝立刻下旨,剥夺张居正生前各职及死后的谥号并抄家。

本已被罢任的太监冯保,因与张居正私交甚好,也被后补杖责80,发配南京,看守皇陵。而在这时,原来对张居正甚为器重的李太后丝毫不干预、劝阻自己的儿子。

要知道,李太后之所以支持张居正,并非什么大义,也不是私交,更不是情人,她只是为了保住他的儿子朱翊钧的皇位和朱明的江山,一旦朱翊君坐稳了皇位,主少国疑的变数消失,张居正也就没什么利用价值了。

历史上那些曾为王朝效力的辅政大臣,一般下场都不太好,卸磨杀驴也是意料之中。倒张运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而李太后的注意力却没放在这里,因为在她看来张居正已经胜利完成了任务,儿子得以亲政,她也就不需要再关注相关这人的一切。

财帛动人心才是关键,李太后举双手双脚赞成清算张居正,就差喊出口号了。

她当时关注的焦点是自己的二儿子潞王朱翊鏐,朱翊鏐已经15岁,到了结婚的年纪,李太后一心要把婚事办得豪华气派,但经费吃紧,拿不出大量珠宝,所以要朱翊钧解决,朱翊钧竟然把这个责任推到冯保和张居正身上,“那么多年来,一些无耻的臣子,买来珠宝就先给张居正和冯保送去,以至于珠宝价格骤然上涨。”

李太后竟然说,“那就把他的家抄了,必有所得”,二人贪财嘴脸,显露无疑,所以仅从这一点看,就不能把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支持看成她是多么的通晓大义,一切皆是私利,皇权也是他们母子的私产。

张居正的行为种种不能说没有对皇室、贵族利益造成侵害,无论是万历皇帝还是李太后和她的父亲李伟,张居正都没少得罪。

比如缩减开支,限制皇室经费等举措,对李太后及其家族追求奢侈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他们还能忍受,死后就再无顾忌。

凡此种种李太后的一切物质享乐、奢侈举动,都受制于张居正,在张居正死前,他们的冲突就已经趋向表面化,所以对张居正的清算是必然的。

还有几件事可以旁证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愤恨,由不再被压制的放肆状态,可以看出当初他们被压制甚至可以说是被钳制的时候,心态会如何。

比如,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侯李伟病故后被封安国公,很明显这不符合礼制,内阁大学士申时行劝谏,神宗根本不听。

在李伟死后他的儿子袭承了武清伯的爵位,这又违反了世宗的规矩,外戚如有爵位在身,子孙不能袭承,御史上奏也没有效果。

被张居正阻止的慈宁宫工程开始大兴土木,这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肯定是行不通的,这次工程花了多少钱呢?40万两白银。

看到张居正死后,李太后所干的这些破事,就不难理解李太后为何对张居正家人的死活顾若罔闻了,实际上,她对清算张居正是非常支持的,一切源于自身利益,而张居正无论官至何位,也不过是个利用工具罢了。


古今通史


别胡诌八扯地为张居正和李太后辨白了,″居正不正,黑心宰相卧龙床"可不是妄言。张居正是个情圣,欲力超强,隆庆呜呼时李太后二十刚过,这一对干柴烈焰政治上相依为命,如果不弄出点感情上的才子佳人身心互补来,似乎有悖情理!

张居正晚年已经彻底把权力交给万历,他得痔疮后被万历整得七荤八素,可见他对皇上已经构不成威胁,李太后没由头联合儿子来整他。

万历整张居正,李太后当然心疼,也曾出头责骂儿子,但被万历:"我早知道你们那裆事,只不过不挑破"的暗示给堵住了嘴,有口难言而已。毕竟这事如果公开,大明江山坍塌不说,当事人谁也好不了。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张居正无论从政治还是生活上一手带大了万历,他能长大成人,全靠张.李.冯联盟,可以说沒有张居正,就没有万历。就这种关系,万历就算不感恩,也没由头恨张居正,而且恨到骨子里去。但现实却是:张居正死了不久,就被万历抄家鞭尸,而且累及家人一一这是多大的仇恨啊?

唯一原因,就是张李那裆事万历从小就知道,男孩,对这事往往特敏感,男人,最容不下的第一件事,就是有人给自己的老爹戴绿帽子!


文刀沐子


慈圣皇太后李氏,是一个有心机、有能力、有眼光也知道隐忍的女性,也是明朝后期一位女性政治家。正是有了她对张居正的支持,张居正才有了进行改革的条件。

李太后据说名叫李彩凤,原本只是裕王府上的一个宫女,只是在偶然的机会被裕王朱载垕临幸,生下了一个儿子朱翊钧,在朱载垕成为隆庆皇帝后,母以子贵,李彩凤也被册封为贵妃,并在儿子朱翊钧继位后被尊为皇太后。

(李太后与张居正)

朱翊钧坐上帝位时,年仅十岁,正处在一个“主少国疑”的环境中。而太后李氏背后又没有外戚撑腰,太后本人也不是一个善于弄权和治理国家的女人,所以她必须要找一个人来处理千头万绪的国事。


当时可以胜任的人有两个,一是张居正,另一个是高拱。还有一个辅臣高仪只是名义上的阁臣,早被高拱排挤到一边凉快去了,所以竞争只能在张居正和高拱之间展开。

隆庆在遗诏中告诉万历:“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的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怠荒,保守帝业”。

又要求三位辅臣要遵守祖制,保固皇图,与司礼监太监冯保一起辅佐小皇帝。所以当时的政治局面是内阁和司礼监共同决定国家大事。

遗诏中并没有提及李太后,也没给她安排任何政治任务。所以说,这时的李太后仅仅是太后,隆庆是没有想让她干预国事的。

而司礼监的冯保与首辅高拱历来有矛盾,在冯保将由秉笔太监升任掌印太监时,高拱就跳出来反对,先后保举了陈洪和孟冲担任掌印太监,所以冯保一直想扳倒高拱。

而身为次辅的张居正也清楚的知道,高拱不下台,自己永无出头之日,政治抱负也无从施展,所以张、冯二人很快结成了同盟,目标就是赶走高拱。

(张居正)

在后宫中,李太后对冯保是相当信任的,她对陈洪和孟冲事事逢迎隆庆皇帝,并引导皇帝天天淫乐早就不满。

任何一个女人都无法忍受丈夫天天抱着别的年轻女子,所以她把这个账算到了陈洪和孟冲头上,对冯保却是言听计从。

高拱是个有能力的首辅,但有点不把太后放在眼里,他反对冯保掌握大印,也是为了自己专权的方便。高拱想挑战内监和内阁联合掌权的体制,是李太后不能容忍的。


因为内监只是皇帝的奴才,他们代表的就是皇权,因此李太后会义无反顾的站在冯保及其盟友张居正一边。

这场斗争的结果是,李太后以皇帝和两宫太后的名义驱逐了高拱,这也是明代首例后妃违反不得干政的祖制。

不久后,高仪病死,朝廷事务完全落到了冯保和张居正手中,他们可以大刀阔斧的做他们想做的事了。

而李太后也被张居正以皇帝的名义尊为慈圣皇太后,同隆庆的皇后仁圣皇太后陈氏并驾齐驱。可以说,李太后和张居正实现了双赢。

(张居正与冯保)

张居正帮助李太后实现了政治上的地位,同时又在生活上非常关心这个女人。李太后信佛,可是印佛经施舍需要大笔资金,按照规定这个钱国库是不能出的。

张居正使用变通之法,将皇室的一些财产划到李太后名下,解决了太后急需的资金问题,自此深得李太后的欢心。

李太后和张居正有一腿的事,在野史中都写滥了。当时有一首童谣唱到:“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正是说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的暧昧关系。

张居正是个大帅哥,在原配顾氏去世后,与续娶的王氏感情并不好,所以年纪并不老的太后对张居正有点意思也是很正常的。

张居正也写过一首诗祝贺太后生日,诗中写道:“白燕飞,两两玉交辉,有时红药阶前过,带得清香拂绣闱”。

就连看到这首诗的戚继光也认为张居正写得太露骨了。

当然,张居正和李太后的暧昧关系,正史上是没有的,只能靠大家自己去想像了。但李太后对张居正十分尊重,言听计从,这是板上钉钉的事。

(李太后与冯保)

张居正改革,最坚定的支持者就是李太后。是她将“大柄悉以委居正”,张居正担任首辅十年,几乎是“独相”,其他的阁臣都是凑数的,朝廷大事都是张居正一言而决。

就连万历大婚后,按制应该亲政,张居正也上表致仕,可是李太后以“内外一应政务,(万历)尚未能裁决”为由,仍然事事依赖张居正。

张居正的改革得罪了不少人,如果没有李太后的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张居正在担任首辅的十年中,也遇到过无数次弹劾,特别是他父亲死后,张居正不去奔丧,而是以“夺情”的借口赖在位置上不走,让朝中官员十分不爽,弹劾的奏章也雪片一般飞到宫中。


这些人占据道德高度,逼得张居正都要跪下了,是李太后在背后支持张的夺情起复,说:“先生一旦远去,则数年启沃之功尽弃之矣!先生何忍?”可以说,要不是李太后的支持,张居正的改革早就夭折了。

张居正去世仅仅六个月,万历就开展了对老师的清算。冯保被废,张居正的一切荣誉被剥夺,家产被抄,甚至家属被饿死,长子上吊自杀。他的新政许多被废止,被罢免的官员重新起复,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精明的女人)

令人诧异的是,在为时一年多的倒张运动中,李太后居然一声不吭,从没有站出来帮张居正说一句话,这与她之前的表现大相径庭,令人不解。


有人说是万历掌握了她和张居正之前奸情的第一手资料,所以万历报复张居正时,她没脸出来帮老情人说话。这种说法虽然符合情理,但却没有任何根据,也不见任何记载,可信度不高。

我们分析李太后的行为,要考虑到她的立场。她之前支持张居正,目的是为了儿子的皇位稳固,皇权不失。

江山是朱家的江山,张居正也好,冯保也罢,只是打工仔,儿子坐稳江山后,她必然将儿子的利益放在首位。莫说张居正不一定是情人,就算是情人又如何?

秦宣太后不是为了儿子的江山,杀了几十年的老情人义渠君么?在政治面前,在利益面前,感情不值一提。

张居正已死,儿子需要靠打倒张居正树立自己的威信,做母亲的怎么会不支持儿子,而去支持一个外人?

另外一个方面,张居正的改革也触动了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李太后的娘家人也未能幸免。

李太后的父亲武清伯李伟是个庸碌之人,他关心的是自家的荣华富贵,是想沾女儿的光,让全族人过上好日子。可是张居正在时,并不买李伟的账,所以张居正死后,李伟成为倒张最坚决的人之一。

而李太后也是封建贵族的代表,她必然要考虑这些宗室和贵族们的权益。如果一味打压这些人,会影响儿子的统治稳固。

(小万历与两宫太后)

从张居正本人来说,他的个性也太强了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点狂。

他曾说过:“吾非相,乃摄耳”。(我不是丞相,是摄政)

在许多大事上,张居正是乾纲独断的,甚至不用告诉小皇帝。

张居正本人的生活过得非常奢侈,他回乡时坐的是三十二人抬的轿子,里面有好几个房间,可谓应有尽有,奢华之极。


而张居正每每在皇帝面前要求皇帝厉行节约,连过年组织一个饭局都要挨骂,所以张居正死后,别人将张居正的真实生活告诉万历时,万历开始不信,后来发现是真的,气得脸都白了。

而李太后也认为张居正之前骗了她们母子,是个表里不一的奸人,所以她也不愿意为张居正出头了。

万历亲政后,李太后很快也露出了变通人的本性,也变得追求享受起来。她将父亲由伯爵升为公爵,提高娘家人的待遇,又花费四十万两银子大建慈宁宫,将主要精力放在享受生活上了,她也无暇顾及当年那个首辅冤还是不冤了。

参考资料:《明史》、高拱《病榻遗言》、《万历起居注》


刚日读史


很多电视剧小说描绘李太后和张居正的关系,那简直就是“单纯的男女关系”。按这个逻辑,张居正有事,李太后无论如何都应该出面的。但是万历清算张居正的时候,李太后竟然毫无动静。不应该啊,毕竟“黑心宰相上过你的龙床啊”。


所以很容易得出个结论,“原来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实际上万历初期的政治格局,从一开始而言,是危如累卵的。因为那是典型的“主少国疑”的时代。而宫廷之内,朝堂之上,充满了野心家。

李太后出身裕王府一个宫女。她入王府之时,裕王也不过是个坐冷板凳的王爷而已。而最终能够最终成为圣母皇太后,是她毕生中的最大的彩票,就是因为她生了万历。所以万历是她唯一的资本。

乱世离人命,而在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之中,李太后实际上是根本没有任何心思如谈情说爱的,即便她仍处于应该谈情说爱的年纪。

看看隆庆的正牌皇后陈皇后吧,你们可曾还记得此人?这个隆庆生前最爱的女人,隆庆时期,整个大明王朝最尊贵的皇后。到了万历年间,还有几个人记得她呢?


在扳倒高拱之后,最终形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权力格局,那就是冯保、张居正、李太后这三角稳定的权力格局。

很多电视剧和小说把这三人之间的关系又描绘成穿一条裤子的关系。这其实又错了。既然是权力斗争,那就是为了共同利益可以沆瀣一气;为了个人利益又相互斗争、相互制约。

李太后是无法忘怀当年,那个声音比雷声都大的高拱是如何说“小皇帝怎么能当家”的那副欺负孤儿寡母的那副德行的,但是高拱是坏人吗?好像并不是。那个说话细声柔气的冯保,总是非常体贴关怀小万历,小万历称呼他为“大伴”,大事小事恨不能咸决于他,可是她是好人吗?好像并不是。还有那个说话滴水不漏,总是面无表情,但是总能在最关键时刻拿处解决方案的张居正,亦正亦邪,总让人捉摸不透。


而李太后能从一个宫女变成太后,就说明了她绝对不白给。她是一个非常睿智的女,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女人。

张居正有经邦治国之才,那么我将万历定位成小学徒,向你学习理政,将来做一代圣君。总有一天,小学徒会出师。但是在出师之前,自己作为一个“妇道人家”一定要约束好万历,千万不能出一丝差错。你要权力给你权力,你要名声给你名声。总之,在万历亲政之前,你要啥我给啥,你要上龙床,便给你上龙床!

因为有司礼监和内阁这种权力制约的设置,李太后放心大胆地让张居正如实现自己的抱负。但其实这种平衡只维持到万历6年。

从万历元年(1573年)到万历6年(1578年),李太后生活在乾清宫的这段日子,李太后对万历的管教相当严格。几乎时刻关注万历的学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些陪读的妈妈们。万历有丝毫懈怠,便会被李太后责罚。史书中,关于李太后管教万历的例子不甚枚举。因为李太后明白,在这种环境下,你没有资格懈怠。你必须学会如何理政如何治国,如何用人,最终才能不受制于人。


万历6年(1578年),万历大婚,按照传统,皇帝大婚后便可以亲政了,也就是说辅政大臣此刻得归政于万历了。而李太后则主动从乾清宫搬回慈宁宫。名义上,万历自己结婚了,李太后不适合再住乾清宫了。实际目的就是在做榜样,归政万历。然而张居正却丝毫没有功成身退的意思。

没有得到归政的万历,开始懈怠,玩乐。李太后借口万历割了一个小戏子头发的事情,扬言要废了万历,结果张居正带头求情。李太后果真要废了万历?你若真这么想脑子就要糊了。她所做的,无非是不让这句话从张居正口中说出来而已。

直到20岁万历要求亲政,李太后破口大骂,30岁之前都不要想亲政的事情,好好跟着张先生学习。这话又是说给张居正听的。

但是同年张居正竟然莫名其妙死了,关于张居正的死因,史书上各种矛盾各种不一致。相对官方一点的说法,那是因为痔疮死的;相对野史一点的,是海狗肾吃多了,马上风死的。但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别人”盼”死的呢?

不可否认张居正在万历前10年,创造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居功至伟!但是他严重地破坏了权力结构的平衡,而且非常不客气地吹牛“吾非相,乃摄也!”这也是他身后的悲剧所在。

或许是李太后那种态度害了张居正,张居正竟然把一个女人的话信以为真了。抑或张居正看过了夏言、严嵩、徐阶、高拱等人的下场以后,早就对自己的结局不抱任何希望了,所以才在生前如此地有恃无恐!

从万历亲政后,对张居正表现出来的恨,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年幼时受张居正的压抑究竟有多深。

而此刻的李太后是不会傻到再替张居正说话的。原因很简单,现在掌握权柄的是自己的儿子万历,为了有这天,她已经说过多少违心的话了?



炒米视角


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李太后本来就是一个很现实的女人,张居正也好,冯保也罢,都只是她的维系权力的工具。她为了一个已死的工具与自己儿子结怨,有这个必要吗?

隆庆皇帝驾崩的时候,万历只有十岁,而且还是虚岁。很显然,他当时的年纪不可能亲掌皇权。所以,作为万历生母的李太后就需要找一帮忠臣辅佐她们娘俩。

找哪些人辅佐呢?这个问题,她的丈夫穆宗皇帝早已经提前为她预备好了。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穆宗临终前委任高拱、张居正、高仪三人为顾命大臣。在这三人中,穆宗对高供尤其寄予厚望。他卧在病床上拉着高拱的手说:“以天下累先生”。

然而,尽管穆宗对高拱寄予了厚望,可李太后却对高拱颇为不满意,特别不待见他。

因为,她认为高拱专横跋扈,以后必然会欺负她们孤儿寡母。并且,穆宗去世后,高拱因遗诏问题,密谋了百僚驱逐冯保事件,意欲染指司礼监的权力。这触怒了李太后的忍耐下限。

她怀疑高拱控制司礼监,为的就是以后哪天看她们娘们不爽了,意欲废掉万历,立藩王为新君,让他们娘俩靠边站。


所以,当高拱和冯保展开权力之争后,李太后立即做出决定,站在了冯保这一边。

其后,意欲取高拱而代之的次辅张居正加入混战,他联冯倒高,给冯保出谋划策,让他在李太后面前将高拱在内阁议事时曾经说过的一句感叹“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改成了“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的狂言。

宣称高拱密谋拥立藩王,图谋不轨。

李太后本来就很烦高拱,所以当冯保诋毁高拱时,她想也没想,直接就信了。并在第二天的朝会上“召内阁、五府、六部众至”,集众臣之力,指责高拱擅权无君,罢了他一切职务,赶回原籍闲住,不许再出仕。


高拱被罢免之后,张居正坐上首辅宝座。此时李太后压力山大,因为高拱是先皇指定的辅政大臣,他干的好不好,与李太后没有关系。但是张居正不一样,他是她一手提拔的首辅,他要是干不好,李太后要负全责。

所以当张居正全权负责内阁后,李太后别无选择,只能全力支持张居正。而张居正也是投桃报李,为大明朝尽心竭力。

然而,为大明王朝掌舵,只是张居正的工作之一。他除了首辅工作之外,还要帮李太后教育万历皇帝。

当时,万历皇帝年幼,李太后除了要担任他的监护人,还要担负教育他的责任。但是万历皇帝实在是太顽皮了,很多时候,李太后都拿他没办法。于是,李太后就只好搬出张居正,让身为帝师的张居正吓唬万历。

对于李太后拿自己当枪使得行为,张居正心里是很厌倦的。因为他不是一个君子,不是海瑞那种诤臣,他是一个猛人,他知道什么事情该干,什么事情不该干。作为臣子,他居然在吓唬皇帝,他还想不想活了?

但是,李太后要这麽做,张居正也没有办法推辞,只能按照李太后的指示,扮演一个让万历害怕的样子。

李太后也知道张居正委屈,所以他对张居正更加的倚重。这种倚重一是为江山社稷,二是为私。在她眼里,张居正完全就只是维护她和万历统治的工具。

这个工具,她能用则用,不能用,她随时都可以抛弃之。

所以,这也就不难解释,当张居正想辞官回乡养老,李太后不让他走;当张居正积劳成疾死于任上,万历要清算张居正,她在当时一言不发等种种不正常的行为。

毕竟,外臣再牛,终究也就是个替皇家看家的护院的。皇帝不满意,换人就是了。大家都是读书人,用谁不是用?

如果你对李太后的薄情寡义难以理解,你大可把自己代入到李太后当时那种情境:张居正已经死了,你作为一个很容易被旁人说闲话的俏寡妇,你有必要为了维护一个已死之人,跟自己的儿子过不起吗?并且,儿子才是你以皇太后身份享受荣华富贵生活的法统来源,为了一个工具跟儿子闹掰,有这个必要吗?


Mer86


张居正是明代万历朝前十年政策的制定者和实际掌权者,这位明朝的首辅大臣凭借着一己之力的改革,为日益衰落的大明王朝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积贫积弱的明朝因为他的改革又延续了几十年的寿命。可以说无论对明朝这个国家还是对于万历皇帝个人,张居正都是恩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死后不久却遭到了清算,不但削夺了张居正的官爵,还对他实行抄家,甚至差点掘墓鞭尸。他的家人亲属,也全部流放到边疆地区,这其中,不包括张居正年迈的老母亲在内,很多都饿死在路上。张居正生前重用的那些官员,万历皇帝也都给予削职甚至问罪斩杀的处分。实际上在张居正掌权的十年间,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对于张居正还是非常尊重的,李太后称呼张居正为“张先生”。那么为何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时,李太后不出面阻拦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就三个字:“没必要”!

明穆宗隆庆皇帝驾崩时年仅三十六岁,当时的李贵妃才27岁,随着李贵妃的儿子朱翊钧登上皇位,李贵妃也得以母凭子贵,与明穆宗皇后陈氏并尊为皇太后。因为李太后守寡时非常年轻,而朝政的事情经常委以张居正,所以一些野史传闻便说李太后与张居正关系暧昧,更有甚者竟然言之凿凿的称李太后与张居正“有一腿”,甚至于万历帝之所以在张居正死后对其进行疯狂的报复,都是以为张居正曾经睡了皇帝的亲娘。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非常荒谬的。李太后虽然青年寡居,但是其并没有与张居正发生不齿之事,这种事情也不可能发生,首先当时穆宗的正宫皇后陈太后尚在,李太后虽然与其并尊为太后,但古代嫡庶有别,若是李太后行为不轨,陈太后完全可以召集群臣当场赐死李太后,并且张居正身为臣子,也并不敢与当朝皇太后发生不伦之恋,位高权重的张居正,什么样的女子没有呢?所以,张居正与李太后的绯闻纯属杜撰,不必相信。

虽然李太后与张居正没有坊间野史传闻的那些腌臜事,但是这位李太后对于张居正确实是非常不错的,因为皇帝年幼,两位太后又不懂得朝政事务,所以李太后便放手把权力交给张居正为首的辅臣,并且对他们非常信任,张居正的改革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放手去干的,实际上如果没有张居正十年改革积累下来的财富,恐怕后来万历皇帝想折腾也没有本钱啊。

万历皇帝小时候非常顽皮,以至于李太后有时候都管不了他,但是万历皇帝却非常害怕张居正,每次万历皇帝胡闹时,李太后便用张居正吓唬他,时间长了,在年幼的万历帝心里,张居正成了一个阴影性的人物,这也为后来万历帝整肃张居正埋下了伏笔。

后来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时,张居正已经去世了,自己的儿子对于一个死人的清算,实在没有必要出面阻止,万历皇帝清算去世的张居正,就如同汉朝时的汉宣帝在霍光去世后清算霍光一样,这种事情虽然是一种泄私愤的报复行为,但是实际上是给活人看的,所以这种既得罪人又对自己没好处的事情,李太后没必要做。除此之外,李太后还深知,作为首辅的张居正掌控朝廷中枢那么多年,无论如何,都有意无意的培植了一个忠于自己的势力集团。而刚刚亲政的万历皇帝要自己做主,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打击这个势力集团。只有把这个势力集团打压下去了,万历皇帝的皇位才不会受到影响。这也是李太后沉默的原因。


歷史微書


万历荒唐,但大家也别觉得管教他的李太后就是什么正经人,李太后和万历是一对垃圾母子。

  • 因此,一生为朝政殚精竭虑、极力推行各种改革的张居正,遭到万历清算时,没有人帮他说话。

万历和李太后都清算了张居正。举个例子:

万历是个嗜钱如命的人,所以在恩师去世后,就派人去张居正家抄家,想要大捞一笔。

这样荒唐的行为,竟然得到了李太后的认可。不仅如此,李太后也准备从张居正那里捞一笔。

根据《明史·冯保传》的记载:

  • 时潞王将婚,所需珠宝未备,太后间以为言。帝曰:“年来无耻臣僚,尽货以献张、冯二家,其价骤贵。”太后曰:“已籍矣,必可得。”


原来,当时李太后的小儿子潞王即将成婚,她派人去抄家的目的,是要找寻上等珠宝给小儿子办婚事。

由此可见,母子俩是垃圾到一块去了。


事实上,张居正和李太后的关系并不像大家相像的那样和睦。

张居正约束小皇帝,李太后支持;但是如果触及李太后,譬如劝谏她不要奢侈,这就是得罪她了。

  • 搞笑的是,民间后来还有传言,说是“张居正,居正勿正,黑心宰相卧龙床”,影射张居正和李太后有暧昧关系。

这真是冤枉死了。

我为张居正一大哭!

总而言之,这对垃圾母子对张居正的报复是毫无良心的。


HuiNanHistory


张居正在死后,为何惨遭明神宗万历皇帝清算?其实用五个字就可以概括:“权臣难善终”。而李太后为什么不出面阻止呢?在我看来,不是她不想,而是已经被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她做不到!

一、三足鼎立权力结构形成

隆庆皇帝死后,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登上皇位,但是登位之初他这个宝座坐的可不稳当。

隆庆在遗诏中告诉万历:“要依三辅臣并司礼监的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能,无事怠荒,保守帝业”。

所以当时的政治局面是由内阁和司礼监共同决定国家大事,当时的内阁首辅高拱说了一句话:“十岁天子,如何治天下”。这句话让李皇后感到了深深的危机。

李皇后虽然贵为皇太后,但是出身贫寒没有任何背景,李皇后原名李彩凤,他父亲李伟原是山西人,因为家境贫寒,便选择北漂儿,但是北漂之后,情况依然没有好转,便托关系把李彩凤,卖到了当时的裕王府做宫女。

阴差阳错之下,李彩凤被裕王宠幸,生下了万历皇帝,虽然“母凭子贵”,被封为皇贵妃地位尊宠,但是没有靠山。当时的她急需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帮助儿子坐稳皇位、处理国家大事,所以她选择了张居正。

当时的张居正深深地知道:“只要高拱不走,自己永无出头之日,满腔的理想抱负也实现不了。”所以,他与李太后结为同盟,又联合了与高拱素有仇隙的大太监-冯宝,一举赶走了高拱,张居正顺利地坐上了内阁首辅之位。

所以万历初期,形成了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冯宝为首的司礼监,李皇后以皇帝母亲身份干政三足鼎立的权力结构。

二、鼎力改革

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之后,张居正知道自己想要落实各种改革措施,离不开李太后的支持,所以他向李太后频频示好,让手下上书之后,以皇帝的名义给李太后加上了以她的出身本不能加的封号,李太后变成了“慈圣皇太后”。

李太后信佛喜欢布施,张居正便给她专款来布施,再加上自己太子太师的身份,张居正取得了李太后的信任,成为大明朝的肱骨之臣和智囊,在李太后的支持下开始大力改革。

政治上实行“考成法”,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以名将镇守辽东,大力整顿边防,虽然取得了“十年内海域肃清,四夷皆服,太仓粟可支数年,积钱四百余万”的效果,带来了万历中兴,但是张居正以一己之力支撑危局,对抗不合理的政治体制,其结局是可以预料的。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大批官僚、贵族、地主成为既得利益集团,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则要清丈土地、整顿赋税,核查吏治,这无疑严重损害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

俗话说断人钱财,如杀人父母,由此便招来了大批官僚的记恨和反对。海瑞曾经评价张居正说:“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句话总结得一针见血,十分到位。

三、惨遭清算

张居正曾开玩笑说过:“吾非相,乃摄耳”。(我不是丞相,是摄政)

由此可以看出,张居正非常清楚自己可能面临的下场,并且内心也十分不安,他也明白,一个显赫的政治人物在位高权重,功勋卓著时懂得急流勇退,才是大智慧。

所以他发自肺腑地说:“高位不可以久窃,大权不可以久居。

以此为理由向李太后和万历皇帝请辞,但是李太后几次极力挽留,最后说:“今后万不可再生此念”。所以一切维持现状,直到张居正病死于任上。

张居正死后第二年,盟友冯宝也被万历皇帝夺职、抄家,三足鼎立的权利核心崩塌,与张居正有仇的张思维继任内阁首辅,与冯宝有仇的太监张诚执掌司礼监,万历皇帝一举搬掉了压在身上的三座大山,李太后虽然贵为慈圣皇太后,但实际上也被排挤出权力中心。

仇家当了权,就算张居正已然身死,自然也不会让他有什么好下场,于是在内阁首辅张四维的授意下,弹劾张居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的奏折纷至沓来,张居正死后惨遭清算。

张居正的悲剧不也正是大明王朝的悲剧吗?张居正死了,改革措施全部被废止,万历中兴成了昙花一现,李太后再也无力阻止儿子万历的胡作非为,使万历皇帝再无束缚,贪财、怠政、好色,大明王朝江河日下,一步步走向衰亡!


止一观史


李太后为儿子万历赶走高拱,同样也希望儿子彻底掌握皇权。母亲对儿子的支持当然要比一个对死去的人的支持。仅李太后主张对张居正抄家这点就能说明一切。张居正和高拱只不过是皇权的工具而已,活着的时候有用,死了就没用了。

在“张居正改革是不是拾高拱的牙慧,如果是,为什么又把高拱贬的一文不值”问答中,我说过二人其实能力一样、性格一样,二人都是独裁(无贬义)式的人物,已经威胁到皇权。

(1)李太后怒曰:抄了冯保、张居正的家,钱就有了

李太后的二儿子潞王结婚前,因为珠宝等没有准备好且不够好,找大儿子万历想办法,万历说:近年来,天下无耻官员,全把钱财、珠宝献给张居正、冯保二人,造成物价飞涨,好的珠宝都很贵。

李太后听罢大怒:抄了他们的家,钱就有了。

在母亲心里,什么大臣、家臣,都不如儿子重要。

(2)李太后和万历都惧怕的则是压制了皇权

冯保、张居正却有贪腐问题。但明朝的官员大多都有此类问题。以张居正的级别、贡献说还真不算多。相关案例参见“戚继光为何要委曲求全贿赂张居正”这一问答。

说二人贪腐造成物价飞涨则是故意夸大其词。贪腐只是借口,更重要的原因是下面的案例所表现的内容:

张居正曾收到一副用黄金制成的对联“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这对联的文字放在封建社会哪个朝代都是大不敬。

同时,冯保对万历也比较专横,所以,万历朝对宦官干政问题比较注意。冯保被打倒后,其他掌握大权的宦官也被打倒了。万历朝,宦官没有大权者,基本做好了奴才的职责。

由此可见,万历对张居正、冯保地打击都是为保住皇权,李太后作为皇帝的母亲,哪有不支持儿子的道理。

(3)张居正教育万历要节俭要做圣贤,结果自己行之却不是,李太后、万历对其有失望、痛恨情绪

张居正对万历幼小时的教育可没有贪腐的位置,要做圣贤。其结果呢?张居正本身并没有做圣贤,由此,对其必然有一种愤恨。

非但如此,张居正对太后、万历地要求却比较严格,使二人产生故意为之的愤恨。例如1572年十一月,大内要求买珠宝,张居正阻拦;1575年李太后的父亲因为造坟茔需要两万两白银,张居正以大义凛然的道理劝阻;1577年五月,万历要修慈庆、慈宁两宫,张居正也阻止,后于冯张二人被清算后的1584年三月开工。。

如此等等,案例还有很多。


坐古谈今


李太后是明神宗的亲生母亲,属于明朝历史上较有作为的太后之一,其与张居正是政治盟友,甚至在野史上还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而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清算张居正,并不是李太后不想出面阻止,而是李太后已经死了,无法出面阻止了。李太后死于万历六年(1578),此时张居正的宰辅地位根本没有动摇,而是时隔四年后的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后,神宗皇帝才开始对其清算。

政治有仁义,到头还是交易

先帝明穆宗原本有两个宠妃一个是正宫陈氏,一个是太子朱翊钧(万历皇帝)的生母李氏。明穆宗驾崩,神宗登基后,以太监冯保为首的后宫为了讨好新皇帝,通过各种方式暗地里向张居正传达两后并立的意思。张居正是什么人,捕捉到这个信息后,赶紧在朝会上提建议,加封李氏为皇太后,后宫由正偏房走向两房并立的局面。

政治方面,之所以张居正和李太后能够走到一起,纯粹是出于政治交易。当年作为先帝明穆宗的几大托孤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高拱不是李太后的人,李太后也对高拱有着一大堆意见,相对而言张居正就显得懂事乖巧许多,至少张李二人相处时,还是有很多政治共识。

这种政治共识的基础是权力来源不正,李太后的后位本身就来得不正,虽然她是皇帝的生母,但不是正宫,张居正作为托孤大臣之一,但不是首辅。两人出于对权力的相互成就才走到一起,而且也达到彼此共同的期望。二人走向权力的过程都是通过非正常手段,但不可否认合作推行的万历中兴,却是给明朝带来一次全方位的振兴。

据史学家统计,张居正变法中的"一条鞭法"改变明朝困扰多年的财政危机,彻底清查出民间私有土地的亩数,朝廷国库逐年增加,最多是达到一千三百万石。同时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巩固边防军事等诸多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

张居正也因此顺利坐上首辅大臣的座位,但接下来张居正才发现首辅做起来实在艰辛,一方面要打理朝政,一方面还要做太子老师。

愿望莫过张老师,只为李后背黑锅

张居正可能是历史上最冤枉无奈的老师没有之一,张居正给皇帝朱翊钧当老师期间,真是头都大了。皇太后李氏是个严格教子且又教子无方的母亲,她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恐吓。

有一次,明神宗在宫里开宴会,喝得稍微有点高,就让近侍们唱歌听。近侍说自己不会唱,明神宗一听火冒三丈,拔剑就要杀近侍,幸亏左右拦住。此事传到李太后耳朵里,李太后命人把神宗皇帝喊来,一顿训斥,细数他几十条过错。

母亲教育儿子从来都有,可是李太后居然迫使明神宗下罪己诏。罪己诏不是随随便便可以下的,皇帝得犯下很大的政治失误才会向天下人低头认错,也等于是让天子向臣民们作检讨。如此一来,神宗皇帝感觉自己颜面扫地,但惧怕于母后的威严不得不下罪己诏。

更为可笑的是,野史传闻神宗皇帝少年时期,开始对两性有些好奇,进而临幸一个宫女。这事又被李太后知道,后宫一时炸开锅。李太后可能是情绪太过激动,居然对神宗皇帝说,你如果不听话,就让张居正一班朝臣废掉你。李太后虽然处于爱子心切的角度,但是这句话一旦说出,无异于将张居正等人推向君臣矛盾的顶尖。李太后作为皇帝的亲生母亲,神宗皇帝自然无可奈何,但是张居正是臣子,神宗皇帝就会觉得自己一个君王,每天都要活在被一帮大臣说废就废的危险中。所以,明神宗对张居正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仰仗、恐惧、厌恶、憎恨、感恩等等,可谓是百感交集,任何矛盾的积蓄始终都会有一个限度,随着时间的增长,君臣之间越来越接近矛盾的爆发点。

人死清算,可悲可叹

这种矛盾的心里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神宗皇帝一直没有发作。直到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终于在朝中异己者挑唆下,明神宗带人直接把张居正家抄了底朝天,居然查出黄金万两,白银十多万两,万历皇帝面对恩师张居正如此庞大的财产,脑海里又浮想起恩师生前对自己谆谆教诲要做一个勤俭节约、爱民如子的皇帝,一时悲愤之余削去张居正生前的所有名分。

张居正属于明朝期间知识分子的缩影,教条顽固、倔强不知变通的性格在其仕途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谓死后抄家家产庞大,我们暂且不说,毕竟这些都是张居正的政敌所撰写,其中的真实与否,已经无从考究,单纯拿他和李太后主张的改革来说,虽然没有被贯彻至终,但也为明朝神宗执政期间带来短暂的繁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