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徵烏桓”看被後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對邊疆歷史做出貢獻的

東漢末年,在黃巾軍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的高呼聲中,腐朽的東漢王朝最後一塊遮羞布被揭了下來。歷史的車輪再次進入戰火紛飛的亂世。

縱觀中國歷史,每逢中原進入戰亂年代,都是邊疆民族崛起的良機。秦末楚漢爭霸匈奴人崛起、西晉八王之亂導致五胡搶佔中原、唐末五代十國後契丹人崛起、明末農民起義致滿清入主中原。唯獨三國亂世平穩過渡到西晉王朝。單看這一點,曹操功不可沒。

本文主要內容分兩個部分①烏桓族介紹②曹操遠征三郡烏桓

史書上的烏桓族

從“徵烏桓”看被後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對邊疆歷史做出貢獻的

東北古族脈系

上面圖片是東北古族的脈絡,從圖上可以看出來,烏桓源自東胡。

①烏桓所在地域

《史記·貨殖列傳》中有一段提到了烏桓,我們看下原文

夫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南通齊、趙,東北邊胡。上谷至遼東,地踔遠,人民希,數被寇,大與趙、代俗相類,而民雕捍少慮,有魚鹽棗慄之饒。北鄰烏桓、夫餘,東綰穢貉、朝鮮、真番之利。

燕國故都是渤海、碣石山之間的一個都市。向南與齊國和趙國相通,東北與胡人接壤。從上谷郡到遼東郡地方遙遠,人口稀少,經常被侵擾,與趙國、代郡的民俗類似,這裡民風彪悍不愛思考問題,當地盛產魚鹽棗慄。北邊與“烏桓”和扶余相鄰,東邊被穢貉、朝鮮、真番等國掌控。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來,西漢時候烏桓在燕國故都北邊,也就是燕山北部

從“徵烏桓”看被後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對邊疆歷史做出貢獻的

烏桓位置示意

②烏桓族的來源

《三家注史記·匈奴列傳》中服虔雲:“東胡,烏丸之先,後為鮮卑。在匈奴東,故曰東胡。”

烏桓又作烏丸,東胡在匈奴的東邊,所以被稱為東胡,,冒頓單于將東胡滅亡了以後,東胡族人留在烏桓山,所以被稱為烏桓。由此可知,在西漢時候烏桓就是東胡。而漢武帝大破匈奴人之前,東胡餘部由匈奴左賢王管轄,匈奴設置東胡王來管理東胡。也就是烏桓人。不過從後世史籍中我們知道,東胡瓦解後分成鮮卑和烏桓兩部,在烏桓山的叫烏桓,在鮮卑山的叫鮮卑。而烏桓離漢王朝更近些,所以更早進入了漢人的史籍。

③烏桓與漢王朝的往來

我們前文有講過漢武帝在漠北戰役中將匈奴擊潰,霍去病出代郡兩千餘里,先是將匈奴左部消滅,一路向北打到瀚海(貝加爾湖)。如下圖所示。原文在這裡

從“徵烏桓”看被後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對邊疆歷史做出貢獻的

漠北戰役示意圖

這裡霍去病消滅的匈奴左部,所處位置就是烏桓所在地。見《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

烏桓自為冒頓所破,眾遂孤弱,常臣伏匈奴,歲輸牛馬羊皮,過時不具,輒沒其妻子。及武帝遣驃騎將軍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因徙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其大人歲一朝見,於是始置護烏桓校尉,秩二千石,擁節監領之,使不得與匈奴交通。

後漢書比較容易看懂,本文不做全文翻譯了,只介紹主要內容。

漢武帝將烏桓遷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並設置護烏桓校尉一職。

昭帝時,烏桓漸強,乃發匈奴單于冢墓,以報冒頓之怨。匈奴大怒,乃東擊破烏桓。大將軍霍光聞之,因遣度遼將軍範明友將二萬騎出遼東邀匈奴,而虜已引去。明友乘烏桓新敗,遂進擊之,斬首六千餘級,獲其三王首而還。由是烏桓復寇幽州,明友輒破之。宣帝時,乃稍保塞降附。

漢昭帝的時候,烏桓逐漸強盛與匈奴交惡並被匈奴擊敗,漢軍趁勢對烏桓發動了攻擊,給烏桓以重創。到漢宣帝時候,烏桓歸降漢朝。

王莽篡位以後,強行徵招烏桓軍,導致烏桓與中原王朝重新交惡,“而諸郡盡殺其質,由是結怨於莽”,烏桓又重新投靠匈奴,到東漢初年,烏桓人和匈奴人“連兵為寇,代郡以東尤被其害”

。此時的烏桓人靠近邊塞,“朝發穹廬,暮至城郭”,對東漢邊郡造成非常大的威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馬援曾“將三千騎出五阮關掩擊之”也是無功而返。第二年,匈奴人內亂,烏桓趁機進攻匈奴,漢帝賞賜烏桓財物來拉攏烏桓,烏桓人“詣闕朝貢,獻奴婢牛馬及弓虎豹貂皮”。這個時候是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烏桓人重新歸附漢帝國。

我們不難看出,烏桓夾在漢匈之間,位置非常尷尬,而烏桓的動向也隨著漢匈勢力的消長而變化,也實屬無奈。這個時候,烏桓的核心勢力所處位置已經由遼東外遷移到代郡外。

從“徵烏桓”看被後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對邊疆歷史做出貢獻的

白部匈奴位置示意圖

馬援出的五阮關既是圖上所示張家口,白山據清朝學者丁謙考證為“上谷白山,即今張家口北察罕陀羅海山”,不過這個察罕陀羅海山具體位置筆者也沒有查到。應該就是在張家口北部這片山中吧。這裡的“白部烏桓”是烏桓人核心部族,勢力一度非常強盛。

雖然“烏桓或願留宿衛,於是封其渠帥為侯王君長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內,佈於緣邊諸郡,令招來種人,給其衣食,遂為漢偵候,助擊匈奴、鮮卑”,但由於司徒掾班彪的建議,“帝從之。於是始復置校尉於上谷寧城”

明、章、和三世邊塞比較安定,東漢國力也到達頂峰,迎來了明章之治和永元之隆的盛世。至順帝、靈帝和獻帝東漢勢弱,烏桓屢屢寇邊,這裡不再贅述。

曹操遠征三郡烏桓

①鮮卑與烏桓合流

鮮卑和烏桓都源自東胡,習俗相近,匈奴去後,鮮卑逐漸強盛,“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餘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隨著一代雄主檀石槐的橫空出世,“南鈔漢邊,北拒丁令,東卻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以致“東西部大人皆歸焉”,烏桓此時應該併入鮮卑。在檀石槐的統一領導下。檀石槐死後,烏桓才再次出現在中國的史籍上。

從“徵烏桓”看被後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對邊疆歷史做出貢獻的

漢末北方割據勢力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曹操佔據兗豫二州,袁紹在河北、幽州是公孫瓚、遼東為公孫度、張揚河內、呂布徐州、張繡南陽。袁紹與烏桓人結盟克公孫瓚,曹操並張揚呂布張繡。北方主要的軍閥勢力就只剩下曹操和袁紹了。經官渡一戰,袁紹主力盡失,“後袁尚敗奔蹋頓,憑其勢,復圖冀州”,袁尚妄圖依靠三郡烏桓的力量重收故土。之後幾經交戰,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將勢力範圍擴展到幽州北部,與三郡烏桓已經比鄰而居。在北上徵烏桓和南下統一中國的選擇中,曹操選擇了北征烏桓,不得不說,這個選擇非常明智,與後世趙匡胤的選擇截然不同,沒有燕雲十六州的趙宋王朝終其一朝始終陷於北方強敵的鐵蹄之下,不得不說戰略上的選擇對於一個王朝的興衰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②曹操出兵

從“徵烏桓”看被後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對邊疆歷史做出貢獻的

曹操打通運糧水道

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作為傑出軍事家的曹操自然明白這個道理,在遠征烏桓之前,已經將政治中心遷往鄴城的曹操以鄴城為中心,開鑿了白馬、白溝、平虜、泉州、新河幾條人工水道。如上圖所示,曹操的軍糧大船可以從鄴城起航,順著漳河走白馬渠進滹沱河,沿滹沱河順流而下走平虜渠進入泒水、然後走泉州渠、新河到達灤河,逆水而上可以抵達烏桓腹地。如上圖所示。這條水運大動脈,不僅解決了北征烏桓的糧草運輸問題,也打通了華北平原水系的南北通道。為北方交通運輸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為北方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更佳的環境。

我們前面文章有講過燕山的幾條古道,這裡不妨先回顧下。原文在這裡

從“徵烏桓”看被後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對邊疆歷史做出貢獻的

燕山南北通道

這裡共四條道路可出塞,分別是古北道、平剛道、盧龍道、傍海道。曹軍抵達盧龍塞以後準備走“傍海道”去柳城,正值五月盛夏,大雨磅礴,傍海道泥濘不通。一直到七月,而且“虜亦遮守蹊要,軍不得進”。曹操聽從一個本地人田疇建議,改走平剛道,這是條古道,已經遺棄了兩百多年,不過“尚有微徑可從”,曹操讓田疇做嚮導,一路“塹山堙谷五百餘裡”“上徐無山,出盧龍,歷平岡,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餘裡”,曹操指揮有方,以少勝多, “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萬口”,後又揮師柳城,將三郡烏桓的主要力量消滅,袁氏兄弟及烏桓殘部逃到遼東公孫氏處避難,後被公孫氏所殺。曹操將餘下的部眾“悉徙居中國”

從“徵烏桓”看被後世“奸”化的曹操是如何對邊疆歷史做出貢獻的

曹操行軍路線示意

上圖是曹軍行軍路線示意圖,徐無山是遷安的黃太山,白檀在寬縣,平剛在凌源市西北的右北平鎮,白狼在凌源市東南,柳城是現在的朝陽市。而曹操得勝以後的回軍路線是從柳城南下,走碣石古道,到達山海關(古榆關)東北的碣石,曹操在這裡還寫下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的千古名句。開創了“建安文學”的一代文學盛宴。這裡地點及路線參考了王綿厚老師的《中國東北與東北亞古代交通史》,具體考證細節限於篇幅,不做詳說了。

在烏桓羽翼未豐之際,曹操憑藉其大智大勇將日益強盛的烏桓斬落,不僅安定了東北邊境,而且極大的震懾了其餘胡虜。同時,曹操對南匈奴採取分而治之的方式,也同樣阻止了匈奴人的重新崛起。所以即便中原處於亂世,北方邊疆遊牧民族並沒有形成有效的力量,為司馬氏後來統一中國創造了至關重要的基礎環境。讓中國北方多民族文化得到進一步交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