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不參軍一樣要吃飯,為何戰爭時經常糧草不足?網友:分期付款


古代戰爭,參與人數眾多,氣勢恢宏,場面震撼,但是我們只要仔細觀察古代戰爭,就會發現一個經常出現的問題,那就是糧草問題。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多少戰爭因為糧草供給不足或者糧草被毀,再或者糧草耗盡而最終導致兵敗。可見,糧草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戰爭的走向。那麼,這些當兵的人,不打仗他們就不吃飯嗎?為什麼一打仗飯就不夠吃呢?

古代生產力低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統治期間,生產力對比現在低很多,只能勉強保證百姓活著,加上地主階級的剝削、囤積,老百姓的口糧所剩無幾,更談不上有存糧食。一旦遇到災害年,糧食產量急劇下降,由於老百姓家裡沒有存糧,地主家的存糧又不救濟老百姓,如此一來,餓殍遍野的景象就會出現,在生死邊緣掙扎無果的百姓,要麼餓死,要麼鋌而走險。

士兵不參軍一樣要吃飯,為何戰爭時經常糧草不足?網友:分期付款

在這種大背景之下,由於生產力不足,除了老百姓自己吃,地主剝削,國家的屯糧其實也不多,每年還要去救濟各地的災民,餘糧根本就不足以支撐軍隊供給,往往戰爭期間,還要加徵糧食稅收,地主自然是不會給國家做貢獻,這份重擔自然就分配到了老百姓身上,遇到豐收年還好,老百姓除了支撐戰爭上交糧食外,不至於餓死,如果遇到災年,這份戰爭之苦恐怕是難逃了,搭上性命也是常事。

士兵參軍與在家有區別

士兵參軍要吃飯,不參軍不也得吃飯嗎?為什麼糧草消耗變多了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也不難,從幾方面簡單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

第一、士兵在家種地,在外吃糧。士兵參加戰爭的時候,他只吃糧不種地,本來士兵是家中的主要生產力,他如果不參戰,他的產出可以養活自己和家人,他參戰之後,他家庭的產出降低,家人能活下來就不錯了,士兵的產出歸零,但是他的消耗卻在增加,這樣一出一進,消耗糧草的數量不是一個小數,加之士兵人數動則幾萬、十幾萬,遷延日久,必然有傷國力。

士兵不參軍一樣要吃飯,為何戰爭時經常糧草不足?網友:分期付款

正是因為如此,古代打仗選擇的時機一般都錯開農忙時期,農耕,秋收的時候一般都不打仗,士兵要在家裡把糧食種好,然後去打仗,如果活著回來,就繼續秋收,然後再去打仗。如此做的原因,也是國家的無奈之舉,為了保證國家的根本不被動搖。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

運輸糧草消耗大

古代運輸一直是一個大問題,那時候可沒有火車,山路崎嶇,如果遇到大雨,運輸工作更難搞,運氣不好還會損失不少糧食。同時,糧道還需要有重兵保護,否則被敵人給劫了糧草,丟糧草不說,還會動搖士氣,畢竟士兵也是人,吃不飽飯誰還拼命呢。

士兵不參軍一樣要吃飯,為何戰爭時經常糧草不足?網友:分期付款

運輸過程中的損失,護送部隊的消耗,遠達幾百裡甚至千里的運輸線,單單牛馬的草料就耗費巨大,或許徵來的糧食,在路上就已經吃掉了大半,送到部隊手裡的糧食,自然會打折不少。

古代邊疆戰爭不確定性大

在邊疆常駐的守軍,一般會自己在附近種植一些糧食,解決自己的一部分糧草的問題,但是封疆大吏一般都會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們除了吃空餉外,還會瞞報糧食產量,以此來換取國家對邊疆糧食的撥付,從中獲利。

士兵不參軍一樣要吃飯,為何戰爭時經常糧草不足?網友:分期付款

無戰事的時候還好,一旦戰事起來,邊疆的駐軍不足,就會調集軍隊過去,或者公開招募邊民充軍,如此一來,軍隊數量激增,一個月的糧草動則上百萬兩白銀的消耗,而邊疆的敵人多數為遊牧民族,行動靈活,很難抓到主力進行決戰,這樣的情況下,很可能一年時間一仗沒打,卻消耗了無數糧食,等邊疆軍隊解散時,遊牧民族又來騷擾了。

士兵參加戰鬥和不參加戰鬥都要吃飯,但是參加戰鬥由於沒日趕路拼殺會吃得更多,最主要的是,士兵不參加戰鬥生產糧食,但是參加戰鬥停止生產加大消耗。同時,有的網友很形象的做了比喻,戰爭需要的糧草是"整",日常消耗的糧食是"零",除了運輸的消耗外,這一"零"一"整"的區別也是極大,這也是我們平時為什麼買不起一件物品,但是分期卻可以買得起,不是你的收入增加了,只是化"整"為"零"了。

文|野史日記 圖|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