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記!做筆記不是抄文獻

切記!做筆記不是抄文獻

這是 社科學術圈 推送的第1559篇文章

切记!做笔记不是抄文献

在撰寫論文時,時常需要閱讀大量的參考文獻。此時若有效率地記筆記,可以增進對閱讀內容的瞭解,並於撰寫論文時減少時間耗費與挫折感。以下為記筆記的幾個重點:

1 確認哪種類型的概念是筆記重點

先列出有關研究的問題,再進行針對細節的研究。在閱讀時記得自己閱讀的主要目的,便能找出與之相關的可用資料內容。

● 首先,檢視欲研究主題的已知事實,瞭解其思維範疇及論述。可以參考課堂筆記、教科書、百科全書或其他資料來源。

● 試著簡單列出預計閱讀資料應解答的細項。這些子標題能幫助讀者不失焦,也是相當實用的筆記標籤。

● 選擇一個感興趣的切入點,建議由已知有爭議空間的角度下手。接著,開始撰寫自己的研究問題。這個問題應包含歸納、演繹和資料蒐集兩部分。此時,甚至可以先擬好一個初步解答,作為暫定的實驗假設。

● 接下來,便能開始尋找合適的閱讀材料,例如:哪些已知事實及理論能幫助自己回答研究問題、哪些他人的意見與論述能協助判定研究結果是否適切。

2 避免抄寫過多內容

撰寫論文,必須以自己的思維模式表達,不只是引用他人作品。安排時間多去了解參考資料,並將其論述整合至自己的思維當中。筆記上只應出現和研究主題有關的概念,總結(而非抄寫)相關敘述。

● 只有以下情形應完整記下精確文字:該概念已設計成好記、清楚的名詞;若為此情形,論文中亦應正式引用。

● 否則,儘量用自己的文字表達概念。改寫他人論述只是浪費時間。選擇最重要的概念做為標籤或子標題,其餘則用自己的話說明。

● 避免過度依賴劃線等重點標記。在頁緣(或使用自黏貼)用自己的話寫下說明筆記。

3

有效的為筆記做分類標籤

無論筆記的分類形式為何,其目的均是為了日後的方便使用。

● 養成以編排書目的順序編排資料的習慣,節省日後綜合各種資料時重新整理條目的時間。以作者姓名與頁數編排筆記的另一好處,是撰寫論文時,若須標出參考資料,只需再補上出版資訊。

● 儘量試著將筆記紙/卡上的各條目維持分離與獨立。這麼做能讓筆記不失焦,往後重新組合亦較方便。將筆記條目完全打散,利用自己的表達方式將其重新連結,是極具成就感的經驗。

● 筆記各條目間留下空白,以便日後加註。重新閱讀筆記時,補上自己對內容的相關疑問、回應、及交叉參照等。這些評論內容能形成論文初稿的原型。

切记!做笔记不是抄文献

最後提醒

閱讀時(特別是在修訂文稿重新閱讀時),避免想著要記筆記。記筆記很容易成為一種機械式的習慣,抄寫文字,卻對加強記憶內容沒有什麼幫助。因此,試著將閱讀的文章內容分成片段,每看完一段就闔上書、試著回憶內容,並寫一段總結。如此一來,閱讀吸收的內容得以藉由回想這個動作強化。這麼做也有另一好處:在準備要寫總結的心境之下,會發現自己的閱讀效率變好,分析力變得更強,對所謂「重點」的敏銳度也更高。試試看,你就知道了。

切记!做笔记不是抄文献
切记!做笔记不是抄文献

社科學術圈

40萬+社科學者關注

學術路上 · 與你同行

切记!做笔记不是抄文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