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死后葬在台北,陵墓多年无人问津,不相识老人为何扫墓三年?

shoujiweitu2961


杜月笙这个人如果放在当代,或许很多人会不认识,但是在民国时期,他却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可能任谁也不会想到,那个陵墓多年无人问津的人会是上世纪的“上海黑社会老大”,如果单单只是这样的话,他是的不足够被后世提起的,因为没有人会愿意追忆像黑社会老大这样的暗含邪恶意义的人。所以说杜月笙和其他黑社会老大是不一样的。



纵使身上有很多污点,但他本人也并不是漆黑一片。杜月笙家境贫寒,自小在上海打拼,最初时,先是加入青帮上海龙头的黄金荣公馆,后又负责起法租界的赌场。虽然不认识杜月笙这个人识字不多,对金融方面的知识更是不甚了解,但是他这个人很有经商头脑,目光长远,认识到在刀口上讨生活的日子并非长久之计,便在一段时间里经营生意。


秉着“钱财用得光,交情用不光”的认识,他从一个卖水果的变成身兼数10家公司的董事长,从此成为上海工商界呼风唤雨的人物。再加上得到黑帮老大的赏识以及他自身的才能,他最终一步步混到上海黑帮的最高位置。当时,旧上海滩有三个黑帮老大分别指的是张啸林、黄金荣、杜月笙。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杜月笙。

1922年,浙江遭遇特大水灾,当时住在上海的浙江人发起了募捐活动,杜月笙当场捐助300元大洋赈济灾民。如果说这还不能代表什么的话?那么1927年左右,他在进入工商界后所积极参与的各方赈灾工作就不得不说了。他将黄金荣64岁寿仪大洋50288元移助赈款,为赈灾出谋划策,这样的做法到抗战时期就更多了。对此,蔡廷锴曾经动情地说:“35天血战,十九路军永远不会忘记一个人,这就是杜月笙先生。”毛主席也曾对杜月笙做过评价“终其一生做到六个字:有本事,没脾气。”

就是这样一个有血性的人死后居然会无人扫墓,凄惨到让一个不相识老人为其扫墓多年。

一代袅雄杜月笙死后,他的子女不知去向,陵墓也因为长期无人照看,杂草丛生。不过这荒凉的情景却从一个老人的到来而结束,他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到的那个为杜月笙默默扫墓三年的人。

关于这个扫墓人的传说有很多,据说他和杜月笙并不认识,只不过是因为偶然间看到了他的坟墓,听说了他的事迹,才由此感慨,认为一个正直,爱国之人不应该有此下场,所以便替留下来为他扫墓,也是对后人的一个警示,我们不应该就此冷落那些为国做过很多奉献的人。杜月笙生前最看重的便是人情,他自己也在晚年做过很多好事,可是那些人情却因为英雄的死亡而消失。



或许那个为他扫墓的老人,曾听说他生前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黑帮人物,生前万般荣耀,死后却如此凄凉,再加上敬仰这样一位传奇人物,不忍心看到昔日辉煌无数的人如今这般模样,便留下为其扫墓。又或者这位老人生前受过他的恩惠,或是他只是单纯的想为杜月笙这个传奇之人做点绵薄之力。


小姐姐讲史


杜月笙在香港临终之前对家人朋友说过,他活着的时候因为气喘到不了台湾,等他死了,也要将他葬到台湾。

他不是不想落叶归根,也不是不想葬在上海,可是,蒋退到了台湾,后来又看到了黄金荣拿扫帚扫街的凄凉晚景,他实在是不敢回上海呀!

所以,他又说了一句,将来上海“光复”,你们可得起出我的棺材,将我的尸骨带回上海,然后葬在高桥。

只不过,杜月笙的这个意愿至今也没实现,从1951年8月病逝于香港,后来他的棺材被用船运抵台湾,后于1953年6月安葬在了台北汐止的尖头山麓的墓地中,已经过去了68年,他的尸骨仍然还逗留在台。

杜月笙泉下有知,恐怕心中也会又心酸又无奈又凄凉吧!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杜月笙虽然有好几个儿女,可是,他死去这么多年之后,坟头上竟然长满了杂草,最后却是一个曾经素不相识的人为他辛辛苦苦扫墓数年。

1951年杜月笙病逝之时,他的门生和朋友为他操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出殡之时更有千人冒雨相送,葬礼所花费的钱竟有十万港币之多,无数人纷纷为他撰写悼文,香港媒体报社也纷纷刊载他的生平事迹,可谓一时盛况。

可是,谁又能想得到他的坟墓竟然会破败至此,纵然他叱咤风云数十年也终究逃不过人走茶凉的结局。

为杜月笙扫墓的人叫李开明,这是一个和杜月笙一样怀着遗憾和憧憬来到台湾的人。

李开明偶然来到了汐址的尖头山,突然想起几十年前在纵横上海的“海上闻人”杜月笙便葬在此处,所以便想去祭拜一番,谁曾想当他找到杜月笙墓的时候,入眼的却是一座没人打理的破败不堪的坟墓。

他抬头一看,看到了坟头上深深刻着的四个字——义节聿昭。

李开明恍恍惚惚想起了杜月笙曾经的所作所为,顿时为这四个字所感染,于是决定为杜月笙扫墓,让杜能够安安心心、舒舒服服地在此长眠。

那么,杜月笙究竟有何作为,竟然能够让蒋介石在他死后为他亲题“义节聿昭”四字挽额,又能够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心甘情愿地为他扫墓呢?

杜月笙一生事迹颇多,虽然他曾经也只是社会底层中的一个小人物,用他自己的话是一条泥鳅,可是当他崛起之后,他的所作所为却能够令无数自诩上层人士、文化人士汗颜。

在此,便说说他的两桩让人热血沸腾的旧事,看看他能否当得上“义节聿昭”四字,又值不值得李开明为他扫墓。

1932年1月18日,日军突袭驻沪的蔡廷锴地是八路军,挑起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当时,日本为了能够尽快打垮蔡廷锴,从而控制上海,制定了一个计划,派一部分日军借道法租界,绕到第十九路军的右后侧,打蔡廷锴一个措手不及。

杜月笙第一时间获知了此时,他一方面将消息告诉蔡廷锴和吴铁城,让他们做好防备;一方面又怕国民政府外交部的照会还没抵沪,日军的阴谋便已经得逞了,所以他迅速出面召集各国领事开会商讨日军借道法租界一事。

各国领事原本已经在日本人的威吓下默许了日军借道一事,但是杜月笙却气得拍案而起,怒吼一声:“好,东洋兵可以进租界、住租界、利用租界打中国人。你们尽管通过这个议案,不过,我杜月笙要说一句话:只要议案通过,我请日本军队尽量的开来,外国朋友一个也不要走我杜月笙要在两个钟头以内,将租界全部毁灭!我们大家一道死在这里!”

杜月笙这句狠话一出,各国领事纷纷被吓住了,哪还敢让日军借道?

他用了一句话,便化解了第十九路军的危机,他敢说这么一句话,也可见他爱国之心之赤诚,这句话很燃!

1937年,中、日淞沪会战在即,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从日内瓦返回日本途径上海的时候,突然决定下船去拜访拜访杜月笙。

永野修身如此高位,为什么会专门去拜访杜月笙呢?自然是想拉拢杜月笙,然后利用杜在上海的威望和影响力去操控和统治上海,同时也能利用杜捞钱的本事为他们捞钱。

所以,他一见到杜月笙,便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投资三千万日元,和你合作开一家“中日建设银公司”。

永野修身抛出这块鱼饵的时候,认为杜月笙也抵挡不了这诱惑,谁知杜月笙却摇头说道:“我是中国老百姓,无钱无势,永野部长先生未免太抬举我了。”

他听完杜的话,又以为是杜月笙嫌鱼饵太小,所以急忙改口说:那么银公司由你一个人开,我们出钱,如何?

对于这三千万的诱惑,如果换成了张啸林的话,恐怕早已经点头答应了,可惜杜月笙不是张啸林,所以杜月笙还是摇头拒绝了永野修身。

后来,日本人一看杜月笙太不识相了,日本特务头头土肥原更是干脆派了一架战斗机飞到杜公馆上空盘旋,想以此胁迫杜月笙向他们低头,但是杜月笙始终不为所动。

最后,杜月笙更是在日本特务的眼皮底下,冒着生命危险离开了上海,去了香港,然后一头扎进了为抗战提供后方援助的事业之中,可谓倾尽家财矣。

这样的杜月笙,当不起“义节聿昭”四个字?当得起!

这样的杜月笙,值不值得李开明为他扫墓?值得!


吾与吾国


杜月笙作为曾经在上海滩显赫一时的风云人物,结果晚年却非常凄凉。

在1949年4月,上海即将解放的前夕,蒋介石曾单独召见杜月笙,希望他能和自己一同前往台湾,此时共产党也通过秘密渠道会见杜月笙,希望杜月笙能留在上海。

但是,杜月笙考虑到自己反共20余年,尤其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还亲手杀害了包括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在内的众多共产党人,可谓血债累累,所以不敢不走。

同时对于蒋介石,因为上海市长事件以及蒋经国上海打虎事件,他已经将蒋介石父子都给得罪。 所以经过再三考虑,杜月笙拒绝了蒋介石的邀请,同时也谢绝了共产党的挽留,他带着家属以及众多金银细软来到号称自由之都得香港避难,租住在坚尼地台18号底层。



当时,国共双方还在继续争取杜月笙,我党特意派出章士钊,以及杜月笙的一个已加入共产党的儿子赴港,劝说他返回上海。国民党方面,也不断派人赴港,拉拢杜月笙去台,但最后杜月笙还是以身体欠佳,无法远行而婉拒掉国共双发的邀请。

等到1950年,北京中国银行准备在京召开董事会议,因为杜月笙曾经是北京银行的董事,所以在中共的极力邀请下,杜月笙表示自己尽可能会亲自去趟北京,即便自己不能去北京,但也将委派代表去北京参加会议,也算是对中共的一个积极表态。

消息传出后,台湾方面如遭雷击,对杜月笙极为不满,蒋介石更是震怒,将在台湾的杜之老友,如张群、王宠惠、严家淦、洪兰友等人,召到草山别墅大加训斥,骂得狗血喷头,史称“中行事件”。后来杜月笙病逝香港,蒋介石迟迟不做表态,也与此事有关。

此时的杜月笙,其实还是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生活多年的上海,毕竟这里算是他的故土家乡,人在死的时候,谁都希望能够落叶归根。但可惜的是,后来杜月笙看到老友黄金荣正在扫大街的消息后,便彻底打消了回上海的念头。



两年后,杜月笙在香港因病去世,他的姨太太姚玉兰在杜月笙死后去了台湾,走的时候还特意带走了杜月笙的骨灰,因为姚玉兰不想让杜月笙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留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连个祭拜的人都没有。

来到台湾后,杜月笙的骨灰被葬在台北县的一个小学后山上,这是姚玉兰和杜月笙的子女精心挑选过的地方,墓地望着上海的方向,也算是成全了杜月笙一心想要回到上海的愿望。

其后,蒋介石政府因为当年“中行事件”的缘故,对杜月笙仍然心怀恨意,所以对其安葬事宜及家属都不闻不问。

由于杜月笙生前去香港时并没有带走多少财产,因此他死后,其子女都开始为各自的生活奔波,没多少时间常去台北为其扫墓。与此同时,杜月笙虽然在上海是大名鼎鼎,但是在台北,却没人知道这个曾经一手遮天的黑帮老大,再加上国民党政府的刻意忽视,慢慢的,杜月笙的墓就被人们所遗忘。

但后来,却出现了一个神秘的扫墓人,一连三年年年都会为杜月笙扫墓,这位老人的名字叫做李开明。他与杜月笙非亲非故,两人生前并不认识,但是李开明是从江苏移居到台湾的,对于杜月笙的事迹有所耳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李开明发现了杜月笙的陵墓,当他看到这个曾经呼风唤雨叱咤江湖的老大,竟然在死后连个扫墓的人都没有,便心生恻隐之心。

于是此后每个周末,李开明都会特意来此地为杜月笙扫墓,并且还在陵墓前种了很多花草,好让这个墓看起来没有那么凄凉。这一做,就是整整三年,直到李开明去世。


我是赵帅锅


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去世,一年后四姨太姚玉兰将其骨灰安葬在台北汐止墓地。姚玉兰之所以敢将杜月笙骨灰带至台北,是源自她与宋氏姐妹的关系。杜月笙陵墓多年无人问津,这与其晚年的抉择有关。

杜月笙,是上海滩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他从一个水果摊贩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青帮头目之一。杜月笙看似是文质彬彬,骨瘦嶙峋,但实质上却是心狠手辣的一个人,他的故事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杜月笙在上海的巅峰时期是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之后杜月笙先赴香港后到重庆。抗战胜利后,杜月笙以帮会代表的身份返回上海。但上海已时移势易,杜月笙的时代可以说是已谢幕,进入人生最后几年。

抗战期间,杜月笙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战募捐了不少的钱款,还配合军统锄奸队刺杀了不少的投敌汉奸。再次回到上海的杜月笙,不但成了游行群众打倒的恶势力,而且还遭到昔日手下的羞辱。

上海当局已把当年的朋友杜月笙当成重点打压的对象,杜月笙的势力发展空间大大被压缩。稳住局面的杜月笙,先是通过密友戴笠除掉了叛徒吴绍澍,然后将自己的一些得力干将安排到当局的闲散部门。

随后的上海反腐风暴,将杜月笙彻底对国民党当局失望。他曾对好友范绍曾说:“沦陷时上海无正义,胜利后上海无公道。”还说:“过去列强统治租界时期还有些建设,国民党来了以后却只知道要钱。”

1949年,杜月笙对着形势了如指掌,他清楚必须要做抉择了。回到上海的这几年,杜月笙积极助蒋剿共,同时又跟我党结下一些情缘。就在两年前,杜月笙还收了金山为关门弟子,并为其工作提供帮助。

杜月笙还为总理的堂弟周恩霪做过掩护,而此时的国民政府垮台已成定局,国共双方加紧争夺有实力的社会人士,杜月笙是骑虎难下。面对黄金荣作出留在上海的决定,杜月笙也考虑过留下,但他仍有顾及。

二十年前,杜月笙曾将地下党员汪寿华埋于龙华荒野,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杀害过三百名党员和工人,杜月笙觉得留下凶吉难测。与此同时,国民党也在争取杜月笙,老蒋召见杜月笙并要求他立即前往台湾。

杜月笙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决定远离政治漩涡,选择去香港定居。同年,杜月笙举家迁往香港。赴港后的杜月笙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他的哮喘病愈加严重。请了不少的中西医来诊治,但身体却一直不见起色。

好友章士钊受托到香港,还在向他宣传中共政策并极力争取他。但杜月笙依旧是顾虑重重,他后来得知,黄金荣响应改造号召,开始灰头土脸的打扫大街。杜月笙又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留下,心中矛盾重重。

杜月笙本想迁居法国,彻底远离政治是非。但国民当局收取的巨额护照费用,让杜月笙无法承担,最终只能作罢。1951年,杜月笙已经病入膏肓,他对自己留下的11万美金资产进行了分配,并立下了遗嘱。

杜月笙销毁了他人的所有借据,对子女说:“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到处要债。”1951年8月16日下午,63岁的杜月笙病逝。他留下的遗愿是要葬在故乡上海浦东高桥,但这个遗愿注定只能是不能实现的愿望。

杜月笙去世后,偌大的一个家也就散了。三太太孙佩豪去了英国、五太太孟小冬留在了香港。第二年,四太太姚玉兰带着杜月笙的骨灰前往台北,安葬在台北县汐止秀峰小学后山上。之后很少有人为其扫墓。

五十多年后,一位名叫李开明的老人义务为素不相识的杜月笙扫墓三年。这位八十岁高龄的老人曾在阳明山官邸担任总机,他与杜月笙无亲无故,两人唯一的交集只不过都是江苏人。但这并不是他扫墓的原因。

李开明说,他有一次到汐止大尖山时,无意中看到杜月笙墓园的路标,便好奇的前来相探,却发现墓园残破不堪。当时心里就萌生了想整理一下的想法,从此他每周都从台北坐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到此扫墓。

三年间从不间断,就连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李开明说,刚来的时候陵墓已经被草围住进不来了,陵园的走道、墓碑全是青苔。老人一边整理一边感慨道:“人在人情在,莫非人亡人情也亡了?”

李开明老人曾对记者讲,他不明白为何历史上这么知名的人物,竟然在死后墓园无人清扫,公家只拿他来宣传。他说这样也好,能让他有个地方健身、种种花草。李开明希望能有人常来看看,留意他种的花草。

老人扫墓期间也曾遇过杜家人来此祭拜,他还将祭拜的花用水罐养起来。不过,为杜家扫墓的人不光有李开明一人。还有一位同样是八十岁的李成全老人,他杜月笙幼子杜维嵩默默的扫了四十五年的墓。

李成全的岳母叶鸿英曾是姚玉兰的帮佣,杜维嵩的陵墓由姐姐杜美如祭扫。后来杜美如夫妇前往海外,就将祭扫之事托付给他,他一扫就是四十五年。

综上,杜月笙病逝后葬在台北,陵墓多年无人问津,毫不相识的李开明老人为其扫墓三年。从老人的谈话中可以看到,他的行为只是一种义举,就是不忍看到曾经有头有脸的人物死后陵墓被杂草所围。


野史也是史


这位给杜月笙扫墓的人,既不是他的家人,亲朋好友,也不是他曾经的门徒,而是一个他未曾谋面的陌生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开明,他和杜月笙一样,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台湾本地人,而是从大陆移民过来的。



李开民在大陆老家的时候就早有耳闻杜月笙的传奇事迹和经历,对他在国家危难时刻不顾个人的利益损失,不停的为国内的抗日力量进行捐款、捐物资的举动,对他能够做到尽自己一切能力去支援祖国的抗战的行为很是敬佩。



而之所以坚持这么久给从未谋面的杜月笙扫墓,其实也并不只是敬佩,还因为李开明不忍心看着生前呼风唤雨的男人死后无人问津,于是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为杜月笙扫墓,并在墓的周围种上花草,而这一做就是三年。


历史小猫咪


杜月笙,民国时期上海青帮三大佬之一,在那个年代,他的名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即便如今,他的事迹仍然为众人所知。

杜月笙是一个很复杂的人,他是助纣为虐镇压工农的历史罪人,亦是为抗日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英雄,对于这样一个人单纯的用“好”与“坏”来评价是极为不妥的,因为他的复杂,他的影响力,所以在49年战争即将结束的前夕曾被我党和蒋介石同时争取过。

当时部队快要开进上海,杜月笙面临着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是离开还是留下?辗转难眠反复思考后,他决定了离开,因为他曾犯过错,他的手上沾满了太多无辜人的鲜血,他不确定留下来日后会不会遭到批判。

所以,他走了,但他没有应蒋介石的邀请去台湾,而是来到香港,与他一起去香港的还有他姨太太孟小冬,姚玉兰。孟小冬和姚玉兰是京剧演员出身,孟小冬是来到香港后才正式嫁给杜月笙的,而姚玉兰过门比较早。

关于杜月笙和姚玉兰之间还有一段比较荒唐的故事,姚玉兰有一个妹妹叫姚玉英,姐妹俩的母亲叫筱兰英,当年杜月笙同时看上了母女三人,因此留下了母女三人共事一夫的荒唐事。

不过杜月笙对姚玉兰确实是真心的,他对母女三人都特别好,后来母亲和妹妹去世,杜月笙更加疼爱姚玉兰,之后姚玉兰也跟着杜月笙去了香港。

来到香港后,杜月笙失去了往日的英雄气,日渐苍老。时间越久,他想要回上海的欲望越强烈,可是当他看到昔日同门黄金荣在上海扫大街被批斗的时候,他绝望了,他知道自己永远也回不去了,久而久之,心情烦闷的他病倒了。

1951年8月,杜月笙因病去世,他死后,遗体在香港火化,第二年,姚玉兰便带着他的骨灰来到台湾,按照杜月笙的临终遗愿,其墓碑面朝西北,那是上海的方向,蒋介石亲自题字“义节聿昭”。再后来姚玉兰也去世了,就葬在杜月笙的旁边,遗憾的是,由于杜月笙的后代大多在外奔波,无暇顾及他的陵墓,所以时间久了,杜月笙及其夫人的陵园因无人打扫而荒草丛生,逐渐败落。


可怜这位曾经叱咤上海滩的风云人物,死后竟落得如此下场,不过后来,有一位名叫李开明的老人,偶然间得知杜月笙的安葬之所,李开明是从江苏移居到台湾的,虽从未见过杜月笙,但很早就听过他的大名,所以出于敬佩之情,他来到杜月笙的墓前,看着无人打扫的杜月笙墓,李开明动了恻隐之心,他决定此后每周都来为杜月笙扫墓,好让这座墓看起来不至于太过凄凉,这样也不致于辱没杜月笙生前的名声了。


咸鱼闲聊


有句老话说得好,“自古乱世出英雄”。在抗日战争期间,确实出现了许多英雄,为了保卫自个儿的国家,有的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人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可惜的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随着时间的流逝,抗日战争期间的有些英雄渐渐地被世人所遗忘。今天我要谈的这位主人公,他叫杜月笙,他起初只是上海一个不起眼的小啰啰,后来凭借着自身的努力成了上海黑帮老大。他的创业经历也非常传奇,社会地位也由此渐渐升高了。1937年,他拒绝日本人的示好。由此可见,他的人品还是不错的。

㈠他是个爱国人士,不与那些卖国贼同流合污

在抗日战争最开始的阶段,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是没有胜算的,毕竟日本人过于强大,因此在中国产生了许多汉奸走狗。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中国人都选择投靠了日本人。杜月笙不是这样的,他深知在战争中要想获得胜利,物资必须要得到保障。因此他在暗中筹集大量物资,并派人将之送到前线去。除了物质的筹集外,他自己也没有闲着。据说他本人还参加了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

㈡他是上海近代最大的黑帮帮主,在当时有着很不错的政治人脉

除了黑帮老大这个头衔之外,他还是一个现代实业家。也就是说在做生意这方面,有着极好的天赋。此人惯会收买人心,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对他赞誉有加。宋子文、孔祥熙等这些人都是他的朋友。要知道孔祥熙这些人,可是颇得蒋介石看重的,他能成为这些人的朋友,想必自身也有着闪光点。1929年,他成为公董局华董,可别小看这个职位。在这一年,他在上海金融业这一块又展开了一片蓝图。借着这个机会,他又认识了徐新六这些人。

㈢ 他死后多年无人问津,一个不相识的老人为何为其扫墓多年?

杜月笙此人生前可是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大人物,可死后却无人问津。这也太惨了!按理说来,他的后人应该每逢清明节也会来扫一下墓吧。为何竟是一个不相识的老人前来为其扫墓?他虽然确实为抗日的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但他手上也沾染了不少共产党爱国人士的鲜血。再者说了,他本人还反共了20多年。因此他本人在后来也就没有选择留在上海。后来又因为上海市长事件,把蒋介石给得罪了到底。他的儿女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到处奔波劳累,因此扫墓就渐渐被他们遗忘了。


尚武菌


昔日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两大黑帮,就要数洪门和青帮了,在青帮中有三位大佬最为著名,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这三个人在上海滩咳嗽一声,整个上海滩的老百姓也是要打个寒颤的,这三人中经历最为传奇的要数杜月笙了。


杜月笙当年在上海滩黑白通吃,在那段混乱不堪的年代打拼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不可不谓时乱世枭雄。在国家被侵略之际,他为抗日出钱出力,可谓尽心尽力。

杜月笙出生时正逢阴历七月十五鬼节,皓月当空,所以取名为“月生”,后经过章太炎的建议改名为“镛”,字“月笙”。


14岁时便来到上海滩十六铺码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靠为水果摊削梨出名。之后拜入上海青帮陈士昌门下,从此开始了杜月笙传奇的大佬之路。有一次在要债时,结识当时大名鼎鼎的黄金荣,杜月笙凭借自己超高的情商,不仅成功地把债要了回来,还使得黄金荣对他青睐有加,没几天杜月笙便进入黄公馆,摇身一变成为黄金荣夫人的小跟班。

之后的杜月笙在黄金荣的帮助下,在上海滩更加是风生水起,飞黄腾达。


一次黄金荣得罪了浙江督军卢永祥,被五花大绑了起来,这是青帮中没有一人有能力解决这样的难题,杜月笙这是站了出来,从中斡旋,既顾全了双方的体面,又使双方合作获得更大的利益,黄金荣被救出后,于杜月笙义结金兰成为异姓兄弟。


在卢永祥和黄金荣的帮助下,杜月笙创立垄断法租界鸦片的“三鑫公司”,从此成为上海滩最有钱的大佬。

杜月笙虽然有钱,当他绝对不是一个吝啬的守财奴,他既不会拿钱去吃喝嫖赌,也不会去赚不义之财,他反而会用钱去买人情,钱是能够花完的,而人情永远都花不完,杜月笙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当时被称为“当代春申君”,由此可见,杜月笙重义气,轻钱财,只要有人有困难便会仗义疏财,为自己留下了好口碑,颇像及时雨宋江。他不怕被人利用,反而甘于被人利用,被人利用说明自己还有利用的价值,如果有一天无人利用自己,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1949年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杜月笙既没有留在大陆,也没有逃亡台湾,而是选择前往香港,当他看到自己昔日的心血付之东流,也不适应香港的气候,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最后病死他乡,骨灰被带往台北安葬。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滚滚的车轮向前迈进,人们也都渐渐的忘记了这个昔日在十里洋场呼风唤雨的青帮大佬,可人们意外地发现会有一个神秘的老人在为杜月笙扫墓,他与杜月笙并非亲朋好友,只是敬佩杜月笙的人品,出于内心的敬佩,便开始了一年又一年的扫墓,如果杜月笙泉下有知,一定会感谢自己当初的仗义疏财,毕竟钱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历史总探长


杜月笙,出生于江苏川沙,也就是今天上海浦东新区,是旧中国上海青帮的大头目,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他既是一位黑帮老大,做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尤其参与了迫害共产党的事情,但他又积极参加抗战,卢沟桥事变之后加入了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并筹集战备物资送给八路军。他14岁进入黄金荣公馆,负责经营赌场“公兴俱乐部”,此后伙同他人垄断鸦片提运,创办中兴银行。1937年11月迁居香港,利用帮会的关系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49年正式定居香港,1951年于香港病逝。

其实,杜月笙虽然迁居香港,但是毕竟他是从上海起家的,很多的关系也在上海,虽然在香港也有自己的黑帮生意,但是比其上海,差了很多,但是因为自己曾经屠杀过共产党而不敢再次回到上海。在自己临终之前,还特意交代自己的妻子,将自己带回上海,埋在自己的老家,但是他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在他去世后,他的妻子将其带到台湾,最后在台湾将其下葬。

1952年10月在妻子和子女的精心挑选下,最终将其下葬于台北县汐止镇(今新北市汐止区)大尖山下。墓地坐东南朝西北面向上海,这也算在一定意义上圆了他要回上海的梦,墓园上有蒋介石的题字“义节聿昭”,还有张群的题字“誉闻永彰”,他的墓旁是其夫人姚谷香的墓为伴。

扫墓本来应该是子女后代的事情,但是当杜月笙去世后,并未留有太多的遗产,所以,他的子女为了生活和生计,分布在各地,自然而然对墓地照顾就有所疏忽,但是却有一位老人一直帮着扫墓,这名老人叫李开明,在年从杜月笙目前经过的时候,看到杜月笙墓地的残败,再看看墓碑上的“义节聿昭”四个大字,而且老人对杜月笙的事迹也有所了解,曾经在上海叱咤风云的大亨,死后墓地变得如此败落,所以老人自觉义务担负起扫墓的活,将杜月笙及夫人的墓地打扫的干干净净,并种上花草,让整个墓地变得干净和漂亮起来。


也许杜月笙的后代应该感谢这位义务打扫墓地的李开明先生,而曾经的上海青帮老大死后如此境遇,不得不感叹历史的变迁,大浪淘沙,生前荣耀,死后谁知安然?可曾记得:他那句“三碗面”的人生格言非常出名,他说人生要吃好“三碗面”,分别是体面、场面和情面。还有: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吗?



要说起民国时期上海滩风云人物,那我们大都会想到一个人,他便是青帮大佬——杜月笙。历史上关于杜月笙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的。有人说他坏,但是也有人说他好。但是话说回来,能被称得上风云人物的,其身上肯定不只带有正面的光环,也带有负面的阴影。

不过在杜月笙身上却有着四个鲜为人知的侧面。首先第一点,杜月笙十分重视自己的文化素养。

杜月笙像

杜月笙小时候家里非常的穷,虽然当时一个月的学费不过五角钱,但是他的母亲却都拿不出替他交学费,最后只好停学。而也正是这一段失学儿童的痛苦经历,使得他在成名之后,一直在努力地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他的家中一直高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友天下士,读古人书”来时时鞭策自己,让自己进步。此外他还重金聘请了很多说书艺人长期为他讲四大名著,学习历史知识和古人的处事方式。他还勤练书法,他的字写得相当不错。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熏陶之后,他也开始注重起自己的仪表仪态,言谈举止等等。

江湖上曾经传闻说杜月笙是一个青面獠牙的“怪物”,但实际上跟他相处之后才知道,原来他是一个言谈举止都很文雅的“翩翩君子”。

杜月笙坟墓

第二,他非常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他知道,自己小时候想读书,但是家里穷,所以没有这个条件。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自己已经有了这个能力,所以他不能怠慢子女的学业,必须让他们好好读书。有一次,他的儿子杜维藩在一次考试中弃考,杜月笙得知后,狠狠地打了杜维藩两大耳光;女儿杜美如在一次外语考试中考不及格,也被他用鞭子打了十多下。在现在看来,体罚孩子是不对的,但是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拳拳父爱却是溢于言表的。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曾在法租界创办了一所中学,并聘请陈群担任校长。此外,他还在老家浦东耗资十万元建起了“浦东杜氏藏书楼”,至于其他的教育建筑我们就不一一阐述了。

第三,在当时的复杂多变的历史环境下,杜月笙并没有忘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在抗战开始以后,杜月笙参加了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并担任主席团成员兼任筹募委员会主任。任职期间,他就筹集到了救国捐款150余万元。此外,他还筹集了很多军用物品去支持抗战。不仅如此,杜月笙还直接参与了部分军事行动。后来在上海沦陷后,蒋介石为了阻止日本海军大规模溯江西侵而提出了封锁长江的计划。杜月笙顾全大局,率先指令自己的大轮船公司开出几艘轮船行驶到江面上凿沉。在杜月笙的带领下,其他轮船公司也纷起响应,凿船沉江,阻塞了长江航道,迟滞了日军的进攻。

杜月笙像

第四,杜月笙对金钱看得很淡。当然了,这跟他家财万贯是没有关系的,这主要跟他个人的性格特征有关。因为一个人的金钱观往往不取决于他拥有多少金钱。当然了,这还得看个人怎么想。杜月笙晚年的时候,拿出了很多别人向他借钱时所打的欠条,将其全部烧毁,并告诉他的孩子们不准去追讨余债。但千万别以为这些人欠得少,要知道,这其中仅王新衡一人就欠他五百根“大黄鱼”(金条)。所以在杜月笙去世的时候,他只留下了10万现金分给大家,并在临终前说了一句话:“我是没希望了,但你们还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杜月笙墓地上的几个大字

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去世,随即遗体被妻子带到台湾下葬。1952年10月,在其妻子和子女的一番挑选下,最终将其葬于台北县汐止镇(今新北市汐止区)大尖山下。墓园上还有蒋介石的题字——“义节聿昭”,此外还有张群的题字——“誉闻永彰”。其墓旁则有自己夫人姚谷香为伴。

但让人很难理解的是,按道理扫墓这种事情是子女及其后代的事情,但是当杜月笙去世后,只给子女留下十万元遗产,但这根本不够,所以他的子女们要为了自己的生活四处奔波,所以自然就很少对他的墓地加以照料。但是却有这样一位老人,承担起了为杜月笙扫墓的任务,而这一做就是三年。这位老人名叫“李开明”。早年他在路过此地时,看到杜月笙的墓地杂草重生,残败不堪,加上对杜月笙本人的了解,一个曾经叱咤上海滩的风云人物,死后的墓地却变成这个样子,于是这位老人便承担起来扫墓的任务。不仅将杜月笙的墓地上的杂草清理得干干净净的,还在周围种了一些花花草草,看上去很有生机。

以上便是一代大佬杜月笙的故事,看完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呢?欢迎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 刘继兴-《杜月笙鲜为人知的四个侧面》

  2. 《民国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