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問機長帶女乘客進駕駛艙事件:女生是誰?處罰是否過重?暴露哪些管理漏洞?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

近日,桂林航空機長帶女乘客進入駕駛艙拍照的事件引發熱議。

11月3日下午,一張女子坐在疑似客機駕駛艙內的照片在網上引發集體“圍觀”。照片中,一名未身著制服的女子坐在飛機駕駛座上,面前的儀表盤前擺放著茶具,女子擺出“剪刀手”的動作。照片的配文中可以看到“超級感謝機長”的字樣。

三問機長帶女乘客進駕駛艙事件:女生是誰?處罰是否過重?暴露哪些管理漏洞?

11月4日,桂林航空在微博回應網友舉報“女乘客進駕駛艙”事件:經核實,該事件發生在今年1月4日桂林至揚州航班上,公司決定對當事機長處以終身停飛的處罰,對於涉事的其他機組成員處以無限期停飛並接受公司進一步調查。

11月5日,媒體從權威渠道獲悉,桂林航空內部下發了一份《關於給予桂林航空乘客進入駕駛艙違規事件責任人處分的通報》。通報顯示,除涉事機長被終身停飛、相關機組成員被停飛12個月外,桂林航空的董事長、總經理、維修副總經理、原安全總監、飛行部總經理等多名高層也被處分並扣罰工資。

三問機長帶女乘客進駕駛艙事件:女生是誰?處罰是否過重?暴露哪些管理漏洞?

至此,涉事航空已迅速作出一系列回應和處理,但關於女生身份、處罰是否合適以及完善相關管理制度的討論熱度未減。
一問,女生是誰?網傳涉事機長與女乘客繫戀愛關係,且照片中女子疑為某學院2017級空中乘務專業學生。當事機長為何允許女乘客進入駕駛艙?他們是什麼關係?網友們對於此事的第一反應和“腦回路”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機長承擔著所有乘客和機組人員生命安全重任,而駕駛艙正是實現安全飛行的重中之重,如今變成某些乘客的“打卡艙”和機長的“私人艙”,未免讓人感到憤怒和脊背發涼。

但是,女生身份不是事件焦點所在。唯一可以確定的關鍵點是,該女乘客屬於“無關人員”,不能進入駕駛艙。按照規定,民航局對進入駕駛艙的人員有明確限制。交通運輸部簽發的《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顯示,只有機組成員、民航局監察員、民航局批准的空中交通管制員等6類人員允許進入駕駛艙,可見,無關乘客進入駕駛艙是被嚴令禁止的。該女乘客違反了民航部門的相關規定,是否應該承擔責任、面臨相應的治安處罰,這一切靜待調查處理結果。至於其他信息,傳言終究只是傳言,最終結果應以官方發佈的信息為準,切莫以訛傳訛。

二問,處罰是否過重?有部分網友認為,對當事機長做出“終身停飛”的處罰、從董事長到涉事機組全部重罰,似乎有點過重了。但與機長允許女乘客進入駕駛艙造成的惡劣影響相比,這樣的處罰一點也不冤。航空安全高度敏感,萬米高空之上,不出事則已,一出事就是機毀人亡。航空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違規允許乘客進入飛機駕駛艙對航班安全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在世界航空史上已有血淋淋的教訓:1994年,俄羅斯AF593航班機長讓15歲的兒子進駕駛艙體驗飛行,後者不小心意外取消自動駕駛,導致飛機失速墜地,機上75人全部遇難。

三問機長帶女乘客進駕駛艙事件:女生是誰?處罰是否過重?暴露哪些管理漏洞?

更何況,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明目張膽地違反相關規定,不僅損害了制度公信力,對其他航空從業人員更是一種不良示範,曝光後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反觀國慶檔電影《中國機長》及其原型川航英雄機組憑藉專業規範和職業素養贏得公眾點贊和敬意,此次桂林航空涉事機長和機組人員是怎樣的任性妄為?若不嚴厲處罰,恐怕難以防止類似“奇葩”現象再次重演,公眾的安全感又如何守護?

三問,暴露了哪些管理漏洞?儘管後續處理一個接一個,但該事件仍有不少疑問待解:此事件發生於2019年1月,直到近日才被網友舉報引發關注,為何時隔這麼長時間才被發現?為什麼是由網友曝出而非機組成員舉報,難道這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機長權利是否不受制約?如今“揮淚斬馬謖”式的重罰是為了平息輿情,還是為了掩蓋日常監管機制的缺失?無關人員進入飛機駕駛艙並非首次發生,此前東海航空也發生過相關事件並受嚴厲處罰,為何未能增強業內人員的安全責任感和預防監督意識?……這一系列的追問,都暴露了某些航空公司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極大的漏洞。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次涉事航企被“一鍋端”的處罰不過分。

三問機長帶女乘客進駕駛艙事件:女生是誰?處罰是否過重?暴露哪些管理漏洞?

嚴厲處罰並非終點,查漏補缺更加重要。根據海恩法則,每一起嚴重航空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該事件雖未造成實質安全事故,但敲響了航空企業安全管理的警鐘。各航空公司當以此為契機,排查內部管理和約束機制漏洞,舉一反三完善管理體系和制度。而監管部門也要高度重視,及時補上行業監管機制的疏漏,加強外部約束,倒逼企業自律。只有百分之百的執行,才能杜絕一切僥倖和隱患,保障公眾的飛行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