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的平安城之戰李雲龍有上萬人馬,爲何只派一個連打援?

趙彬衫


偉大的平安格勒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這雖然是戲談,不過從軍事專業角度出發,你如果是這次戰鬥的指揮員,將如何分配獨立團現有兵力?



李雲龍關於平安之戰的軍事佈署,是“拔點阻援”而非“圍點打援”,即以攻取平安縣城為首要目標,外圍阻擊戰則以遲滯日軍援兵推進速度為主,而並非主要打擊或殲滅之,這就要求獨立團在排兵佈陣上有主有次且主次分明。

雖然獨立團發展壯大到幾千人,但若想盡快攻佔幾百個敵人防守的堅固城池,在裝備和單兵素質較差的情況下,就必須盡最大可能的集中兵力完成突破和佔領,以兵力的絕對優勢彌補火力的不足,所以李雲龍叫嚷的是“沒有助攻,全是主攻”,四面突擊是明智的。而此時平分兵力就是兵家大忌,否則很可能導致縣城久攻不下、援兵又阻擋不住顧此失彼的後果,那全團將陷於被動。



從軍事常識上說,《亮劍》中平安之戰的用兵是基本合理的,在幾個阻擊方向上,孔捷新二團和丁偉新一團的防區李雲龍大可放心,那都是自己的戰友,即便沒有統一指揮和協調,他們也不會輕易放鬼子援兵進來。唯一需要擔心的是楚雲飛晉綏軍第358團的防區方向,也是獨立團的阻擊重點。

用該團方立功參謀長的話說,晉綏軍與八路軍只是“理論上的友軍”,李雲龍不能指望楚雲飛會拼死相助,他既不會腆著臉求助、恐怕也沒有時間相商,否則不至於連孔捷和丁偉也搞不清狀況,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派出阻擊部隊,同時還不能抽出太多力量,那樣攻城兵力又將不足,拿出一個連再輔以地方武裝是恰當的。



楚雲飛“幫幫場子”是出於民族大義和哥們情分,如果選擇袖手旁觀也是本份,李雲龍是不可以指望晉綏軍一定出兵助戰的,還是要做最壞的打算。

不要走進獨立團後來有“八個營”的誤區,在獨立團分兵發展的過程中,各營各連都得到很大的擴充,但是在各部歸建之前,都無權自行增加編制和番號,這是部隊鐵的規矩。因此尚未完成整編的獨立團,只能還是三個營九個主力連的建制,擔負阻擊任務的六連,就是獨立團1/9的人馬,再加上配合作戰的區小隊等地方武裝,兵力很是可觀。



張大彪營都已經發展到2000多人,可想而知其連隊的規模,根據番號推算,黃志勇這個連應該隸屬於繳獲“意大利炮”的二營,至少超過6、700人的兵力,否則讓一個100多人的連隊去抗擊鬼子一個聯隊八小時,這個任務神仙也完不成,那就過於離譜了。

李雲龍也沒有想到自己的隊伍壯大到如此程度,整編成八個營也得是後面由團部來施行,各營都沒有這個權力,平安之戰時,一個步兵連已不是我們平常認知的普通連隊規模了。



黃志勇的六連在幾乎拼光時,拒絕了晉綏軍聯絡官的好意,仍然死戰不退,最終全體壯烈犧牲,有點借用“硬骨頭六連”的意思,其實小說作者都梁的軍事常識很是到位的,個別我們感覺比較雷人的劇情,是拍電視劇時改編的問題。

然後才是楚雲飛出手,第358團步炮齊上,繼續阻擊日寇援軍接近平安縣城,有力保障了李雲龍攻城部隊的身後安全。


度度狼gg


一萬人馬跟一個連的編制,這兩件事要分開,編制是固定的,不能說你有一萬人我就要給你一個軍的編制(多數雜牌軍編制都還不到一萬人),那全都亂套了,具體可見我黨正式編制為第十八集團軍,下轄3個標準步兵師,每個步兵師下轄2個旅。當時一個標準團的人數在1500到2000之間,一個標準團的編制是3營9連外加一些團直屬,按當時的情況,一般也沒什麼團直屬,最多就是一個迫擊炮排一個重機槍排,或許還有一個補充連之類的補充兵。然後說回來平安格勒戰役,李雲龍派出一個連加上區小隊縣大隊,首先要說,這個連是李手下一個標準連,而且會被委以重任,肯定也是個主力連,我們按一團九連計算,李手下有近萬人,那麼,這個連基本就是近千人,半個步兵團的兵力,或者說最少也是一個標準營。然後再加上縣大隊區小隊,應該也有一兩百號人(這一塊是真不瞭解)。總體來說,接近一個團的兵力,雖然火力差很遠,但是兵力確實不少,而且任務是阻擊8個小時,並沒有限制一定要在既設陣地上打,所以這裡有很多可操作性(最後這個二愣子連長要打陣地戰,誰也沒有辦法不是)。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李的部隊,說句不好聽的,士兵的戰鬥機肯定比日軍差不少,所以攻擊縣城必須要有足夠的兵力,一個縣城的駐軍,再少也有幾百日軍,近千偽軍,還有火力跟地形優勢,正面攻擊的部隊肯定不會少於五千人,同時還需要有一到兩千人的預備隊,其實近萬人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兵力充裕。還有一點就是,日軍增援肯定不止一路部隊,李作為主將可能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依託在友軍身上麼,肯定還有安排一些兵力在各個交通要道佈防,防止友軍防區被穿透,給自己反應時間


Zzz1oner5


這個題目有點扯淡。李雲龍不是生瓜蛋子,他怎麼可能只派出一個連去阻擊敵人援兵……

先糾正一個說法的錯誤,一般攻城部隊都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攻城,另一部分阻擊。所謂打援的說法不確切,打援流行於解放戰爭時期,由於解放軍在重武器上不及敵人,在進攻敵人重兵把守的城市時往往很吃虧,於是就經常會使用“圍點打援”的戰法,藉助運動戰來消滅敵人,這四個字裡,圍點是手段,打援才是目的。所以題主給出個“打援”的說法是錯誤的,準確說法,那就是阻擊。

另外,按照一般軍事戰鬥部署,攻城和阻擊部隊的配比一般都是1:1,阻擊部隊的數量不可能只有一個連這麼少。就以平安縣城為例,日軍就動員了好幾個方向的日軍馳援。李雲龍是經驗豐富的指揮官,他不會孤注一擲到就留一個連打阻擊。

書裡和電視中的6連,個人覺得,是因為這個連被佈置在晉綏軍358團的防區附近,肯定還有其他連隊安排在丁偉和孔捷的防區附近,只不過丁偉和孔捷都是老兄弟,不用打招呼就全軍出動了,相比之下阻擊的壓力沒那麼大,而且劇情在這裡也更適合表現丁偉和孔捷的戰友情,沒必要再浪費筆墨講獨立團的阻擊部隊了。

而6連這個方向不同,首先晉綏軍本來就抱了個看熱鬧的心態(楚雲飛總還要象徵性地請示下閻長官),另外也不適合跟八路軍進入同一個陣地並肩作戰,而且劇情也需要找個地方來寫一寫獨立團的阻擊部隊的英勇,那肯定是這個地方最合適啊……

但是,必須要說,老丁和孔捷的介入,都不是一開始就列入李雲龍算盤之內的,從一個經驗風度豐富的團級戰鬥指揮官的角度,他考慮問題必須以丁和孔按兵不動為前提,否則的話,他就真成了玩火了……


搬不動的小強


他打援主要是騷擾敵人,拖住敵人前進的腳步,往往人少可以出其不意機動性也很強,主力部隊一打完他們就可以撤退了。我們要面對一個事實就是去再多人也沒用,鬼子的主力在增援,雙方的火力明顯八路軍是佔劣勢的,只有埋地雷騷擾敵人的工兵排雷,才能真正意義上阻擊敵人。真刀真槍的硬拼就算一萬人都上也佔不到便宜的,丁偉嘆口氣把橋都炸了,可見我方的指揮員都是在用腦子打仗,用最小的成本在換取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