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外交通史若干問題小考(六):泉州威遠樓前的“風獅”

泉州海外交通史若干問題小考(六):泉州威遠樓前的“風獅”

泉州海外交通史若干問題小考(六):泉州威遠樓前的“風獅”

泉州城北州治,唐貞元九年(793年)建有北樓,歐陽詹撰寫《北樓記》。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知泉州,重加修葺。自撰重修碑記說:“溫陵之有北樓,猶武昌之有南樓也。樓閣臺榭之在天下,以南北名者多矣,而二樓之名獨著。得非因人而重耶!南樓以庾公重,北樓以歐陽四門重。”後來北樓圮塌。元代的總管府即宋代的州衙,至正九年(1349年),州長官玉立重修府治前的譙樓,請福州名士吳鑑為之作記,稱“重簷周阿,嶽立雲飛,壯麗完好,悉復舊觀”。此一譙樓即標名“威遠樓”,成為標誌元朝聲威遠播,海外交通繁盛的泉州城市建築物。明天啟七年(1627年)泉州知府沈翹楚重修,大學士史繼偕為之記。道光《晉江縣誌》卷九《城池志》介紹了威遠樓的歷史:“元至正間監郡契玉立建譙樓於衛南,名曰威遠。……明天啟丁卯(1627年)郡守沈翹楚修。國朝康熙丁未(1667年)提帥王進功修,雍正戊申(1728年)提帥石雲倬修,乾隆乙酉(1765年)提帥馬負書修,有三石碑在焉。”威遠樓在十年浩劫中被拆平,1989年又復重建,壯麗倍昔。明初泉州府衙門遷往東街,此地改為泉州衛指揮使司署,清代改為福建提督衙門。威遠樓前當中舊踞立一隻石獅,面南背北,氣勢雄武,似乎在展現“威遠”之氣。它是泉州數一數二的巨型石獅。“後來移置開元寺東廣場,今尚存。

此獅雕刻於什麼年代?史無可稽。按其造型工藝及白色花岡岩石質,又風化程度不嚴重來看,我認為雕刻年代上限不超過明代。對這隻石獅,後人因其用途不明,編成一個民間傳說。傳說原來提督衙門前本有一對守門的大石獅,清康熙年間任提督的泉州東門外蟳尾人萬正色,搬了其中一隻到蟳尾家中,所以只剩下一隻了。

泉州海外交通史若干問題小考(六):泉州威遠樓前的“風獅”

民間傳說自然不可為憑。前年我到日本琉球訪問,看到那裡的現代建築物前還都矗立單隻石獅子,成為傳統的風俗。又回憶我的先輩常說,我們老家金門有不少單隻石獅。又歷史上泉州城內,街頭巷口常矗立一隻石獅,至今尚有存留者。去年祖籍泉州的臺灣學者莊伯和先生贈送我一篇大作《中國風獅爺研究--兼論中琉獅子之比較》,又送我幾張金門風獅的照片。這使我恍然大悟,原來威遠樓前的大石獅本來就是單隻風獅。以獅子鎮風鎮煞鎮衝,是泉州人古來的風俗。明初指定泉州為專通琉球的港口,又派“閩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這種風俗就由泉州傳去琉球了。

泉州海外交通史若干問題小考(六):泉州威遠樓前的“風獅”

這兩年我詳細考察了泉州現存的大量石刻獅子,歸納為兩類:第一類為“守門獅”,必定是一對,其中一獅頭部左顧,另一獅則右顧;一獅為雄獅,刻有陽性生殖器,另一獅為雌獅,沒刻明顯的性生殖器,卻是踏一隻乳獅。二獅不一定張口。第二類為“風獅”,只有一隻,張口,頭部向前直看,並不左右顧,且刻有陽性生殖器。對照現放置在東塔廣場中的原威遠樓前的那隻大石獅,形象完全是第二類,肯定是單隻風獅,而不是一對守門獅剩下的一隻。

據乾隆《晉江縣誌》卷七《武勳》,萬正色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收復金門、廈門之後派來原籍任提督的。他雖出身微賤,但功成之後卻擅自搬去衙門前的石獅,我認為不可能,因小事而有礙官聲,對他很不利;況且他和同鄉施琅很對立,互相攻訐,據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編《康熙統一臺灣檔案史料選輯》184頁《漢文起居注選錄》載:“(康熙廿三年即1684年)七月二十二日,上顧石柱(人名)問曰:朕前日未曾問得提督萬正色、施琅二人人品何如?石柱奏曰:相傳旱路提督萬正色為人忠厚平和,居官亦優。康熙又問:萬正色、施琅可相和睦否?石柱奏曰:二人覿面佯為和好,陰相譖嫉,甚不和睦。”查萬正色在提督任內,據道光《晉江縣誌》卷九說他疏浚了八卦溝:“子城內外支溝,宋明以來,屢浚屢湮。國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提督萬正色重浚之。”該書卷十二又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萬正色修理了洛陽橋:“重構梁二十有八……計資給白金二千三百有奇。”看來萬提督曾為泉州城建事業做了不少好事,他何必為私忿而擅自搬衙門前的一隻石獅,以毀清譽呢?

泉州海外交通史若干問題小考(六):泉州威遠樓前的“風獅”

近年我親到蟳尾調查,該處並無另一隻石獅,鄉民也說從來沒有見過。

那麼,這隻石獅擺在提督衙前,有何作用呢?查泉州常年吹東北風--甲卯風。明清時堪輿學說盛行,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說:“風水之說,惑人尤深。”萬曆《泉州府志》雲:“郭璞葬經,遞相肄習。”甲卯風為風水之大忌。明代曾於東門外七里庵建石塔,以鎮泉州的甲卯風。立石獅可對甲卯風起鎮壓作用。莊伯和氏論文引《金門縣誌》說:“浯地苦風,村落多在藏風處。其當風路口,每有石刻巨獸作狻猊張口人立狀,俗稱風獅,雲可擋風。”威遠樓直對南大街,南北對沖,甲卯風甚盛;建築物本身就起擋風作用,門前正中再立大石獅一頭,更借神獅之力以鎮衝,佑全城之風水,保全城之平安。這就是這尊“風獅”的作用。現在泉州所屬的石獅市,由於唐代有一隻石獅立於市口而得名。最近該市又雕刻一隻高7米的石獅作城標。原來那隻石獅現置於寬仁街觀音亭前;此獅其實也就是古代的“風獅”。

泉州海外交通史若干問題小考(六):泉州威遠樓前的“風獅”

今龍海縣白礁奉祀保生大帝之慈濟宮,正殿階前正中,置有石獅一尊,傳為明永樂皇帝所賜。白礁古屬泉州府同安縣轄,相沿泉州風俗。此獅也是風獅,面對大海,以便鎮風。

明代泉州被朝廷指定為專通琉球的口岸,琉球也忌多風,這種泉州獨特的風俗於是隨“三十六姓”傳到琉球。因此風獅發展成鎮邪、鎮衝、鎮煞等多種功能。20世紀90年代的今天,日本沖繩此風仍存,真是 “禮失求諸野”了。

風俗習慣屬於廣義文化的範疇,泉州古代海外交通發展,中外文化交流頻繁,“風獅”的習俗就由泉州傳到琉球了。“風獅”源於泉州,威遠樓前的風獅是明清古習俗的見證物,希望加以重視,以作古代風俗的實物證據。現此獅移置開元寺,威遠樓復建之後,要求歸回原位。聽說有些人認為是佛教之物,不便歸還,此乃不明原由之故也。從民俗學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此“風獅”應復置於威遠樓前原位,以作中琉文化交流史之實物證據。

泉州海外交通史若干問題小考(六):泉州威遠樓前的“風獅”

泉州海外交通史若干問題小考(六):泉州威遠樓前的“風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