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會議紀要夠“精”嗎?(值得收藏)

會議紀要是記載傳達會議內容的一種重要公文形式,是領導班子民主決策、集體智慧的書面體現,也是指導和推動工作的依據指南,寫作者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突出“精心、精準、精細、精密”,高質量完成寫作任務,全面、完整、準確反映會議情況。

精心準備,心中有數

每次開會撰寫紀要都像考試,或大考或小考,或急難重或緩易輕,需要有一個認真備考的心態,提前把問題想全面,認真作好準備。

掌握會議議程。有些單位撰寫紀要和籌辦會議的職能沒有設在同一部門,這就需要紀要寫作人員會前主動聯繫辦會部門,第一時間拿到會議議程,掌握會議主題、參會部門、參會人員、時間地點等信息,做到手腳不亂。

熟悉背景資料。有的會議是之前會議的延續和再部署,關聯性較強,領導開場可能直奔主題,這時就很有必要把之前的會議紀要、背景材料等找出來,熟悉情況,對於全面理解把握本次會議內容會有很大幫助。

預習會議材料。一些議題重要的會議,如傳達學習貫徹中央最新精神、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等,相關部門一般會為領導準備好講話提綱,紀要寫作人員應儘量在會前拿到全部材料,瞭解清楚主要內容,提前進入狀態,做到胸有成竹。

精準記錄,膽大心細

做好現場記錄是一項基本功,也是寫好會議紀要的有力保障。

要全程參會。充分聽取與會人員發表意見,對討論過程中的邏輯關係有清晰的認識,這是對議定事項進行高質量歸納整理的重要前提。

要抓住重點。一些會議持續時間較長,紀要寫作人員難免出現疲憊、注意力無法高度集中等狀況,這時需要集中“優勢兵力”,重點緊盯一把手講話,以及主要副職、主彙報人發言,確保關鍵信息無一遺漏。

要拾零為整。會議中,如果某位與會人員的發言得到主要領導第一時間肯定,說明主要領導非常認可,這類內容需要迅速標在本上,後期整理寫作紀要時注意補充。

要標記時碼。在可攜帶錄音設備的會場作記錄時,當聽到分量重、理論強、舉措實的發言內容時,可以迅速掃一眼錄音時碼,作上標記,後期整理時定向確認,大大節省查找時間。

要核對人員。一般情況下,會議議程上的參會人員均會到場,但偶爾也會有臨時未到、他人代替等情況,需要紀要寫作人員及時“掃描”現場,確認到會人員,嚴格忠實於會場,在紀要中加以體現。

精細整理,穩紮穩打

會議紀要考驗寫作者的文字功底,需要注重細節,做到精細整理。

及時請示補充。在會議時間有限、氣氛熱烈、即興發言多等情況下,領導講話可能會被打斷、改變“軌跡”,或領導意圖未能完整準確地表達出來,對有關事項未予明確,這時需要紀要寫作人員會後及時溝通請示,並對有關表述加以規範提煉,這是完成一份完整紀要不可或缺的環節。

語言要實用。會議紀要的精髓在於指導執行,語言應當儘量簡潔、扼要、清晰,少用修飾詞,不講含糊不清、模稜兩可的話,不給具體落實帶來歧義困惑。

善於引用批示語。

一些會議議題的原始文件上往往有領導批示語,如果其中提出明確要求,在後期紀要整理過程中應注意合理使用。

參考發言稿。有的彙報人會攜帶發言稿,如果認為發言比較重要、參考價值較高,可在會後以適當途徑要到,既省時省力,又能最大程度確保文字精準。

虛心請教。整理過程中很可能涉及專業性強、有陌生感又必須要寫的內容和領域,在不違反紀律的前提下,對這類拿不準的表述,可在初稿形成後虛心向分管領導或部門負責人求證,請求幫忙把關,這樣出現事實性錯誤或不專業行文的幾率會大大降低。

完善版記。版記一般包括報送對象、印發日期、印發單位等信息。有的部門、單位負責人可能未被通知參會,但在議題討論過程中,談及了該部門的業務內容,且在後續落實時,確需其參與完成,那就需要把該部門加進分送對象中,以便統一思想、形成合力、系統推進。

認真校對。

在報送各級領導審籤前,一定要全面校對,對認為可再修改昇華的地方,認定了就要果斷改,同時對領導職務名字、文件名稱、財務數字等關鍵信息須重點留意,決不能出現任何錯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採用雙人以上校對。

精密回顧,嚴絲合縫

會議紀要籤批分發完畢後,正好可以靜下來幹三件事。

仔細比對。會議紀要報審過程中,會逐級經領導審籤修改。紀要起草人員應珍惜各級領導的修改批示,勤於、善於比對初稿與修改稿的差別,體會琢磨領導的用意,特別是著重修改的地方,尤其要注意體會把握。

完善筆記。用記錄本來記錄會議召開的情況,會議過程往往氣氛嚴肅、時間緊張,即使記錄人員下筆速度很快,也難免有內容來不及記錄,紀要發放完成後便是補充記錄本的最佳時機。

整理保存。記錄本、會議錄音、會議文件等,是會議的客觀見證者,要特別注意存檔保管,以便隨時查證。

如有代寫需求,可私信

關注起帆文字工作室,解決你的一切公文難題!

你的會議紀要夠“精”嗎?(值得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