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發現一批竹簡,揭開吳王夫差真面目,學者:顛覆了傳統認知

關於吳王夫差形象,《國語》、《史記》等傳世文獻中記載的非常清楚,這是一個剛愎自用、驕傲自大、囂張跋扈和貪於美色財物的吳國君王!

《史記》:二年,吳王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報姑蘇也。越王句踐乃以甲兵五千人棲於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而行成,請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諫.......吳王不聽,聽太宰嚭,卒許越平,與盟而罷兵去。

吳王夫差勵精圖治,在夫椒之戰中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只剩下甲兵5000,於是派遣文種以美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嚭,請求准許越國“臣事吳、男女服”。伍子胥力勸夫差滅越,甚至有神一般的預言“今不滅,後必悔之”,但吳王剛愎自用,否定伍子胥而同意罷兵!

2000多年來,人們一直堅信這就是吳王夫差的真面目,後來被勾踐擊敗和吳國滅亡,純屬夫差咎由自取。那麼,這真是吳王真正歷史面目嗎?香港發現一批竹簡,揭開吳王夫差真面目,以至很多學者都感慨顛覆了傳統認知!

香港發現一批竹簡,揭開吳王夫差真面目,學者:顛覆了傳統認知

2008年,清華大學學者在香港發現一批戰國竹簡售賣,一共2388枚,隨後一個清華大學的校友拍下,捐贈給了清華大學,這就是廣為人知的“清華簡”。

2017年,清華簡研究團隊發佈了清華簡的第七輯整理報告,其中最重磅的文章叫《越公其事》,詳細敘述越王勾踐兵敗後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後重新崛起、滅掉吳國的經歷。

由於《越公其事》成書於公元前 3 至 4 世紀戰國時期,更貼近吳越爭霸,所以記載的內容可信度非常高,對研究春秋吳越歷史,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不過,在《越公其事》中,儘管只有前三章涉及吳王,但卻記載了重要內容,有吳王夫差與越國使者,與大臣申胥之間的對話,還原了一段歷史真相。通過這些對話,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嶄新”的吳王夫差:謙卑恭謹、謹小慎微、有君子之風!

香港發現一批竹簡,揭開吳王夫差真面目,學者:顛覆了傳統認知

吳國贏得夫椒之戰後,勾踐5000甲兵棲於會稽,根據傳世史書記載,伍子胥力勸滅越,進而與吳王夫差爆發了激烈的語言衝突。

然而,在《越公其事》中,夫差與伍子胥君臣交流卻比較和諧,最終伍子胥同意了夫差意見。

吳王曰:“今我道路修險,天命反側,豈用可知?自得吾始踐越地,以至於今,凡吳之善士將中半死矣。今彼新去其邦而篤,毋乃豕鬥,吾於胡取八千人以會彼死?”申胥(伍子胥)乃懼,許諾。

夫差提出了兩個客觀問題:一是遠征越國會稽(浙江紹興),道路修險,二是打到如今,吳國精銳損失嚴重,所謂“凡吳之善士將中半死矣”。在這種情況之下,與勾踐8000困獸決戰(史記中記載是5000),很難說一定會贏,即便贏了,吳國實力也會遭到重創,未來如何應對其他諸侯如楚國進攻?

顯然,夫差提出的問題非常現實,夫差不滅越國,這是有客觀困難的,以至“申胥乃懼,許諾”,這就洗清了吳王夫差的冤屈。更為重要的是,夫差並非傳世文獻中記載的那樣,只是剛愎自用的“

吳王不聽,聽太宰嚭”,而是與伍子胥商量,是以理服人,不是蠻狠的拒絕。

香港發現一批竹簡,揭開吳王夫差真面目,學者:顛覆了傳統認知

吳國內部達成一致,同意越國臣服之後,夫差見到了文種,《越公其事》中吳王與文種對話,更是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吳王乃出,親見使者,曰:“......孤所得罪,無良邊人,稱尤怨惡,交構吳越.....孤用願見越公,餘棄惡周好,以徼求上下吉祥......孤用委命竦震,蒙冒兵刃,匍匐就君.....孤敢不許諾恣志於越公?”使者返命越王,乃盟,男女服,師乃還。

孤所得罪,無良邊人,稱尤怨惡”,吳王這番謙卑說辭,簡直讓人不敢相信,不是斥責越王勾踐,而是自稱“罪人”,根本不是戰勝者的說辭,而猶如戰敗者的求和,表現出吳王夫差對越國的尊重,對盟誓信義的遵守。

可見,吳王夫差有君王氣度和君子之風,當然也與春秋時期貴族風氣有關,儘管各國戰爭衝突不斷,已經開始禮崩樂壞了,但在語言上還是表現出一定的“禮”。

香港發現一批竹簡,揭開吳王夫差真面目,學者:顛覆了傳統認知

顯然,《越公其事》中記載的內容,勾勒出一個謙謙君子面目的夫差,推翻了《史記》等史書的記載,為吳王夫差正名。其實,《史記》並非第一次犯錯,僅秦始皇的記載就有不少錯誤,在吳王夫差問題上,只是又一次犯錯罷了。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越公其事》中夫差形象來看,後來夫差逼死伍子胥的原因、西施美人計等故事,可能也是史家杜撰!

另外,夫差對越國和勾踐的態度,一定程度上也算得到了回報。勾踐勵精圖治之後,終於聚集力量,進而消滅了吳國。勾踐試圖阻止吳王自刎,許諾給予封地和僕從,讓夫差頤養天年。然而,自覺羞愧難當的吳王夫差,最終還是選擇自刎而死。可見,無論是夫差還是勾踐,真實面目都被史家扭曲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