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法國人拍攝的乾陵:一片蕭瑟荒涼,原來當時石像就沒有腦袋


【維克多·謝閣蘭】維克多·謝閣蘭,法國著名詩人、作家、漢學家和考古學家,一生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資料顯示,謝閣蘭生平六分之一的時間在中國度過。1914年謝閣蘭對中國陝西地區進行了大範圍的考察,尤其是對諸多皇陵進行了調查拍照。

【乾陵神道上的翼馬】翼馬是古代神話傳說中一種能飛善跑的靈獸,也稱飛馬或天馬。乾陵翼馬昂頭站立,器宇軒昂。前肢上部生雙翼,浮雕雲紋,更增騰雲駕霧之勢。謝閣蘭來到乾陵時,翼馬被泥土覆蓋,於是他請民工將翼馬挖掘出來。謝閣蘭也被翼馬被震撼,“一件迄今為止最古老、最別出心裁的藝術品。”

【謝閣蘭和翼馬合影】乾陵是武則天和李治的合葬墓,位於陝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區規制按照長安城修建。歷史上的乾陵規模宏大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四個城門,還有獻殿闕樓等宏偉的建築物。歷經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目前地面建築只剩下一些堅固的石刻。


【謝閣蘭和翼馬合影】乾陵在一千多年間遭到多次盜掘,最出名就是黃巢帶領40萬人來挖掘,結果都以失敗告終。如今在梁山主峰西側有一條40多米深的溝,這就是當年黃巢盜墓時留下的,人稱“黃巢溝”。

【乾陵朱雀門】除了黃巢外,溫韜也曾盜掘乾陵。溫韜在五代十國時期曾出任耀州節度使,在職七年,溫韜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瘋狂盜掘唐朝皇帝,唯獨乾陵未被盜掘。《新五代史·溫韜傳》:“韜在鎮七年,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其所藏金寶。而昭陵最固,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閎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鍾、王紙墨、筆跡如新。韜悉取之,遂傳民間。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乾陵翁仲】儘管歷經千年風風雨雨,乾陵神道目前還有大量石刻,具體如下:華表一對、翼馬一對、鴕鳥一對、石馬和馬伕五對、石人十對、無字碑、述聖記碑各一、六十一賓王像。這些石像雕刻精美,反映了高超的技藝,是現存唐代陵墓中規模最大的石刻群。


【朱雀門前的石獅子】乾陵之所以未被盜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宮開鑿在堅固岩石的山體內部,即“因山為陵”的葬制。不僅如此,當時為了隱藏地宮入口,工匠在開鑿地宮時,還把石料被運至一公里之外之地,以誤導盜墓者探測陵寢真正的入口位置。

【六十一賓王無頭石像】乾陵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佈著兩組石人群像,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然而,這些頭像都沒有腦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專家們認為明嘉靖年間“關中大地震”,是造成石像頭部斷裂的原因。

【遠眺乾陵】上世紀50年代,乾陵墓道被意外發現。消息傳開後,郭沫若等人立即來到乾陵實地考察,確認這就是地宮入口,並向國家提出了發掘計劃。不過,周總理看了《乾陵發掘計劃》會,提筆批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

【乾陵翼馬】儘管乾陵地宮未被髮掘,但是考古人員還是發掘了一些陪葬墓,比如一座公主墓、兩座太子墓、兩座大臣墓等墓。發掘期間,郭沫若多次前來指導工作,並題詩《詠乾陵》詩,“巋然沒字碑猶在,六十王賓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權衡女帝智能全。黃巢溝在陵無恙,述德紀殘世不傳。待到幽宮重啟日,還期翻案續新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