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为什么丑化郑经,篡改历史?

历史一书生


电视剧与历史,就是理想之于现实的差距,历史资料记载尽可能会详尽属实,但是电视剧却恰恰相反,仅仅是以历史故事为依据进行二次加工创造,对原有的人物形象是有过改之,无过则加勉。

但这也并不绝对,《康熙王朝》作为火急一时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关于其中人物形象、人格特征的塑造,如果先前没有看过正史资料,就很容易被电视剧第一印象带偏,反而认为电视剧中演的就是事实。

电视剧是人为塑造的艺术作品,而历史却是容不得篡改的真实发生。

《康熙王朝》中的有些细节故事描写,与历史的出入确实不能让人接受,就如同曾经被人喊打的抗日神剧主角独当一面一样。

(郑经画像)

一个人就能充当一个师的兵力,日本鬼子也仿佛纸糊的老虎一样,观众看着挺嗨,但实际上这却给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误导,有时候甚至怀疑,历史出了纰漏。

关于《康熙王朝》中的郑经,在这部剧中给的人格定位是一个反派角色,纯粹是为了衬托主角。剧中的郑经,在当时为了大清的天下统一,可是没少下功夫尽心尽力阻止,那是坏到没谱了。

神剧的套路又再次显现,郑经已经作为一个丑角被彻底安排了,反正就是不知道哪一根筋错了位,成了一个赖皮杠精,就是跟主角干到底,即使最后牺牲也要为之不懈努力。

那么历史上的郑经,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

我们先从《清史稿》说起,作为当时大清的官方记载,是由清朝遗留下来的老人编纂的清朝正史,书中的观点都比较主流正规,但也存在很多缺陷。

在这本书中,郑经其实有另一个名字郑锦,也只能客观的评价,并不算主观全面,这里毕竟还是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所以不能走极端化路线,过分夸大虚拟也都不可取.

书中对于郑经的描述,说他做事果断,机智聪明,说是用人还是处事,都不是那种泛泛无能之辈,做事果敢利落,执行力强,有领导力,对于不服他的人,用他自己的办法,将他们治得服服帖帖。

关于郑经的带兵作战能力,也还是值得称赞的.

历史上的郑经具极强的进攻性,领导治军有方,而且战绩也不容小觑,要说最厉害的地方,莫过于他的政治才能。

仅仅拿着一个小岛当做他的示范基地,能够从经济和军事上给予清政府一定的压力,证明他的能力不凡,他的手下职责发划分明确,既有内政大臣,也有军事政要,一切处理的井然有序。

当时郑经治理下的台湾,不仅制度完善,而且还广泛的发展海外贸易,身处乱世之中,却还能独善其身,实则不易。

别人的乱世之于他,仿佛太平盛世一般,至于剧中的形象为什么会被抹黑?

一方面也与当时的主角有关,只能打造其对立的人格特点,但是一部电视剧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剧本的画面感营造。也许导演的审核考量有关,但也不能忽视演员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和把握,尤其对于细节,更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关于篡改历史的问题,就看我们如何看待电视剧与历史的关系,即使处于同样的历史事实,由于不同人所处的环境,身世不同,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解读。

也许我们认为,更应该这样角色定位,但是在导演心中,却不是最佳的角色演绎,与其说是丑化,只能说是演员、剧本、导演、契合度不高,水平层次不齐导致。

如果真要要求电视剧和历史相似,就失去了艺术美感,更应该叫纪录片合适。


大国布衣


胡虏腥尘遍九州,忠臣义士怀悲愁。

既无搏浪子房击,需效中流祖逖舟。

故国山河尽变色,旧京宫阙化成丘。

复仇雪耻知何时?不斩楼兰誓不休!

《悲中原未复》-----郑经

就冲着这么悲壮又大气的诗词,肯定是戳痛了满清余孽的内心,因此明郑政权他们肯定要不遗余力的抹黑了。不仅郑经被抹黑,连当初专门为他老爸郑成功量身定做的《向天再借五百年》也被厚颜无耻的用在了康麻子身上,导致现在大部分人都以为这首歌唱的就是康麻子


血淹没人间


因为《康熙王朝》是一部毫无历史感的历史剧,全剧充满了对清朝皇帝的意淫,可以说大清第一神剧,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剧中的清朝,“伟光正”得康熙如果能看到这部片子,他自己见了都会不好意思的。剧中康熙(陈道明演的)的形象,就更不用说了,完全是一个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正面人物,不但能力出众,还一心为国为民,郑经在剧里面是什么人设呢?是阻挠大清完成天下一统,专门给正面主角康熙对着干的反面角色,这样的人设能是好人吗?


郑经的人设不是好人,也就算了,可编剧的套路又是一般神剧的水平,即反面人物一定是“小丑”式的形象,就是飞蛾扑火式的一味跟主角对着干,不惜自我牲牺也要成就主角的伟大,所以反面人物大多是情绪激动,智商捉急之辈,剧里面的郑经的形象基本上就是按这个套路来弄的,所以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物根本不配当康熙的对手嘛!

事实上,就算是“大清电视台”,也拍不出这样的片子,因为清朝官方对郑经的评价,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清史稿》是清朝遗老们编修的清朝正史,虽然清朝亡了国,但这部书基本上代表着清朝官方的主流观点,因此也遭到后人的诟病,书里面有郑经的传,附在郑成功传的后面,《清史稿》里郑经叫“郑锦”。


在《清史稿》里,郑经的形象就厉害了,他是一个聪明果断的人,郑成功刚死的时候,大将们不服郑经,郑经果断地用陈永华、冯锡范主持大局,将不服的人一一消灭。可不是什么无能之辈。

在军事上,郑经也有两手的,三藩之乱开始后,郑经是主动进攻福建沿海,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战绩,搞得清朝很头疼。而郑经最厉害的是内政搞得好,把经济军事实力本来很差的一个小岛,搞得可以和清朝对着干,想想南明那帮人,有那么大的地盘,那么多的人口和军队,结果被清朝吊打,就知道郑经的水平不一般。

《清史稿》都承认,郑经在台湾,更定军制,任用冯锡范、陈永华主持政务,任用刘国轩等大将主持军事,改革税制,特别是发展海外贸易,“復開互市,英圭黎、暹羅、安南諸國市舶並至”,把一个弹丸之地,一直在打仗的乱世小岛,搞得有声有色,有如“承平时”。就是把乱世做成了太平盛世,而且还一直在打仗,这水平绝对不比他老爹差。

《康熙王朝》的总制片人、总导演不惜亲自上阵演郑经也是绝了!


而剧里面的郑经,完全是个政治白痴和跳梁小丑,而且也确实长得丑,和陈道明的高大伟岸一比,更是落了下风,更关键的是,剧里的郑经,英明果决,治军理政的水平一点也没有表现出来,反倒是给郑经加了很多黑点的戏,如猜忌施琅,搞得施琅叛投了清朝,这完全是让郑经去背他老爹的锅,编剧为了黑郑经,不惜窜改历史。人家郑经明明搞得很好,清朝差点就同意按朝鲜的待遇来对待郑经了,而剧里面却大肆渲染郑经晚年朝不保夕,最后被清朝大军击败自杀,人家明明寿终正寝好不好!编剧为了黑郑经,又窜改历史让郑经给自己的儿子背锅。


只爱潘多拉


可以理解的嘛,《康熙王朝》本来就只是一部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


其讲的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角色和历史有出入是一定的。你看看《三国演义》,人家周瑜说啥了没?



既然是被叫做《康熙王朝》,那么肯定是围绕康熙皇帝来写。现在的电视剧里,主角都是人设完美还自带主角光环。周围的配角算是一众用来称托主角的。剧本为了戏剧冲突会把人物设定的很对立,所以在电视剧中,既然正面人物康熙是英明神武又道德高尚的,就需要郑经这样的人在剧中扮演了一个阻扰大清完成统一天下,专门给正面人物康熙对着干的反面角色。



在郑经的反衬下,康熙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这样就能达到编剧想突出主角康熙的效果。 这样的郑经完全与他原本的性格背道相驰。电视剧可以修改人物的剧本。



大家不要当真便是,因为历史上郑经决然不是这样的!

即使是在清朝正史中,郑经也是一个聪明果断的人,只是是在康熙中并没有突出他的功绩。

实际上,郑经还算是不错。在他主政台湾的期间,鼓励农民耕作,兴办学校,加强内外贸易。台湾在他的治理下,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安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



这些都是在《康熙王朝》里看到不到的。 《康熙王朝》里甚至还把郑经刻画成了一个卖台湾求安,不愿意清王朝统一的丑恶之人。但是实际上,郑经是一个誓死保卫台湾,不愿割让给荷兰侵略的祖国卫士。

好歹是郑成功儿子,虽然不太争气,但这点儿骨气还是有的?



但是实际上真正想卖“台湾”的却是英明神武的康熙皇帝。在郑经努力捍卫祖国领土的同时,康熙却和荷兰侵略者勾结,联手想把台湾收付回来,再割给荷兰恢复他在荷兰的殖民统治。

很多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看了之后都受到了误导。文艺作品看看就好,千万不能把它当成了解历史的途径!


白话历史君


不邀自答。

话说,历史剧从来没有完全按照历史背景去拍摄的,而且如果了解《康熙王朝》的时代背景以及其的出品公司的背景就知道关于康熙平台这段为什么这么演了。

《康熙王朝》的出品公司是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属于央视全额投资的企业,换句话,公司是央视的分舵。而且电视剧出品以及上映的时间均为2001年,如果了解两岸政治斗争的话都会知道21世纪前后李登辉抛出两国论这个分裂国家的谬论以及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推动的台独逆流。毫不客气的说,电视剧在借古讽今,通过历史上康熙平定台湾来警告对岸不要妄想分裂国家,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所以,到这里我想只要长脑子的都会知道这是一部政治意义很浓的电视剧,既然带了政治就不免会偏离历史,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看开就好。而且,我感觉这部电视剧总体上就是国家借助于康熙开创康乾盛世的角度来表达国家富民强国的目标。当然,这些政治上的表达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的,毕竟政治是一门艺术,不是屌丝能够理解的。同样套路的影视作品还有2006年上映的《施琅大将军》,其背后也有中央电视台的影子,只不过这部电视剧不同的是专注于康熙平台的历史,而非整个康熙朝。

另外郑经是什么人呢?那就需要从郑氏家族来说起,郑氏海盗集团的创始人是郑芝龙,他虽然接受了明朝的诏安并政治洗白,但是由于明末明军的衰落以及行政效率低下,郑芝龙就摇身一变成为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军阀,不受明朝的管控,而郑成功、郑经都是郑芝龙政策的继承者,他们都为了郑氏独立的经济利益而同追求大一统的清朝对抗。

郑成功曾经表示只要清朝承认郑氏独立的经济利益以及郑氏军阀的合法性,他会向清朝剃发称臣,并帮助清朝剿杀南明残部。郑经则更为直接,他直接表示郑氏要效仿朝鲜,向清朝称臣纳贡而拒绝招安。这都是清朝无法接受的,因为在清朝看来郑氏不过是中国之叛民,而历来大一统王朝只要国力足够都不会允许海外有中国人自立乾坤,虽然清朝对于中国人出海讨生活给予了极大的宽容,但是对于中国人自立乾坤则完全无法容忍。

所以电视剧《康熙王朝》关于这段的改编并非空穴来风,谁让郑氏历史上就不干净,还好历史上康熙平定了台湾,否则的话今天的台湾就是第二个李家坡。

另外题目不过是自己树靶子自己打而已。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先亮结论:《康熙王朝》其实并没有刻意去丑化郑经,但却肯定“篡改”了历史。

首先对于剧中郑经这个人物,本人是抱以同情的。虽说他因猜忌而中离间计,导致施琅彻底投靠清廷,并为最终兵败自杀埋下了苦果,但在剧中他既没投降,又没示弱,更没说他为一己之私虐待百姓,滥杀无辜,临死还自杀以殉国,总得说来在大节上是不亏的。

但说到底《康熙王朝》不过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为了文学的戏剧化,作者或编剧必然会对历史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化。既然是康熙王朝,那肯定是侧重于写康熙,那对于郑经的事迹自然会有弱化,甚至为了突出主线剧情的简洁而不惜“篡改”历史。

第一,在“弱化”方面,《康熙王朝》中对郑经这一历史人物的呈现并未突出其治台功绩。郑经自康熙三年(1664年)东渡台湾后,采纳陈永华的建议,鼓励垦田,劝课农桑,插蔗煮糖,修埕晒盐,兴办学校,建立孔庙,鼓励发展内外贸易,并与英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建立了稳定的贸易关系。郑经主政期间,“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

第二,在“篡改”方面,影视剧为了突出主线剧情,不得已对历史进行了再加工,将施琅投靠清廷这一事件放在了郑经主政时期,但施琅早在顺治九年(1652年)便归顺了清廷,而那一年郑经还没有到达台湾,此外杀害施琅一家老小的也不可能是郑经,而是郑成功。当然,历史上清廷统一台湾时郑经已去世,当时主政台湾的是郑克塽,所以也就不存在郑经自杀这一情节。

《康熙王朝》中还有明珠赴台湾招降郑经的情节,而在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次和谈,时间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但清廷派去和谈的官员并不是明珠,而是康亲王杰书,和谈条件也不似影视剧中的那样苛刻,只是提出郑经应撤离大陆沿海岛屿,退守台湾,台湾则为大清藩属,双方“通商贸易,永无嫌猜”。


威廉一懒众衫小


电视剧《康熙王朝》本身就称不上严肃的历史剧,胡编乱造的地方数不胜数。为刻意拔高主角康熙皇帝和满清王朝,罔顾历史事实刻意丑化与康熙和满清王朝的敌人们,郑经不幸成为受害者。如果郑成功不是全世界华人公认的民族英雄身份护体,恐怕也逃不过被丑化的命运。即使满清时代,满清官方对郑经的形象都没有如此过分的刻意丑化。

《康熙王朝》中丑化郑经最恶心的地方,是诬陷郑经勾结荷兰人。《康熙王朝》中,郑经得知澎湖沦陷之后,竟问冯锡范“荷兰人揆一在什么地方?快派小船请他助战,之后台湾一半都是他的,他要什么有什么”,将郑经描绘成企图将台湾送给荷兰殖民者的无耻之徒。然而在真实历史上,是满清与荷兰人密切勾结,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联合荷兰人进攻厦门、金门,台湾差点就被满清送给了荷兰殖民者。这样的电视剧情节可谓无耻至极。

明末清初这段历史中,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功绩无人不知,但满清政权和荷兰人勾结在一起对付共同的敌人郑家的历史则鲜为人知。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则无耻的倒打一耙,将满清政权塑造成维护国家统一的光辉形象,将满清政权勾结荷兰人企图出卖台湾的恶心事说成郑经干的。

自1646年郑成功起兵反清后,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就一直担心郑成功收复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开始联络满清共同对付郑成功。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前,荷兰殖民者已经和满清政权进行了多次接触,奠定了狼狈为奸的基础。

(荷兰占据台湾)

郑成功手下的海军是一只非常强大的力量,屡次大败满清。1659年,郑成功水陆两路进攻南京,震动天下,可惜功败垂成。1660年,清军乘胜进攻郑成功的大本营厦门。郑成功的海军在海战中大败清军,搭船企图登陆厦门的满八旗在茫茫大海中被彻底歼灭,葬身鱼腹,这是努尔哈赤叛乱明朝后满八旗损失最大的一次战役。

海战中无法战胜郑成功,让满清加紧了和荷兰殖民者的勾结。1661年开始,郑成功出兵收复台湾,到1662年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中,荷兰人曾经向清军求援,然而清军准备出兵攻击郑成功的后方大本营时,荷兰人已经彻底失败,被迫退出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去世,满清和荷兰殖民者加紧勾结。双方签订了一个包含十一个条件的协议,组成联军共同对付郑氏政权。双方的协议规定,联军攻下厦门、金门后交给满清政权,攻下台湾后交给荷兰人。

满清荷兰殖民者联军攻下厦门

1663年,清军和荷兰人组成的联军兵分三路进攻郑氏在大陆的大本营厦门。荷兰人出动了13艘大夹板船2600人的强大舰队参加了联军,在当时东亚海域这是一只非常强大的海军力量。

郑军在战斗中击毙了三路清军其中一路的主帅马得功,但海军力量被荷兰舰队牵制,施琅等人的另外两路清军乘机登陆厦门。郑经不得不放弃大陆的大本营厦门、金门,退往台湾。

幸运的是,清荷联军下一步攻占台湾的行动没成功,满清帮助荷兰人占据台湾的无耻图谋失败。

施琅攻台前后满清差点将台湾送给荷兰人

三藩之变中,郑经乘机收复了厦门。

1678年,三藩之乱的后期,满清占据福建后,再次请求荷兰人出兵共同对付明郑政权。荷兰人此时忙于爪哇地区的战争,暂时腾不开手,没有马上出兵。

1680年,清军独自攻占了郑经占据的厦门、金门。清军信心大增,对请求荷兰人组成联军兴趣减小。如果清军这次战败的话,肯定会请求荷兰人在爪哇战事结束后出兵。

1683年施琅攻台时,就没有邀请荷兰人组成联军了。施琅率领的清军成功攻占了台湾。如果施琅攻台失败,康熙和满清政权下一步肯定会以将台湾送给荷兰人为筹码,再次请求荷兰人出兵。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则完全隐瞒了满清和荷兰殖民者的密切关系,反而污蔑郑经企图把台湾送给荷兰殖民者。

康熙和满清朝廷从来不在乎台湾这个海外荒岛,在乎的是消灭最后一只打着明朝旗号的力量台湾明郑政权。施琅攻占台湾后,都还有把台湾送给友邦荷兰人的打算。

施琅攻占台湾后,满清政权内部多数人主张放弃台湾这个荒岛,只将明郑部属迁往大陆。甚至有不少人赞成将台湾这个荒岛送给攻台并没有出兵但和满清关系良好的荷兰殖民者。在施琅的坚持下,满清才最终没有放弃台湾。

施琅虽然在1663年参加了清荷联军攻占厦门的战役,是满清政权将台湾出卖给荷兰人图谋的参与者,但最后说服满清没有放弃台湾,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还是有一定功绩,虽然施琅坚持不放弃台湾主要还是为个人利益考虑。


仁勇校尉


《康熙王朝》里康熙是主角,郑经等人是反角,在电视剧里从来都是主角自带音响光环,而反角是遗臭万年的。假如反过来拍《郑经王朝》分分钟可以让郑经霞光万丈,让康熙遗臭万年。这不得不说我们的电视剧三观有问题,虽然电视剧有虚构的成分,但是被篡改的历史却很容易混淆视听。

历史上的康熙既是雄主又是昏君。从雄主角度来看,他平三蕃收台湾,征讨葛尔丹,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清帝国。但是呢,反过来却也是个大昏君,康熙为了满族人的利益下令对关东地区进行封关处理,禁止非满族人进入东北,这使得东北地区开发缓慢,并在200年后与沙俄的战争中吃了大亏;康熙纵容九子夺嫡,导致朝廷腐化败坏,九子夺嫡耗尽了大清帝国最后的国力,使得西北叛乱持续了16年之久。

反过来郑经也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虽然郑经在私生活上比较混乱,上了父亲的妃子;不过呢,郑经在对待侨民方面还是可以的,郑经在外交上采取跟英国结盟的方式对抗荷兰西班牙,多次撤侨拯救华夏族人,也算起功不可没。


优己




这要从《康熙王朝》拍摄的大背景说起了,当时正值台海对立,李登辉暗地里扶持台独分子和民进党,搅得台湾政坛乌烟瘴气。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熙收复台湾的这个片断就有非常高的政治含义。

康熙就代表了天朝正统,收复台湾自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之举。而郑经据台湾自立就是分裂国家的行径,用历史课本上的话说就是开历史倒车,最终不过是螳臂当车,被潮流碾压粉碎,成为了一个小丑。

不管是电视剧,还是二月河的原著小说,都在刻意的美化满清皇帝。作为满清皇帝三部曲的第一部《康熙王朝》,自然是不遗余力的鼓吹康熙皇帝的伟光正,借此衬托郑经的夜郎自大我自取灭亡。

康熙可以说是这部电视剧的男一号,而郑经这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反派人物,自然要被男主角无情碾压。为了让康熙这个主角光环更加光亮一点,那就只好委屈一下郑经充当一下反派人物了。



那么康熙真的就非常伟光正吗?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历史事实。

大家都知道郑成功驱赶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因此被称为民族英雄。他的儿子郑经接管了他手中的地盘和生意,却被称为民族狗熊。那么这个到底是什么逻辑呢?难道郑经卖国了吗?

事实上还真没有,郑经治理下的台湾应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他任命的大臣陈永华理政能力非常强,台湾的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幸福指数也比较高。

反倒是康熙勾结荷兰,阴谋攻打台湾。在荷兰海军的帮助下,康熙占领了厦门和金门。荷兰是老牌的殖民主义者,他们不是白求恩,虽然也不远万里而来,但都是无利不起早的家伙。

康熙皇帝如果没有给荷兰人好处,他们万万不会帮助清政府攻打台湾的郑经。至于康熙到底给了荷兰人什么好处?目前还没有查到详细资料,但作为见不得光的事,肯定是肮脏的幕后交易。一个卖国的康熙,真的就伟光正了吗?



在《清史稿》中,郑经还是一个可圈可点的政治人物。郑成功死的时候,郑经坐阵大陆作为台湾的后方基地。台湾控制在郑成功的弟弟郑袭的手中,郑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拿下了台湾,并软禁了自己的叔叔。

早在之前,郑经和自己弟弟的乳母私通,生下了一个孩子。这种有悖人伦的事在当时汉人的观念里是难以接受的,郑成功派人去把所有的当事人全部处死。但派出去的人并没有杀郑经,反而把他保护了起来,说明郑经的个人魅力还是比较强的。



郑经率兵杀入台湾,台湾诸将纷纷投降,愿意归顺郑经,这说明他的个人威望还是比较高的。他任用冯锡范和陈永华主持政务,把台湾这样一个蛮荒的小岛,治理得井井有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势头。

当然郑家的老本行,他也没有丢掉。郑家原本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贸易集团和海盗组织,郑经依据台湾为后方基地,有声有色地做起了国际贸易,为全球一体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和那些闭关锁国的满清皇帝比起来,郑经更有开放的国际眼光和政治头脑。



从满清入关开始,满清贵族就开始丑化汉族人。他们把明朝灭亡的责任推到了汉族贵族大臣的身上,为无能的崇祯皇帝唱赞歌。其本质用意就是打压汉人,让汉人感到自卑,自愿接受满族人的统治。

尽管早期的满清皇帝也提出了满汉一体的说法,但实际上推行的都是“用汉人官员作诗,用满人官员来监督汉人官员和管理汉人官员”的制度,尤其是军权都牢牢掌握在满人手中,根本就不给汉人染指的机会。





最明显的就是满汉不通婚,还有就是对汉人实行文字狱,据不完全统计,在200多年满清统治的时间里,大概进行了上千次的文字狱,从精神和肉体上消灭汉族人,康熙皇帝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对照上文,我们就会发现康熙皇帝远没有那么伟大,郑经也没有那么丑。政治斗争从来都是: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站在这个立场上丑化对方是再正常不过的,这就是康熙王朝丑化郑经、篡改历史的根本原因。


新知传习阁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肯定郑成功这位民族英雄从荷兰殖民者手里夺回了台湾,其实也是大陆历朝历代统治者对台湾这一弹丸之地疏于管理,和岛上原住民互通有无但并无派兵设府。给了荷兰殖民者与可乘之机,但这并不是荷兰直接侵略我国,而是侵略了台湾当地原住民。从当时的角度(明末清初)郑成功这位大将军为南明拼死抵御满清,并赐姓国姓。无疑是朱明势力最后的一点残念。大家都盼着国姓爷驱除鞑虏重建大明,所以从当时皇汉角度来看,康熙王朝里的郑经确实是被丑化了。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角度,也是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直到现在。第二个角度是什么呢?就是现在的民族大一统时代,清朝取代腐朽的明朝只是很正常的改朝换代,满清也是中华民族,那么偏安一隅的台湾小朝廷显然就是抗拒大一统,是在以卵击石又不服从历史潮流。倘若被其他势力夺走台湾,那岂不是中华就要失去一个宝岛台湾!。郑经这种逆时代潮流而行的行为最终是没有好结局的。两个角度我完全出于历史背景分析,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仅个人观点,如有不对或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