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亲王奕劻葬送了大清?如此的说法似乎是冤枉了他

民国六年(1917年)的一月二十九日,前清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奕劻(因其爵位为庆亲王,故而俗称老庆)死了。停尸在家里。谄媚着,向小皇帝讨要谥号。这是历来的传统,亦是“皇家”最后的体面。怎奈紫禁城里的小皇帝,早已憋了一肚子的气,打定了主意,横竖都不肯将这最后的“体面”,给体面了。

还是小皇帝他亲老子载沣,实在看不下去了。说“即使不给他老庆留些体面,也得给咱们的大清留点体面不是”,才哄过了他那苦命的儿,勉勉强强赏了他的族爷爷一个“密”字。其实是在说,就算你老庆现如今断了气,也得给我“追悔前过”去。

话说回来,何以使得一个黄口小儿(此时的小皇帝不过十二岁)对他的族爷爷生了如此大的仇怨,即使自己的体面不要,也要让他难堪呢?因为这里面有一个结儿。遗老们颇以为大清的灭亡是他一手造成的。依我看来,多少是有些冤枉他的。

庆亲王奕劻葬送了大清?如此的说法似乎是冤枉了他

“老庆记公司”的开张,至少不全是奕劻一个人的错

老庆确实不争气,倒是不假。自打他的“老庆记公司”开张迎客,他那卖官鬻爵、贪赃受贿的臭名,已自是剥皮抽筋都洗不去了。以至于在小皇帝逊位以后,前清的遗老们是多不屑于与他来往的。坦白讲,是有些“五十步笑百步”之嫌的。晚清官场的贪腐不是自他开始,亦不是仅有以他为代表的少数几个人,当是众所周知的。

何况,至少是在光绪三十年(即一九零四年),他的贪腐已经是路人皆知的了。因为在这一年,刚直的御史蒋式瑆上疏弹劾他说,“臣风闻上年十一月,庆亲王奕劻将私产一百二十万送往东交民巷英商汇丰银行收存。”而且,老慈禧还委派左都御史清锐、户部尚书鹿传霖二人查办过他。而此事竟以“蒋式瑆被从御史之职上调走”,做了了结。

更有趣的是,他的贪腐亦未影响到在小皇帝登基后,被小皇帝的生父——监国摄政王载沣授予了铁帽子王的爵位。当然,更未曾影响他于宣统三年(即一九一一年)被任命为“皇族内阁”的第一任总理大臣。

由此看来,奕劻的贪腐是在大清的历任当权者明知其好贪,却偏要赋予其贪腐的权柄的情况下才得以实现的。倘若要完全归罪于奕劻本人,确实是有些冤枉他的。

庆亲王奕劻葬送了大清?如此的说法似乎是冤枉了他

辛亥年袁世凯的起用,亦非是奕劻的错

当时还有一种说法,颇为盛行。说老庆是 “叫袁 (世凯 )拿金钱喂饱了的人 , 完全听袁 (世凯 )支配 ”(据载涛《载沣与袁世凯的矛盾》)。所以才有了在武昌首义之后,老庆要力主重新起用袁世凯来稳定当时的时局。就事论事,这也是在冤枉奕劻。

老庆是“叫袁 (世凯 )拿金钱喂饱了的人”倒是不假。而真正致使老庆力主起用袁世凯的原因,实在是因当时局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在现如今的众多史学论著中提到的,“在武昌首义之后,奕劻曾派徐世昌去彰德和袁世凯密商,劝其出山,袁世凯还趁机提出六个条款来要挟清廷”的说法,已经被郑焱教授发表于《求索》一九九一年第六期上的《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出山”史实考辨》一文,考证为是子虚乌有的。郑焱教授所提供的史料证据颇具说服力,推理严瑾,不由得人不信。并且在“皇族内阁”出台以后,全国的立宪派失望至极,作为东南立宪派士绅领袖的张謇,曾于一九一一年的六月,趁进京探查朝廷动向之机,特意绕道彰德,拜会袁世凯,搞了一次“洹上密谈”。其后又在日记中给予了袁世凯颇高的评价(据张謇研究中心编《张謇全集》)。以至于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的袁世凯已然与东南的立宪派达成了某种共识。与之相对的是,因为载沣在监国之初便着手将全国的财税、军事权力收归中央,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其与地方督抚之间的矛盾已然势如水火了。在武昌首义后的一个月里,各省即纷纷宣布独立,清廷还能够掌控的就只有直隶、河南两省了,便是极好的证明。

如此局势下由袁世凯出来稳定局势,不得不说是清廷唯一最好的选择了。何况,在当时的朝廷里,早已是有官无人做,撂挑子的要比愿意留下来做官的要多得多了。

庆亲王奕劻葬送了大清?如此的说法似乎是冤枉了他

小皇帝的逊位,实在是因为大清已经无药可救,是不该由奕劻来背锅的

上文中我们已然提到,袁世凯是在“南方革命之火正炽,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廷所掌控的仅剩直隶、河南两省”的情况下临危受命的。有人说袁世凯“挟北洋军自重”,为一己之欲逼迫孤儿寡母逊位,似乎也多少有些冤枉了袁世凯,(虽然并不能完全排除这一因素)。

因为此时纵使北洋军肯用命,清廷亦无法筹措出支持这样一场统一战争的财力、物力了。如此看来,尽管慈禧太后已然“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了。在经年的战争赔款将大清的“家底子”给彻底掏空之后,“与国”们还是未能“欢心”,以至于不再愿意提供贷款给清廷来打这一场仗,来给他们忠实的“友邦”——大清家撑腰了。

据章开沅、罗福惠、严昌洪主编的《辛亥革命史资料新编》称: 一九一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英国公使朱尔典曾在巴尔敦的陪同下拜会过老庆和袁世凯。老庆曾迫不及待地期望“与国”们能够直接出面干涉、或为清廷提供金融援助。并不甘心地说“无论是袁氏还是他本人,都不相信共和制能在中国产生一个强固的政府”(即列强们希望看到的一个政府)。而朱尔典却称,袁氏已经向其表达过这样一番意思,并说“共和制在中国是否可行,任何外国人都不能僭越决定这个问题;惟一可以说的是中国人民有资格选择他们所希望的政体。”

也正是在这种情势下,奕劻才明确地意识到,大清已然是大势已去,才转而说服隆裕太后,有条件地交出政权,宣布“逊位”的。

庆亲王奕劻葬送了大清?如此的说法似乎是冤枉了他

结语

由此看来,清廷的灭亡实在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让老庆来背锅,确实是有些冤枉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