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格的六個標準

摘要

世俗的生活給了我們許多的條條框框,在這些條條框框中,我們也許正在漸漸迷失自我,忘記了生命中最大的財富是健全的人格。

健全人格的六個標準

心情花園:六個關於健全人格的標準

小時候努力考試,長大了拼命掙錢,忙忙碌碌,都為達到世俗給我們的成功“標準”。然而,許多心理學研究證實,影響個人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並不是智商、財富,而是健全的人格。西南大學心理學院(教育部認知與人格重點實驗室)對4000多人的測試結果表明,人格健全的人有6個標準。

第一,體驗幸福。

這是指對自己的生活狀況有滿意的評價,坦然面對現實,痛苦少。有個故事:一位富翁覺得自己不幸福,他將所有貴重財產裝入袋子,要送給大師,只求他告訴自己幸福的方法。大師抓了袋子就跑,富翁追丟了,坐在地上大哭,大師回來將袋子還給他,問他:“幸福嗎?”富翁說:“太幸福了!”大師笑說:“別等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擁有的。”人生總有不幸的時候,培養體驗幸福的能力,可以常常去關懷需要幫助的人,如孤兒、老人、殘疾人,這能讓我們更加珍惜所擁有的,在感恩裡體驗幸福。

第二,人際和諧。

積極的人際關係能激發積極的情緒,人格健全者能與人友好相處並平等待人。現在很多年輕人追求個性張揚,在工作與家庭中難免與人產生摩擦,最終也讓自己陷入焦慮、抑鬱、煩惱中。學會換位思考,為人著想,寬以待人,慷慨助人,就會在身邊營造更為和諧的人際環境。

第三,積極樂觀。

沒有壞的事,只有壞的心態。凡事從好的方面去看,整個人生都會不一樣。澳大利亞人尼克·胡哲天生沒有四肢,但他沒有自暴自棄,不僅騎馬、游泳、足球樣樣皆能,還擁有兩個大學學位,遍訪34個國家,演講1500餘場,激勵和感動了無數的人。他在夏威夷學習衝浪時說:“我的重心非常低,所以可以很好地掌握平衡。看到自己的優勢,不要放棄。每天向前一小步,你一定可以完成人生的目標。”一個殘疾人尚能如此樂觀,我們更要積極地尋找自己的優勢,相信自己的使命,在困境中保持樂觀。

第四,控制情緒。

現在所有人都說要“自律”,其實控制情緒,不輕易對人發火也是一種自律。情緒起伏波動大、長期持續的不良情緒嚴重危害人際、人格和身體健康。發脾氣誰都會,但控制情緒卻需要涵養。心理學家建議,當我們與人發生矛盾時,一旦發現呼吸變急促,或脈搏每分鐘高出十次,就趕緊離開現場平靜一下。我們不妨用這個方法控制情緒。

第五,有所追求。

人格健全的人一定是有目標、有追求、希望人生過得有意義的。定目標、做規劃、強執行,會讓人生充滿希望感。而且追求不分年齡。日本柴田老奶奶92歲開始學習寫詩,99歲出了第一本詩集《請不要灰心呀!》,瞬間走紅,10個月銷售出了150萬冊,感動和撫慰了許多經歷了海嘯的日本人。一個92歲老太太都可以學習寫詩併成為詩人,年輕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放棄追求夢想呢?

第六,勇於挑戰。

人有各種需求和願望,追求過程中並非總能一帆風順,遭遇挫折時,勇者能迅速調整狀態,從打擊中恢復過來,冷靜處理並迎接挑戰。有一句名言說:“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的時候你還能堅持去做”。人生唯有不斷地向內突破自己,才能不斷突破外在的挑戰和樊籬,拓展人生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