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歌谣》致敬王洛宾

王洛宾的故事曾经以各种形式搬上舞台,11月23日到2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又将这位老校友的经历以音乐剧的方式呈现在校园里的南国剧场。作为音乐大家,王洛宾一生留下数不清的经典旋律,自然他在舞台上最有效的最直接的艺术表现方式无疑就是唱出来。不过,音乐剧的制作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并不是随便哪一所综合大学都有这个能力。所以,出品人、北师大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胡智锋教授表示,能做音乐剧代表着一个机构在艺术综合能力上的象征,“一定是要有极强的艺术能力,才敢做音乐剧。”

《往事歌谣》致敬王洛宾/北师大音乐传承校友精神

《往事歌谣》致敬王洛宾/北师大音乐传承校友精神

《往事歌谣》致敬王洛宾/北师大音乐传承校友精神

这部戏从三十年代的北师大校园说起,一群怀抱着理想的热血青年,在校园里潜心读书的同时,也不忘关心象牙塔外的国家大事。因为东洋人的步步紧逼,华北危急,中华危急,他们为国家的未来忧心忡忡。在这群热心青年中,就有那时候还很青涩的翩翩少年王洛宾。当时,王洛宾还只是一个试图用音乐报国的艺术青年,他把自己写的歌唱给鲁迅先生。一曲《我要恋爱》原本是风花雪夜的浪漫,但字里行间却弥散着对家国未来的忧思。如何将王洛宾这位音乐家一生的故事浓缩在两个小时的戏剧中,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为了避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编剧钱晓天将他的笔端凝聚在王洛宾一生最具戏剧化的一段经历,1941年因被国民党反动派怀疑是共产党,王洛宾被关入沙沟监狱。整部戏以王洛宾蒙冤入狱为主线,以现实与回忆交叠的方式,将他人生的几个标志性阶段有机的衔接起来。尤其将笔墨着重在狱中,王洛宾结识了共产党员老罗和音乐挚友老白,在他们的影响和启发下逐渐醒悟,加入救国图存的抗战洪流当中,成功的完成了从“小我”文艺青年到具有使命感的“大我”艺术家的转变。

《往事歌谣》致敬王洛宾/北师大音乐传承校友精神

《往事歌谣》致敬王洛宾/北师大音乐传承校友精神

《往事歌谣》致敬王洛宾/北师大音乐传承校友精神

做为一部讲述音乐家故事的音乐剧,音乐在《往事歌谣》音乐剧中不仅起到了延伸剧情,传递情感的作用,更表达了戏中角色,甚至每位音乐剧创作者的信念。尽管王洛宾的经典之作俯首即是,但是创作团队并没有将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一首首的进行罗列和叠加,因为他们知道那样做是音乐会而不是音乐剧。经典、经典改编以及原创三部分比例各是三分之一,观众既可以听到《青春舞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一杯美酒》《可爱的一朵玫瑰花》《银色的月光下》这些西部歌王原汁原味的经典旋律,同时也可以欣赏到根据这些经典之作合理改编的“半新歌曲”,当然也有《滴答》、《相信美好》等沿着剧情生发出来的唱段。根据戏剧发展合理融合,最终使得这些经典之作无缝链接在人们的情感情绪中,尤其是当我们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不再是以往印象中的某一首歌,而是剧中铺陈剧情的唱段,这就是完美的效果。

《往事歌谣》致敬王洛宾/北师大音乐传承校友精神

《往事歌谣》致敬王洛宾/北师大音乐传承校友精神

这两年,既节省成本又为观众打造想象空间的舞台简约化风格逐渐成为艺术创作者的共识,《往事歌谣》也如是。整个表演空间被放置在一个可倾斜可旋转的圆形舞台上,倾斜的舞台是青春的校园、是残酷的战场、是延安火热的生活场景、是西部载歌载舞的,而旋转过来之后就是监狱的铁窗和残酷的现实。每一次舞台的升降和旋转,都在场景的转换之间完成剧情的延伸、情感的递进以及人生境界的升华。纱幕与多媒体的运用,也为这部戏营造出虚实结合的戏剧氛围和艺术意境。

《往事歌谣》致敬王洛宾/北师大音乐传承校友精神

《往事歌谣》致敬王洛宾/北师大音乐传承校友精神


《往事歌谣》是北师大有史以来推出的第一部音乐剧,而主人公的焦点准确的放在了三十年代的“老校友”王洛宾身上。有关王洛宾的故事太浩瀚太庞杂了,还有浩如烟海的传奇故事和版本。这部戏以王洛宾从北师大毕业之后一路西行,从一个追求美的艺术家,慢慢的通过一路的民族音乐的熏陶,通过共产党人不断地耳濡目染,从一个只关注美的小我的艺术家成长为一个关注民族的美的大我的艺术家,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和人民。总导演肖向荣认为,“这种方式是和北师大的价值观艺术观相吻合,这对于我们今天艺术学院的学子们来说有着指标性的教育意义。”


《往事歌谣》致敬王洛宾/北师大音乐传承校友精神


音乐剧的创作是一项非常庞杂的工程,音乐、舞蹈、舞美等等需要各种门类的艺术人才的鼎力协助才有可能功能名就。而这对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这类拥有音乐剧专业的艺术院校来说,能出品音乐剧是本分,做不来才被笑话。但是对于综合性大学,做音乐剧却不是随便哪一所学校都能“玩儿的来”。而北师大之所以能揽这个“瓷器活儿”,就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胆气、魄力和能力。据了解,北师大艺术与传播学院下设影视传媒系、音乐系、舞蹈系、艺术学系、美术与设计系、书法系、数字媒体系七个专业,而这七个专业在音乐剧的制作流程中全都用得上。最值得赞叹的是,《往事歌谣》的制作从主演到创作直至合成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北师大师生联手完成的,至少有上百名的师生团队进行创作和表演。可以说,这个过程无论对于北师大的老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甚至可以通过一部戏拉动学院全部七个学科的整体教育水准。总导演肖向荣表示:“我不追求商业上的成功,只希望这部戏能持续地发酵下去,能让更多的人能通过这部戏看到王洛宾内心世界的美好,这种教育意义永远大于创作的商业意义。” 音乐剧《往事歌谣》不管是从制作、创作还是演员的舞台表现上都稍显生涩甚至质感粗糙,但这很正常,毕竟是北师大的音乐剧“处女作”。一出好戏不是排出来的,经典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遍遍演出一遍遍修改一遍遍打磨,直到最后会磨成一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不过,对于这部戏,总导演肖向荣更倾向于它是一部校园教育戏剧,“它和传统的商业戏剧不同,它的青春校园的味道就是当年王洛宾在北师大的那种味道。”校园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每一年毕业生走了,新的学生演员又会重新登台接棒上演这部戏。在某些角度上,孩子们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或者没有受过程式化套路训练的那种生涩感,可能恰恰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新鲜感,这种青涩的味道也是这部戏一直想保留住的东西。

文 张学军 供图 北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