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威远新场要上央视了

凭什么?威远新场要上央视了

拍摄石油指挥部旧址

凭什么?威远新场要上央视了

中国第一口页岩气井

凭什么?威远新场要上央视了

拍摄中国第一口页岩气井

凭什么?威远新场要上央视了

拍摄省级文物牌

凭什么?威远新场要上央视了

采访知情者

凭什么?威远新场要上央视了

氦气生产厂这几天,伴随《中国影像方志》摄制组忙碌拍摄,威远县新场镇的人们兴奋了起来:“我们新场镇要上央视了!”当有人问及“新场镇上央视,凭哈?”时,蔡家村的熊文勇就会告诉说:“凭的是‘三特’。”

特殊地质

据西南石油大学许德佑教授等专家多年对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划分探讨,认为新场雷口坡的地质现象和结构最具这一地质结构的代表性,正式将这种地质现象和结构确定为“雷口坡系”,代表从“嘉陵江石灰岩”上部划分出来的一个地层单位,术语为晚一叠世,《中国区域地层(草案)》(1956)更命为雷口坡组。成了这类地质现象的统一名称。为地质研究,探寻天然气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这一现象也与石油天然气有着紧密联系。数百年前,新场镇曹家坝的人在当地发现田间地头常冒出气体,着火即燃,窜出蓝色火苗。人们用它烧水、煮食、取暖,称之为“地火”,后来书面的科学术语为天然气。

特殊气体

据史料记载,这一现象引起了地质专家的极大兴趣。1931年,地质专家谭锡畴、李春煜到威远实地考察,发现威远穹窿背斜面有气苗溢出,推断出威远的群山脚下埋藏有石油和天然气。1933至1934年,四川军务督办刘湘两度邀请丹麦人萨费尔教授到四川罗泉井测绘出1:2500地形图,以便石油和天然气开发。

1940年7月24日,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派专业队伍到曹胜村曹家坝火井坡钻探,即是我国首次使用现代技术在威远县境内为找“地火”开钻的第一口井——威基井。后来反复钻了几次,都因技术问题暂停。

1964年9月16日,3215钻井队在川南丘陵山区的威远县曹家坝(威基井原址)开钻获得了第一口工业性天然气井,首次在四川盆地发现了震旦系气藏。1965年,新场这地火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重视,1965年11月9日上午,中央领导邓小平、李富春、谭震林、薄一波、粟裕等视察了威远气田。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四川石油会战指挥部总指挥张文彬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汇报开发威远气田的情况时说:“威远气田是目前发现的全国最大的单个气田……”接着,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继而威远境内开采了几十口气井。所产的天然气被输送到全国各地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特殊开发

天然气的生产带动了氦气、脱硫、炭黑、机械等工厂诞生。所生产的产品成了当时国家包括航空等在内的行业的重要原料。其中6082化工厂为当时我国唯一从事天然气提氦的专业气体生产厂,为国防军工配套生产特种气体。为卫星和飞机上天,轮船下海,作出了不可缺少的贡献。

天然气萎缩后,新场又打出了全国第一口页岩气井。如今走进新场镇老场村,老远就可看到赫然醒目的“中国第一口页岩气井”碑石。

这口井是2007年国家通过页岩气资源调查后,经过多方比较,认为这个区块位于有50年开发历史的威远气田,老井资料多,把握性大,最终确定为首战之地。2009年开钻,2011年正式产气。获气后,利用已有的管网,输送到相邻的曹家坝配气站,将产品气迅速转化为商品气为国家建设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建功立业。也为我国的页岩气开采开辟了道路。

由于这些惊人的发现和诞生,中央电视台在采编《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时,选中了新场这些“第一”作为其中的内容,将摄制工作委托给四川电视台摄制组。到10月28日,摄制组已基本完成拍摄。待送中央电视台编审制作后,不久将会在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威远篇》中的“大事记”板块与全国观众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