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內或面臨退市?股價跌去9成,四年多報9億營收,關閉40家中心


達內或面臨退市?股價跌去9成,四年多報9億營收,關閉40家中心

近日,中國教育公司達內教育(TEDU.O)宣佈了此前由公司董事會獨立審計委員會進行的獨立調查的結果:達內教育管理團隊預期,2014至2018財政年度的收入錯報總額將9億元左右,約佔公司此前報告期總收入的11.5%,而實際上的收入錯誤金額將會更高。並且,由於持續拖欠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財政年度(“2018年度報告”),達內或存在退市風險。 在此之前,韓少雲曾發表了《2018年我們關了40家學習中心,但我想說職教下半場已經到來了》的演講,分析了他們現在面臨的挑戰,並提出了4個創新措施和新的市場機會,同時韓少雲認為達內的股價被嚴重低估,職教下半場已來。

據瞭解,審計委員會於2019年4月開始進行獨立調查。其中審計委員會聘請了Kirkland&Ellis International LLP(“K&E”)為獨立法律顧問,同時德勤金融諮詢服務(Deloitte&Touche Financial Advisory Services Limited)作為法務會計專家(統稱為“獨立顧問”)提供協助。

具體調查結果如下:

1、收入不準確:審計委員會的獨立審查發現,公司2014、2015、2016和2017財年的報告收入以及先前宣佈的2018年每個季度和全年的未經審計收入都是不準確的。造成收入錯誤陳述的因素包括:故意收入膨脹,學生帳戶不正確,公司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中記錄的狀態和貸款數據,某些學生收入的過早確認以及學費退款的會計處理不正確。

2、費用不正確和不正常現象:審計委員會發現,公司通過向第三方付款以及向某些金融機構支付某些逾期學生貸款的擔保,從而對應收賬款和/或壞賬收取不當費用的情況。審計委員會還確定了某些費用,這些費用沒有適當的文檔支持,並表明有違背公司政策向第三方提供資金或其他利益的跡象。

3、利益衝突和關聯方交易:審計委員會發現了證據,表明公司與受控於公司員工、其家人的組織進行了業務往來。

4、干預外部審計程序:發現某些僱員在某些時期干擾了公司財務報表的外部審計。

總體來說,達內教育管理團隊預期,2014至2018財政年度的收入錯報總額將9億元左右,約佔公司此前報告期總收入的11.5%,而實際上的收入錯誤金額將會更高。

2019年10月29日,達內教育收到納斯達克上市資格部門通知:由於持續拖欠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財政年度(“2018年度報告”),除非公司及時在納斯達克聽證會上進行聽證,否則公司的美國存托股份將被退市。

達內教育打算在聽證會小組之前要求舉行聽證會,提出恢復合規計劃,並要求在恢復合規之前繼續交易。自請求之日起,聽證請求將自動中止除名的期限為15個工作日,並且聽證通常會在聽證請求之日後約30至45天進行。公司將向聽證會小組提供信息,然後由小組決定是否授予公司延期以恢復合規性。

截至目前,達內教育已經兩個季度沒有發佈財報。

一年關掉40家培訓中心,股價跌九成

達內成立於2002年,憑藉面向就業的職業IT技能培訓業務發展壯大,2014年在納斯達克上市。但是經歷了2014、2015、2016財年連續三年的淨利潤增長後,達內的淨利潤從2017年第一季度起開始出現下滑。財報顯示,達內教育2017年第一季度淨虧損2460萬元,全年淨利比2016年下滑0.57億元,這一頹勢持續到了2018年。今年3月份,達內發佈2018年報,2018年全年總淨營收為22.3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3.5%,全年Non-GAAP虧損4.74億元,財報顯示虧損主要系對少兒編程的持續投入,為戰略性虧損。

上市之後,達內也一直在做轉型升級和尋找新的市場機會,2015年推出了少兒編程品牌“童程童美”,2016年又重金挖來學而思、新東方的運營總監、教研總監,推出K12課外培訓品牌“達內重點教育”。

雖然找到了兩條火爆的賽道,達內的轉型結果卻不盡人意。少兒編程正處於競賽燒錢的階段,童程童美雖然在編程賽道中佔據領先位置,但是仍未實現盈利,需要不斷地持續投入。達內重點教育則在兩年運營之後宣告失敗,團隊負責人離職、大規模裁員,業務由線下轉為線上,只剩下數十人勉強維持。

自17年開始,達內股價不斷下跌,截至現在,其股價已由2017年時的歷史高點21.70美元跌至1美元左右,跌幅高達九成。此外,由於業績不佳,達內在18年也被迫關掉了40個IT培訓中心。

以下為韓少雲此前演講:

達內或面臨退市?股價跌去9成,四年多報9億營收,關閉40家中心

一、職業教育是一個有挑戰性的生意

職業教育與傳統的K12教育相比是一個非常有挑戰的生意,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

1、市場規模小,獲客成本高

與K12教育市場的萬億級市場相比,職業教育的市場只有千億級,而且細分到每個領域就只有百億級。

在市場規模接近200億的IT職業教育賽道里面,我們達到了20億的規模,現在差不多已經做到了30億的規模。IT職業教育的市場規模很小,所以企業的獲客精準度不夠高,同時市場的需求少,所以獲客成本高。從公開的數據來看,新東方、學而思的獲客成本是五六百錢,達內的獲客成本是兩千五百塊錢。雖然在整個職業教育裡面非常低,但是仍然是成熟K12企業的5倍。

2、課程單價低,客戶構成雜

職業教育收費為1千個小時,2萬塊錢,課程單價大概是一小時20至30塊錢,但是K12的課程單價大概是一個小時60至120塊錢。人家是我們的1/5。

K12教育學生的年齡分佈人群是相對集中的,知識結構單一。五年級就是五年級的水平,初一就是初一的水平。職業教育的學生年齡構成是18歲-30歲,學生的成熟度、知識結構非常複雜,教這部分人學習挑戰非常大。

3、支付能力弱

K12教育的付款方是父母,兩個人支付一個人的學費。但是參加職業教育的這些人群,基本上都是沒有工作或者工作不如意的小白,所以他們的支付能力差。

就業後付款,引入小貸公司,這是一個解決的辦法。但是引入小貸公司,就會有大堆的負面信息,學生稍微不滿意,就會把怨氣或者小貸公司的負面消息,嫁禍到培訓機構裡面來。達內在2006年引入就業部分期付款模式,在應收賬款部分產生了一大堆的壞賬。

4、服務環節多

每個教育機構都有服務環節、招生環節、培訓環節,但職業教育機構還有一個就業環節,而且服務環節也要更多。K12教育的衡量標準是軟性的,60分提高到70分,70分提高到80分,大部分家長就會滿意了。但職業教育的衡量標準是硬性的,就是0和1的關係,學員就業甚至得高薪就業才會滿意。

因此,職業教育的服務環節會更多。學生的服務要求高,服務環節多,培訓機構就會在忙中出亂,所以學生滿意度就會降低,公司的負面信息會增多。為什麼有這麼多負面信息?達內一年有15萬個學生,如果有萬分之一的學生不滿意,這15個學生每個月在網上發一篇文章找媒體來做個小報道,我們就承受不了。

我們每年可以解決15萬人的就業問題,但是公司2018年還在虧損,我們是在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參加達內職業教育培訓的人大概有30%是高中及以下學歷,一本學歷的只有5%,大多數本科生都是二三本。我們推薦適合每個學生學習的課程,讓每一個能力和基礎差的學生都能夠經過培訓找到工作。我們機構畢業6個月的學生就業率是95%。達內每個月大概有15000名學生報名學習,如果這15000名學生就業不好,我們就沒辦法招到下一批15000名學生。

5、沒有續班和續費

職業教育是一錘子買賣,沒有續班和續費。像學而思、新東方每個月招10萬學生,9萬都是五年級升六年級的自然續班。但職業教育不能這樣,我們每個月招的學生都是新增客戶。所以,每個月招生對職業教育都是非常大的挑戰。

二、嚴峻挑戰下的創新升級

其實,2018年對整個職業教育行業都是極具挑戰性的一年。挑戰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經濟危機帶來的挑戰。由貿易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對職業教育行業影響是非常大的。在整個2018年,IT職業教育的市場規模下降了5%。衡量職業教育很關鍵的一點就是我們的就業率,如果整個經濟出現了問題,企業招人的需求就會下降,會影響到學生的就業。出口不順暢的話,就會影響進口,所以這是職業教育行業的挑戰。

一個是行業負面帶來的挑戰。2016年是小貸公司最瘋狂的一年,這樣就催生了很多做求職類IT培訓的小機構。這些新機構,教學質量肯定有問題,所以會引發大量的學生人群向媒體、行政部門投訴,他們將IT職業教育行業變得非常負面,結果就會影響到培訓機構的學生報名。所以,2017年的下半年到2018年,差不多有1/3的培訓機構都關門了,我們去年也關閉了40家,在2018年我們第一次出現了虧損。

我介紹一下,在面對職業教育的挑戰時,我們的四個創新策略:

1、使用遠程雙師模式。要找一個合格的職業教育老師,尤其在二三線找一個好的軟件編程老師,是巨大的挑戰。所以在13年前,我們就運用了最近兩年大家才熟悉的雙師模式。直到兩三年前新東方、學而思的俞老師和邦鑫老師,來達內學習了之後,這個模式才在K12教育中推廣開來。

2、先就業,後付款。我們看到所有的上市教育公司裡面,幾乎都是預收款的。但是達內採用的是先就業、後付款的模式,不光看不到收入,還有應收帳和壞賬。因為現在的小貸機構不被允許貸款給在校大學生,所以我們面向應屆的大學畢業生和合作高校的學生,全部採用首付、低押金、就業後付款的模式。達內從2006開始採用這個模式,學員先交980元的押金,可以就業8個月以後再將剩下的近2萬塊錢學費付清,因此應收賬和壞賬就是這樣產生的。

3、因材施教、分級培優。職業教育的學生成熟度和知識結構都非常複雜,教學難度大,所以達內使用因材施教,分級培優的方法。

4、學生就業保險。我們有保險公司來保障學生的就業,學生畢業3個月後找不到工作,平安保險公司會給學生賠付90%的學費。

此外我們還在不斷提高運營能力和銷售能力。K12教育的生意容易做,管理難度低,所以一些知名K12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到達內來應聘的合格率只有30%。有一個好的運營管理人員、運營管理體系、銷售運營體系,才能把職業教育這個有挑戰的生意做好。

在2018年,達內也做了轉型升級。轉型升級就會付出代價,我們營收31個億,現金收入26個億,但是我們的利潤虧損了7千萬。在財報裡面還可以看到我們的權責虧損差不多有4至5個億。我想說,這是我們的少兒業務(童程童美)帶過來的。當然,按照我們的說法,達內的股價是被嚴重的低估了。為什麼說股價被嚴重的低估了,因為職業教育還是有未來的,不信我們看看職業教育的下半場。

三、職育下半場:尋找更大市場空間,回到精細化運營時代

1、尋找更大的市場空間

2003年左右,我跟學大的金鑫在一起吃飯。我說你做什麼生意?他說做課外輔導。我當時說,你做這麼多年的生意,就是輔導小孩子學習,我們做的是教別人寫程序培養軟件工程師,我們做的多高大上。但是,我們的市場比人家小,學大在上市之前的增速、年複合增長率都是100%,後來人家的收入遠遠超過了我們。當時,學而思還默默無聞,現在學而思(好未來)是一個接近200億美金的市值,產值150億人民幣的公司。

還是,當年IDG投資了達內。百度李彥宏也是IDG的第一屆學員,我們都是軟件工程師出身,我選擇了IT培訓,李彥宏選擇了搜索。搜索市場很大,他只要做到行業第一,就是一個很牛的公司。但是IT職業培訓的行業市場規模很小,我做到行業的第一名,也只做了20多億的規模。

所以,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我們不能老在自己的小市場裡努力,我們要選擇更大的市場尋找更多的機會。

比如,達內現在VIP職業教育的份額,佔比已經超過了50%。我們也在做會計、人力資源、網絡營銷、Digital art(數字藝術)方向的培訓,這些加起來已經超過了我們傳統IT教育的市場規模。

我們可以看一下還有哪些可發展的市場機會:

第一個市場機會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我們去年差不多25%的學生都是從高校裡面招過來的,所以我覺得高校這塊市場還是有機會的。產教融合是我們下半場要努力的方向。但是除非培訓是剛需的,或者是相對來說收費低的,不然要面臨一個收費的問題。跟校企合作不能向學生亂收費,而且學生也沒錢。所以,怎麼去突破收費問題,怎麼突破現金問題,是我們面向在校大學生時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個市場機會是下沉市場人的培訓。從要在香港上市的新東方廚師學校,就可以看到職業教育在下沉市場中的機會。但是這群人就業薪資的上漲空間是有限的,所以吸引力會弱一點。雖然這一人群的基數大,但是怎麼吸引他們來參加培訓也是一種挑戰。

第三個市場機會是跨界。我們做了“童程童美”少兒編程方向的培訓,在三年的時間裡,做到這個行業裡的第一名,現在規模是第二名的4至5倍。為什麼我們可以做的這麼快?達內本來就是做IT教育或軟件培訓的,我們擁有強大的管理營銷體系。而且在70個城市裡面我們有200個達內的成人培訓中心和管理團隊,每個成人培訓中心創建一個少兒培訓中心,就有200個少兒培訓中心了。快速複製達內的管理營銷體系,就是我們快速發展的原因。但是少兒編程培訓的行業也有很多挑戰,市場需求不大、獲客難、現金收款慢、課時消耗慢、運營要求高、人才招聘難等等這些都是在這個行業需要面臨的問題。

第四個市場機會是併購。我覺得還可以通過併購的方式來把職業教育做大、做強。之前為什麼很少有併購?資本的泡沫。現在二級市場的估值和一級市場的估值倒掛。以前我們想收購一個公司,我去跟人談,他說估值跟達內一樣,但它的收入是達內的1/10。我們怎麼併購?這沒有併購的基礎。

市場逐漸迴歸理性。當職業教育行業的估值迴歸理性後,就會有很多的併購機會。而且,併購一家公司的前提是這家公司已經成熟,現在很多職業教育機構的運營差不多都有5年或者10年了,它們的運營已經相對成熟了。

2、回到精細化運營時代

面臨嚴峻的市場挑戰和企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應該怎麼辦呢?回到精細化運營的時代,這是職業教育的下半場,我們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情。

我們要回歸現金,迴歸正確的系統化運營,我們要在執行的過程中做精細化運營和大數據分析,要面向結果來運營,不僅僅要看每個管理人員的KPI,還要看他的營銷成本利潤。達內也在精兵簡政,從年初到現在我們的社招人數和中心人數都減少了20%,但是收入沒有下降,利潤率也在慢慢提升。

“做管理一流的教育”是達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願景。公司做到管理一流的話,遇到什麼挑戰都可以迎刃而解。可能進入新市場推出新產品會慢一點,但是依靠一流的管理,我們就可以馬上追上。別的公司可以花一個月把我們公司的運營模式和課程全部抄襲過去,所以我們要靠管理模式來保持自己的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